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通过感官来发现》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人体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本篇课文特别关注于感官系统,即人类如何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外部环境。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种感官的基本概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每种感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蒙眼触摸不同物品来感受触觉,通过品尝不同食物来体验味觉等。
通过《通过感官来发现》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感官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的感官能帮助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感官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2)每个感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也有不能做的事。
2.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并能描述观察的结果。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3. 科学态度目标(1)能如实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2)意识到感官观察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要爱护自己的感官。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感官的作用,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2. 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描述观察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果(苹果、香蕉等)、鲜花、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塑料、金属、木头等)、眼罩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世界打交道,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呢?(2)学生回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
(教育部审定)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课题 2.1观察我们的身体课型新授课日期202 年月日上(下)午第节教具PPT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2.身体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结构,如骨骼、肌肉、心脏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观察并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
2.能够用摸、听等方法,探知身体内部的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观察活动,以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够如实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发现人们身体结构相似,但相貌等方面总会有些不同。
重点能够观察和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
知道人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难点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观察活动,以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过程预设一、检查预习或复习回顾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认动物。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2.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很多动物,通过观察了解了它们的身体结构。
你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哪些认识呢?(课前布置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信息采集,此处学生便可根据活动手册进行说明了)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我们的身体。
(板书课题:观察我们的身体)三、引导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一画一画1.明确活动要求。
(1)每组选择一名同学,躺在大白纸上。
(2)每组再选择一名同学用彩笔沿着这名同学的身体外部把轮廓画出来,然后再把身体轮廓剪下来,其他人辅助操作。
(3)笔的墨迹不要碰到同学的身体和衣服。
(4)安全使用剪刀,不要伤到自己或他人。
2.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
思考:不同同学的轮廓有哪些相同之处呢?3.小结:人的身体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
活动二折一折1.把轮廓沿中间对折,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谈话:把轮廓沿中间对折,左右两个部分会重合在一起,这个现象说明,我们的身体具有左右对称性,比如,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对称的。
小学科学教案:运用感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感官的基本功能;(2)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官的作用;(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感官的基本功能,学会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人类感官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人类感官的基本功能;(2)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是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
2. 探究活动一:视觉(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眼睛看到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记录所看到的事物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察成果。
3. 探究活动二:听觉(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耳朵听到哪些声音?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音,记录所听到的声音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听觉成果。
4. 探究活动三:嗅觉(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鼻子嗅到哪些气味?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闻一闻周围的气味,记录所嗅到的气味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嗅觉成果。
5. 探究活动四:味觉(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舌头尝到哪些味道?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品尝不同的食物,记录所尝到的味道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味觉成果。
6. 探究活动五:触觉(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手指触摸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触摸不同的物体,记录所触摸到的物体和特点。
小学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通过感官来发现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感官的概念,并能够简要描述我们感觉到的事物是如何通过感官来感知的;2. 能够使用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感官来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事物;3. 能够通过实践掌握感官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五种感官的名称和对应的感知器官;2. 能够用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感官来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事物;3. 提高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三、教学准备:玩具、颜色卡片、香水、水果等。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可用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短视频来介绍感官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感官的兴趣。
2. 感官的介绍教师给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是通过什么来看到这张图片的?通过什么来听到声音?通过什么来尝到味道?通过什么来闻到气味?通过什么来感觉到温度和触感?引导学生回答,引出五种感官和对应的感知器官。
3. 触觉选取几个不同的物体,用手来触摸它们,让学生感受触觉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然后,让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通过触摸来猜测物体的形状、材质等特征。
