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体系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0.26 KB
- 文档页数:3
社会广角 TheSocialAngle56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论中国传统医学与康复治疗的结合与发展文/耿晓丽摘要:证明中国传统医学应在康复治疗学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证明多种慢性病的康复运用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效果更明显,作用效果时间更长。
方法:调研分析、成功案例举例、实践证明,设想推导。
前序:中国传统医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中医康复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能被明确提出,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并未将中医康复的理论系统化、规范化。
而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所形成的一系列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更应该与属于西医范畴的康复治疗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学;COVID-19;少数民族医学;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传统医学涵盖了汉族医学(中医)、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
涵盖广。
而其医疗手段则是基于植物、动物、矿物的用物。
也就是我们所通常认为的“中药”。
而自从19世纪初西医开始进入中国并且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之后,中国传统医学的使用被大大削弱。
而随着如今医学治疗作业器械的逐渐增多,而其中的一大份子--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愈发下降。
作而青蒿素的发现,以及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一些植物中可能会提取出治疗癌症的药物��也证明了中药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与康复之间的结合更是一个新兴领域。
然而,中医康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虽已确定建立,但并未迎来其快速的发展。
不止我们所熟知的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学也包含了少数民族医学,像蒙古族医学中,像蒙古正骨术及其他手段对于一些伤残功能障碍以及老年病证的软骨损伤等具有奇效。
维吾尔族医药中,它认为人体的病灶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
而维医对于恶性肿瘤、老年病症的心血管病、糖尿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如果将这些少数民族医学也适当的融入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定会取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特点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主要方法•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案例分析•结论01引言康复疗法是一种促进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的过程,以达到患者独立生活、工作和社交的目标。
康复疗法通常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等,以帮助患者改善功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疗法的定义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现代中医康复疗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复体系。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源于古代中医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中已有诸多康复疗法的记载。
康复疗法的分类与作用康复疗法可分为传统康复疗法和现代康复疗法。
传统康复疗法包括中医康复疗法和藏医康复疗法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功能、减轻疼痛、调节情志、提高生活质量等。
现代康复疗法主要借鉴西方现代医学成果,其作用包括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等,以及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02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基本原则强调人体内部器官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性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注重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强调人体内部的整体性中国传统康复疗法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调理,通过对整体的调节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整体观念中国传统康复疗法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施治,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国传统康复疗法认为治疗不仅仅是对症状的简单消除,而是需要通过对患者的身体、心理、饮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全面的治疗效果。
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治未病”健康工程前言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的医疗体系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中国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一直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水平不均等诸多原因,中国的健康管理体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随着“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实施,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简介“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在人体健康的基础上,从生活方式、环境卫生、营养保健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保健,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国政府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到健康管理体系中,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和全社会力量加强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1. 健康风险评估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从而有效预测疾病风险和制定相应健康管理方案。
2. 健康管理服务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到健康管理服务中,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全人群、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预防、干预、康复和照顾等方面。
3. 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社会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数据统计和分析建立健康档案和健康数据库,统计、分析和评估各类健康数据和信息,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优化健康管理和健康政策制定。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效果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1. 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使更多人意识到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
2. 降低了医疗成本通过对各类健康数据和信息的统计、分析和评估,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政策,降低了医疗保健的成本,减轻了患病者和家庭的负担。
中国及部分省市康复医疗行业相关政策强
化特色康复能力
康复医疗是指促进残疾人和患者康复,以及为了康复目的而应用的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它被称为第三医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老龄化、慢性疾病、心理精神障碍、致残率等问题增多,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得依赖于康复医疗。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化特色康复能力。
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部分省市康复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
比如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康复医院建设,在医疗资源富集区县支持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
复医院,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
疗中心。
加强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每个区县至少有1个区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开设康复医疗门诊、增加康复医疗床位。
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逐步建立数量
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
部分省市康复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中医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中医康复医学是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并运用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和康复技术,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学科。
