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医学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112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成为了衡量手术风险和选择合适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凝血功能筛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或术前准备药物,同时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而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实验方法则是应用在临床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是指患者血液中加入合适的凝血激活剂后,从开始凝固到形成不可拉丝块状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9分钟,而凝血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
常用的凝血时间测定方法有:局部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在适当的条件下测定患者血液的凝血时间,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正常性。
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准备措施。
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它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是激活的凝血因子Ⅱ,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正常,凝血功能也就正常。
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因此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血小板功能分析在凝血功能筛查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它的数量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x 10^9/L之间,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血凝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
它通过模拟体外环境,测量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凝块形成时间及强度,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异常。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反应过程,涉及多种血液凝血因子、调节因子以及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血凝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
凝血酶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肝功能和维生素K缺乏。
在凝血酶时间测定中,将血浆与外源凝血途径所需的磷脂、磷脂酰胆碱和凝血酶原混合,通过开始凝块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
血浆与活化剂(如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或磷脂胶球)混合,然后加入凝血酶原,通过测量开始凝块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可以通过血液采样后计算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来确定。
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问题。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功能状况。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紊乱。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确定。
血凝试验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评估血液凝块病和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障碍、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血凝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
这对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血凝试验可用于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
例如,PT值可以用来监测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效果。
APTT值可以用来监测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卡哇地洛)的抗凝效果。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1、单选有关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在血栓前状态为阴性B.D-二聚体测定为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C.在继发性纤溶时为阴性D.在原发性(江南博哥)纤溶时为阳性E.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正确答案:B2、判断题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正确答案:错3、单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的参考值范围是()A.1±0.15B.1±0.5C.1.5±0.15D.1.5±0.5E.1±1.5正确答案:A4、填空题纤溶系统的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5、判断题PT正常,APIT延长最可能是缺乏因子Ⅰ、Ⅱ。
()正确答案:错6、填空题出血时间测定是筛检试验中惟一的______试验,其推荐方法是______,该试验对评价______和______有一定的价值。
正确答案:体内;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7、问答?患者,男,40岁,工人。
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腹胀,黄疸1周,皮下出血和淤斑3天入院。
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8.9℃,呼吸26次/分,脉搏92次/分,血压17/10.6kPa。
神志清醒精神萎靡,急性病容,消瘦。
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胸部和双下肢皮下散在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心、肺正常。
腹膨隆,肝区深压痛阳性,肝右肋下3cm,质中、边缘光滑。
脾左肋下未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2~3次/分。
入院后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右肋下3cm伴中度腹水,脾正常。
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3.2×10/L,PLT172×10/L;尿常规: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大便常规:粪胆原阳性;生化及免疫学检查:BUN6.5mmol/L、Cr154μmol/L、血糖8.7mmol/L、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ST670U/L,ALT395U/L,TBIL160μmol/L,DBIL91.3μmol/L,IBIL68.7μmol/L,TP55g/L,ALB21g/L,GLB34g/L。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集合,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凝血异常的原因,以及指导治疗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通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常规检查。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⁹/L。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是由于减少的生产、持续的破坏或异常的分布所致,造成机体易于发生出血。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测量血浆凝血系统对外界活化途径的凝血反应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
PT的结果通常通过与参考值(比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测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途径的活化过程中凝血反应时间的指标。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APTT结果也需要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是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项目。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如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检查项目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包括其他项目,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其他方面。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必看题库知识点真题1、问答题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如何分析筛检试验结果?正确答案: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
其筛(江南博哥)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各种血栓止血改变处在代偿阶段,若临床表现出较明显的延迟性出血,则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Ⅻ缺乏症。
