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设施冬枣生产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226.78 KB
- 文档页数:3
冬枣是大荔县主导产业,大荔县生产的冬枣,品质独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冬枣产业的持续发展,一些破坏冬枣品牌的行为时有发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质量兴农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荔冬枣品质,保护冬枣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走品牌化路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笔者通过对安仁镇、范家镇、双泉镇等冬枣主产区进行调研,对大荔冬枣的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荔冬枣品质的措施和办法。
1发展现状1.1增速快大荔冬枣从引进初期的几百公顷发展壮大到2.8万hm 2,年产量超过40万t ,总产值超过50亿元,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50%以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摇钱树”。
以大荔冬枣为代表的名优农产品,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1.2优势多大荔位于关中平原东部,三面环山、黄渭洛穿境而过,降水少、温差大、通风好,尤其是大荔黄河滩,黄河冲积带来的肥沃砂土和盐碱环境,造就了大荔冬枣成熟期早、果皮薄、果核小、果肉脆、汁多而味甜等诸多特性,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品质优势。
1.3市场广大荔冬枣畅销东北、华北以及东南沿海,占据大部分国内市场,挺近高铁、航空等高端领域,“直飞”加拿大、俄罗斯、迪拜等国家和地区,进军欧美高端市场。
1.4荣誉多2014年,大荔冬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陕西省著名商标;2016年荣获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跻身“2019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位居第11位;荣获“2017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3年入围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品牌100强,品牌价值44.94亿元。
1.5品牌靓2018年大荔冬枣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获国际原产地认证,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在G20杭州峰会和首届世界苹果大会上被指定为专供水果,在第十五届农交会上被指定为嘉宾礼品。
产业发展2020.11大荔设施冬枣产业发展调研杨平张少波王震王巧莉大荔古称同州,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黄、渭、洛三河汇流于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国优质冬枣主产区。
2014年,“大荔冬枣”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被列入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1大荔冬枣发展现状近年来,大荔县将冬枣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以建设“全国优质红枣第一县”和“全国最大鲜食红枣基地”为目标,坚持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推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目前全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其中设施冬枣面积33万亩,产量50万t,产值突破50亿元,实现人均收入18360元。
全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建成冬枣销售中心8个、大中型冬枣保鲜贮藏冷库25座,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点1000处,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全国40余个城市,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市场,挺进了高铁、航空领域,被指定为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外交礼品水果,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达到了生产标准化、采收规范化、销售品牌化。
