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周第二课时学案 2014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副族)金属元素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根据教参安排,“铁及其化合物”需要三个课时。
其中铁的化合物安排两个课时。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化铁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还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运用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钠和氯属于典型的主族元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思路。
而铁属于副族元素,学生既可以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把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
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质,形成证据意识。
2.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 通过学习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 结合应用实例,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性质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课程标准1.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了解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3.能根据分子晶体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计算。
学法指导1.通过学习教材中碘、干冰等晶体结构模型,认识分子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2.根据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推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3.通过学习石墨等晶体结构,认识晶体结构的复杂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知识点一分子晶体1.分子晶体的结构碘晶体干冰晶体冰晶体(1)碘晶体的晶胞是(1)干冰晶胞是(1)水分子之间的主4.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1)分子晶体由于以比较弱的________相结合,因此一般熔点________,硬度________。
(2)对组成和结构________,晶体中又不含氢键的分子晶体来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熔、沸点________。
微点拨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的分子晶体,服从紧密堆积排列原理;分子间存在氢键的分子晶体,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饱和性,故不服从紧密堆积排列原理。
学思用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二氧化硅和干冰虽然是同一主族的氧化物,但属于不同的晶体类型。
( )(2)水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水中存在氢键。
( )(3)冰与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 )(4)冰与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相似。
( )(5)分子晶体一般熔点较低、硬度较小。
( )2.下列各组晶体都属于化合物组成的分子晶体是( )A.H2O、O3、CCl4B.CCl4、(NH4)2S、H2O2C.SO2、SiO2、CS2 D.P2O5、CO2、H3PO4知识点二晶体结构的复杂性1.石墨晶体(1)石墨晶体是________结构,在每一层内,每个C原子与其他3个C原子以共2.晶体的复杂性(1)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晶体中存在多种不同微粒以及不同微粒间作用。
高中化学科目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特性;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排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规律;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实验仪器、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是什么;2. 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元素周期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电子构型;2. 实验展示:通过示范实验,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分别在原子中处于哪个位置?电子是如何绕着核运动的?三、介绍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和族;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3. 演示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排列。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2.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排列?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几种元素的性质并进行排列;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
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重要知识点;2. 学生回答问题: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如何排列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扩展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2024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计划高一化学上学期的教学周主要有二十周,下面是对这教学二十周的一个详细的安排,每一周都有化学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较高的教学效率。
下面请看高一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安排: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安排:第一周、第二周(9.1~9.9)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9.10~9.16):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7~9.23):空气、氧气。
第五周(9.24~9.30):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六周(10.1~10.7):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第七周(10.8~10.14):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5~10.21):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29~11.4):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第十一周(11.5~11.11):机动第十二周(11.12~11.18):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19~11.2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6~11.2):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0~12.16):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7~12.23):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八周(12.24~12.30):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第十九周(12.31~1.6)第二十周(1.7~1.13):期末复习和考试。
2024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3、4两个班,共有学生____人,班主任分别为李多宽和方跃老师。
高中第2课化学教案年级:高中第2课课题: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周期性性质。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和应用。
4. 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周期性性质。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解释。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元素周期表和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师简要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及历史。
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组成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利用实验室设备,测量不同元素的一些周期性性质,如电子亲和能。
2. 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与元素周期表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执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变化趋势。
2. 总结回顾:讲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关键内容。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检测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并完成作业题目。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以上为化学高中第2课的教案范本,希服对您有所帮助。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纲要大姚县实验中学高一化学学科导学纲要命制人:胡士萍审核:段泽武班级姓名课题: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钠与水的反应【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能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应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实验及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考纲要求】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用途、保存方法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学习重点】钠与水的反应【学习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课前预习纲要】【问题导学】阅读课本第49至50页,独立完成下列的预习纲要1、钠与水的反应用到的实验仪器?2、如何收集氢气和氧气并检验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还是氢气?3、初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溶液或者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4、根据你学过的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预测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5、钠着火应怎样处理?为什么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6、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预习过关测评】1、通过你的观察和推理,判断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2、下列有关金属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钠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与氧气反应B.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C.钠在反应中易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D.钠应保存在煤油中3、在实验室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①试管夹②镊子③小刀④冷凝管⑤滤纸⑥研钵⑦烧杯⑧坩埚⑨石棉网⑩玻璃片A.①②④⑨B.③⑤⑥C.②③⑤⑦⑩D.⑥⑦⑧*****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探究解决[课中探究学习纲要]【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小组实验探究一】(时间10分钟)向一只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一小块金属钠(约米粒般大小)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二)乙酸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乙酸》是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这为过渡到乙酸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使用球棍模型或用橡皮泥自制的模型,使学生对有机原子之间的成键规律有了初步认识。
但有机化学容易使学生感觉很复杂很陌生,而且乙酸的酸性学生有这个常识,但作为有机酸如何确定它为几元酸以及如何判断它的酸性强弱是学生认识的难点。
乙酸的酯化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反应,后续教材中还有,本节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去感受此反应的真实存在,以及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解释此反应作为探究的重点。
因此乙酸作为烃的衍生物典型官能团的代表,是理科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培养的良好载体,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AHA12GAGGAGAGGAFFFFAFAF本学段主要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乙酸来学习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为学习有机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主要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3、通过对乙酸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建立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AHA12GAGGAGAGGAFFFFAFAF科学方法。
3、尝试建立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学科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第2课化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三态结构和微观结构;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正确解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三态结构;
2.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对微观结构的理解;
