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复习课——由“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引发的主题探究
- 格式:ppt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17
九年级化学综合复习三-----科学探究题复习1.在一次研学旅行活动中,小红同学撕开某雪饼包装袋,发现袋内有一包干燥剂(如图)。
同学们对干燥剂的作用及有效成分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他们将这包干燥剂密封带回学校,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活动。
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看到干燥剂袋上的文字马上明白干燥原理。
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明同学用一支试管进行实验就证明了这包干燥剂仍然有效,其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成分研究:这包干燥剂是否含碳酸钙?小亮和小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亮取少量于燥剂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含有碳酸钙小芳取少量于燥剂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________无气泡产生不含有碳酸钙两位同学实验结论截然相反,你认为______________同学结论可靠,另一位同学结论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第(4)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4)思维拓展:这包干燥剂(假定都是含钙物质)含有哪些物质?小文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实验基础上,认为其成分有两种可能,即Ⅰ:CaO,Ⅰ:CaO、Ca(OH)2,为此,小文同学设计如下方案。
请完成表格中填空内容。
实验方案bg沉淀中含有的钙元素质量是___________(用含b的表达式表示)。
实验依据若b g沉淀所含钙元素质量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 g氧化钙所含钙元素质量。
猜想Ⅰ成立若b g沉淀所含钙元素质量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 g氧化钙所含钙元素质量。
猜想Ⅰ成立几位同学按此方案各自进行实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都得出猜想Ⅰ成立,即该包干燥剂的成分为:CaO、Ca(OH)2。
【答案】()22CaO+H O=Ca OH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触摸试管,试管外壁发烫稀盐酸 小芳 氢氧化钙是微溶于水,滤纸上白色固体可为氢氧化钙 0.4bg 等于 大于 2.获悉某处矿井中瓦斯报警器发出警报后,学校兴趣小组请求该矿井安全监测人员提供了少量气体样品,进行成分探究。
2018——2019山东省平邑县地方二中化学《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食品包装的成分探究》专题复习一、单选题1.2011年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曝光:上海华联等十多家超市多年来出售染色馒头.《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要符合食品品质以及防腐、保鲜的需要,加入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下列日常生活的做法中符合规定的()A. 将亚硝酸钠超量作为食品保鲜剂B. 双汇生猪主产基地使用瘦肉精C. 三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D. 焙制面包时加入适量碳酸氢钠2.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食品加工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使食品既保鲜又美观B. 食用铁强化酱油,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C. 抵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有利于我市创建文明城市D. 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我市“两型”社会的建设3.某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缓慢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SiO2属于氧化物B. 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C. 该保鲜剂可以与明火接触D. 酒精挥发发生了物理变化4.为防止食品变质,常在食品包装盒中放入一小袋用来吸收水分和氧气的物质是()A. 生石灰B. 固体烧碱C. 碳酸氢钠D. 铁粉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B.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大气污染C. 回收废旧金属可以减少环境污染D. 为了食品保鲜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6.多数食品容易吸收空气的水分变潮湿,并与空气的氧气反应而腐败:生产上多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CaO[CaO+H2O=Ca(OH)2]或铁粉(包在多孔泡沫中),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变为铁锈,从而保护食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两种干燥剂袋上都要有明显的“勿食”字样B. 铁粉干燥剂能和水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C. CaO干燥剂在空气中只与水发生反应D. 生成的铁锈是一种混合物7.食品包装盒中的吸氧剂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而延长食品保质期,其主要成分是()A. 生石灰粉B. 铁粉C. 炭粉D. 硫粉8.小明发现月饼盒里的脱氧剂部分呈红褐色,査阅资料得知脱氧剂中含有铁粉和活性炭.他猜想这包脱氧剂中可能含有:①Cu和C;②Fe2O3和C;③Fe3O4和C;④Fe3O4、C和Fe;⑤Fe2O3、C和Fe.其中猜想合理的是()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②⑤D. ④⑤9.“双吸粉”能保持食品干燥,防止食品腐烂.下列对“双吸粉”的成分推测正确的是()A. 活性炭粉B. 铁粉C. 生石灰D. 氧化铜10.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AB. BC. CD. D11.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A. 填充氮气B. 填充空气C. 填充二氧化碳D. 抽成真空12.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正确的一组是()A. AB. BC. CD. D13.某些食品包装袋内有一小包物质,用来吸收氧气和水分,以防止食品腐败,常称“双吸剂”。