(2)APTT延长和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和获得性因子Ⅷ、Ⅸ、Ⅺ缺乏症等。
(3)APTT时间正常和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的凝血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等所谓的联合因子缺乏,但更多的还是存在血液凝固调节的异常。
2、问答题肝病出血的原因有哪些?哪些血栓与止血的试验检测指标对肝病的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价值?正确答案:(1)原因:①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
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过多。
③循环抗凝物质和血FDP增多。
④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
(2)指标:①因子Ⅶ∶C和因子Ⅱ∶C减低先于肝功能异常,可作为肝病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②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C减低,反映肝病严重,或已为肝硬化。
③异常凝血酶原增高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参考指标之一。
④因子Ⅷ∶C和vWF水平愈高,反映肝病愈严重;因子Ⅷ∶C降低示并发DIC。
⑤因子Ⅻa∶Ag下降,AT-Ⅲ水平<35%或PLG水平<20%,提示预后不佳。
⑥肝病时常呈多个因子的联合变化,故需综合分析。
3、名词解释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正确答案: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是由于因子ⅩⅢ或构成因子ⅩⅢ的αβ亚基遗传性缺乏或合成速率异常导致因子ⅩⅢa的活性减低,不能有效地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交联成稳定的纤维蛋白,本症患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摘要】目的:为提升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作进一步分析。
方法: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检测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统计研究表明,50份凝血质控样本参控项目的总准确率95.94%,单项检测准确率中,纤维蛋白原(FIB)、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高,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最低。
结论:分析表明,严格遵循医院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对提升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高质量凝血检测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质量评价分析临床大部分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疾病的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
临床实验室质量评价是多个实验室共同分析同一样本,再借助外部机构对数据进行收集,将实验结果上报,来评价实验室检测样本的能力,区别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提高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起促进作用,使检验操作规范化、检测过程标准化、试验结果更加可靠。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质量评价包含PT、INR、APTT、FIB,PT是常见的外源性凝血指标,FIB是凝血功能中常见的蛋白质,ATPP是常见的内源性凝血指标,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样本由检测中心统一发放。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血液凝固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常通过在血浆中添加一种酶来激活凝血因子,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的磷脂质和凝血因子活化剂,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通过将PT结果与国际标准样品的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监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因子I、II、V、VIII、X等的功能指标,并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成纤维蛋白的速度。
5.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评估凝血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7.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8.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血纤维蛋白原)、V、VII、VIII、IX、X、XI、XII和XIII等的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
9.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测:维生素K是合成肝素(凝血酶抑制剂)所需的物质。
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性,可以评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功能。
10.抗凝血物质检测: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C)、蛋白C和蛋白S等,通过测量它们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方法考试资料1、单选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需将受检血浆酸化(加入硼酸),其目的是()A.沉淀血浆优球蛋白B.去除纤溶抑制物C.使纤溶激活物与纤维(江南博哥)蛋白原结合D.去除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B2、单选关于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测定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好B.测定精密度不好,准确度偶尔也可能好C.测定精密度是保证良好准确度的先决条件D.当不存在系统误差时,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一致的E.测定精密度好准确度一定好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准确度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所决定的。
而精密度是由随机误差决定的。
在检测过程中,虽然有很高的精密度,但并不能说明试验结果准确。
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之后,精密度和准确度才是一致的。
此时精密度越高,准确度也就越高。
要使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要好,精密度好是保证准确度高的前提;但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检验人员必须经常采取比对试验、校准仪器等方法,消除系统误差,才能保证检验的准确度。
3、单选下列哪种说法不是APTT测定的临床意义()A.PTT延长B.因子Ⅷ、Ⅸ、Ⅺ缺乏时,APTT均缩短C.缩短可见于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D.血浆抗凝物质增多,APTT延长E.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缺乏时正确答案:B4、单选BT延长,PLT减低,首先考虑的疾病是()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过敏性紫癜C.单纯性紫癜D.血管性紫癜E.血小板增多症正确答案:A5、单选受检者APTT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多少秒为异常()A.≥20B.≥10C.≥3D.≥30E.≥50正确答案:B6、单选关于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是一种较敏感的试验B.主要检测外源凝血系统有无异常C.主要检测因子Ⅰ、Ⅱ有无异常D.主要检测因子Ⅻ有无异常E.凝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Ⅷ、Ⅸ、Ⅺ缺陷者正确答案:E7、单选血块收缩不良试验主要提示()A.因子Ⅶ缺乏B.因子Ⅷ、Ⅸ减少C.因子Ⅲ异常D.凝血酶原降低E.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正确答案:E8、单选PAgT增高常见于()A.血小板无力症B.巨大血小板综合征C.肝硬化D.VitB12缺乏症E.糖尿病正确答案:E9、单选TM主要参与下列哪项的作用()A.凝血系统B.纤溶系统C.蛋白C的作用D.纤溶活化系统E.凝血因子活化正确答案:C10、单选在肝脏合成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下列哪一组()A.因子Ⅱ、Ⅶ、Ⅸ、ⅩB.因子Ⅱ、Ⅴ、Ⅶ、ⅩC.因子Ⅷ、Ⅸ、Ⅹ、ⅪD.因子Ⅸ、Ⅹ、Ⅺ、ⅫE.因子Ⅱ、Ⅶ、Ⅺ、Ⅻ正确答案:A11、单选PT延长、APTT延长、PLT正常可见于()A.纤维蛋白原缺乏B.血管性疾病C.纤溶性疾病D.骨髓增生性疾病E.过敏性紫癜正确答案:A12、单选有关血块收缩时间测定,错误的描述是()A.为血小板功能诊断的筛选试验B.测定在37℃下进行C.血块收缩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也有关D.血小板的血块收缩蛋白起了重要作用E.正常人血块2h后开始收缩正确答案:E13、单选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A.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叠连C.白细胞变形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E.红细胞破裂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血小板收缩蛋白有收缩的功能,它能使血浆凝成血块。
