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日本茶道
- 格式:pdf
- 大小:87.13 KB
- 文档页数:1
日本茶道文化体验之旅
哎呀,说起那日本茶道文化体验之旅,简直是巴适得板!一踏进那古色古香的茶屋,就感觉心头那股子浮躁劲儿被温柔地捋顺了。
日本人对待茶道的那个认真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是那繁琐的净手、焚香,整得跟神仙下凡前头的准备似的。
然后坐定,面前是一套套精致的茶具,小巧玲珑,看得人心头痒痒的,想上手又怕弄坏了这艺术品。
茶道师傅动作那个优雅哦,一举一动都像是在跳舞,倒茶、递茶,每个细节都透着讲究。
喝上一口那抹茶,初尝微苦,细品之下,回甘悠长,仿佛连灵魂都被净化了。
茶屋里头静悄悄的,只有水流声和偶尔的瓷器轻碰声,让人不自觉地就放慢了呼吸,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
茶友间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默契和尊重,比啥子都来得珍贵。
这一趟下来,不仅学会了咋个泡茶、品茶,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回去后,我也整了套茶具,虽然泡不出日本茶道的那种韵味,但那份心境,算是找回来了一二。
总的来说,这日本茶道文化体验之旅,值当了!。
日本茶道感想的心得体会范文(2)日本茶道感想的范文篇4前几天受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次活动,是浦东佛教协会会长大熙法师搞得一次佛教活动,更准确地讲是一次演示日本茶文化的活动。
表演茶道的是一位日本女性,有着非常传统的淑女形象。
这是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日本的茶文化,过去只是在电影或电视里约略感觉到。
由于天气比较好,就在会所的外面进行演示。
中央的榻榻米上是主人跪坐的地方,上面摆放了很精致的茶壶、茶碗、各种辅助工具,榻榻米的右边敬奉的是观音菩萨,主人要首先敬拜菩萨,送上精美的点心与第一碗茶,接下来邀请今天请来的主客到榻榻米上,在早已备好的硬板上书写“茶语”(这种形容未必准确),然后把它挂在旁边。
主人至榻榻米上,开始泡茶,在客人喝茶之前会由侍者端上精美的点心,用完点心才可以品茶,说是为了茶的味道更好。
然后主人正式开始泡茶.日本的茶道有别于中国茶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日本会把茶的叶子打碎,成为粉末,用勺子挖出来用水调和。
其实日本的茶道有太多的规矩,有太多讲究,我就不一一细说,对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在整个茶道的表演过程中,时时传递出主人对客人的无比尊敬,并不需要太多语言,主人与客人几乎都不说话,只是通过眼神与肢体动作来传递双方的默契。
这也许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最高境界。
这种交流远远比那些每天杯弧交错、灯红酒绿的"夜宴"更有意义,更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唐朝时期学来的,好像是在公元9世纪,那时候正处中国最强盛时期,在长安城住着许多日本的使臣、僧侣、文化使者、商人等,他们长年呆在那里,学到了许许多多中国的文化精髓,后来都带了回去。
当然也有许多中国的僧侣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当时的“弘仁法师--空海”,据说就是对日本茶道有重要贡献的人士之一。
这个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最为兴盛时期,尤为“禅宗”。
所以我们今天看日本的茶道演绎,从参拜观世音、跪坐、题写茶语、以及磨茶、滤茶、冲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都有着浓浓地“禅”的味道。
日本茶道抹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中国茶道的演化。
中国唐代的煎茶道、宋元的点茶道、明朝的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中国南宋的“点茶”由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
现在日本最具影响力是抹茶道的“表千家”和“里千家”茶道,流传面极广,盛行全国,促进了日本饮茶风俗民众化。
广义的茶道用具是指整个茶事活动所用的道具,大致分为5类:等候室用的茶道用具——主要有壁合的挂轴、花瓶添炭用茶道用具——炉、炭斗、羽帚、火筷、灰器、灰匙、釜环、釜垫、香、香盒点茶用茶道用具——是日本茶具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道具。
