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李约瑟之谜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李约瑟之谜
一具体内容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实质包含两个内容:
1.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 而没有在中国、印度兴起?
2.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比欧洲文化更有效地了解自然, 且更能把有关自然的知识用来造福人类?
二相关解释及局限
这些假说中的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 需要我们进行取舍和借鉴。
三本人看法
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
1.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扼杀了宋、明两代的资
本主义萌芽。
必然:
1.封建官僚体系的严重腐败、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底层人
民为生存挣扎无力从事科学创新,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缺乏工作动力)。
2.长期科举制的僵化和儒家文化的垄断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误导,影
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外族统治者带来的民族隔阂和矛盾。
文化、科技、工业被视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而遭到严重地限制。
4.闭关锁国导致统治者对西方工业革命的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
够的重视。
5.封建统治时间过长,封建阶级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社会
结构不断固化,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为了自我稳定重农抑商,先进的生产力缺乏制度的土壤生存。
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在1900年出生于伦敦。
父亲是英国名医。
李约瑟192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基氏学院(Caius College)。
1924年被选为基氏学院的院士,直到1977年退休以前一直担任该院的院长。
他在剑桥得到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利用生化来研究胚胎。
在193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胚胎生物学著作以后,然后就名声大振,得到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的称号。
因此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到剑桥来与李约瑟做胚胎生物学的研究。
这期间有来自中国的王宁和吕桂珍两位年轻科学家。
中国的科学家们引起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感。
1942年,李约瑟到中国去考察和学习中国文化。
从此李约瑟就献身于研究中国文化,并发现世界有一半的最基础性的发明是产生在中国。
他一生以来和众多的专家们合作特别是中国的吕桂珍。
因而在剑桥大学出版社产生了二十几部中国古代科技史。
李约瑟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外籍科学院院士。
李约瑟于1995年三月二十四日在英国剑桥离开人间。
李约瑟本人终身是中国在海外最好的朋友。
笔者于六十年代初到英国攻读神学,第一次见到李约瑟博士,并在伦敦听过他介绍中国古代发明的演讲。
后来,1974年到皮尔逊学院教书的时候,李约瑟亲自来我校访问,我们再次见面。
于1981年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当访问学者的时候又多次与李约瑟教授见面交谈。
1984年,我从国际学院退休之迹,先创办加拿大中华学院,位置在加拿大西岸的维多利亚城市。
然后邀请李约瑟博士承担为我们加拿大中华学院第一任名誉校长,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1990年,加拿大中华学院创办李约瑟博士博物馆,专门展览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
李约瑟博士很感激我们用他的名字来纪念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历史的贡献。
李约瑟博士看到我们该馆的一些展览品后,赞叹我们所拥有的展览品超出剑桥大学的展览规模,并称我们的展览馆是此类展览中世界第一。
这些信我们已经在网页上登出来了。
现在我们要提出的是,李约瑟终身研究中国传统的科技发明,全世界基础性发明有一半以上都产于中国。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到了19世纪,科学技术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十分少了。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
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这种世界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却依然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我认为,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较讲究实用,所进行的科学创造都停留在经验阶段并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层面,留下的可以供后人参考的著作少之又少。
而欧洲地区的发展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前人总结的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的。
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这种制度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而且,中国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民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
绝大多数的人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科学的连续发展。
而欧洲在中世纪之后没有遇到过大范围的严重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种种因素都导致了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之谜”又称“李约瑟难题”,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其实就是: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造成的。
比如说当时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本身需求等等。
13世纪之前,中国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但是自13世纪以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这一奴化意识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导致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
另外,中国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几乎所有读书人的追求都是“学而优则仕”,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而同时期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特别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制度建立大幅度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得西欧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造成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当时的这种小农经济相比西方国家的小农经济较为发达,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致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同时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缺乏与外部周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之中国交通的极不发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再次,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维,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而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中国是不具备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
李约瑟之谜什么是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即是:“中国古代产生了灿烂光辉的科技,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产生在欧洲?”这个问题最早由英国的李约瑟提出,而至今任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被称为李约瑟之谜,也叫李约瑟难题。
什么是近代科学?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近代科学?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
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
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
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李约瑟之谜的原因分析关于李约瑟之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的理解,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而在欧洲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制度原因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才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悠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国很难在制度上根本地摆脱封建制度,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的原因。
中国有的仅仅也是朝代间的更替,并未从深层次上改变,而封建制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欧洲则不同。
欧洲并不是单一的帝制,而是帝制和教会共同统治,欧洲和中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有更多的国家,国家间的竞争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垄断会抑制竞争和技术的进步,而竞争会促进技术进步,中国的历史更多的是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类似战国和五代十国的乱世是少数,欧洲的近代科学有的产生于教会或教会办的学校,比如天体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学者,有的技术源于战争的需要或殖民扩张,也有的来源于工业技术的竞争。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又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的,他说: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之谜”之解一、几个重要解答李约瑟本人的结论是: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官僚制度,所谓“封建”是指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而不是像古代欧洲的一些地区那样通过贵族阶层来管理。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是,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国家井然有序。
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力高度集中的制度,再加上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做法,导致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文贯中先生重点分析了中国何以不具备第三个条件即缺乏较高的工商型城市化水平。
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南宋时期工商型城市化水平较高。
北方金人、辽人以及后来蒙古人的压力,迫使中原人口迁移、聚集到南方相对狭小的地域,土地所受压力增大,迫使人们生产劳动密集产品即从事制造业。
人口的集聚效应使得宋代出现了繁华的城市和广泛的市场交易。
但是元朝灭宋以后,疆域扩大导致人口分散化,于是出现了由工商经济向农本经济倒退的趋势,中国逐步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机会。
林毅夫认为,在前现代时期,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
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来了。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然假说进行数学化分析这类事情,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姚洋认为艾温的解释很有道理,并称如果(在艾温的解释中)加上农业投资回报率高导致工业投资不足这一论据,“高水平陷阱”就更有说服力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艾温的“高水平陷阱“和姚洋的补充论据,究竟有多大的解释力。
1.“高水平陷阱”的逻辑缺陷:“工资下降”不能推导出“雇用人力更为合算”“高水平陷阱”认为,人口增加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资本昂贵,结果企业主就没有必要为节省人力而增加设备和投资,于是社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降低,导致工业投资不足,技术创新也陷于停滞。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开始逐渐落后。
据部分资料统计,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重从公元前6世纪的占54%下降至19世纪时占世界的0.4%。
然而,同时期的欧洲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伽利略的学说成为了近代科学史的开端,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则拉开了天文学的序幕,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瓦特改造的蒸汽机加速了大工业革命的进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把世界带入了电气时代,达尔文进化论彻底否定了神权的统治……而中国科技却远远的落后了,并间接导致了中国遭受近代的一系列屈辱。
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原因:经济基础的差异
由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人们并不需要交换大量商品,过量的生产并不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加上没有太多的商品流通,过量的产物或产品大多只能积压囤积。
中国古代的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这样,人们自然不会再去费力搞发明或者科学研究。
(二)社会原因:科举制度和思想文化差异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三)地理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等都是导致中国技术落后,研究李约瑟难题,其实是对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理解与反思,解决李约瑟难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中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探索,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