随着人们身体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中医康复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医康复医学的现状1. 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康复医学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康复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新型康复医学。
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中医康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医康复医学的诊疗技术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中医康复医学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按摩和中药的调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功能。
3. 中医康复医学在临床应用中医康复医学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医康复医学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患者的肌肉活动,加速患肢的恢复。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医康复医学的科研工作逐渐加强。
有关中医康复医学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康复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逐渐增多,为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康复医学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挖掘和创新。
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可以为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康复医学的康复技术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康复医学将更多地与现代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进行融合。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康复医学中的难题,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功能。
4. 中医康复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传统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医康复医学也将更多地走向国际。
与国外康复医学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可以加速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步伐,推动中医康复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浅析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渊源、进展及存在问题的思考摘要: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及著作,为后世医家进一步挖掘及创新提供基础。
结合康复医学的兴起背景,笔者认为整理并深度剖析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渊源是趋势所在。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时笔者试总结其中认识到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提出建议,与同道共飨。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现代康复医学渊源进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与治疗方法的学科[1]。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建国后乃至到现今。
经过几千年的历代医家努力下,得到了充实与发展。
现如今,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回溯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一些关于康复医疗的记载。
如《庄子.刻意》记载“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径申鸟”是通过气功、导引方法,使人延年益寿;又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些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似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在情绪、饮食[2]等方面的宜忌。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形成于汉晋南北朝,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脏经络先后病脉第一》中例举针灸、按摩[3]等方法进行康复。
三国时期华佗创立”五禽戏”[4]体操康复疾病。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使用医疗、体育与物理疗法相结合进行康复的专著。
唐末宋初朝廷设立了“养病房”,相当于今天的康复科。
明清时期是古代康复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诸多专著面世,如汪绮石《理虚元鉴》中提出“知节、知防”[5]康复原则,意指病人应当注意控制情绪及生活起居,以免旧病复发。
清沈子复《养病庸言》,所列康复内容20余项,强调“导引之功,百倍干医药”。
纵观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历史,已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天人合一、辨证沦治、整体观念。
与现代康复医学相比较,其更注重如何顺应自然,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注意调神与康体的结合,药物与食物、起居等的结合。
医学会副会长;8人担任全国康复有关学会理事或委员,现在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康复医学会设在我处。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康复医疗。
20多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 (在国外10篇),主编、参编专著、译著2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奖4项,厅级科研奖26项。
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国内外动态,科内设置了图书室,有英文、日文原版康复书籍400余册,英文、日文原版杂志5~9种,国内杂志20余种。
另外,配备了3台可上网的微机。
每天利于早晨交班的时间进行小讲座,及时交流学习和工作体会。
4. 抓特色、促进全科全面协调地发展82年康复中心成立时,因为从事康复的医生都是搞心血管的,所以科内选择了“急性心肌梗塞康复”,但我们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康复难以带动PT、OT、ST、心理及针灸等专业的发展,故84年开始进行脑卒中康复,86年后把重点转移到了神经康复,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确立了脑卒中康复这一优势,90年出版了《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91年出版了《言语语言障碍的评测与治疗》。
确立了“强化神经康复这一优势,突出综合康复这一特色,以综合康复做为吸引病人的手段,以病区等几个专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带动全科全面协调地发展”这一基本发展思路,使科室发展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浅谈康复医学的发展与展望唐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2008年是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之年,是我国首次举办亚洲和大洋洲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国际大会之年,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年 ,也是中国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关键之年。
在此之际,笔者拙文一篇,浅议康复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1.历史的回顾世界范围来讲康复医学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史前期(1910年前);形成期(1910-1946);确立期(1947-1970年);发展期(1970后)。
而Ⅱ战是康复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奠基人卓大宏:中国步入康复大国行列核心提示:“中国对康复医学有所贡献吗?我以为康复医学都是我们美国做出来的。
”1980年,在一次国际康复医学会议上,一位美国专家略带嘲讽的话刺痛了卓大宏的心。
那时侯,卓大宏暗暗在心中定下三个希望:希望在中国培养起一支专业康复医师队伍、希望康复机构能够在中国普及、希望中国的康复医疗能形成自己的特点。
可喜的是,在中国康复医学科发展的30年来,这三个希望已经逐步实现。
不久前,卓大宏在接受39健康网专访时高兴地表示:“中国已经步入世界康复大国行列!”专家简介:卓大宏,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教授,我国现代康复医学奠基人之一,我国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顾问组顾问,康复国际亚太区医学委员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主编。
已为我国各地培养出康复医学骨干150人,其创立的中国城市社区康复模式已经推广,受到国内外同行重视,主编我国第一部高校使用的《康复医学》教材;主编我国第一部康复医学专著《中国康复医学》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1);其著作《中国慢性病体育疗法》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在国内和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出版(1977、1984、1991),全球发行。
1998年主编出版国际上第一本残疾预防学专著《中国残疾预防学》(华夏出版社)。
在国内外共出版专著9本,发表论文140多篇。
其传略及事迹已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北京)、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第15版,1998)。
英国IBC《国际知识界名人录》(第10版,1995)。
从被嘲讽到被邀请中国康复医学与国际的差距在缩小现代康复医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形成并迅速在国际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学科,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才从西方引入,开展时间比西方晚了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