《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精)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考核说明一、考核说明《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类专业(专科)的一门基础课。
包括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门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诊断、特异性预防和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变异、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传染病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考核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
掌握内容为本学科基本知识,考核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重点记忆并能融会贯通。
熟悉内容为教材重点和部分难点内容,考核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记忆其知识要点。
以上两部分作为教学和考试的主要内容。
了解内容为教材部分难点内容、非重点、自学内容或学科进展,不超过考试内容的5%。
以下将有关考核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1.考核对象:电大医科类护理学专业专科生。
2.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护理学专业(专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制。
3、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要求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4、考核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1)形成性考核:由计分作业和实验构成,其成绩占结业考核总成绩的20%,即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满分为20分。
其中计分作业布置四次。
通过作业本的形式下发,由辅导教师负责批改。
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
每次的正确率达到60%(及格标准)记3分,四次作业共计12分。
实验由各地根据实验条件安排,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实验指导汇编》中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实验中选做。
但作业本后所附的4项实验为必做实验,每次实验记2分,总分不超过8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责任教师甘强一、名词解释:本题主要考查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的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抗原转变: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转变,属于量变累积导致的质变。
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和其它细胞表面,能与粘附在上述细胞表面的C4bC3形成的作用。
/C3b结合,通过竞争抑制B因子与胞膜上的C3b结合达到抑制bBb3.索状因子:为6,6—双分枝菌酸藻糖,可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与慢性肉芽形成有关。
4.溶源性转换:由于温和嗜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源性转换。
5.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注意:名词解释要求准确描述其概念,常见的病因,以及特点。
二、问答题:1.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种类(限4种)及医学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有哪些,对于针对不同的抗原引起的临床疾病给予不同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细菌的外毒素、毒性酶类等均是良好的抗原。
故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在致病的同时,又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2)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常用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均是用类毒素免疫马而得到的抗毒素,这种抗毒素是马的血清蛋白,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同时又是抗毒素抗体。
(3)同种异型抗原: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同种异型(体)抗原。
人类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是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两类。
(4)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火的细胞表面抗原性标志。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3)责任教师甘强一、名词解释:本题主要考查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的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免疫调节: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
2、免疫调节: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
3、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的一层由细菌分泌的粘液性物质。
它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因素之一。
4、内毒素:是由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是一种糖磷脂,是其的主要毒性组分。
内毒素其主要生物学活性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索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5、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隐性感染。
注意:名词解释要求准确描述其概念,常见的病因,以及特点。
二、问答题: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举例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荚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细胞壁或菌体结构成分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1)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因素之一。
(2)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3)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是细菌的致病因素之一(4)G+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是重要的表面抗原,有些细菌的磷壁酸可以粘附宿主细胞(A族溶血性链球菌);G—菌细胞壁上脂多糖是其内毒素。
(5)菌体本身可以引起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的损伤。
注意:不同的细菌致病的结构是不同的,如结核杆菌主要是其自身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和蛋白引起的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2.简述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抗原2.超敏反应3.败血症4.细菌的毒力5.病毒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病毒、-—-—-——- 和--———--2.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传播,引起____。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为双股环状DNA。