怀石料理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风格文雅。
茶庭院内用具——主要有草鞋、木屐、斗笠、圆坐垫、水桶、水勺。
点茶用茶道具敷板、炉、风炉、釜、盖置、水指、柄杓、水次、建水、枣、茶入、仕覆、茶杓、茶筅、茶碗、茶巾、帛纱、茶点、菓子箸、棚、杓立、饰火箸、釜据、切藁、毛氈、立礼桌、立伞。
第一:煮水敷板——放置于风炉下面,功用是隔热。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盖置——用于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柄杓——竹制的取水用具,在中间段多有竹节,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利用柄杓舀水调节釜的热水温度、或用来清洗茶碗。
水次——席间由茶水间提水,加入水指的容器。
建水——用于装清洁茶具后的废水的储水器皿。
第二:茶罐枣——木制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薄茶用,形似大枣。
有平枣、小枣、中枣、大枣等各种规格。
茶入——盛抹茶的陶瓷小罐浓茶用,根据形状不同分为肩冲、茄子、海壶、文琳等。
仕覆——用来包裹茶入浓茶罐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中取茶的用具,竹制。
在中间段多有竹节的称为[草],竹节在两端的称为[行],没有竹节的称为“真”。
日本人茶道的步骤日本人的茶道则不然,除了色、香、味、水质、火候、茶具之外,它还有一整套的仪式,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人茶道的步骤,一起来看看。
最能体现茶道本质的,是茶庭与茶室的设计。
茶庭与一般的庭院不同,这里有的只是寂寥。
在正式进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里徜徉,净身净心。
日本茶道界将茶庭称作“露地”,此名取自于佛经,是说修行的菩萨冲过三界的火宅到达露地。
这意味着,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玩赏的,而是修行的道场。
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条篱笆,每一个石灯笼,无不凝结着主人的苦心,散发着“和、敬、清、寂”的气息。
经过这样一番净化,来到茶室时,客人内心的火气已经消尽。
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门很小,只有半米多高,我们必须跪着才能进去。
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了壁龛和地炉,就是空旷的榻榻米,壁龛里挂着高僧的墨迹,内容与本次茶会有关,因此进入茶室后,客人首先要向墨迹行礼,仔细拜读。
茶道表演分点炭与点茶两部分。
点炭表演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洁净与优美。
茶道用炭精致得像古老的工艺品,使用之前还要擦洗晾干。
为了保持茶室清洁,主人点炭前先往地炉里撒一层湿润的茶灰,这种灰据说是在夏季三伏天用茶水搅拌,手工揉制而成,大小颗粒均匀,撒灰的次数、动作与方位有明确的规定。
然后开始点炭,主人遵照一定的顺序与位置,将形状大小不同的炭一件一件地放进炉里。
这个过程中,主人一再地用羽帚清扫地炉,最后打开一个香盒,往炉里放进一团薰香。
整个过程中,客人们围着地炉,静静地欣赏主人的表演。
最后,客人请求拜看香盒,主人应允,欣赏完香盒后,主客之间展开问答,内容不外是,客人夸奖这是一个好香盒,让自己大饱眼福,主人谦虚一下;客人称赞盒上的图案非常有趣,令人爱不释手,主人说谢谢您的夸奖。
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
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
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主人从腰里拿下白色的绢巾,仔细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接下来擦清水罐;最后擦茶碗,其程序是:先用热水清洗,然后用绢巾擦干,擦三圈半,最后将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一方。
旅行文化:体验日本茶道与文化
说起旅行文化,我昨儿个才从日本回来,那儿的茶道,简直巴适得板!你晓得不,茶道在日本,那可不是简单地喝喝茶,它是一整套的文化和仪式。
我走进一家传统的茶室,那环境,安静得针掉地上都听得见。
主人先是用热水把茶具烫一遍,说是要“温杯醒茶”,这个步骤就讲究得很,让人感觉到一种庄重和敬畏。
然后,他轻轻地把茶叶倒进壶里,再用开水一冲,那茶香,一下子就飘满了整个屋子,安逸惨了!