复习课也可出彩--以“探究干燥剂的成分”复习“常见的碱”为例吴玉萍【摘要】文章以“探究干燥剂的成分”对“常见的碱”进行复习为例,打破常规复习课的模式,选取真实情境,让学生以探究的形式进行复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名称】《化学教与学》【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复习课;探究;干燥剂【作者】吴玉萍【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江苏扬州 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82014年3月20日,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初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研讨暨扬派名师展示研讨会,并安排各县市骨干教师展示一堂初三化学复习课。
为了上好这节展示课,笔者经过深思熟虑,想到学生经常在食品包装袋中看到的熟石灰干燥剂,必然对它有兴趣,想知道它的成分是什么?变质后又有什么成分?各成分的含量是多少?误食干燥剂怎么处理?学生的这些想法使得各个探究实验有必要进行。
本人从实际出发设计了这节观摩课,实授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被评为优秀观摩课。
现将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以及笔者对各环节的设计思考呈现出来,以引发大家对复习课教学的再思考。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以干燥剂为载体,定性和定量的探究其成分,变质后的成分,目的是为了复习生石灰、熟石灰、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和碱的五点化学性质,并希望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析推论”的实验探究过程,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学以致用,能解释和揭开身边更多的秘密。
二、教学过程1.环节一:设置情境师:(展示“美好时光波力海苔”中的干燥剂)这包干燥剂上写的是石灰干燥剂,你知道这包石灰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你做出这种猜想的依据是什么?生1:不可能是熟石灰,没有吸水性。
生2:不可能是碱石灰,其中的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
生3:可能是生石灰:有吸水性。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石灰干燥剂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热度,只有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有趣和有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持久。
初中化学酸碱盐复习的实践与反思——以⼲燥剂成分探究为例⼀、问题的提出酸碱盐的知识点多⽽复杂,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在⽣活以及⽣产中应⽤⼴泛。
因此也成为中考化学考查的重点以及难点。
⼀部分学⽣遇到有关酸碱盐的题⽬时,由于对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对物质性质不熟悉,对化学反应的发⽣以及各个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明确,导致学⽣遇到酸碱盐的题⽬时就开始退缩,没有有效的解题⽅法,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没有熟悉的知识⽹络,对酸碱盐的题⽬很难下⼿。
当前⼤多数的酸碱盐复习课主要是知识梳理—⽅法归纳—迁移运⽤—题海演练的形式,这样的复习课容量⼤、时间紧凑,学⽣没有⾜够的思考时间,课堂缺少⽣机和乐趣,不能激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复习效果也差强⼈意。
“兴趣是最好的⽼师”,笔者认为酸碱盐的知识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点多,单纯的知识点枯燥乏味,学⽣没有建⽴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酸碱盐的复习课可以从学⽣熟悉的情境出发,如:让学⽣了解⽣活中常见的⼲燥剂——硅胶⼲燥剂、铁粉⼲燥剂以及⽣⽯灰⼲燥剂,引发学⽣关注,激发学⽣们的学习兴趣,在了解这三类⼲燥剂的⼲燥原理的同时,通过对铁粉⼲燥剂以及⽣⽯灰⼲燥剂成分的探究,利⽤已学酸碱盐的知识解决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使学⽣建⽴起酸碱盐的知识⽹络结构,再通过知识的梳理和应⽤,进⼀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知识⽹络体系,这样的复习效果会更好。
另外,实验探究题作为中考必考题,要求学⽣学会分析、⼤胆猜想、合理验证、全⾯思考、清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探究性教学,培养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化学学科核⼼素养,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理念以及掌握科学的探究⽅法。
页岩微观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很难精确测量其微观⼒学性质,纳⽶压痕技术的引⼊为页岩微观⼒学性质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种技术⼿段,对深⼊揭⽰页岩裂缝尖端起裂、裂缝⽹络形成的⼒学机制,建⽴微观与宏观⼒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等,具有潜在的应⽤价值。