三、单项选择题I1.浆细胞( )。
A.有吞噬功能 B.由T细胞分化而来C.属于嗜酸性粒细胞 D.是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E.与肥大细胞有共同特性2.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将表现为( )。
A.对免疫功能无影响 B.体液免疫受影响C.细胞免疫受影响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E.免疫功能可由淋巴结代偿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类型是( )。
A. IgA B.IgGC.IgM D.IgDE.IgE4.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IL—1 B.IL-2C.IL-3 D—IL-13E.IL-55.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不包括( )。
A.高分子量 B.异物性C.复杂的化学结构 D.免疫途径E.免疫次数6.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 )。
A.异种抗原 B.改变的自身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 D.隐蔽抗原E.肿瘤相关抗原7.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荚膜 B.菌毛C.侵袭性酶 D.毒素E.毒力8.可传递的细菌遗传物质是( )。
A.菌毛 B.鞭毛C.芽胞 D.质粒E.荚膜9.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特点是( ).A.发热 B.白细胞反应C.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D.DICE.休克10。
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E.流通蒸汽灭菌法11.葡萄球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 )。
A.杀白细胞素B.溶血毒素C.肠毒素D.红疹毒素E.DNA酶12.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C.侵袭性酶 D.菌毛E.肠毒素13.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作业一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
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
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答: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包括骨髓(B细胞成熟场所)和胸腺(T细胞成熟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简述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答:T细胞有四个亚群:①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②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③TC细胞(TC细胞和TS细胞都是CD8阳性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伤被病毒、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或肿瘤细胞,是细胞免疫重要的效应细胞。
④TS细胞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负反馈调节。
4、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4)责任教师甘强1.举例说明病毒侵入机体及在体内播散的途径。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病毒侵入机体及在体内播散的途径。
1)水平传播:是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即病毒在生存于同一时代的人群各个体之间的相互传播,亦称水平感染。
此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皮肤和粘膜表面感染。
(1)经皮肤传播:主要是病毒可经注射、输血、动物咬伤、昆虫叮咬或机械性损伤等方式侵入宿主体内而导致感染。
如肝炎病毒、狂犬病毒、乙脑病毒等的感染。
(2)经粘膜表面传播: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是许多病毒最先侵入并增殖的部位。
多数病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侵入机体;还有少数病毒可经接触引起眼结膜、生殖道粘膜感染。
2)垂直传播:是病毒由母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一种感染途径,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经产道传给新生儿,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孕妇感染某些病毒后,尤其在妊娠三个月以内时,很易经胎盘传给胎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注意:有些病毒感染仅局限于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有些病毒经粘膜表面感染后可向邻近组织和淋巴管扩散,并人血引起病毒血症,病毒最后到达靶器官或在靶细胞增殖,引起典型病变。
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从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谈甲型流感病毒为何易引起大流行?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根据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来分析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易引起大流行。
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转变,属于量变累积导致的质变。
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三型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变异,变异的抗原主要是HA和NA。
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世界性流行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广泛分布在人、动物和禽类中,常见几个亚型共同存在于同一群体中,大大增加了基因重组的机会。
教育部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学校名称: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织金直属学习中心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2017春护理专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11 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市场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答:2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答:4 简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活性答:5 简述II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2017年3月28日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21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答:2 简述适用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 答:3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及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答:4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2017年4月18日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31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2简述并举例致病菌的感染类型及全身感染的临床常见类型 答3举例说明病毒侵入机体及在机内扩散的途径 答:2017年5月16日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41 简述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肠道病原菌及致病特点 答:2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答:3 列举5种可以经过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何种疾病答:4简述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的用途和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答:5 HIV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怎样预防HIV感染?