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赠内人》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1
赠人原文及赏析赠人原文及赏析原文: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译文曾经留下宋玉的旧衣裳,惹得巫山神女梦里添香。
男女有情无情很难把握,任由她另又嫁给楚襄王。
注释⑴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相传他长相秀美,风流倜傥。
⑵巫山:指神女。
⑶云雨无情:指男女间的私情。
⑷楚襄王:战国时楚国国君。
楚怀王之子。
赏析:全诗借用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的'典故写出。
据《高唐赋》与《神女赋》:楚怀王在游览云梦泽台馆时,曾经梦遇巫山神女。
临别时,神女告诉怀王,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便根据神女的话,用“云雨”来指代男女间的私情。
后来宋玉陪侍楚襄王到云梦泽游览,又都曾在梦中会过神女。
《赠人》诗开头两句即用宋玉梦遇神女之事。
诗人将失恋男子比成宋玉,将他所爱女子比成神女。
首句以“衣裳”喻文采,暗示受赠者的文采风流一似宋玉。
次句接着说,“惹得”神女动情而入梦。
神女因宋玉之文采风流而生向往之情,入梦自荐。
然而,美人的心是变化难测的,就说这位巫山神女吧,她先倾心于怀王,后来又钟情于襄王。
“惹得”二字很有意味,也很有分寸感,又照顾到了对方的体面。
后两句议论,出语真诚,在旷达的劝说中见出对朋友的深情。
“云雨无情难管领”的说法尽管偏颇,但对于失恋中的朋友却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失为一剂清热疏滞的良药。
这首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典故的运用。
写诗向一位失恋的朋友进言,最易直露,也最忌直露。
这首诗由于借用典故写出,将对失恋友人的劝慰之情说得十分含蓄,委婉得体,给诗情平添了许多韵味。
【赠人原文及赏析】。
1.1诗歌鉴赏专题-人物形象分析-笔记版【要点梳理】【常见人物类型】【方法点拨】(一)设题方式(二)解题技巧(三)答题步骤例如: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注]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样的边塞健儿形象?随练1.1古诗文阅读醉花阴①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销金兽④。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
(2)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随练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
【专项巩固】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作品介绍】《赠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0首。
【原文】赠内作者:唐白居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注释】①作于元和三年(808)。
内:.指其妻杨氏。
②《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③黔娄:春秋齐隐士。
安贫自守,鲁君欲以为相,齐王聘为卿,均不就。
卒,曾子往吊,见以布被覆尸,覆头则露足,覆足则露头。
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
黔娄妻曰:邪而有馀,不如正而不足也。
见《高士传》卷中、《列女传》卷二。
④冀缺:即那缺。
春秋晋人。
原为农人,晋文公授以卿,又与冀地,故称冀缺。
《左传嘻公三十兰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褥,其妻磕之,敬,相待如宾。
与之归,言诸文公以一命命部缺为卿,复与之冀。
⑤陶潜(365-427):字渊明。
事迹见《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
其《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翟氏:陶潜继室。
《南史陶潜传》: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
⑥梁鸿:字伯鸾,汉光武帝建武中,受业太学。
后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声,多欲以女妻之,并谢绝不娶。
娶同县孟氏之女,字之日德曜,名孟光。
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
章帝建初初,居齐鲁之间。
后又入吴,为人赁春。
每归,孟光为具食,不敢于前仰视,举案齐眉。
事迹见《后汉书逸民传》。
⑦增絮:增帛粗绵所制之衣。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古诗一剪梅·赠友人翻译赏析《一剪梅·赠友人》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远目伤心楼上山。
愁里长眉,别后峨鬟。
暮云低压小阑干。
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瘦倚溪桥梅夜寒。
雪欲消时,泪不禁弹。
翦成钗胜待归看。
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前言】《一剪梅·赠友人》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
此词以一个女子为抒情主人公,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可能就是苏姬)离别后深深的思念之情。
【注释】①峨:一本作“蛾”。
②剪:一本作“翦”。
【翻译】无。
【赏析】《一剪梅》,周邦彦《片玉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名。
调见周邦彦《片玉词》。
又名《腊梅香》、《玉簟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韵。
也有五十八、五十九字体。
此词为六十字格。
“远目”三句,写登楼远眺。
言伊人为“友人”离去而登楼远眺,但是她只见绵绵群山,却不见友人离去后的踪迹,不觉悲从中来,眉宇、发际都显出了她伤别离的形态:因愁别而双眉紧锁,因离恨而云鬟不梳也。
“暮云”三句,触景生情,发泄心中的悲愁。
言暮霭沉沉笼罩在小楼栏杆外的上空,这压抑得凭栏眺望的伊人更觉得苦闷烦恼。
因此见到天空有只离群的孤雁飞过时,她就借题发作,怨愤地说:你(指孤鸿)为什孤零零地独自返归?鸿雁本来是传递音讯的候鸟——所谓鸿雁传书即是,现在却既没有传递来离人讯息,更没有伴他而归,所以不能不怨愤。
上片伊人登楼观景而思念离人。
“瘦倚”三句,为伊人设想思念离人一景。
此言伊人因思念友人久游不至而日渐消瘦。
然而为了能够早些见到自己的爱人,她还是不顾自己身瘦体弱,依然每天去溪桥边斜倚着梅树盼郎归来。
可是她自早至晚一盼再盼,直盼到寒雪消融,仍旧不见郎君归,所以不由得双泪涟涟,不能抑制住心头的悲哀。
“剪成”三句,承上盼郎归。
“钗胜”,即花胜,妇女头上的饰物。
“西窗灯火”,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句意。
“阑”,尽也。
此言伊人将梅枝剪成头饰,欲待爱人归来后,可以在西窗下两个人挑灯共同欣赏,并且两人互相嬉笑,谈论别后之事,直至夜深更尽。
22-167CN14-1034/IMZXS5/2009象形字“女”,有学者认为它是“用一条颀长的曲线自首始而至凹凸起伏的肩背、腰际、臀股,乃至膝至胫,至腿至足,尽显婀娜之姿态美”①;也有学者认为它标示了古代女性的惯常姿态“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室内居处之常见姿态”②,展示了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基于生理学意义上的前者,还是基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后者,无疑都体现了人类对女性美的基本认知和审美追求。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最基本的经验是对人自身的理解。