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科学探究之《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充气包装的成分探究》1、包装月饼等易与氧气反应而变质的食品,包装袋内需放适量脱氧剂(主要成分为铁粉),延长食品保质期.贝贝同学向月饼厂要来一些的脱氧剂,决定探究保鲜原理.【作出猜想】脱氧剂利用铁生锈的原理来实现食品保鲜.【实验步骤】①按如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关闭止水夹;往广口瓶加入足量脱氧剂、滴入2-3滴水,塞上软木塞;③一天后观察瓶中脱氧剂变化,然后打开止水夹.【实验现象】瓶中脱氧剂变为红色物质(铁锈);打开止水夹,红墨水进入广口瓶,且进入瓶中红墨水的体积约占广口瓶容积的1/5.贝贝还发现:实验后广口瓶中剩余的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时,贝贝用手握住广口瓶,若观察到烧杯中导气管口,表明气密性良好.该检测方法的依据是:分子间有间距,且分子间距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2)“红墨水进入广口瓶”是因为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强.(3)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包装袋内脱氧剂是如何避免食品被氧化而变质的?答:(4)若有人向你请教如何保存该脱氧剂,你的建议是.(5)贝贝认为,该上述实验还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贝贝将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是.【更进一步】铁在空气中易生锈,细铁丝在氧气中还能燃烧,请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答案:解:(1)实验时,贝贝用手握住广口瓶,若观察到烧杯中导气管口出现气泡,表明气密性良好;该检测方法的依据是:分子间有间距,且分子间距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填:出现气泡;增大.(2)“红墨水进入广口瓶”是因为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故填:小于.(3)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可知:包装袋内脱氧剂能和包装袋内的水蒸气、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从而防止了食品被氧化.故填:包装袋内脱氧剂能和包装袋内的水蒸气、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从而防止了食品被氧化.(4)因为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和氧气可以保存该脱氧剂.故填:隔绝水和氧气.(5)打开止水夹,红墨水进入广口瓶,且进入瓶中红墨水的体积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因此贝贝将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是五分之一.故填:五分之一.【更进一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填:3Fe+2O2Fe3O4.2、实验室里,张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一起探究膨化食品(如图1)包装袋内气体的成分.现有 A、B 两种膨化食品,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提出问题】包装袋内的气体成分是什么呢?【查阅资料】稀有气体价格高,膨化食品价格低,生产厂家一般不用稀有气体.而不同厂家根据成本不同,填充气体种类也不相同.膨化食品包装袋内填充气体的目的是;【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猜想二:“包装袋内气体为氮气( N2)”;猜想三:“包装袋内气体为空气”.【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 1 步骤:甲同学用注射器从两种膨化食品包装袋内抽取等量的气体,分别注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现象:;结论:猜想一不正确.实验 2 步骤:乙同学用排水法分别收集等体积的 A、B 膨化食品袋内的气体各一瓶,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观察到的现象:;结论:①A 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空气;②B 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氮气.【讨论交流一】丙同学认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现象不能证明 A 包装袋内的气体为空气,于是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实验 3 步骤:丙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膨化食品 A 包装袋内气体,在燃烧匙内加入过量的(填物质名称),连接如图2装置,验证该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现象:瓶内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水夹,水回流瓶中约至容积的五分之一处;结论:A 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空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讨论交流二】丁同学认为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及现象也不能充分证明 B 内的气体就是氮气,他查阅了氮气验证的相关资料: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可与水作用得到的液体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你能否根据已知信息,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 B 食品袋内的气体就是氮气吗?已知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它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一种碱,请写出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解:【查阅资料】充气包装是现代常用的食品包装方式,是为了防止膨化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或变质;故充气包装除了能保鲜外,还能防止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1的步骤:甲同学用注射器从两种膨化食品包装袋内抽取等量的气体,分别注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则推测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故作出猜想一:包装袋内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1 根据步骤“甲同学用注射器从两种膨化食品包装袋内抽取等量的气体,分别注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和结论“猜想一:包装袋内气体为二氧化碳”不正确,则推测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实验2 