答:6致病的真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可引起人类哪些部位的感染?答:2017年6月26日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作业11 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市场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答:①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1)责任教师甘强1.简述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T细胞类型及其功能,对临床免疫有重要意义。
具有CD4分子的T细胞称CD4+T细胞,它识别抗原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将具有CD8分子的Tc细胞和Ts细胞称CD8+T细胞,它们识别抗原受MHC-I类分子限制。
(1)CD4+T细胞,包括T H l细胞和T H2细胞。
T H l细胞与抗原接触后,可通过释放IL2、IFN -γ和TNF-β等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之为炎性T胞;T H2细胞可通过释放IL-4、5、6,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2)CD8+T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T细胞(Tc)和抑制T细胞(Ts)。
Tc细胞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经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死携带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和感染了病毒的组织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通过释放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IFN-γ,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分析:T细胞介导的主要是体液免疫,对人体的免疫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改变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也不容易控制。
2.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和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根据来源、功能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根据功能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
生物学活性: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刺激造血细胞增值分化;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注意:本题只是简述,要求答出要点即可,不需要具体阐述。
3.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
包括以下三方面:(1)免疫防御功能: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针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物质)所产生的感染和损害,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会引发超敏反应;功能过弱则发生免疫缺陷等。
XXX《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答案删除此段落,因为没有填空选择题)2.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其毒力和侵入数量。
痢疾杆菌黏附细胞依靠普通菌毛。
具有传递遗传物质的细菌特殊结构是R质粒。
携带噬菌体可发生毒力变异。
3.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
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质粒中,与耐药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是R质粒。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毒力发生耐药性变异。
4.包膜病毒体的释放方式主要是出芽,裸露病毒体的释放方式是细胞裂解。
裸露病毒体即由核衣壳构成。
对脂溶剂敏感的病毒体是包膜病毒体。
5.细菌特殊构造中,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是荚膜。
可黏附细胞的是菌毛。
G-菌细胞壁组成与内毒素有关的是脂多糖。
G+菌细胞壁的特有结构是磷壁酸。
6.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病毒的测量单位是纳米。
机体抵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屏障,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体液杀菌物质。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脂多糖。
2.细菌内毒素的毒性部位是类脂A。
3.细菌毒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细菌的侵袭力和菌体表面构造。
4.可增强细菌毒力的细菌特殊结构包括菌毛(鞭毛)和荚膜。
1.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2.引起蜂窝织炎最常见病原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酶是血浆凝固酶。
4.被称为“扩散因子”的细菌酶是透明质酸酶。
1.包膜病毒体的释放方式主要是出芽。
2.裸露病毒体的释放方式是细胞裂解。
3.裸露病毒体即由核衣壳和衣壳构成。
4.对脂溶剂敏感的病毒体是裸露病毒体。
5.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是乙型脑炎病毒。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媒介是蚊子。
3.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出血热病毒。
4.流行性出血热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是鼠类。
1.支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和眼感染。
2.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肺炎感染。
3.解脲脲原体主要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4.衣原体除可引起人体眼感染外,还可引起泌尿生殖道和呼吸道的感染。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B.抗肿瘤C.抗致病菌生长D.产生干扰素E.提供营养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A.破坏磷壁酸B.裂解聚糖骨架C.损伤细胞膜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E.降解核酸参考:教材169页尾行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A.鞭毛B.中介体C.荚膜D. 普通菌毛E. 性菌毛参考:教材174页2。
性菌毛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A.荚膜B.菌毛C.侵袭性酶D. 毒素E. 毒力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性酶D.菌毛E.肠毒素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E.流通蒸汽灭菌法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A.血平板B.巧克力平板C.沙氏培养基D.双糖培养基E.碱性平板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