冬枣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产、加、销一体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2设施冬枣主要类型大荔作为全国冬枣最佳优生区,冬枣比周边县市早成熟7~10天,比同一纬度山东、河北冬枣早成熟15~30天,但是大荔冬枣成熟季节与秋季连阴雨天气刚好重叠,造成大量裂果现象,造成冬枣产量、产值急剧下降,为了避免这杨平,张少波,王震,王巧莉,陕西省大荔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心,邮编715100遥收稿日期:2020-11-04种情况的发生,2006年大荔枣农尝试用薄膜和竹竿搭建避雨设施并取得成功,并由最初的避雨栽培慢慢演变发展到塑料拱棚栽培、拱棚双膜栽培,钢架棉被拱棚、钢架棉被双膜拱棚、钢架棉被锅炉加温促早栽培、日光温室栽培、日光温室加温促早栽培等多种形式的设施栽培模式,通过不同设施,将冬枣的采收期从5月下旬一直延续到10月份,大荔枣农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试验,总结出了不同设施条件下冬枣的栽培管理技术,如今,设施冬枣已经成为大荔县农民的支柱主导产业。
栽培技术2021.06大荔设施冬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党张莉王桂荣闵艳娥陕西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枣树栽培历史2000多年,是全国枣树发源地之一。
现有冬 枣42万亩(其中设施冬枣35万亩$,销售收入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1/3,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2019年大荔冬枣品牌经营力居全国第一,2020年大荔冬枣品牌市场影响力居全国第一。
随着大荔设施冬枣发展步入常态化轨道,进一步稳定、提升冬枣品质,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市场持久占有率成为当前果业工作重中之重。
下面,笔者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大荔设施冬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供果农朋友参考。
1优化设施结构,增强抗灾减害能力设施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设施冬枣栽培的成败。
设施冬枣栽培在棚体建造时,既要考 虑生长前期棚体阳面采光情况,保温和抗灾减害(冬季长时间寡照、极端低温、暴雪、大风等$能力,又要考虑后期棚内温度调控能力,尤其是自然通风口的设计必须科学,避免冬枣在花期或生长后期遭受高温和长时间干旱影响,造成焦花或果实日灼。
1.1设施建造目前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主要有4种,即竹竿水泥大棚、钢架单膜(双膜$大棚、钢架棉被大棚和日光温室大棚。
设施建造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结构不科学,自然通风口设置不合理,设施内温湿度调控困难,尤其是支柱竹竿和钢管骨架,连体棚较多,党张莉,王桂荣,陕西省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邮编715100;闵艳娥,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渭南市临渭区分校#收稿日期$2021-02-25柱多脊低,棚面坡度不够,棚内采光率低,抗灾减害能力不强。
2015年4月1日的强风和2016年11月的暴雪,使全县70%以上竹竿、水泥支柱和钢管大棚坍塌,棚内树体遭受重创。
设施内温湿度调控困难主要表现在棚内不能按物候期适时调控温度,有时在花期和果实膨大期,棚内温度高达45!以上,导致焦花和日灼现象频频发生。
2017年7月上中旬,受连续20天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棚内60%~ 80%的冬枣被灼伤,严重影响了枣果质量,导致减产减收。
第4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49No.2Apr2021陕西林业科技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大荔县冬枣产业发展建议王春焕,王莹,张梦辉(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陕西大荔715100)摘要:根据大荔县冬枣栽植现存问题,从禁止使用膨大催熟增色等药物、提高果品质量,适当增加钢架棉被棚、减少春暖棚、合理搭配冬枣栽培模式,增施有机肥、生物菌剂、有机菌肥、改善土壤结构、建立树体营养良性供给循环系统,根据不同生育期营养成分需求、平衡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方面提出了大荔县冬枣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冬枣;栽植管理技术;问题;建议;大荔县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117(2021)02-0097-03Dali Winter Jujube Industry DevelopmentWANG Chun-huan/WANG Ying,ZHANG Meng-hui(Daii Jujube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Daii,Shaanxi715100)Abstract:Based on existing problems