根据步骤“乙同学用排水法收集2瓶等体积的A、B膨化食品袋内的气体,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和结论“①A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空气;②B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氮气”,则推测实验现象:A中木条安静燃烧;B中木条熄灭;【讨论交流一】实验3 丙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膨化食品A包装袋内气体,在燃烧匙内加入过量的红磷,连接如图2装置,验证该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现象为:瓶内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水夹,水回流约至容积的五分之一处;则得出结论:A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是空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根据“资料: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可与水作用得到的液体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B食品袋内的气体就是氮气.故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故答案为:【查阅资料】防止食品腐烂;【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包装袋内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并完成实验】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A中木条安静燃烧;B中木条熄灭;【讨论交流一】红磷或白磷;4P+5O22P2O5.【讨论交流二】Mg3N2+6H2O═3Mg(OH)2↓+2NH3↑.3、许多干果、糕点等食品的包装袋内部有一袋脱氧保鲜剂(也称脱氧剂)。
“干燥剂、脱氧剂和食品贮存”的研究报告作者:潘焕花等文章来源: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论文选编(二) 点击数:6379 更新时间:2007-6-8潘焕花钟晓君江敏豪范苑妃王文燕进入初三,我们接触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老师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多将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多从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并且尝试用化学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新学期开学不久,就到了中秋。
中秋佳节是千家万户团圆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有吃月饼的习俗。
打开月饼的包装袋,在每个月饼的包装袋中都有一小包写着不可食用的物质,上面标明是“脱氧剂”,有的是“双吸剂”、“防腐剂”等,这是什么物质呢?生活中有的饼干包装袋里也常有一包类似的叫“干燥剂”的物质。
“干燥剂”、“脱氧剂”和平时的“防腐剂”到底是些什么物质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原理又是什么呢?于是,我们组成了“脱氧剂”、“干燥剂”和“食品贮存”的研究小组。
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协助下,我们对脱氧剂、干燥剂和食品的贮存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实验探究活动。
活动的基本过程如下:(1)通过网络我们以“脱氧剂”、“干燥剂”、“食品贮存”等关键词进行了搜索查询,收集这些物质的有关资料。
(2)发动同学们从家里收集月饼包装盒中的保鲜物质和饼干、药瓶中的干燥剂,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
(3)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脱氧剂和干燥剂的原理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掌握实验材料。
(4)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脱氧剂和干燥剂及一些充氮贮存食品中的氮气做一些与现行化学学习有关的探索实验。
一、对脱氧剂和干燥剂的研究性学习1.对食品干燥剂的研究我们收集到的常见食品干燥剂有两种:一种是“旺旺”雪饼中的生石灰干燥剂,另一种是从药品包装中收集到的硅胶干燥剂。
将生石灰作为干燥剂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现在市场使用的干燥物中,生石灰占绝大多数。
生石灰干燥剂应用广泛,具有极好的干燥吸湿效果。
《食品包装袋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包装袋的作用,认识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
2.学会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
2.学会观察食品包装袋的材料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食品包装袋的密封原理。
2.掌握不同食品包装材料的特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包零食,引导学生观察零食的外观。
(二)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不同种类的食品包装袋。
2.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的材质、颜色、形状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三)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几个食品包装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袋上的信息。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等。
3.教师讲解食品包装袋上信息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食品包装袋。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为设计的食品包装袋添加相关信息。
3.各组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食品包装袋的秘密》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实践中掌握食品包装袋的相关知识。
优点:1.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食品包装袋的设计方法。
3.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提高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不足:1.部分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表达不够清晰。
