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12.23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4.50 KB
- 文档页数:19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古诗词中,诗人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即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中的景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人物形象鉴赏题通常会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某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在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答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诗歌鉴赏一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一、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一、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为诗歌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例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切痴情、纯朴豪爽,女青年可爱开朗、聪慧甜美;《氓》刻画了勤奋正直而又冷静刚直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制度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冠绝权贵、洒脱潇洒的形象。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天歌》中“恩能够摧眉折腰事权贵,并使我严禁开心颜”整体表现了李白浓于富贵、冠绝权贵的思想,刻画了一个不求权贵、洒脱潇洒、傲岸洒脱的诗人自身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彰显的是他的忧国忧民的性格,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例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展现出的就是悠然自在的归隐生活,整体表现出来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对田园的钟爱,刻画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5)矢志报国、无私乖张的形象。
例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抒发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器重的情感,进而凸显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7)奉献边塞、反对征讨的形象。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洞悉人民痛苦,反对战争,刻画了一个反对征讨的诗人自身形象。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1.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分析方法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梅、莲等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秋思之祖”。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2.怎样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见题目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得分要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赏析概述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2)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述形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高度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古典诗歌的形象通常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
在鉴赏诗歌时,只有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情感。
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人物形象”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三、考点解析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试当中,常见的设问方式为:(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四、例题剖析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明手法析作用诗歌鉴赏中,分析人物形象通常需要明确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和它们的作用:1. 比喻:通过将人物与某个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化。
例如,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2. 拟人:赋予人物以人类的特质或行为,使其更加鲜活、具有人格化。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中的“春风”具有得意、欢快的拟人形象。
3. 对比:通过与其他人物或情境的对比,突出人物的特点、性格或境遇。
例如,用贫与富、悲与喜的对比来凸显人物的命运。
4. 象征: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或符号来暗示人物的内涵或品质。
例如,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5. 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现其性格、情感或心理状态。
例如,“手抖心弦乱,泪洒相思地”中的动作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悲伤。
6.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其内心世界、性格特点或社会地位。
例如,高雅的语言暗示了人物的文化修养。
7.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的刻画,展现其外貌特征或气质形象。
例如,“眉清目秀”形容人物的容貌俊美。
8.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烘托其情感、心境或身份。
例如,阴森的环境可能暗示人物的忧愁。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诗歌内涵: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2. 表达情感:人物形象可以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倾向。
3. 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等。
4. 引发思考:具有鲜明个性或独特经历的人物形象可能引发读者对人生、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5.例题分析:(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考点迁移】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时又指古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氓》中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男主人公是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坚强的女子。
【考点研读】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指能够解读其中的意象,包括作者创设的意境、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蕴含意蕴的物象等。
1.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常见的三个思考角度。
如下: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②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③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抒情主人公心情的词语,揭示其情感。
2.古诗词中的两类人物形象(1)诗中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2)诗人自身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①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③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秋的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豪迈的形象。
④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