4. 视觉用不同颜色的卡片或图片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和分辨颜色、形状、大小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颜色分类游戏,练习视觉辨别的能力。
5. 听觉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可以模仿动物叫声,让学生尝试通过听觉来辨认哪种动物正在发出声音。
6. 味觉和嗅觉给学生准备一些通过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的物质,例如香水和水果。
让学生分辨香水的不同味道,并通过嗅觉来猜测水果的种类。
7. 小结回顾五种感官的名称和对应的感知器官,帮助学生总结刚刚所学内容。
五、教学延伸: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利用感官,例如观察周围的事物、听音乐、尝试新味道等,提高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感官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有趣的感官体验。
小学科学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2.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感觉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
2.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自己想象的内容。
科学态度目标1.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 愿意在合作中承担自己的工作,并积极参与研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残障人士因为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造成的生活困扰。
理解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综合运用其他感觉器官的意义。
2.知道技术发明为残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帮助。
【教学重难点】重点∶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难点∶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石头、豆包、装有40~50℃热水的杯子、音箱、盲道图片等。
教师准备∶学生材料(1套),班级记录单,纸箱,板栗。
【教学过程】一、聚焦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我们的身体,了解了我们的身体结构,认识了我们身体中的很多器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非常重要,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二、探索(一)认识感官及其作用活动一我说你猜1.教师出示一个暗箱(箱子里装有板栗),让学生猜一猜箱子里装了什么物体。
要求∶(1)一名同学闭上眼睛,用其他感觉器官感受箱子中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特点。
(2)其他同学根据这个同学的描述,猜测箱子中的物体。
2.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
3.讨论∶说一说,你刚才用了哪些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注意∶用手摸一摸,感觉物体是硬的。
教师要告诉学生这种感觉不是手感觉到的,而是手上的皮肤感觉到的,皮肤是触觉。
4.提问∶你知道人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吗?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人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小学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通过感官来发现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科学教育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探索和实验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通过感官来发现》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小学生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感官觉察能力,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发现欲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的能力。
2.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4.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全。
2. 预先准备一些不同颜色、形状、质地的物体,如颜料、纸张、水杯、沙子等。
3. 准备一张PPT或幻灯片,包含一些图片和问题,供学生观察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约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感官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瀑布的图片,并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瀑布旁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2. 教学探究(约30分钟):a. 观察颜色:让学生拿起颜料盒,回忆、感知并描述每一种颜色的外观、感觉和味道。
b. 触摸质地:准备一些不同质地的物品,如毛巾、砂纸、塑料袋等,让学生触摸并描述每一种物品的质地特征。
c. 辨别形状:在幻灯片或PPT中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例如圆盘、三角形和正方形等,让学生逐个观察并尝试辨认它们。
d. 听觉感知:播放一段自然环境的声音,例如雨滴、海浪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并仔细倾听,回答一些听觉上的问题。
e. 味觉感知:准备一些有味道的食物样本,如柠檬汁、巧克力、苹果等,让学生品尝并尝试描述每一种食物的味道。
3. 实验探索(约30分钟):a. 探索视觉:学生坐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特征。
b. 探索听觉:在课堂里播放不同的声音,如钟声、动物叫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并互相交谈他们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c. 探索触觉: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木头、冰块、绒毛等,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并描述它们的质地特征。
《通过感官来发现》导学案一、导语本导学案将帮助学生探索通过感官来发现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的感官是我们与外界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工具,通过感官我们能够获取到丰富的信息,进而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本导学案将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个感官的角度出发,探索感知和发现的乐趣。
二、目标1. 了解人体的五种主要感官及其功能。
2. 掌握通过感官来发现世界的方式,提高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内容1. 人体的五种主要感官:A. 视觉:眼睛是人体视觉感知的器官,通过眼球感知光线的强弱、色彩和形状,进而感知世界。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理解视觉的重要性。
B. 听觉:耳朵是人体听觉感知的器官,通过耳蜗接收声音的振动,进而感知声音的高低、响度和方向。
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理解听觉的重要性。
C. 触觉:皮肤是人体触觉感知的器官,通过皮肤感受外界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形状,进而感知触觉的信息。
让学生用手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体验触觉的多样性。
D. 嗅觉:鼻子是人体嗅觉感知的器官,通过鼻腔感知气味分子,进而感知气味的种类和强度。
让学生闻不同香味的物质,理解嗅觉的重要性。
E. 味觉:舌头是人体味觉感知的器官,通过舌头感知食物的味道,进而感知味觉的信息。
让学生尝不同食物的味道,理解味觉的重要性。
2. 通过感官来发现世界:A. 视觉: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各种物体,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和质地,尝试用手指描绘出所感知的物体。
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观察实际物体,比较用手触摸和用眼睛观察的感知差异。
B. 听觉:让学生用耳朵听各种自然声音和生活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响度和方向,描述并模仿这些声音。
然后让学生闭上耳朵,观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较听觉和视觉的感知差异。
C. 触觉: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感知材质的粗糙、光滑、凉爽等特征,描述触觉的感受。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陈杰超【教材简析】《通过感官来发现》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2课,本科与第3、4课都是基于课程标准在生命科学领域学习内容“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中,低段学习目标要求为“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到二年级为止,在学生成长的若干年中,人体的感觉器官在他们认识事物、感受外界环境变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没有特意去认识自己的而感觉器官。