2. 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的解释。
教具准备:课件、实验仪器、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子引出物质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物质的三态结构和微观结构(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三态结构:固态、液态和气态;
2. 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等构成的。
三、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15分钟)
1. 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结构;
2. 介绍分子和离子的区别和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实验环节(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六、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解答疑惑。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解释物质的三态结构
和微观结构。
此外,通过实验环节,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总结时对知识进行深入梳理,并巩固相关概念。
高中教资科三化学教案主题: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结构和周期性规律;3. 能够根据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布局;2.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程;3.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性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提出者和相关背景。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包括周期数、族数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3. 带领学生认识周期表中不同族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第二课时:1. 继续深入讨论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价态等性质。
2. 指导学生根据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和比较,强化学生对周期表的应用能力。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彼此交流并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1. 结合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 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互动和合作能力;3. 提倡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考察学生对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思维进行评估;3. 综合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应用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学案目录◆高一化学学案《1.1.1物质的分类》◆高一化学学案《1.1.2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高一化学学案《1.1.3物质的量》◆高一化学学案《1.1.4物质的聚集状态》◆高一化学学案《1.1.5物质的分散系》◆高一化学学案《1.2.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高一化学学案《1.2.2常见物质的检验》◆高一化学学案《1.2.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高一化学学案《1.3.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高一化学学案《2.1.1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气的性质》◆高一化学学案《2.1.2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化学学案《2.1.3溴、碘的提取》◆高一化学学案《2.2.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及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高一化学学案《2.2.2离子反应》◆高一化学学案《2.2.3镁的提取及应用》◆高一化学学案《3.1.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高一化学学案《3.2.1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高一化学学案《3.3.1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高一化学学案《4.1.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高一化学学案《4.2.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高一化学学案《4.2.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一、课标内容: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
三、知识回顾:名称文字表述具体实例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四、教材导读:1、物质的分类各有什么标准?根据各标准如何分类?标准:物质标准:物质标准:物质ChemPaster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物质又如何分类?五、试一试: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D、原子和分子在化学反应里都能生成新的原子和分子2、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A、H2SO4B、NaHSO4C、H2SD、C2H5OHE、Cu2(OH)2CO33、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A、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B、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合物C、能与盐反应的物质D、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E、以上答案全部错误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碱和盐不一定都含金属元素B、酸和碱当中都有氢元素和氧元素C、混合物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D、酸、碱、盐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数目不一定相等5、下列物质中:①含CaO99%的生石灰;②Ca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③水银;④浓盐酸;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
《化学2》必修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体会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2、了解烷烃的结构特点和通式;(重点)3、理解同分异构体的含义,会书写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重难点)(2)过程与方法应用“类比”的思想,分析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方法,应用“有序思维”思想用“减碳法”书写同分异构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用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工作的复杂性及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2、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结合其他原子,也可以彼此间形成碳链和碳环;3、碳原子间及碳和其他原子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展示】甲烷、乙烷、丙烷球棍模型【板书】二、烷烃1、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2、烷烃的特点:(1)单键: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2)饱和:剩余的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3、烷烃的通式:Cn H2n+2(n≥1)4、同系物: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n 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
5、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过渡迁移】试动手拼插出C4H10的球棍模型,观察碳骨架形状,写出其结构式、整理笔记1、小组分工动手拼插出下列模型,写出其结构式和结构简式;2、思考三种分子在元素组成上的共同点?3、讨论三种分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结构简式:CH4 CH3CH3 CH3CH2CH3分子式:CH4 C2H6 C3H8观察总结烷烃的结构特点,利用数列原理推理出烷烃的通式。
体会同系物的概念。
通过甲烷的化学性质推测烷烃的性质。
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结构简式。
【投影】【板书】三、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过渡】 C 5H 12有同分异构体吗?你能写出它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吗?【讲解】有序思维:思维的有序化能使我们解决问题时不容易出错——减碳法书写烷烃同分异构体。
高中化学课时安排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化学基本概念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原理。
第二节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范;
2. 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3.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第三节课:化学实验设计
1. 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安排;
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 实验结果的表达和总结。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验操作;
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式:
1. 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教学安排:
第一节课:化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三节课:化学实验设计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化学高中第三单元教案全册第一课:引入反应速率1.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掌握如何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测量和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3.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实验室玻璃器皿,计时器等;- 实验试剂:酸碱溶液等。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反应例子,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实验:通过实际实验测量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讲解: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以及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测量和计算方法。
第二课: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 学习目标:-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掌握如何调节反应速率;-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2. 教学重点:-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调节反应速率的方法;-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3.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实验室玻璃器皿,计时器等;- 实验试剂:酸碱溶液等。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讲解: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调节反应速率的方法;-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掌握如何调节反应速率。
......(接下来的课程内容自行补充)(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可根据教材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周第二课时学案 2014.3.4
课题: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
班级学生姓名制作教师:梁劲岳淑翠学习目标:
(1)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2)电子式的正确书写
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概念
难点:电子式的正确书写
学习过程:
一、用原子结构知识
解释NaCl的形成过程
离子键
注意:(1)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静电引力,而是包括引力和斥力两个方面。
当阴、阳离子相距较远时,相互间的引力起主导作用,而当其距离靠近时,斥力逐渐增大,直至距离缩短到一定的程度,斥力与引力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离子键。
阴、阳离子间的斥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电子与电子之间;二是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
(2)阴、阳离子是形成离子键必不可少的微粒,缺一不可。
(3)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间形成离子键。
少数非金属间亦能形成离子键,如NH
4
C1等铵盐。
四、离子化合物
由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注意:(1)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
4NO
3
,是离子化合物,但全
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
(2)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1C1
3、BeCl
2
等是共
价化合物。
五、电子式
(1)在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如:钠、镁、硫、氯原子的电子式分别为:。
(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可用电子式表示,如氯化钠的形成可表示为:。
【自主探究】
根据教材中列举的实例,并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归纳有关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及如何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