concerning winter jujube,improved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such as ban of CPPU,quality improvement,use protection facility,increase of organic fertilizer,biologicalagents,bio—organicfertilizerandsoilstructureimprovementforthepurposeof benignnutritionalcycleandbalancingthevegetativegrowthandreproductivegrowthKeywords:Winterjujube;cultivation management;近年来,大荔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大力发展以冬枣为主的红枣产业。
大荔设施冬枣生产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作者:郭文侠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3年第5期陕西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冬枣生长。
从2005年开始,该县开始引进示范大棚冬枣避雨栽培,有效解决了冬枣成熟期遇雨裂果的问题。
2007年又从山东沾化引进冬枣设施促早栽培技术进行试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至2012年底,已栽培冬枣15万亩,其中设施面积5万亩(温室2 000亩,大棚 4.8万亩),栽培效益不错。
然而,由于设施冬枣栽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枣农多为一家一户自主经营,故而在冬枣设施生产中,因棚体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环境调控不当、激素用量超标、化肥使用不当等问题,造成树势衰弱、病虫害多、落花落果严重、果实贪青晚熟、日烧严重等问题常有发生,应引起枣农重视。
1 存在问题1.1 设施结构不合理目前,大荔设施冬枣栽培采用的主要设施类型为日光温室和竹木结构或钢竹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少部分全钢骨架大棚,80%以上棚体结构简单,设计建造不规范,对光照、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因子调控能力差,抵御大风、暴雪、连阴雨雪、低温等灾害性天气的能力较差。
如大多温室仍按越冬茬蔬菜的棚体结构建造,此棚体结构原是用于茄果类蔬菜越冬茬栽培的,作物在棚内生育期为11月至翌年5月底,而冬枣在棚内的生育期是2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花期正值3—4月气温回升期,晴好天气棚内白天温度较高(35 ℃以上,超过枣树光合作用最适宜温度25~30 ℃),高温环境下叶片中的叶绿素遭到破坏,酶活性下降,叶背气孔关闭,CO2输送受阻,光合作用缓慢或停止;同时光呼吸开始,植株消耗自身营养,导致养分积累少,坐果率降低,幼果膨大慢,树体虚旺。
进入5—6月份高温期,原来温室设计难以满足枣树对温度的要求。
另外,生长后期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后坡遮阴较为严重,造成靠后墙的冬枣树光照时间短,难以着色,影响产量和效益。
为此,建议蔬菜温室改种冬枣时,首先对棚体结构进行改造,否则达不到设施促早栽培的目的。
果农之友2023.7产业发展大荔冬枣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冬枣设施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一些种植户对产业效益的过度追求,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等;导致土壤有机质匮乏、板结、盐渍化,蓄水、保肥、透气性变差,果品品质下降。
为了能“做大做强做优做活”冬枣设施产业,经多年跟踪调查和总结,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1大荔冬枣设施产业发展优势1.1自然资源的早熟优势大荔古称同州,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县境内黄、渭、洛三河汇流,年平均气温14.4℃,降雨量329~514毫米,无霜期214天,受北部高原屏障和南部沙苑的影响,气温温差较大,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上古时代即为优丰的农耕区。
低海拔、升温早、温差大的环境,特别适合冬枣的生长,所产冬枣成熟期比山东沾化、河北黄骅等原产地提早1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品质优势,大荔是“冬枣生长的最佳优生区”(图1)。
图1棚内冬枣开花1.2种植悠久的规模优势大荔有着红枣栽培历史,品种多达140个,是我国红枣种质资源库和枣树发源地之一,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具有成熟的栽培经验和技术。
2000年以来,大荔县因势利导,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冬枣为主的红枣产业。
2006年以后发展设施栽培,2008年随着大荔县许庄镇第一个冷棚的试验成功,创下了亩产值2万元的新记录,从此拉开了大荔农民发展冬枣设施产业的序幕。