本课重点呈现的是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的感觉功能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同时他们会发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够感知的信息(不能做的事情),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2.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感觉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
●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自己想象的内容。
3.科学态度目标●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愿意在合作中承担自己的工作,并积极参与研究活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残障人士因为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造成的生活困扰。
理解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综合运用其他感觉器官的意义。
●知道技术发明为残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帮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2.教学难点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自己想象的内容。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器材1份、班级记录表1份、圣女果等纯色水果每人1个、塑料苹果或香蕉1个、多媒体课件。
小组:岩石、装有40-50℃热水的杯子、包子、能播放音乐的音响、盲文版、学生活动手册。
小学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通过感官来发现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学生书、铅笔、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小石子、花朵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感知这些物品。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感知这些物品的。
Step 2 学习五种感官1.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 配合幻灯片或图片,让学生对每种感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Step 3 观察实验1. 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图片,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和实验。
2. 学生可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用耳朵倾听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征;用鼻子嗅出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品尝食物的味道;用手感受物体的温度、硬度等特征。
3. 学生需要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感受,以及使用的感官。
Step 4 分享实验结果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彼此观察到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Step 5 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2. 学生可以将不同感官的观察结果进行分类,并总结出这些感官分别适用于哪些方面的观察。
Step 6 拓展活动1.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实验,让学生通过感官来解决问题。
例如,盲目的学生如何辨别颜色?听觉对于唱歌的人有重要作用吗?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汇报给全班。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了通过感官来发现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实验中,学生需要用到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Xxx小学教师:xx课标要求:1.识别眼、耳、手、鼻、舌等感官的作用。
2.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
3.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教材分析:《通过感官来发现》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二节。
本节课单纯的感觉器官的观察告诉学生这个器官是什么,有什么基本的生理功能,学生将有意识地主动利用眼、耳、手、鼻、舌的感觉功能去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单感官和多感官感受物体所获得的信息不一样,多感官获得更多的信息,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1.识别眼、耳、手、鼻、舌等感官的作用。
2.能利用多种感官感受对象的特征,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任务分析:(一)使能目标分析(二)起点能力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已经试过借助各种感觉器官来完成,所以对感觉器官的功能比较熟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
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学生未能意识到感觉器官的作用和意义,这节课正好能够补全学生这部分的知识。
教学策略:(一)目标分类表: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在分类表中的位置(二)学习结果类型分类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此项学习属于智慧技能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
(三)学习过程与条件分析支持性条件: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
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本课主要由4个活动构成:通过吃饼干,识别眼、耳、手、鼻、舌的作用;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知道用多种感官感受更全面;利用多种感官感受物体;通过多种感官感受物体,学会描述物体特性。
教学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注重了各部分内在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识别眼、耳、手、鼻、舌等感官的作用,能利用多种感官感受对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利用多种感官感受物体,描述所感受物体的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通过感官来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通过感官来发现》。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通过感官来发现》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自己》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认识自己的身体。
而本节课则聚焦于人体的感觉器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以“找苹果”的游戏导入,引发学生对如何利用感官寻找物体的思考。
接着,通过观察图片、体验活动等方式,依次介绍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还比较直观和表面。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感觉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运用,但对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功能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它们进行观察和发现,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
(2)了解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和感知的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体验活动等方式,能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物体,并描述事物的特征。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1)对感觉器官的功能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发现。
(2)养成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体会到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的重要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探究活动,明白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够更全面、更确切的了解事物的信息。
2.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辨识和配制饮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残疾人的痛苦,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关心残疾人,并能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认识到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了解这些器官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活动,认识到利用多种感官同时观察事物,能够获得更确切、更全面的信息。