2.部分学生对于食品包装袋的密封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3.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1.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对食品包装袋的密封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讲解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食品安全意识方面有所提高,但还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加强幼儿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对于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干燥剂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防腐、保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幼儿食品安全教育干燥剂展开讨论,旨在提高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二、干燥剂概述1. 干燥剂的定义干燥剂是指具有吸湿性能的物质,能够吸附食品中的水分,降低食品的湿度,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常见的干燥剂有硅胶、氯化钙、生石灰等。
2. 干燥剂的作用(1)防腐:干燥剂可以吸附食品中的水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腐的目的。
(2)保鲜:干燥剂可以降低食品的湿度,使食品保持干燥状态,从而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3)改善食品口感:干燥剂可以吸收食品中的水分,使食品口感更加鲜美。
三、幼儿食品安全教育干燥剂的重要性1. 提高幼儿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对幼儿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干燥剂的作用和性质,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预防食品安全事故了解干燥剂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幼儿识别食品中的干燥剂,避免误食干燥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3. 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通过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幼儿可以学会自己判断食品的安全性,提高自主意识。
四、幼儿食品安全教育干燥剂的实施方法1. 家园共育(1)家长要关注食品的干燥剂添加情况,了解干燥剂的作用和性质。
(2)家长可以与幼儿园共同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
2. 幼儿园教育(1)开展食品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干燥剂的作用和性质。
(2)组织幼儿参观食品加工厂,让他们亲眼目睹干燥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3)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激发幼儿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兴趣。
3. 社会宣传(1)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九年级化学复习变质问题的探究1、“旺旺雪饼”袋内有一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请勿食用”。
为了进行探究,小凡提出了两项探究任务:(1)探究干燥剂是否失效;(2)探究失效的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否是氢氧化钙。
请填充表格中空白,并回答以下问题:(1)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请勿食用”是因为该干燥剂吸水后具有 性且 热。
(填“吸”或“放”)(3)你认为探究方案(2)是否严密?__________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以CaO 为主要成分的干燥剂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除能转化为2)(OH Ca 外,还可能转化为__________,请简单说明验证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 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
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 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 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 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猜想二:块状固体B 溶于水可能有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如果写出三种正确方案奖励1分):① ② ③(3)取适量块状固体B 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
就白色固体C 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 可能是:氢氧化钙; 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 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 还可能是:3、刘丽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取出一小袋干燥剂,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她将这袋干燥剂全部倒人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
食品包装袋:干燥剂在食品包装袋中的作用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食品保鲜包装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而在食品保鲜包装中,干燥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干燥剂在食品包装袋中的作用。
什么是干燥剂?干燥剂是一种被使用在物品内部的保护剂,通常含有吸湿性的物质,它的作用主要是去除包裹物内的湿气和水分,以防止物品受潮和发霉。