截止到目前全县冬枣面积42万余亩,其中温室冬枣5万余亩,春暖棚、冷棚33万余亩,成为全国冬枣设施种植第一大县和大荔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图2)。
图2温室冬枣着色初期1.3大棚创新的货架优势冬枣设施栽培起步较晚,始于2000年以后的黄河中游。
2005年大荔农民进行避雨栽培,2008年第一个冬枣冷棚在大荔许庄镇试验成功,使冬枣第一茬果8月中旬采收,成熟期比露地提前20~30天上市;2010年春暖大棚的栽培成功,使冬枣采收期提早到7月上旬;2012年冬枣日光温室的栽培成功,使冬枣采收期提早到6月下旬。
大荔县冬枣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提质增效技术作者:周爱英来源:《山西果树》2010年第06期2006—2009年对大荔县冬枣管理中存在问题及优质高效的技术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当前冬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有机肥及钾肥施用量不足,基础肥力难以满足高产优质需要据县土肥站试验,我县冬枣高产优质的土壤肥力指标:土壤有机质应在1.5%以上,土壤速效氮含量60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4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
而2009年3月对100个冬枣示范园土壤取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97%,土壤速效氮平均含量49.81 mg/kg,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34.01 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1 27.40 mg/kg,四项指标均达不到标准要求。
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和化肥施用不平衡,钾肥严重短缺,是目前肥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降雨不均,引发生理病害大荔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区,年降水量514 mm,旱涝分布不均,如果花期和幼果期干旱,就会影响开花结果和加重生理落果;若7—8月份枣果膨大期干旱,易发生缩果病,多雨则发生裂果烂果,降低枣果商品率及口感。
1.3环剥不当,影响枣果品质环剥过早,往往需2次环剥;环剥过晚,则很难坐“头蓬枣”。
二次环剥或环剥过宽,环剥口难以愈合,导致树势衰弱,病害加重。
据调查,主干二次开甲的枣树,次年死亡率达8%~15%;46%以上的树叶片小而黄,变薄、内卷,不能正常生长发育;32%的树只开花不能坐果,出现严重的大小年现象。
主干环剥口长期不能愈合的枣树,病果率高达30%~70%,其中枣黑斑病、缩果病严重,果实畸形,后味苦。
1.4激素使用不当,造成枣果贪青晚熟赤霉素使用量过大、次数过多和滥用膨大素、分裂素、增大剂等五花八门的激素或叶面肥,虽然果实变大了,产量上去了,但成熟期推迟了,品质下降了。
实践证明,过量使用激素和含有激素的叶面肥,特别是在果实膨大期(7月20日后)继续使用,则显著改变果形指数和增加皮厚,从而影响枣果着色和成熟。
大荔县设施冬枣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治措施大荔县是陕西省一个冬枣主产区,冬枣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冬枣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采取绿色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冬枣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一、大荔县冬枣主要病害:1.枣树白粉病:这是大荔县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严重感染会导致叶片变黄、脱落,严重影响冬枣的正常生长。
白粉病的防治主要是选择耐病品种,定期喷洒综合防治剂。
2.枣树炭疽病:炭疽病主要在果实上表现为黑色病斑,并逐渐扩大。
炭疽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修剪枝叶,减少果实间的接触,及时清除病源和堆积物。
3.枣树褐斑病:褐斑病主要表现为果实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变黑。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包括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分。
二、大荔县冬枣主要虫害:1.枣枝象:枣枝象是大荔县冬枣的主要害虫之一,寿命长、繁殖力强,容易损害枣树枝干及树心。
枣枝象的防治方法包括定期进行枝干清理,喷洒合适的杀虫剂。
2.枣花叶螟:这种害虫主要在春季的枣树上活动,通过蛀食花蕾、嫩叶和嫩果来危害冬枣。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树叶、运用剧毒杀虫药物等。
3.枣小实蝇:枣小实蝇是大荔县冬枣主要的果实害虫,寄生在果实中,并使果实腐烂。
防治措施包括在枣树上悬挂黄板、黄水等吸引蝇虫,以及喷洒生物杀虫剂等。
三、大荔县冬枣绿色防治措施:1.妥善管理土壤:定期施肥并保持土壤的湿润,营造有利于冬枣生长的土壤环境。