喝茶的时候,主人还会跟你聊天,聊些日本的历史啊,文化啊,还有茶道的精神。
他说茶道就是要让人心静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觉得他说的太对了,你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压力那么大,偶尔停下来,喝杯茶,聊聊天,真的是一种享受。
还有啊,他们喝茶的那个姿势,那个范儿,都透出一种优雅和从容。
我听说,茶道在日本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修行。
要通过茶道,修炼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觉得这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这次去日本体验茶道,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收获了很多。
我觉得,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地方,也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去体验更多的旅行文化,感受更多的异国风情。
日本茶道文化体验
哎呀,说起头回儿整那个日本茶道文化的体验,那真是安逸得板!一进门儿,那氛围就巴适得很,安静得能听见自个儿心跳。
榻榻米上一跪,嘿,膝盖儿微微发麻,但心头那股子肃穆劲儿就上来了。
茶艺师师傅穿着和服,举止那个温文尔雅哦,简直就是画儿里头走出来的一样。
他一边用四川话掺点儿日语的味儿,给咱们讲茶道的历史,啥子“和敬清寂”,听得人一愣一愣的,但又觉得怪有意思。
水温要恰到好处,茶叶儿轻轻撒进去,看那绿尖尖儿在水里头慢慢舒展,就像是春天悄悄儿来了。
第一泡,说是“若即若离”,抿一口,哎哟,那味儿,清淡中带着一丝丝甘甜,直接甜到心窝窝里头去了。
茶道嘛,不光是个喝茶,更是个修心养性的活儿。
咱们围坐一圈儿,动作一致,那种默契和尊重,比啥子都来得真切。
完了事儿,大家相视一笑,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儿用言语来形容。
说来说去,这日本茶道文化体验,不仅让咱开了眼界,还学到了不少关于礼仪、关于生活的道理。
以后啊,要是再有机会,我肯定还要再去,好好儿感受一把那份儿静谧与和谐。
日本茶道对中国茶道的启示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而日本的茶道,作为茶文化的一个分支,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又有所发展。
在交流和借鉴的过程中,日本茶道对中国茶道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分析日本茶道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和启示。
一、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茶道的核心是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强调“和”的理念。
借鉴日本茶道,我们可以加强对和谐生活态度的思考和追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山大,精神状态不佳。
茶道的仪式感让人们放慢脚步,让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与舒缓。
我们可以借鉴茶道的思想,培养自己的生活仪式感,以及远离纷扰的能力,创造出一个更加平和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注重精致细节的人生哲学茶道的仪式过程非常注重精致细节,一丝不苟的工艺和仪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人生哲学。
无论是在茶具的选配、泡茶的技巧还是礼仪的展现上,都能看到茶道追求完美细节的追求。
对中国茶道的启示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做到精益求精,从小事一点一滴做到最好,追求卓越。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日本茶道在汲取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在推广和传承中华茶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茶道,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茶道注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传授知识。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参与感和亲近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爱上茶文化。
通过有效传播茶文化,我们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尊崇中华传统文化。
四、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茶道的发展始终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保持着联系和交融。
日本茶道通过与绘画、园林、陶艺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这对中国茶道提供了一个启示,可以将茶道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使茶文化更具创新力和影响力。
例如,可以将茶道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独特韵律和情感表达的茶道艺术形式。
探秘日本茶道与美食日本,这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国度,不仅有着让人陶醉的樱花美景,还有着令人着迷的茶道与美食文化。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探秘一番,感受一下其中的奇妙之处。
记得有一次,我去日本旅行,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偶然走进了一家传统的茶室。
刚踏入那扇木质的小门,就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茶室的布置极为简约而优雅,榻榻米上摆放着一张矮桌,墙上挂着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一位身穿和服、举止优雅的茶道师微笑着迎接我。