我们非常了解人身体的组成部分、功能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个经验也反映在语言文学艺术中。
在古代,人们以自身,尤其是女性作为审美对象,把女性外在的容貌、体态乃至内在的性格、品德等作为美的标准。
“好,美也,从女子”③,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因此,“好”字又常用作动词,表示喜爱的意思。
可见,女性之美是大千世界纷繁众美中一道极为亮丽的独特风景。
那么,什么样的女性被看成是美的?女性美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在我国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中找到近趋完美的答案。
在自唐至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蘅塘退士编选的300首经典唐诗⑤和唐诗宋词鉴赏大家郭伯勋教授编选的300首经典宋词⑥中,古代文学史上名声斐然的文人雅士们曾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细腻的语言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美女图。
这些美好形象的描写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对女性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一、花想容———花样娇好的容颜史达祖《东风第一枝》:“红欲断、杏开素面”,新绽放的红杏,遮盖上一层白雪,雪缀杏枝,白花朵朵,如漂亮姑娘粉脸颜开。
苏轼《海棠》:“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海棠花的艳丽迷人如美人酒后的粉面。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极言贵妃绰约芳艳之美,云彩想变作她的衣裳,花朵想变作她的容颜,其美惟花可比。
【诗歌鉴赏】张祜《赠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张祜《赠内人》原文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祜《赠内人》注释、内人:指宫女。
因皇宫又称大内,故宫女称内人。
2、禁门:宫门。
3、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4、红焰:指灯芯。
张祜《赠内人》翻译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张祜《赠内人》赏析《赠内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咏宫人寂寞无聊的生活,写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况。
前两句写宫人生活的孤寂苦闷;后两句通过写宫人枯坐“拔玉钗”“救飞蛾”两个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她的无聊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
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句句描绘宫人孤寂的心情,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此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
“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
“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
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
赠内①
【题解】
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酒隐安陆”时期,当时李白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两人感情笃厚。
李白的诗似乎很少涉及儿女情长,甚至有人说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
其实不然,在唐代,“赠内诗”写得最多的当数李白和白居易。
李白写的这首诗看似是与妻子开玩笑的,却表达了自己不顾家事而冷落妻子的歉意。
李白说自己日日都烂醉如泥,没有完成斋戒之事。
而妻子还要忍受孤单寂寞无人理会的苦恼,这与那日日都在忙于斋戒的太常之妻没有什么区别。
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
【原文】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②。
【注释】
①内:内子,即妻子。
②太常:官名,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
太常妻:东汉人周泽做太常,克己奉公,斋戒在斋宫之中。
有一次病得很厉害,他的妻子到斋宫中探望问病,他大怒并让人把妻子捉到官府定罪,认为冲犯了神灵。
人们笑他太迂腐,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
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意思说他不近人情,连家都不要了。
当时的人们也有拿太常这个职务开玩笑的,因为太常主管祭神,常常斋戒,人们就说他们“一日不斋醉如泥”。
【译文】
一年中有三百六十天,可我天天都是沽酒闲游烂醉如泥。
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却和汉朝那个太常卿周泽的妻子没什么不同。
一、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1.(2016届安徽合肥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薛昭蕴(唐代)红蓼渡头秋正雨⑴,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⑵。
不语含嚬深浦里⑶,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⑴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⑵整鬟:梳理发鬟。
⑶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
浦:水滨。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一幅秋雨渡头待人图的?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下片的首句“不语含嚬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2.(2016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
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5分)(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泰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6分)二、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2016届湖北龙泉中学、宜昌一中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蝶恋花晏几道千叶早梅夸百媚。
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
月脸冰肌香细腻。