凝血项目科普
关于凝血项目科普参考如下:
凝血项目是血液化验检查中的一项,主要用来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的量和功能,从而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必要环节。
凝血项目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异常,正常值为11-15秒,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异常,正常值为35-45秒。
3.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正常值为2-4g/L。
4. 血小板计数(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00-300×109/L。
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血栓形成等病症。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血液凝固障碍等疾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血友病、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疾病;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疾病;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
因此,凝血项目的检查对于预防和治疗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这些检查项目的疑问或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考试答案真题1、单选血小板无力症表现为下列哪种成分的缺陷()A.GPⅡb/ⅢaB.PF4C.PF3D.GPⅠb聚集成复合物E.P-选择素正确答案:A2、判断题Weibel(江南博哥)-Palade小体内容物含有血小板P-选择素。
() 正确答案:对3、配伍题是凝血酶敏感蛋白受体()是纤维蛋白原受体()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受体()是胶原受体()A.GPⅠb/GPⅨB.GPⅡb/GPⅢaC.GPⅣD.GPⅠa/GPⅡbE.GPⅤ正确答案:C,B,A,D4、判断题TXB2与6-酮-PGF1aELISA法测定中,OPD显色常选择的比色波长为475nm。
()正确答案:错5、问答题试述诊断DIC的主要实验指标。
正确答案: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可诊断为DIC:(1)PL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50×109/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P-选择素。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或进行性降低,或超过4.0g/L(白血病、恶性肿瘤低于1.8g/L,肝病低于1.0g/L)。
(3)FDP超过20μg/L(肝病超过60p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
(4)血浆PT时间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超过5s以上)。
(5)纤溶酶原含量和活性降低。
(6)AT含量和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
(7)血浆因子Ⅷ∶C低于50%(肝病必备)。
6、填空题血液中的抗凝因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体系。
正确答案: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7、多选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抗凝作用的物质是()A.EPCRB.HMWKC.TFPID.vWFE.TM正确答案:A, B, C, E8、单选在采用聚集仪测定PAgT时,下列哪种诱导剂诱导出现单峰() A.ADP(1.0μmol/m1)B.ADP(O.5μmol/m1)C.肾上腺素(O.4μg/ml)D.胶原(3.Oμg/ml)E.瑞斯托霉素(1.5mg/ml)正确答案:D9、单选下列哪项不符合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有关理论()A.D-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B.纤维蛋白单体可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C.D-D二聚体是原发性纤溶的有效指标D.FDP各碎片仍具有与纤维蛋白(原)相同的抗原性E.FDP、D-D二聚体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正确答案:C10、单选在PAgT试验中ADP宜保存于()A.室温B.室温避光保存C.(0~4)℃冰箱D.37℃水浴箱E.-20℃保存正确答案:E11、多选血管间质细胞的功能()A.收缩功能B.调节毛细血管生长C.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D.促进成骨细胞分化E.促进淋巴细胞分化正确答案:A, B, C, D12、名词解释DIC正确答案: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血栓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起到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损伤修复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μ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易出血的症状。
2.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血液从离体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时间为8-15分钟。
如果凝血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能力下降。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PT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和X的活性。
PT测试结果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正常范围为11-13秒。
如果PT值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校准的指标,用于标准化PT结果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正常的INR范围通常为0.8-1.2,但在抗凝治疗中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范围。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I (凝血酶原)、V、VIII、IX、X、XI和XII的活性。
正常的APTT范围通常为25-35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6.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蛋白。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2-4g/L。
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根据以上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体检和其他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中,如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深入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凝血抑制物检测或其他血小板功能评估等,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也需要考虑,因为一些药物和疾病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结果。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项目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功能的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系统是维持人体内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
凝血项目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凝血项目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因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
PT和INR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I、V、VII、X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因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肝素和抗凝酶等抗凝药物的疗效。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IX、XI、XII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稳定性的异常。
TT延长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于评估血栓溶解过程的活性和血栓形成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状态。
5.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APTT-A是通过测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后的凝血活性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
6.非特异性凝血指标(PTA、APTA、FI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A(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是描述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
1.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凝血项目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