她的动作轻柔而娴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
咱们先来说说日本茶道。
茶道在日本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仅是泡茶、品茶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在准备茶具的时候,茶道师会先仔细地擦拭每一个杯子和茶壶,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在对待最珍贵的宝物。
她用竹勺将抹茶粉轻轻舀入茶碗中,再倒入适量的热水,然后用茶筅快速搅拌,直到茶汤呈现出细腻的泡沫。
整个过程中,她的动作流畅而优美,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当那一碗抹茶端到我面前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轻轻抿上一口,那略带苦涩的味道在舌尖散开,随后又有一丝回甘。
这味道,就像是人生,有苦有甜。
而在品尝抹茶的同时,还会搭配一些精致的点心。
这些点心可不是随便做做的,每一款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口味。
有的做成了花朵的形状,有的则像是小巧的动物,简直让人舍不得下口。
说完茶道,咱们再聊聊日本的美食。
日本美食那可是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寿司,这可是日本美食的代表之一。
新鲜的生鱼片搭配上软糯的米饭,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我曾经在一家寿司店里,亲眼看着寿司师傅熟练地切鱼片、握饭团。
他的手法快得让人看不清,不一会儿,一盘精美的寿司就摆在了我面前。
那一片片生鱼片晶莹剔透,仿佛还带着大海的气息。
还有拉面,浓郁的汤头,劲道的面条,再加上几片叉烧肉和一些蔬菜,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小的拉面店里,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坐在温暖的店内,大口吃着拉面,那种满足感至今都难以忘怀。
旅行文化:体验日本茶道与文化
哎哟喂,说起旅行文化,今儿个咱们得聊聊那去日本体验茶道跟文化的趣事儿。
你晓得不,日本茶道,那可是讲究得很,跟咱们四川的茶文化比起来,各有各的味儿。
我头一回踏进那茶室,哎哟,小得跟咱四川的茶馆包间似的,但那股子静谧劲儿,嘿,真是让人心头一紧。
主人穿的和服,走起路来飘飘的,手上那套茶具,亮晶晶的,一看就晓得是些老物件儿。
茶道开始咯,先是用热水烫烫杯子,那动作,慢条斯理的,跟咱们泡茶前洗杯子一个意思,但感觉就不一样咯。
然后,茶叶一撒,热水一冲,那茶香,嘿,跟咱们四川的竹叶青比起来,淡是淡了点,但那股子清新,真是让人心头舒服。
喝茶的时候,还得注意礼仪,不能大口大口地喝,得小口小口地品,还得时不时跟旁边的人对视一眼,笑笑,那感觉,就像是在咱们四川茶馆里头,跟老邻居摆龙门阵一样,不过多了几分庄重。
喝完茶,还得吃点心,嘿,那点心精致得很,跟咱们四川的小吃比起来,小巧玲珑,但味道嘛,各有各的好。
吃一口点心,再喝一口茶,那感觉,真是说不出的惬意。
总的来说,体验日本茶道,就像是在品味一种生活态度,慢条斯理的,但又充满了仪式感。
虽然跟咱们四川的茶文化有所不同,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嘿,那是一样一样的。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
它以日常饮茶为发端,集合了伦理,建筑,文学和美学等学科的精华,是日本传统精神相契合的文化理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茶道是一种包含了许多技艺与复杂的程序的生活艺术,从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的茶具的冲洗,茶水的烹制,到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每一步讲究的都是一种精致与唯美。
走进一间茶馆,品上一小碗经过一步步细心熬制的茶水,再烦闷压抑的内心也能纯净安静下来。
茶道不仅是修身养性、提高生活品位的艺术,更是增进友谊的途径,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品茶能够静心安神,可以体现“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同时与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相得益彰。
茶道精神作为茶文化的关键,其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载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寻访现实中的日本与台湾的茶道——古往今来国茶在日本的古董市场上搜寻茶器,是台湾茶人30年前就发起的,现在大陆茶人步其后尘,纷纷去日本扫货。
这个场景的背后有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值得发掘: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日本和台湾的茶道如何自立,以及它对于今天中国茶道的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采访了高山寺,这里是荣西带回茶种的分种地之一,现在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茶园,神奇的是,这里的茶园不用管理,只靠宇治的茶农每年六次来帮忙就可维持。
这里的茶叶,现在是日本最重要的茶人的使用专利,基本不在市场流传,是最名贵的日本茶。
这似乎再次验证了古老的中国茶道对外辐射的能力。
我们在京都寻访了各个千家流派,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弟子严格保持了他所传下的草庵茶道,虽然这是完全日本审美化的茶道,但其点茶方式,还是继承了宋茶道。
日本茶文化史学者、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校长熊仓功夫说,千利休在审美上,发展出日本自己的侘茶方式,将日本器物之美的概念推广到大众中,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点茶方式是日本的。
“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式,还有宋代器物的翻版,并不是因为日本仿造了许多器物,这些器物就日本了,因为它的源流还在那里。
”所以,当茶筅、建水、茶勺、水取等我们在宋代茶书中经常看到的名目以实物形态呈现的时候,中国茶道可借鉴的地方也就出现了。