2.选择抗病虫品种: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冬枣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合理修剪枝干:及时修剪枝干,清理病虫害部分,提高空气通透性和阳光照射度,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适时预防喷洒农药:定期进行冬枣的病虫害监测,并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进行适时预防喷洒农药。
5.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冬枣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总之,在大荔县冬枣的栽培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选择抗病虫品种,合理管理枝干和土壤,推广绿色防治技术,以保障冬枣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的提高。
冬枣设施促早栽培落花原因及防控对策作者:郭文侠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0年第04期2020年,大荔设施冬枣普遍出现蕾弱小、分化差,落蕾落花、叶片黄化的现象,对此笔者赶到大荔设施冬枣主产区查原因、找对策。
1 落花原因1.1 气候影响,造成树体营养积累不足 2019年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加之枣农在采收结束后,棚膜大多数不撤除,薄膜经过一个生长季透光率降低,棚内光照不足,光合养分少,树体营养积累少。
另外,阴雨天气较多,湿度大,高温高湿环境造成棚内锈病、褐斑病发病严重,诱发早期落叶,影响树体养分积累。
加之2019年冬季是暖冬天气,升温后棚内温度过高,枝条蒸腾量大,树体消耗养分较大。
2020年春季,气候忽冷忽热,加大枣农管理难度,温度调控不当,夜温过高,树体养分消耗大。
树体养分前期储存少,后期消耗大,导致棚内冬枣蕾小、蕾弱、分化差,后期落花,坐果率低。
1.2 过度干预,造成树养分积累不足近年,大荔枣农片面追求个大、高产,在管理上加大追肥次数和追肥量,氮肥使用量偏大,造成叶片过大,树体虚旺。
环剥、环割次数增多。
据调查1年环剥次数平均为3次,最多7次,环剥口30%不愈合。
翌年枣股不发芽,二次枝老化,甚至死株。
1.3 環境调控不当,造成地上部养分消耗过大农户盲目跟风求早,升温偏早且过急过猛,造成地上、地下生长不平衡。
萌芽前不通风,造成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足。
为了提高地温,全园覆膜导致棚内空气湿度不足。
环境调控不当,导致叶片光合能力差,叶片黄化,蕾小、蕾弱、蕾不分化。
2 防控对策2.1 加强采收后管理对于设施促早栽培冬枣大棚,采果后应加强棚内树体管理。
1)及时检查环剥口,对环剥口有病虫危害、没有愈合或愈合不好的,要及时处理。
有病虫害的,用杀虫、杀菌剂处理;没有愈合或愈合不好的,及时用15 mg/kg赤霉酸+5 mg/kg细胞分裂素加入无菌土和泥涂抹环剥口,用薄膜包扎,促进愈合。
2)及时撤除棚膜,增加光照;疏除多余老化枝条,使树体通风透光。
大棚冬枣萌芽不整齐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郭文侠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8年第3期今年陕西大荔产区部分大棚冬枣出现萌芽不整齐现象,甚至有些二次枝上的枣股也不萌芽,使后期的摘心、抹芽、施肥、用药等管理难度增加。
笔者总结了大棚冬枣萌芽不整齐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1 大棚冬枣萌芽不整齐的主要原因1.1 不注重采后棚体管理据调查,大荔县70%以上的大棚(水泥支柱钢、竹骨架)冬枣种植户在果实采收后不揭棚膜,使得棚内光照不足,影响后期发育。
据测定,目前生产上采用的聚乙烯棚膜,新膜透光率在85%~90%,棚膜使用6个月后,透光率降低至50%,1年以后降至30%。
采果后不揭棚膜,棚内光照仅为自然光照的30%~50%,在高温弱光条件下,冬枣植株光合效能降低、呼吸消耗增强,树体储存养分较少,虚旺,枝条成熟度差,来年萌芽不整齐,甚至不萌芽。
另外,不揭棚膜,导致棚内土壤雨水淋溶、晒垡少,而化肥用量超标,土壤盐分随水蒸发向上迁移,集聚在土壤表层,产生盐渍化,影响根系吸收能力,造成树体早衰。
近年大风、暴雨、暴雪、连续阴雨低温、持续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不揭棚膜的棚体骨架风载、雪载加大,致使骨架扭曲、断裂,甚至棚体坍塌。
1.2 忽视采后树体管理大多枣农在果实采收后,只重视秋季施肥,忽视采果后秋季修剪、秋季清园,导致园内密闭,光照不足,病虫基数大,棚内病虫频发,影响来年萌芽生长。
1.3 棚内环境调控不当据调查,部分新植冬枣的枣农对冬枣萌芽期适宜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不十分清楚,管理盲目。
一是扣棚后升温过急过猛,造成棚温高地温低,树体因蒸腾作用失水,而根系吸收土壤水分输送不上,导致枝条储存养分不足,发芽不齐;二是通风口设置不合理,前期升温后不注意通风,或通风时先通底风,使棚内边行地温降低,边行树发芽晚,给后期花果管理造成困难。
1.4 环剥过多过重树体早衰盛花期对冬枣树体进行环剥,可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但环剥操作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