培养特性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A. 伤寒杆菌B. 志贺痢疾杆菌C. 大肠杆菌D.霍乱弧菌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A.葡萄球菌肠毒素B.霍乱肠毒素C.志贺毒素D.白喉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A.大肠杆菌B.变形杆菌C.无芽胞厌氧菌D.白色念珠菌E.沙门菌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A.白喉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绿脓杆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大肠杆菌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A. 白喉杆菌B. 大肠杆菌C. 绿脓杆菌D. 变形杆菌E. 产气荚膜杆菌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A.外毒素B.侵袭性酶C.菌体表面构造D.细胞壁类脂E.内毒素参考:教材269页15.体内细菌发生L型变异的原因是(D )A.毒力增强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抗生素用量不足E.细菌转化参考:教材184页(一)细胞壁缺陷型变异16.细菌细胞壁共有成分是(A )A.粘肽B.磷壁酸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参考:教材168页,(一)细胞壁17.在外界生存力最强的细菌是( D )A.化脓性球菌B.肠道杆菌C.无芽胞厌氧菌D.芽胞厌氧菌E.结核杆菌参考:教材172页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8.可传递的细菌遗传物质是(D )A.菌毛B.鞭毛C.芽胞D.质粒E.荚膜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19.介导细菌接合的结构是( C )A.荚膜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鞭毛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20.芽胞的特性中不包括(B )A.革兰阳性菌形成的多层膜结构B.是细菌的繁殖体C.对外界抵抗力强D.是细菌鉴别依据之一E.某些芽胞可引起严重的外源性感染参考:教材174页(四)芽孢21.对破伤风毒素的错误..叙述是( B )A.阻止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的释放而造成肌肉痉挛D.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E.毒素不耐热参考:教材260页,2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除外(E )A.热原质B.内毒素C.外毒素D.侵袭性酶E.抗生素参考:教材178页,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23.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E )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白喉杆菌D.霍乱弧菌E.脑膜炎球菌参考:教材178页,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24.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特点是(C )A.发热B.白细胞反应C.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D.DIC E.休克参考:教材193页(一)外毒素25.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抗吞噬并限制细菌扩散的物质是( C )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透明质酸酶E.鞭毛参考:教材172页(一)荚膜26.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除外.. ( D )A.金黄色葡萄球菌B.肉毒杆菌C.沙门菌D.白喉杆菌E.产气荚膜杆菌参考:教材249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7.可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D )A.破伤风杆菌B.肉毒杆菌C.白喉杆菌D.大肠杆菌E.霍乱弧菌参考:教材198 4)败血症28.显微镜下呈矛头状,钝端相对成双排列的革兰阳性菌是(C )A.金黄色葡萄球菌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C.肺炎球菌D.脑膜炎球菌E.淋球菌参考:教材238页第三节肺炎链球菌29.细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 A )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源性转换E.基因突变参考:教材187页(一)转化参考:教材260页,一、破伤风梭菌31.下列抗菌物质中可裂解细菌肽聚糖的是( A )A.溶菌酶B.抗体C.补体D.细菌素E.氯霉素参考:教材169页尾32.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的物品是( D )A.食具B.药品C.敷料D.牛奶和酒类E.温度计参考:教材201页4.巴氏消毒33.化脓性球菌中,属革兰阴性菌,引起泌尿道感染的是( D )A.葡萄球菌B.链球菌C.肺炎球菌D.淋球菌E.脑膜炎球菌参考:教材232页第24章致病性球菌34. 破伤风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 )A.阻止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的释放而造成肌肉痉挛B.阻止中枢神经兴奋性递质的释放而造成肌肉麻痹C.破坏细胞膜D.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E.改变细胞分泌功能参考:教材260页,一、破伤风梭菌35. 主要引起婴儿腹泻的肠道细菌是( D )A.肠炎杆菌B.痢疾杆菌C.沙门菌D.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霍乱弧菌参考:教材245页表25-236. 破伤风的特异性治疗应注射( A )A.破伤风抗毒素B.破伤风类毒素C.破伤风菌苗D.抗生素E.白百破三联疫苗参考:教材261页,(四)防治原则37.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中,与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C )A.磷脂B.硫酸脑苷脂C.蜡质DD.分枝菌酸 E.索状因子参考:教材268页二、致病性38.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动物源性细菌的是( B )A.白喉杆菌B.炭疽杆菌C.伤寒杆菌D.结核杆菌 E.霍乱弧菌参考:教材255页一、霍乱弧菌39.对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而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用( A )E.先大量输液,再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参考:教材261页,(四)防治原则40.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E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核质E.芽胞参考:教材168页细菌的基本机构4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中无(B )A.粘肽B.磷壁酸C.脂蛋白D.脂多糖E.外膜参考:教材170页2. 革兰阴性菌42.HIV致病的关键因素是因为HIV( D )A.基因可和宿主细胞基因整合B.感染后引起各种类型的机会感染C.易变异,逃避免疫攻击D.侵犯CD4+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E.引起持续的潜伏感染,不易被机体清除参考:教材311页,(四)致病机制43.与细菌动力有关的细菌结构是(D )A.菌毛B.荚膜C.芽胞D.鞭毛E.性菌毛参考:教材172页(二)鞭毛44.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是(E )A.菌毛B.鞭毛C.芽胞D.质粒E.荚膜参考:教材172页细菌的特殊结构45.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D )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类A E.脂蛋白参考:教材194页3.内毒素的毒性46.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D )A.荚膜B.菌毛C.鞭毛D.芽胞E.脂磷壁酸参考:教材192页第二自然段47.对热原质特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化学组成为多糖C.