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老师政治经济学讲义1
- 格式:ppt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社会使用价值(满足使用者需要的能力)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从交换价值上升到价值,是对商品交换能力的抽象。
价值体现的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无差别劳动”的概念是在社会分工达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财产所有权确立时才提出的。
使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取决于社会规则:私有财产所有权。
这两个因素是一对矛盾:对其生产者/所有者而言,不可能同时兼得。
使用价值于生产者无益,让渡使用价值的前提是该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即其他人对该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需求。
简言之,只有发生交换关系,才能使两者同时实现。
其实这源于生产的私人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性,也说明商品经济的内部矛盾需要外部机制(市场经济~交换)来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技术性(劳动是有用的,是具体形式的生产过程)→特殊的使用价值社会性(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交换价值与生产的二重性一脉相承~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千万不能机械理解成二者是可分可加的)。
交换价值是两部分形成的:创造性部分~新价值,由抽象劳动完成;把过去劳动所得的价值转移到新商品中去,旧的使用价值变新的~这部分由有用的、具体的劳动完成。
⏹劳动价值论的缘起: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并无本质区别。
不过亚当.斯密和洛克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在资本主义新起时证明私有财产权的正当性,为资产阶级辩护的;而马克思却用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
对劳动价值论的维护是基于劳动价值“质”的方面~财产所有权的正当性是对社会生活一种特殊的理解。
反对是基于“量”的方面~价值如何决定的?反对者说劳动价值论是一种落后蹩脚的工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劳动价值学说最彻底的贯彻,是将反特权精神贯彻到底的学说。
古典学者最初是用该理论反对封建特权,但他们忽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权: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马克思进一步反对这种特权,从而引出公有制经济下的理想中的反特权的社会。
(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一种批评的理论,而非辩护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 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生产关系的内容: 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