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义65309341
- 格式:docx
- 大小:18.32 KB
- 文档页数:8
导论一、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 、“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 、“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 色诺芬 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 、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 、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 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 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 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政治经济学讲义(2017)导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经济”一词的由来与含义(1)古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来源于“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原意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2)西方语言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源自希腊文οικονομία,原意是“家庭管理”。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他把奴隶主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首次用“Oikovouia”一词来概括。
(3)近现代的“经济”是一个多义词:①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②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③指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总称。
④指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省。
2.“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与演变(1)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政治经济学”一词是由“经济学”演进而来的。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出版了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经济论》。
(2)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这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是涉及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3)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
此后,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又逐渐用“经济学”一词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3.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最初的理论考察,但这种考察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并且只是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做一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只是为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准备了条件。
(2)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流域的时候开始的,这一转变直到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才完成。
古典政治经济学克服了重商主义只局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缺陷,将研究重点转向了生产领域,使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得以创立。
政治经济学讲义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
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1)国家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2)国家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国家调控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财富作保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引起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
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
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
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
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即I(v+m)=II (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为:I(c+v+m)=I(c)+II(c)。
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为:II(c+v+m)=I(v+m)+II(v+m)。
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I(c+v+m)>I(c )+II(c )或I(v+m)>II(c )II(c+v+m)>I(v+m/x)+II(v+m/x)前提是“两个多余”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协调发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I(v+△v+m/x)==II(c+△c)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公式:(1)I(c+v+m)==I(c+△c)+II(c+△c)(2)II(c+v+m)== I(v+△v+m/x)+II(v+△v+m/x)6.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以上四个公式容易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核(单选题)7.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原因:(1)人口总量过大,生产力不发达;(2)是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3)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导致优胜劣汰;(4)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员剥离出来;同时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倒闭破产也会影响工人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1)坚持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2)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充分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反对就业歧视。
8.股份制“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股份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可以借鉴这种资本形式吗?为什么。
(2)材料1认为“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而材料2却认为“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答案:(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
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资本联合,这种联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股份制“越会消灭私人资本”。
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范围下同样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该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制。
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可以采用股份制的方式。
(2)股份制是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把个人财产汇合成共有资本即社会资本,为向公有制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
但应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扬弃只是一种消极的扬弃。
因为,它只是把小资本转为大资本,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产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
占据控股权的仍然是少数大资本家,工人仍然处于被剥削的阶级地位。
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
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手段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其他的调节手段包括计划调节手段、社会福利政策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国家运用与价值有关的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在不同时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
即“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
相反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过热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财政政策手段的调节,以争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
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高涨时期,应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
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三是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票据再贴现时规定的比率。
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贴现率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2)计划手段。
国家为减少市场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计划调节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的。
并带有预测性、指导性。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经济仲裁等。
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垄断法,以限制垄断对竞争的过分消除,从而造成对中小资本的过分损害,以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的利益。
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
(4)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具体而言,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证管理、价格管理等手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抑制恶性通货膨胀或经济必须稳定的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工人的工资和物价实行冻结或强迫工人必须复工等。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点、手段、方式也会有差别,从而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
10.美国金融危机三点启示2007年夏天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
人们在反思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时,普遍认为这次危机给人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
美国近现代经济史表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必须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