可被高压灭菌灭活D.微量注入机体可引起发热E.抗原性弱参考:教材179页 2.热原质48.对外毒素特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抗原性强C.可脱毒制备类毒素49.下列属于细胞毒素的是(B )A.破伤风痉挛毒素B.白喉外毒素C.霍乱肠毒素D.肉毒毒素E.金葡菌肠毒素参考:教材194页表19-150.毒性作用最强的外毒素是( D )A.破伤风痉挛毒素B.白喉外毒素C.霍乱肠毒素D.肉毒毒素E.金葡菌肠毒素参考:教材193页(一)外毒素51.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黏附细胞的结构是(D )A.肽聚糖B.特异性多糖C.壁磷壁酸D.膜磷壁酸E.SPA参考:教材169页1. 革兰阳性菌52.下列细菌中可引起败血症的是( C )A.白喉杆菌B.破伤风杆菌C.绿脓杆菌D.痢疾杆菌E.霍乱弧菌参考:教材198页败血症5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B )A.粘肽B.磷壁酸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参考:教材169页1. 革兰阳性菌54. 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A )A.Tc细胞B.Th细胞C.NK细胞D.Ts细胞E.巨噬细胞参考:教材221页,第三节病毒的致病机制55.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D )A.荚膜B.鞭毛C.细胞壁D.芽胞E.菌毛参考:教材172页二、细菌的特殊结构56.可黏附细胞的细菌结构是(B )A.荚膜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鞭毛参考:教材172页二、细菌的特殊结构57.芽胞的特性中不包括(B )A.革兰阳性菌形成的多层膜结构B.是细菌的繁殖体C.对外界抵抗力强D.可用于细菌鉴别E.某些芽胞可引起严重的外源性感染A.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C.柯萨奇病毒D.鼻病毒和冠状病毒E.腺病毒参考:教材285页59.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A.白喉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绿脓杆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大肠杆菌参考:教材198页败血症60.可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菌是(D )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白喉杆菌D.霍乱弧菌E.脑膜炎球菌参考:教材193页(一)外毒素61.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中不包括(C )A.发热B.白细胞反应C.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D.DIC E.休克参考:教材194页(二)内毒素62.对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B )A.消毒剂的浓度B.盐的存在C.有机物的存在D.酸碱度E.温度参考:教材206页第四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63.活疫苗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B )A.接种量小,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B.易保存,免疫效果好C.接种次数少D.接种后毒副反应较少E.用弱毒株或无毒株制成参考:教材138页2.活疫苗64.可引起菌血症的细菌是(D )A.破伤风杆菌B.肉毒杆菌C.白喉杆菌D.伤寒杆菌E.霍乱弧菌参考:教材197页65.在标本采集中的错误做法是(C )参考:教材224页66.活疫苗所不具备的特点是(B )B.接种量小,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 B.易保存,免疫效果好C.接种次数少D.接种后毒副反应较少E.用弱毒株或无毒株制成参考:教材138页2.活疫苗67.与细菌粘附细胞有关的物质是( B )A.荚膜B.菌毛C.芽胞D.壁磷壁酸E.鞭毛参考:教材172页68.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D )A.紫外线照射B.干烤灭菌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E.煮沸法参考:教材174页69.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 C )A.杀白细胞素B.溶血毒素C.肠毒素D.红疹毒素E.血浆凝固酶参考:教材233页1. HIV致病的关键因素是因为HIV( )D. 侵犯CD4 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2. 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是()E. 荚膜3. 下列抗菌物质中可裂解细菌肽聚糖的是()A. 溶菌酶4. 下述生物学性状中,与霍乱弧菌特点不符的是()B. 具有周鞭毛,运动活泼5. 可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6. 芽胞的特性中不包括()B. 是细菌的繁殖体7. 介导细菌接合的结构是()C. 性菌毛8. 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D. 产生干扰素9. 活疫苗所不具备的特点是()B. 易保存,免疫效果好10. 破伤风的特异性治疗应注射( )A. 破伤风抗毒素11. 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E. 流通蒸汽灭菌法12. 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B. 巧克力平板13. 在标本采集中的错误做法是()C. 标本容器无需灭菌14. 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A. 白喉杆菌15. 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16. 可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是()C. LPS17.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除外()E. 抗毒素18. 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B. 霍乱肠毒素19. 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动物源性细菌的是()B. 炭疽杆菌20. 能通过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物是D. 氨茶碱21. 可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菌是()D. 霍乱弧菌22. 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D. 高压蒸汽灭菌法23. 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的细菌是()E. 脑膜炎球菌24.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除外()E. 抗生素25. 与细菌粘附细胞有关的物质是( )26.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B. 磷壁酸27. 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 )C. 肠毒素28. 下列细菌中可引起败血症的是( )C. 绿脓杆菌29. 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抗吞噬并限制细菌扩散的物质是()C. 血浆凝固酶30. 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特点是()C. 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31. 下列属于细胞毒素的是()B. 白喉外毒素32.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菌毛33. 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中,与超敏反应有关的是()C. 蜡质34. 在外界生存力最强的细菌是()D. 芽胞厌氧菌35. 细菌细胞壁共有成分是()A. 粘肽36. 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C. 无芽胞厌氧菌37. 对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而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用()A. 脱敏注射38. 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E. 芽胞39. 与抗吞噬作用无关的物质是()C. LPS40. 下列哪种消毒剂不能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E. 5%过氧乙酸病毒的特性是A. 