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学习单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缘”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力争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家长的评价是()
2.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岭和峰的样子,并能画出简笔画。
3.通过预习我不懂的问题是:。
课堂探究:
1.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课堂检测:
1.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
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你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1。
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第一篇: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题西林壁》导学案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
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解诗题,知作者1.读好诗题也是很有重要的,《题西林壁》该怎样读?用斜线标注出来。
题西林壁2苏轼,字(),号(),是()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写下的五首庐山游记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抓字眼,明诗意(我能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峰: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三、观插图,细思量观察庐山图片,用词语来形容庐山;如果让你游览庐山,你打算从怎样的角度来游览?你有什么问题吗?————————————————————————————————————————四、多诵读,悟诗情1.带着感受和想象,诵读古诗,我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小诗人”!2.带着观察和思考,学习古诗我收获了人生的哲理。
五、我能把古诗写正确,写漂亮。
(壁、缘容易写错呦!)————————————————————————————————————————————————————————————————————————————————《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
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题西林壁》名师导学案《题西林壁》名师导学案《题西林壁》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名师导学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题西林壁》名师导学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班上有47个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础较扎实,课堂上能做到认真思考。
有几个学生成绩拔尖,思维活跃,能积极举手发言,上进心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四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课堂专注力比较差,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作业时常不能按时上交。
总体而言,全班的语文基础扎实,生字词方面基本能过关,但对于阅读中比较抽象的题目,特别是讲人生哲理类的题目,比较难理解到位。
作文的篇章结构,整体框架已初步成形,但是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出示庐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是庐山。
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由于每个人的观察方式不同,面对同一座庐山,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景色。
今天我们看看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
翻开课本第2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
(板书:题西林壁)活动2【讲授】学习课文1.初读诗歌,读通读顺(1)范读古诗,纠正读音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题西林壁》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题西林壁》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法。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庐山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庐山的景色,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庐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庐山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庐山是什么样子的?2、作者简介(1)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他的诗歌风格。
(2)强调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学习他的诗歌的兴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等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从哪些角度观察庐山?为什么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5、体会哲理(1)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6、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2】篇〗《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
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导学案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庐山的不同形态。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考。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想象法: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庐山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题西林壁》,就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出了深刻的感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正音。
重点指导“横”“岭”“侧”“峰”等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感悟哲理1、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庐山的不同样子,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
)2、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又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白: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的局限,而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汉字壁、缘,会写汉字缘。
2、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了解中国古代题壁诗文化,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PPT、题壁诗、苏轼的资料、校本教材《日诵日新》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题壁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期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当时的题壁作者有数十百家。
到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
题壁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题壁诗举例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二、古诗学习1.回忆作者,了解本诗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本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
一共写了七首,这是最后一首,这首题壁诗,被称为绝唱,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2.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3.二读古诗,读出味道。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重音,朗读时要做到抑扬顿挫。
齐读、男女生赛读。
4.三读古诗,抓字眼、想画面(1)区别“岭、峰”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1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积累。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图片教学过程一、解诗题导语:庐山,大概是最受中国文人偏爱的一座山。
历史上,曾有3500百多为文人登上庐山之后,留下超过16000首关于庐山的诗词。
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1.板书诗题:题西林壁。
齐读。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2.介绍“题壁诗”。
二、知作者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是苏轼所作,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读古诗课件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指名读、齐读。
学习生字“缘”。
四、晓诗意1.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指名说诗意。
③诗人从哪些角度观察庐山的?用“▲”标出来。
④发挥想象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
⑤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完成填空。
⑥小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景。
庐山真是千姿百态!怪不得有那么多的文人登山庐山后留下诗篇。
课件出示李白、朱元璋、毛泽东所写的诗作,师生接读。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学习《题西林壁》,认识诗句意思,可以大概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形。
2.想象诗句描述的情形,领会文中包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诵诗,背诵并默写诗。
【学习重难点】
经过诗句描述的情形,理解诗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自研自探环节。
1.认识作者简介。
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联合资料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写出以下字词的意思:
题西林壁 _____;不识 _____;只缘 _____;面目 _____。
5.能不参照任何资料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6.诗中写诗人游山所见的诗句为_____。
从中我得悉 _____;诗人借景说理的诗句是 _____。
启迪我们认识一条为人处世的真理_____,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格言_____。
7.背诵古诗。
8.将《望洞庭》与《题西林壁》进行比较学习。
二、合作研究。
由各组组长主持,环绕自研自探环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沟通。
方法:先让学困生讲话,学困生不会或答得不全面,再让中等生增补,最后优等生评论。
1.小组合作要有序高效。
2.组长将大家都不会的问题记下来。
1 / 2
三、展现提高。
1.各组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会的同学帮助。
讲话的同学要大大方方,声音宏亮,其余同学要仔细聆听。
2.背诵古诗。
四、自悟自得。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我掌握不太好的是。
2 / 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
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
(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峰(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导学案第【1】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导学案(1)
一、课前导学
1. 谈谈你对《题西林壁》这篇课文的了解。
《题西林壁》是一篇描写人物心情变化的古文。
主要讲述了写诗人在西林壁画
家的画像前,因受到启发而情绪激动,创作出了卓越的诗作的故事。
2.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西林壁画像前产生了情感波动?
诗人的情感波动主要是受到了画像所传递的艺术感触和启发,从而引发了他内
心深处的思考和激动。
3. 在《题西林壁》这篇课文中,你最受到了哪部分的启发?
(自由表达)
二、课堂学习
1. 跟读课文,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语调。
请同学们认真跟读《题西林壁》这篇课文,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发音和语调,尽
力将课文朗读地流畅自然。
2. 课文理解
•用自己的话简述《题西林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情感?请在纸上写下你的答案。
3.课文分析
分析《题西林壁》这篇课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思考为什么该文被列为教材之一。
三、课后拓展
1. 仿写习作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可以是学校、家乡或其他地方),模仿《题西林壁》
的写作方式,写一篇描述和赞美这个地方的短文。
2. 课外阅读
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上查找与《题西林壁》相关的资料,扩展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就是本次《题西林壁》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三年级《题西林壁》导学教案三年级《题西林壁》导学教案(精选10篇)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这是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句之一。
收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诗还有些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呢?三年级《题西林壁》导学教案篇1《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 shí)只缘(zhǐ yuá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⑴ 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⑵ 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 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 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1、学习第一部分:⑴ 齐读一、二句诗。
⑵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峰:)⑷ 说说“岭”“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