风流新称东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
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
横玉声中吹满地。
好枝长恨无人寄。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6分)(2)词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试做分析。
乌夜啼·戏赠籍中人鉴赏
《乌夜啼·戏赠籍中人》是一首描写诗人与歌女之间情感交流的词作。
整首词以歌女的悲惨遭遇为主线,通过诗人的视角和情感渗透,呈现出一种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上片通过“歌声美妙”、“容颜如花”等赞美之辞,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欣赏和倾慕之情。
然而,随后“薄命”、“无家”等词语的出现,揭示了歌女背后的悲惨身世和无奈境遇,令人感到心痛和同情。
下片则以“诗酒风流”为主题,描绘了诗人与歌女共同饮酒、赋诗的情景,展示出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
然而,结尾的“月落乌啼”之景,却为整首词笼罩上了一层凄凉的氛围,暗示了两人最终无法长相厮守的结局。
从艺术手法来看,本词采用了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叙事方式。
明线是歌女的悲惨遭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的不幸和无奈;暗线则是诗人的情感渗透,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歌女的关心和爱慕,使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这种明暗交织的手法,使得整首词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此外,本词的语言优美、凝练,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情感等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情、感人的艺术氛围,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赠人原文翻译及赏析赠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7篇赠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卖松人原文: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劚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翻译:你把松树送到市场上去卖,我赞赏你的好意。
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里的富贵人家。
松树的细叶能够几经风雪,但松花淡淡的,不算美丽。
长安里来只看重桃李芬芳的艳色,可怜这些松树白白的染上六街的灰尘。
赏析: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
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
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
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
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
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
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
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
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
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
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
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赠内》文章解析(正文开始)《赠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一种别赠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赠内》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歌形式、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赠内》的诗歌形式。
《赠内》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五个字,一共四句,符合五言律诗的结构要求。
同时,诗中的韵脚也非常工整,分别是“风”、“鸡”、“飞”、“泥”,使整首诗既有韵律美,又让读者在朗诵时产生愉悦的感受。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赠内》的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作者通过送一寄物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内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送君遥问重帆远,归计艰难知盛衰”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与朋友分隔两地,对他的关心和思念。
而最后两句:“鸡飞南野泥缀雪,江静孤帆霜满船”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在南方野外能够平安如意。
整首诗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共鸣。
再次,我们来欣赏一下《赠内》所展示的意境。
整首诗以送一寄物的方式展开,通过诗人对友人远方生活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寂寥的意境。
诗中的“风吹白草尽飞沙,鸡飞南野泥缀雪”形象地描绘了冬天乡村的景象,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而后一句“江静孤帆霜满船”则表现了江边的寂静,以及诗中主人公孤舟漂泊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冬天的景象和孤舟的形象,展示了一种忧郁的情感,给人以思索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起来,《赠内》是一首通过送物表达友情和思念之情的五言律诗。
诗中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同时,诗中所描绘的冬天景象和孤舟漂泊的形象也给人以忧郁而深沉的感受。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
(正文结束)。
李白《赠内》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赠内》全诗翻译赏析赠内李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①醉如泥:烂醉如泥,不成体统。
②太常妻:《后汉书·周泽传》载,周泽身为太常卿,“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斋宫”,其妻因怜其老病,到斋宫去看望他,周泽大怒,以干犯斋禁为由,把妻子押送诏狱。
当时的人对这件事议论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
”后因用作冷淡妻子的典故,常用作夫妻调侃之语。