体积小,能通过细菌滤器B. 只含有一种核酸C. 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D. 专性细胞内寄生2. 可用于空气除菌的方法有B. 滤过C. 甲醛D. 过氧乙酸E. 紫外线3. 病毒衣壳的作用是A. 保护核酸B. 保护易感细胞受体C. 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E. 鉴别和分类的依据4.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的主要原因是B. 无完整地进行代谢活动所需的酶系统D. 不能产生能量E. 需借助宿主细胞的核蛋白体一、单项选择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抗原: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2、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3, .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4.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7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8抗体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蛋白。
9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调理作用;是指通过吞噬细胞表面存在的FcγR和C3b受体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1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节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
12 人类白细胞抗原(英语:human leukocyte antigen,简称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6号染色体上(6p21.31),包括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与人类的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1)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田蜜1.简述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T细胞类型及其功能,对临床免疫有重要意义。
具有CD4分子的T细胞称CD4+T细胞,它识别抗原受MHC-Ⅱ类分子限制.将具有CD8分子的Tc细胞和Ts细胞称CD8+T细胞,它们识别抗原受MHC-I类分子限制。
(1)CD4+T细胞,包括T H l细胞和T H2细胞。
T H l细胞与抗原接触后,可通过释放IL2、IFN-γ和TNF-β等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之为炎性T胞;T H2细胞可通过释放IL-4、5、6,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2)CD8+T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T细胞(Tc)和抑制T细胞(Ts)。
Tc细胞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经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死携带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和感染了病毒的组织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通过释放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IFN-γ,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分析:T细胞介导的主要是体液免疫,对人体的免疫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改变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也不容易控制.2.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和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根据来源、功能进行分类.根据来源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根据功能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
生物学活性: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刺激造血细胞增值分化;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注意:本题只是简述,要求答出要点即可,不需要具体阐述。
3.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包括以下三方面:(1)免疫防御功能: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针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物质)所产生的感染和损害,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会引发超敏反应;功能过弱则发生免疫缺陷等。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精品文档下载【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作业11 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市场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答:①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则可引发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敏感。
②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免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可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答:①抗原的理化性质,⑴化学性质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物质,蛋白质最具有免疫原性。
⑵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KD,通常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⑶化学结构和组成,大分子有机物质并不一定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⑷分子构像和易接近性,当抗原分子构想发生改变,使表面特殊化学基团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这时该分子免疫原性即消失。
⑸物理状态,聚合状态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较其单体要强。
②宿主的因素,⑴异物性,通常机体仅对外源性物质产生免疫应答,而对自身物质产生免疫耐受。
⑵遗传因素。
⑶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答:①可变区功能,可变区功能主要是识别特异性抗原,主要靠超变区识别。
②恒定区功能,⑴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补体经典途径激活。
⑵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作用。
⑶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增加其对靶细胞的破坏作用。
⑷介导I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
⑸穿过胎盘屏障和粘膜,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4 简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活性答:①溶解细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题目1.1. NK细胞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有()。
A. 通过Fas/FasL途径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 通过释放颗粒酶杀伤肿瘤靶细胞C. 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 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肿瘤靶细胞E. 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答案】: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题目2.2. 发育成熟的T细胞还未接受抗原刺激时称为()。