四、教学准备:小石块、三杯水、不同口味的包子、音箱、饮料颗粒、搅拌棒、水、调制好的饮料、一次性杯子、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今天谁带了红领巾,请举手。
2. 今天谁带了红领巾,请说“我”字。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刚才都用了哪些感官?过渡:同学们,原来在生活中我们感知周围的事物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过感官来发现》。
板书课题3.在上课之前我请大人欣赏一部短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完以后要说一说,你都看懂了什么?过渡:是的,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可以用眼睛去看,可以用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尝。
用手去触摸。
板书:贴画师:我们的五官他们都代表着我们的什么感觉呢?生:眼睛视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耳朵听觉手触觉师:我们的感官非常的神奇,让我们一起来利用我们的感官做一个小游戏吧!活动一:我说你猜1.准备一个箱子,里面装上物品:要求一名同学闭上眼睛,用其他感觉器官感受箱子中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特点。
其他同学根据这个同学的描述,猜测箱子中的物体。
2.讨论:说一说,你刚才用了哪些感觉器官?3.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迅速识别出箱子中的物体?预设:用眼睛看师:每种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收集到的信息,看来,眼睛能够收集比较多的信息。
一、聚焦:揭示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感觉器官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皮肤,那么来看一看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朋友,他的身体少了哪些部位呀?2.引导:1今天柯南给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呢?大家想不想来猜一猜?那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感官来发现。
可以使用你们的感觉器官来猜一猜。
2.那这个箱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眼睛来看一看。
3.那么小朋友们,你们使用教师提问并顺势粘贴五种感觉器官的图片,针对学生提问进行反馈1.教师展示宝箱,并指名,让学生上台猜测,教师并板书学生的发现。
2.教师从箱子里拿出橙子并让学生观察特点。
3教师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1.教师展示课件;2.教师提出学生观察要求;3.教师分发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4.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反馈并记录:5.教师出示自己的侦探记录。
1.教师展示四件物品并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学生回答:少了眼睛;少了鼻子;少了嘴巴;少了两个耳朵;少了一手;五个学生排队摸箱子里的物品学生使用感觉器官进行猜测:1.戴上眼罩用手摸;2.戴上眼罩用鼻子闻;3.用耳朵来听一听;4.戴上眼罩用嘴巴尝;5.学生观察橘子的特点;1.学生回答;2.学生分小组观察照片,并填写柯南的侦探报告;3.小组组长上台领取侦探报告并按时间与小组成员进行观察。
4.小组反馈;1.学生观察物品2.小组回答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来发现箱子里的物品通过观察图片,认识感官以及感官的作用。
通过实践证实使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会让我们对物品的认识钢价全面。
通过对感觉器官作用的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多种感官的作用。
手上的皮肤,鼻子,耳朵,嘴巴,还有眼睛让我们知道了柯南给我们带来的箱子里面的东西是橙子,这些我们都是通过感官来发现的。
二、探索:认识感官及作用 (一)探索交流1:(1)其实刚刚啊就是柯南给你们的一个小考验,接下来柯南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任务,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2)现在这四张照片已经在老师手里了,老师希望你们在观察和记录的时候,眼睛要准动作要快:1.仔细观察照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2.小声交流小组分工合作3.抓紧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给小组组长领取观察所需的物品;3.指名小组进行回答并记录小组的发现;4.教师指名回答:用多种感官观察物品和用眼睛观察照片的不同;5.教师板书:全面、准确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议学生回答物。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目标】1.知道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2.了解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3.积极参与合作,清楚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知道感觉器官对我们的重要性,保护好我们的感觉器官,爱惜我们的身体。
5.了解残障人士因为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造成的生活困扰,理解他们,不歧视他们,做一个友善之人。
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难点: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才能更加全面认识事物。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卡片、音响、音乐铃铛、石头、食物、醋的透明小杯子、橡皮泥等。
教师准备:学生材料(1套),两个透明杯子、开水、白糖、盐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起浓厚的科学兴趣1.孩子们大家好,我是易老师,我知道你们是一群会观察,会思考,会倾听,会表达的孩子,这节课,我们要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课堂上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关注?赛一赛,谁是今天的科学小博士?为了方便统计分数,将我们班的孩子分成了4个大组。
老师会从表现最棒的大组选代表参加神秘的游戏。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起立。
2.我听说你们个个都是朗诵小明星,易老师非常想听一听你们朗诵刚学过的课文,请看大屏幕。
谁能来读一读?3.你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预设: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鼻子闻到的、用手触到的(边回答,边板书。
你能说的更完整吗?)4.眼睛、耳朵、鼻子、手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简称感官。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的科学主题就是:通过感官来发现。
——板书:通过感官来发现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任务一:认识感觉器官及作用本次科学主题被汪汪队地成员得知后,它们向孩子们提出了艰巨地科学任务,顺利完成任务,可以获得科学小博士的称号。
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反思(1)《通过感官来发现》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重要一课,本课主要围绕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展开,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期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感觉器官在认识周围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理解不同感觉器官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局限性和互补性。
在聚焦环节中,我通过回顾感觉器官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在探索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
我们的感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但每个感觉器官也有其局限性。
第二个活动是“看下面的图片,说说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想到的,并用词汇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眼睛能够看到的事实与头脑中的想象存在差异,从而认识到单独一个感觉器官可能无法获取全面的信息。
第三个活动是“用五种感官实际观察物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来观察物品,进一步认识到多种感官合作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
在研讨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无能为力。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多种感官一起观察事物,能够得到这个事物的更多信息,更加接近事实。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感觉器官功能的全面认识。
在拓展环节中,我将感觉器官的研究与社会问题建立起关联,引导学生关注残障人士的生活困境,理解他们利用其他感觉器官或辅助科学仪器来弥补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不仅深入了解了感觉器官的功能和局限性,还学会了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来观察事物。
同时,学生在研讨和拓展环节中也展现出了积极的思考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