干燥剂的吸湿能力强,能够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吸取湿气,使其干燥保鲜。
常见的干燥剂种类包括硅胶、分子筛、钙氯化物等。
干燥剂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保持食品的干燥度食品在制作、包装和储存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湿气和水分的影响,这些水分会导致食品加速变质、腐败变坏等情况发生。
而干燥剂的吸湿作用可以将食品包装袋内部的湿气吸取,减少水分含量,从而保持食品的干燥度,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
防止霉菌生长食品包装袋内部的高湿度环境往往会使得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快速繁殖,从而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而干燥剂可以吸取包装袋内的水分和湿气,减少水分含量,从而防止霉菌的生长。
保持食品的颜色和口感食品受潮后会加速氧化和变质,导致食品的颜色和口感发生变化。
而通过使用干燥剂可以减少食品内部的水分,从而延缓食品氧化的速率,保持食品原有的颜色和口感。
避免食品吸入异味食品保鲜包装中常常使用人造材料和化学添加剂,这些材料可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味,或者食品自身也会散发出异味。
而干燥剂可以减少水分含量,降低食品和材料的气味释放,从而避免食品吸入异味。
干燥剂的使用方法干燥剂在食品保鲜包装中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它们通常被放置于食品包装袋内部。
在选择干燥剂时,则需要注意选用质量好、成本低、安全环保的产品。
结论综上所述,干燥剂在食品保鲜包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帮助维持食品的干燥度,防止霉菌生长,延缓食品的氧化,避免异味的产生,从而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保鲜性能。
30 《生命与灾害》2018-1干燥剂极易导致儿童意外伤害最近,一段视频在各大平台疯转,幼儿可可吃零食时,贪玩把零食里的干燥剂放进有水的饮料瓶里,没想到放进去后竟发生爆炸。
仅仅20分钟,可可右眼被碱性液体侵蚀,整个眼球被溶,导致终生失明。
事实上,近年来儿童因接触食品干燥剂而造成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
如湖北一名3岁幼儿因食品袋中干燥剂粉末不慎入眼,造成左眼角膜灼伤;江西一名5岁男孩将干燥剂倒在彩虹糖的瓶子里兑水吹泡泡时发生爆炸,导致该男孩一只眼睛失明;太原一名学生将干燥剂放进装有温水的保温杯中,保温杯突然爆炸,导致该学生的一只眼睛失明……如今,能够起到干燥防潮作用的食品干燥剂已经成为很多食品离不开的“标配”,甚至一小袋饼干,一块独立包装的蛋糕中都会包含一小袋食品干燥剂。
近年来,市场上的各类儿童食品丰富多彩,食品干燥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好奇心强,缺乏自制能力,在食用了包装袋内的食品后,对干燥剂的性能并不熟悉,因误用、误食造成的意外伤害日益增多,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常见的食品干燥剂有哪些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干燥剂多近年来,市场上的各类儿童食品丰富多彩,在各类包装食品中,一般都会放入小包装的干燥剂,以降低包装物中的湿度,防止食品吸潮变质。
尽管人们对于包装食品中的干燥剂都有“不能食用”的认知,在打开食品包装时一般也会将它丢弃,但在日常生活中,由干燥剂导致的儿童意外伤害事件还是屡见不鲜。
那么,食品干燥剂究竟都有哪些成分?为什么会给儿童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又该如何避免呢?以氧化钙(生石灰)、硅胶、三氧化二铁以及氯化钙为主要原料,其中以生石灰和硅胶为原料的食品干燥剂最为常见。
特别是生石灰属于碱性物质,因其吸湿效果好,且来源方便,价格又便宜,所以这类食品干燥剂被广泛使用。
这种碱性干燥剂正是导致男孩可可眼球被溶解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作为石灰类干燥剂的替代产品——硅胶干燥剂逐渐流行,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无毒,无腐蚀性,性状稳定且吸湿能力较好。
课程篇“情境探究式”复习课的教学尝试———“探究食品中干燥剂的成分”教学实录王春(南京市第十三中红山初级中学,江苏南京)摘要:以“探究食品中干燥剂的成分”为例,阐述如何进行“情境探究式”复习,实现初三化学复习课的高效。
关键词:情境探究;复习课;干燥剂成分初三化学在第二学期将进入较长时间的复习阶段,最传统的复习方式是知识点的重复再现以及大量习题训练,这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师也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情境探究式”复习将知识隐藏在教学情境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以“探究食品中干燥剂的成分”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情境探究式”复习教学尝试。
一、教学基本思想本节课以“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中可能有哪些成分”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本课要探究的若干问题,构成本节课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实录实验引入:展示一包食品中常用的生石灰干燥剂,取少量样品加入试管中,向其中加水,让学生摸试管外壁。
问题思考1:为什么温度没有明显升高呢?生石灰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设计意图:以实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也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知识回顾:CaO+H2O=Ca(OH)2反应放热Ca(OH)2+CO2=CaCO3+H2O问题思考2:你能推测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的这包干燥剂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钙和氢氧化钙性质的回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关键。
学生猜想:①只有氧化钙;②只有氢氧化钙;③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反思评价:这包干燥剂加水后温度变化不明显就一定没有氧化钙吗?学生讨论后得出若氧化钙含量很少时,能量变化也不明显。
教师说明:如果有少量氧化钙存在,以我们目前知识水平无法检测,现姑且认为没有氧化钙。
设计意图:一方面为确保学生能以目前知识完成对物质的检验,为进一步检测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存在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