A. 效应T细胞B. 初始T细胞C. 调节性T细胞D. 细胞毒T细胞E. 记忆性T细胞【答案】:初始T细胞题目3.3. T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A. TCRB. TCR-CD3C. CD28D. CD2E. CD3【答案】:TCR-CD3题目4.4. 主要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的CD4+T细胞亚群为()。
A. Th1B. Th2C. Th17D. Th3E. Treg【答案】:Th1题目5.5. 在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辅助作用的T细胞是()。
A. Th1B. Th2C. Th3D. TfhE. Treg【答案】:Th2题目6.6. 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表位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A. BCRB. BCR-CD79a/CD79bC. CD40D. CD79a/CD79bE. CD3【答案】:BCR-CD79a/CD79b题目7.7.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存活期最短的细胞是()。
A. 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NK细胞【答案】:中性粒细胞题目8.8.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
A. 感染后0~4小时B. 感染后4~24小时C. 感染后4~48小时D. 感染后4~96小时E. 感染后96小时内【答案】:感染后0~4小时题目9.9.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是()。
A. 巨噬细胞B. 树突状细胞C. B细胞D. 内皮细胞E. 以上均不是【答案】:树突状细胞题目10.10. TCR的双识别是指()。
国开电大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考任务作业————————————————————————————————作者:————————————————————————————————日期:1.Th细胞的TCR能识别()选择一项:A.外源性抗原B.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C.天然蛋白质抗原表位D.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E.TI-Ag2.下列属于TI-Ag的物质是()选择一项: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物质D.自身抗原E.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3.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类型是()选择一项:A.IgDB.IgMC.IgED.IgGE.IgA4.CTL细胞杀伤靶细胞时()选择一项:A.靶细胞被溶解时,CTL细胞同时受损B.一个CTL细胞只能杀伤一个靶细胞C.CTL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D.穿孔素诱导靶细胞凋亡E.CTL细胞无需与靶细胞接触5.TCR的双识别是指()选择一项:A.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HC分子B.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Ig的复合物C.同时识别抗原分子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D.同时识别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E.同时识别Igα和Igβ6.下列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选择一项:A.血管炎B.Arthus反应C.血清病D.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E.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7.主要针对血源性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选择一项:A.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骨髓C.淋巴结D.脾脏E.胸腺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选择一项:A.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B.两条重链和二硫键C.四条对称的多肽链和二硫键D.两条重链E.两条轻链9.HLAII类抗原()选择一项:A.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B.由第17号染色体HLA复合体基因编码C.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D.含有β2微球蛋白成分E.与致敏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关10.下列不属于吞噬细胞的是()选择一项:A.库普弗(Kupffer)细胞B.自然杀伤细胞C.单核细胞D.巨噬细胞E.中性粒细胞网络连接断开(自动保存失败)。
2014年4月8日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BBS总结一、交流主题人体免疫与H7N9二、交流信息三、交流内容(一)在开始主题之前,首先跟着我一起来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学习的课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属于2个学科,一个是免疫学,一个是微生物学,但是作为药学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合在一起开设的课程。
讲的是我们人类每一个人都具备这个系统-----免疫系统,主要是对微生物起到防御作用,从而来保证人体内环境平衡。
因此我们每一个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身体先天就有的这个免疫系统,认识它的组成、它的功能,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旦出现故障人体会出现何种疾病;通过什么检测技术了解免疫状况;如何增强免疫力等等。
这就是医学免疫学学习的内容。
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体系中,与外界接触之中。
因此肯定与外界的微生物亲密接触。
所以我们就要清楚我们接触的一些微生物的特性、种类。
特别是细菌和病毒。
要清晰细菌和病毒的形态(长什么样)、结构、特点、致病性,了解侵袭人体的特点;一般常见的哪些细菌和病毒。
这样“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这就是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内容。
而H7N8属于病毒,因此这个病毒在人体免疫系统低下或者这个病毒特别强大的时候就会攻击人体,从而导致生病。
明白了“免疫与微生物的联系”,我们就来探索今天的主题吧!(二)今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什么是免疫?2.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哪些?3.人体免疫功能如何?功能异常是出现何种情况?4.人体免疫系统各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作用的?5.何谓H7N9?6、H7N9的临床表现?7、H7N9的高危人群?8、如何避免H7N9的侵袭呢?(三)什么是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四)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哪些?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2、其中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1第一篇医学免疫学第一部分免疫学概述、免疫系统1,(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时出现超敏反应,过低时(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C,以及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C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楚体内突变,畸变C和病毒感染的一种生理防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即使清楚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腔上囊(禽类)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