除了茶器物,日本保存下来的大量茶室,包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创建的各个茶室都可以对中国茶道形成影响,环境的优美、饮茶时的心境、整个茶室空间的陈设,包括茶人应该如何插花,在日本都有固定的体系和完整的传承,我们采访了大量细节,不是希望国内茶人们照搬,而是希望这背后的美学观念和饮茶观念,可以影响到当下的国人。
过去大陆茶人对台湾茶道多有误解,觉得是从日本抄袭的,事实绝非如此。
台湾最初研习茶道的时候,并没有宗师可以寻找,他们的基础是潮汕工夫茶,那是明清茶道在中国边缘地区的留存。
台湾茶人去日本寻找的是中国茶道的遗产,其中包括空间、茶具和喝茶的心境,明代大量出口日本的紫砂壶具轮珠大量回流台湾,成为茶人必备之物,而茶杯托等已经在大陆消失的茶具,也开始大量回购,重新出现在台湾茶人的茶席上。
日本茶道作文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兴盛于唐宋,衰于清朝。
茶道程序复杂、礼法繁多,讲究精心禅境,增进友谊。
日本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其中茶道与书道、花道和香道为日本社会文化的瑰宝。
有幸在京都高台寺体验了一场正宗的茶道,据说像这样专业的茶道师在日本已经非常少了,好像我关注的不是茶道,而是茶道师,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及软声细语,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样温柔的女子,不是能轻易见到的。
而京都这座古城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恬静、整洁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我觉得,日本游一定要去京都,与之相比,东京、北海道都是浮云。
日本茶道过程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这种茶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隔绝的特殊场所,在特定的时间内举行的艺术仪式,必须通过极其繁琐的手续,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过程,一起来看看。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
茶室内设壁龛、地炉。
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
一般说来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
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
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
主人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
为了使茶会获得成功,茶道的礼法表演至关重要。
正是茶道礼法将喝茶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习惯艺术化,成为茶道。
礼法分三种即炭礼法、浓茶礼法、淡茶礼法。
礼法的不同主要基于地炉(室内)与茶炉(室外)以及有无搁板决定程序的不同。
表面上看起来既复杂又枯燥无味的操作程序,无论是位置、动作、顺序、工具均按照科学的安排尽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费。
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称炭礼法。
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与后炭礼法。
炭礼法的程序分为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或茶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点香。
浓茶是茶道当中最郑重其事的一项仪式。
主要必须穿黑色的带白色纹饰的和服。
礼法进行期间,主人与客人几乎不进行对话。
学习茶道一般先从学习变通茶和薄茶开始。
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礼法。
除薄茶、浓茶之外,由于流派的不同,有关器具的准备、圆竹刷(搅和茶叶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绸布的叠法、茶杓的处理、捣茶叶末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日本茶道步骤除了讲究特殊的手法以外,茶道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茶道的茶不是个人的茶,而是集体的、大家共有的。
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聚会。
所有参加茶会的与会者通过茶通的途径,都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制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
日本的茶道包括一种精神主义,即强调清、静、和、寂。
日本的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在见识到日本茶道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感想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感想的范文篇1日本茶道心得在日本旅游,茶自然是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
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点心,甚至可以将茶和米饭一起煮,做成泡饭来吃。
日本人的爱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体会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错过煎茶。
日本煎茶是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饮茶——12世纪日本茶道的创始人荣西禅师,把茶叶介绍给了日本人,从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并一直保持至今。
与我们目前采用的“炒青”处理不同的是,煎茶采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术。