《赠内》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李白游云梦,故相许师将孙女嫁给李白,时李白年27岁。
这几句诗是初婚后与其妻戏谑之词,是说我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烂醉如泥,虽然你作了我的妻子,无异于太常周泽之妇,受到冷淡。
调侃之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很浓。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日,我每天都烂醉如泥。
你虽然是我的夫人,却和汉朝太常卿周泽的妻子一样。
评: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
后人一般是这样评价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飘逸浪漫,豪放不,仙气满卷。
按理说,诗样的才情,诗样的浪漫,自然也会造就诗样的爱情。
但与苏轼、陆游、李商隐等人相比,李白的'诗里似乎很少涉及到情谊,更别说儿女情长了,甚至有人说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
其实不然,在唐代,“赠内诗”写得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李白和白居易。
元人方回曾评论李白:最善赠答篇,肺腑露情愫。
“赠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
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
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这一首《赠内》,显得活泼轻松、情趣盎然,让人读了会心一笑。
简短的唐诗1.求20首简短的古诗,难背的也行,但一定要简短的1、《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春宿左省》【唐】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4、《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5、《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6、《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7、《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9、《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10、《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4、《玉楼春》【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15、《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17、《玉楼春》【宋】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18、《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0、《绝句》【宋】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意赠今人
鲍令晖[南北朝]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关于作者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人,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出身贫寒,但能诗文。
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
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
另有留传下来:《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等。
李白《赠内》译文及鉴赏李白这首诗是初婚后与妻戏谑之词,伉俪之情由此可见端倪。
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赠内唐代:李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烂泥一般。
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顾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注释内:内子,即妻子。
三百六十日:旧历中一年的天数。
泥:传说南海中的一种动物。
无骨,在水中比较活跃,离开水之后如同喝醉了一般(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事实”)。
太常妻:东汉时周泽为太守,嗜酒,又好斋戒,常卧病斋宫不归,其妻怜其老,前去看他,周泽大怒,将其妻收送诏狱谢罪。
太常:官名,掌管天子的礼乐祭祀等事务。
赏析李白这首诗是初婚后与妻戏谑之词,伉俪之情由此可见端倪。
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在某一次酒醒过后,醉眼朦胧的李白看到正在身边服侍的妻子,心中埋藏已久的愧意顿生。
于是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看我天天烂醉如泥,还要你服侍。
我李白虽然名声在外,可是你嫁给我这个“酒鬼”丈夫又得到了什么呢?与嫁给那古板的、不懂生活情趣的太常为妻又有什么区别?李白为自己日日烂醉而后悔,为妻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而抱歉,他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来,幽默又很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内疚。
全诗共四句,却三句都从典中引出,而又不觉是用典,朴素自然,平实如话,自然流畅。
全诗反映了诗人不得志时借酒浇愁的情形,同时也有几分对妻子的愧疚。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李白三十五岁时所作。
李白之妻是唐高宗时担任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
李白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修筑了新居,其后不久他又漫游各地去了。
由于李白喜欢饮酒,其妻对此十分担心,李白对此也有一些反省,但却不能戒酒,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
“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
“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
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什么呢?原来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
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
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
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呢?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
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
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
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