(2)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 (1)Th1C为CD4阳性C,主功能有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IFN—V(V干扰素)和TNFB(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引起炎症和突发型超敏反应。
(2)Th2C也是CD4阳性C,主功能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3)Tc和Ts细胞都是CD8阳性c,Tc细胞是被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伤被病毒,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是细胞免疫重要的效应细胞,Ts细胞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对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负反馈调节。
(4)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分为五类,(1)IgG血清中含量最高,因此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病毒等IgG还能激活补体,结合并增强巨噬C的吞噬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婴儿免受感染,(2)IgA分单体和双体两种,前者存在血清中,后者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3)IgM,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和调理作用,因此是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4)IgD主存在成熟的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5)IgE,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某些过敏性体质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于介导I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甘强
一、名词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的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抗原转变: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转变,属于量变累积导致的质变。
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和其它细胞表面,能与粘附在上述细胞表面的C4b
C3形成的作用。
/C3b结合,通过竞争抑制B因子与胞膜上的C3b结合达到抑制bBb 3.索状因子:为6,6—双分枝菌酸藻糖,可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与慢性肉芽形成有关。
4.溶源性转换:由于温和嗜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源性转换。
5.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注意:名词解释要求准确描述其概念,常见的病因,以及特点。
二、问答题:
1.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种类(限4种)及医学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有哪些,对于针对不同的抗原引起的临床疾病给予不同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细菌的外毒素、毒性酶类等均是良好的抗原。
故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在致病的同时,又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2)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常用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均是用类毒素免疫马而得到的抗毒素,这种抗毒素是马的血清蛋白,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同时又是抗毒素抗体。
(3)同种异型抗原: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同种异型(体)抗
原。
人类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是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两类。
(4)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火的细胞表面抗原性标志。
(5)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结构成分,如隐蔽的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蛋白等自身成分;以及在生物、理化等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成分。
(6)肿瘤抗原: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抗原性的一些大分子物质的总称。
(7)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有此类抗原存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与此有关。
(8)超抗原:一类由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能非特异性地激活大量T 细胞的抗原物质。
注意:本题只要求写出4种即可,另外还有一种变异源也属于抗原物质。
2.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以及其类型。
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可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是指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启动活化的阶段。
(2)反应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参与下,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或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叫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注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性,又称负免疫应答。
3.简述超敏反应的种类和常见临床疾病。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免疫应答,主要有4种类型。
(1)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食物过敏症
(2)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免疫血液病、膜性肾炎
(3)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血清病、复合物性肾炎、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4)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
分析:超敏反应属于免疫应答,它具有特异性和回忆性。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也可是半抗原及变性自身抗原等;另外注意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免疫介导的。
4.简述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异同点。
本题主要考查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在接种物、免疫出现时间、免疫力维持时间、用途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疫苗、类毒素抗体(抗毒素、丙种球蛋白)免疫出现时间慢,1—4周快,立即产生
免疫力维持时间长、(数月至数年)较短(两周至数周)
用途主要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注意:本题只要求简述,列表形式简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