经过这样处理的绿茶,气味上更青绿一些,并且保持了茶叶的本色特征。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静冈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我们这次饮的是静岗煎茶,水近三沸时离火,涤器后备茶。
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一般将沸水静置一旁,等备茶完毕,水温也就差不多了。
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细,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润即可,然后注水至七分满,约一分钟后,就可以开汤饮茶了。
一盏时茶香很清幽,有一丝淡淡的海藻气息。
茶汤甘淡,几乎没有苦涩。
细细品味,于淡然中却别有滋味。
饮至第二盏,舌尖已有茶津涌出。
至三盏,喉间甘润,茶津濡濡。
此时再细细品读,只觉甘香满口,茶息满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饮日本煎茶时,开始想到的不会是日本樱花,感觉却仿佛来到了海边。
独坐于一方苍幽青润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冲刷着双脚,脚边是翠绿海草和细鳞游鱼,春天亮丽的阳光从天边洒下,发间有些暖意,而心里却很静,能听见海草呢喃的细语。
这时才会想起樱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艺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识的音律。
有时你会感觉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对面,给你讲述《源氏物语》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来偶尔与友人说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国内好难找。
日本茶道流程日本茶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程繁复而庄重,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之情。
以下是一般日本茶道的流程。
第一步,准备道具和茶室。
在茶道仪式前,主持人会精心准备所有需要的道具,包括茶碗、茶筅、茶匙、茶壶等。
同时,茶室也会进行布置,以营造舒适而具有雅致的环境。
第二步,洗手净心。
在参与茶道仪式前,每个人都会先洗手,以表示内心的净化和尊重仪式。
参与者要将思绪放空,静心准备接受茶道所传达的哲学和美学。
第三步,观赏花道。
在进入茶室后,目光会被茶室中的花道所吸引。
花道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花草来装点茶室,使之更加生机勃勃和充满美感。
第四步,享受点心。
在茶道仪式开始之前,参与者会先品尝一道精美的点心。
这道点心的制作精致独特,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第五步,烧水泡茶。
随后,主持人会开始烧水泡茶。
烧水的过程中,主持人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热情,将这份心意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
第六步,品味茶香。
当茶叶冲泡完成后,主持人会将茶倒入茶碗中,并递给第一个参与者。
参与者接过茶碗,用手托碗,仔细品味茶香,并用特定的方式喝下。
第七步,清洗茶具。
每一位参与者品味完毕后,主持人会将茶具收拾整齐,同时也会清洗茶碗、茶筅等道具。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充分展示了对茶具的尊重和珍惜。
第八步,交流和谢意。
在整个茶道仪式结束后,参与者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时,也要向主持人表达感谢之情,感谢他们为茶道仪式所付出的努力和心意。
日本茶道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社交形式,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
通过茶道仪式,人们可以学习到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生活的品味和等待。
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日本人注重细节和重视仪式的精神。
在茶道仪式中,人们可以全身心地放松下来,远离繁忙的生活,享受着宁静和平和。
参与者与茶道共同感受时间的流动,领略到内心的平静和宁和。
同时,茶道也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通过制茶、品茶和交流,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和谐。
日本茶道历史日本茶道由中国茶礼而来,经数百年淬炼而成,历经僧侣、贵族、大名、武士等阶层,然后普传至民。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历史遣唐使带回饮茶文化(奈良时代)日本古时不产茶,所以也就没有饮茶习惯。
从公元七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朝廷陆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前往唐朝交流,直到菅原道长建议废止这个制度,总计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
中国佛教、禅学与饮茶文化与各种文物皆在此期间陆陆续续传入日本。
最早是由谁携茶种回日本种植的,至今有许多种说法。
但早在奈良时代(729年),就有“行茶”仪式的记载,据此可知,日本至少早在奈良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存在了。
茶种的移植(平安时代)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之一,则是在平安时代(788年),由遣唐留学僧最澄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就是日后号称最古老茶园的日吉茶园。
到了嵯峨天皇时,留学僧回国时带回了在中国禅寺所习得的饮茶方法和茶礼,并编入《进献表》呈给天皇。
而茶受日本朝廷的重视则是《进献表》上呈后的来年,当时的嵯峨天皇在出游时经过崇福寺,为了表达对天皇的诚意招待,由曾旅居中国多年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茶。
当时流行饮用的茶称为“团茶”,是将干燥的茶球锯成粉末冲人热水后,以盐来调味的茶汤。
嵯峨天皇对这一味茶饮可以说是十分中意,回宫后便诏命全国广植茶树,更指示每年进献茶于宫中。
从此在朝廷的支持下,人们在都城设立了公营的茶园,甚至“造茶所”的出现。
顺便一提,当时茶的单位不称作“一碗”或“一杯”,而是像是中药汤药一样。
称作“一服”。
因为在当时茶被认为是具有药效的饮品,关于其神奇的疗效,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当时第六十二代的村上天皇有一天身体莫名地不舒服起来,京都六波罗蜜寺的开山祖空也上人为求上位者玉体痊愈,便在六波罗蜜寺的观音本尊前奉茶并虔诚祝祷,然后将奉给神明的茶水呈给村上天皇。
不知道是虔诚的祷告起了功效还是茶饮发挥了效果,村上天皇迅速痊愈了,这一味天皇的茶,便是京都六罗蜜寺的“皇服茶”。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又称茶禅一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禅意。
追溯其发展历史,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我们带回到那悠悠岁月,感受着茶道与禅意的完美交融。
自古以来,茶道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传,公元9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僧侣们开始饮茶以助清修。
茶道便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宗的传入,为茶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禅宗讲究“顿悟”,倡导“以茶代酒”,认为茶具有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神奇功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茶道与禅意紧密相连,成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回归自然的修行方式。
茶道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茶道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革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抹茶道”和“煎茶道”。
抹茶道起源于平安时代,是当时贵族阶层流行的饮茶方式。
抹茶色泽碧绿,口感细腻,象征着高贵与典雅。
而煎茶道则兴起于江户时代,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
煎茶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代表着质朴与真实。
茶道中的禅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泡茶、品茶、赏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正如茶道宗师千利休所言:“茶道,就是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变得神圣。
”茶道之禅,不仅体现在茶艺本身,更体现在茶人内心的修行。
茶道宗师们以身作则,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他们认为,茶道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在茶道的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
茶人将一颗颗茶叶投入沸水中,看它们翻滚、舒展、沉淀,最终呈现出最佳的茶汤。
这过程中,茶人仿佛与茶相遇,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
茶道之禅,还体现在茶室的设计与布局上。
茶室简约而朴素,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茶室中的每一个物件,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寓意着生活的真谛。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努力与传承。
从千利休到小川一茶,从井户薰到村上龙之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茶道之禅。
正是这些茶人的坚守与传承,使得茶道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
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日本茶道始祖轶事我在夏天喜欢摇一把扇子,可惜大多容易损坏,这几年常用的只有两柄没事,还是日本产的。
东西不贵,但精美之余耐用,还透着一股禅味,当然了,那是咱大唐之遗风。
再就是喝茶,日本那几个岛子能有什么好茶啊,可人家就本守着古朴的精气神,虽说底蕴不厚,却怎么看、怎么像那么回事儿。
一般所谓的日本茶道是指抹茶,即把生茶叶蒸青后干燥,然后弄碎挑掉筋脉,将挑选的叶肉片碾成细粉,以芽为原料的叫“浓茶”,其余的为“薄茶”,该饮法也称淹茶,在碗中注入熟汤,搅拌均匀后一起喝下。
另一种饮法是煎茶,和中国差不多,在茶壶里泡过后来喝。
在日本,煎茶道比抹茶早五百年,成为茶道的时间却晚了二百年,创始者有石川丈山及隐元隆琦,公认的始祖则是一位“卖茶翁”。
卖茶翁生于德川幕府的1675年,出生地在佐贺县,父亲是医生,11岁出家龙津寺,法号月海元昭,14岁随师父化霖禅师去长崎唐三寺,拜访过中国僧人,吃到了武夷茶。
15岁徒步千里,到万福寺参加了黄檗禅文化活动。
22岁开始只身云游,遍访高人。
29岁已具有自由通达的诗文才智,仰慕唐人的煎茶三昧之风流生活。
过了整整50年的禅僧生活,卖茶翁十分厌倦当时僧侣社会的腐败,念念不忘重振宗风,曾作诗曰:“将为传宗振祖风,却堪做个卖茶翁。
都来荣辱亦何管,收拾茶钱赈我穷。
”61岁时,他在东山开了一间叫“通仙亭”的小茶店,燃起茶炉,摆上钱筒卖起茶来,他在酒旗上写道:百两不嫌多,半文不嫌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这时,他的思想已经转向“非僧非道又非儒”,神仙的色彩十分浓重,他把茶汤叫做“仙液”;茶客称为“仙客”;卖茶的担子则成了“仙窠”。
其诗曰:“白云为盖设茶筵,千岁风光异玉川。
我有通天那一路,何须六碗达神仙。
”这位卖茶老头虽然黑面白须,还是个秃头,却不受身外之累,煞是自得其乐,自赞道:老来安分,为卖茶翁。
乞钱博饭,乐在其中。
煮通天涧,鬻渡月花。
74岁时,卖茶翁写下唯一的传世之书《梅山种茶谱略》,描述了茶传入日本的简史,介绍了神农、陆羽、卢仝等茶祖的事迹,从种茶、制茶、赏茶一直说到茶思想,他说:“智水满于内,德泽溢于外之余,始及于风雅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