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435.37 KB
- 文档页数: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获得的感染。
•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
•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与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与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与(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或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保健过程中的患者发生的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与患者接受
的医疗护理有关,如手术、插管、输液、输血等。
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健康
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并且增加了相关医疗费用和医院时间。
为了
更好地识别和管理医院感染,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一定时间内患者新
发生的感染。
感染通常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感染的分型: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症状,可以将医院感染分为呼吸系
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感染、创伤感染等类型。
3.感染的诊断依据:为了确诊医院感染,通常需要依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咳嗽、呼吸困难、尿频、
腹痛等;体征包括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快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的培养和鉴定。
4.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感染的类型和部位,有一些特定的诊断标准
可以应用。
例如,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痰液培
养等;血液感染的诊断标准包括菌血症、疑似败血症等;泌尿系统感染的
诊断标准包括尿频、尿痛、尿液培养等。
5.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针对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
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这包括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医疗废物
处理等。
此外,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
括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手术引流等。
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检测医院感染概论概述: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断、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新发生或加重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了一系列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患者常常出现发热、畏寒、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临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2. 实验室检查:医院感染的诊断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认。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培养、尿液培养、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等。
通过检查患者的体液或分泌物,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 影像学检查:医院感染有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损伤或炎症,因此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
4. 病原学检查:为了确定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来源。
医院感染检测方法: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进行定期的医院感染检测。
常用的医院感染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环境监测: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表面物品的清洁程度等。
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手部卫生监测: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测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情况,可以评估手部卫生的合格率,并采取相应的培训和改进措施。
3. 患者感染监测:对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通过患者感染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 耐药菌监测: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耐药菌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由于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对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管理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感染类型分类2.1 表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定植在皮肤或黏膜表面引起的感染。
2.2 切口感染:手术切口被病原微生物侵袭引起的感染。
2.3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
2.4 尿路感染:尿路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
2.5 血液感染: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3.感染诊断标准3.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与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畏寒、咳嗽、尿频等。
3.2 实验室检查: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查手段,检测感染相关的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病原微生物培养等。
3.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感染相关的病变区域。
3.4 病史调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手术史、用药史、既往感染史等。
4.诊断标准具体指南4.1 表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表面感染,并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4.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手术切口情况、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切口感染。
4.3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
4.4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尿路相关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4.5 血液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血液感染。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一。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医院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由于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6.2 病原微生物: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
6.3 表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定植在皮肤或黏膜表面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发热;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 105cfu/ml;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病原学诊断病原学:–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主要,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其次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等;–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占首位,金葡菌、肠球菌等;–真菌逐步增多;危险因素:–年龄 >70岁,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差,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VAP.–原有肺部疾病:慢阻肺等,气道黏膜受损,清除机制下降;–基础疾病–口咽部定植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医源性因素–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管导致误吸、反流–药物因素–呼吸机管道消毒管理不当–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痰细菌培养SOP标本的采取:一、自然咳痰的要求1、患者清晨留取,留取之前清水漱口3次,之后用力咳出2、咳痰困难者可用雾化无菌生理盐水蒸气吸入以利痰液咳出;3、痰液直接吐入无菌、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容器中;4、标本量≥1ml ,并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5、幼儿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二、标本的运送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争取20 分钟内送达微生物室;不能即刻送检者保存于冰箱冷藏,不能冷冻,不能超过2h;2、标本验收不合格者,重新留取;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说明:–1.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败血症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途径–腔外途径:皮肤来源消毒不彻底;物品及操作污染;–腔内途径:血源性感染;接头污染;输液感染;危险因素:–患者因素:年龄>80岁;病人基础疾病;–导管因素:导管材质硅胶的好;导管类型双管感染机会高于单管–穿刺部位:危险由低到高的顺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留置时间:有研究报道,≤10d感染率8.3%;≥21d高达66.79%;–附加装置:三通增加感染机会;医务人员因素:–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血培养标本sop一、采血时机:–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以前;正在发热时或发冷发热前半小时;二、采血次数及间隔:①、立即采血: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要马上抗菌治疗;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②、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4小时内要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③、发热原因不明者两次抽血间隔时间60分钟;必要时于24-48小时后再抽血2次三、采血部位:①、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②、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③、在不同部位采血,2次分离出相同的菌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四、采血量:1、成人8-10ml,儿童3-5ml,婴幼儿1-2ml;骨髓培养一般接种量为1-2ml ;2、新生儿血培养:外周血液、不同部位同时采集2瓶,每瓶不少于2 ml,采用真空无菌管;3、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①、可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②、不明原因的发热,如急性脓肿、伤寒热、波浪热,现采集2-3份血标本,24-36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份;③、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的微生物;④、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连续3天采集2份,选用可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 感染性腹泻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样泻5次以上;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应≥3次/24小时;2.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诊断治疗原因、基础疾病、心理紧张等所致的腹泻;胃肠道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3.手术或内镜标本显示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临床诊断: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38℃;2.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3.周围血白细胞升高;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2.如情况许可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mm-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3.细菌毒素测定证实;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3次/24小时;2.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粪标本的采集方法①自然排便法: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脓血、黏液部位的粪便2-3克,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的容器内或置于保存液或增菌液中送检;②直肠拭子方法: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便困难的患者及幼儿,可采取直肠拭子方法采集,取出后插入灭菌试管内送检;泌尿系统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 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说明: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重新留取标本送检;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统如肾、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尿培养sop尿细菌培养指征发热、尿频、尿急、脓尿、小便困难、耻骨上压痛等临床症状;•尿常规异常者;•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时;采集方法一普通中段尿采集二留置导尿尿标本采集三膀胱穿刺法四肾盂尿采集方法五膀胱镜检、输尿管插管或逆行肾盂造影时,收集的尿液可以做细菌培养;1、需在抗生素使用以前采集或停用抗生素5天之后留取尿标本,不加防腐剂;2、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h以上;3、采集的尿液标本放入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超过2h重新采集;标本不能立即送检者,暂存4℃冰箱;但不得超过6h ;4、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5、不可从集尿袋下端管口留取标本;6、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结果判断1、正常人体内膀胱中的尿液是无菌的;2、中段尿以晨起第一次尿液为主,其革兰阴性杆菌浓度大于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大于104cfu/ml可认为是感染的病原菌,反之污染菌可能性大;真菌浓度大于103~4/ml可认为感染菌;3、已用抗菌药或经导尿管采集的尿液,多次尿培养为单一的同种菌,细菌浓度虽未达到上述界限,也可认为是感染的病原菌;4、尿培养显示浓度超过上述界限的但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细菌和真菌时,应考虑污染菌可能;5、尿培养中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液体或组织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3、外科医生开放的切口浅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以下情况不属于切口感染:1.针眼脓点2.外阴切开或包皮环切或肛门周围手术部门感染;3.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计深部软组织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深部组织裂开或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发热、肿胀、疼痛–检查、手术探查、病理学、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皮肤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皮肤有脓性分泌物、脓疱、疖肿等2.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它原因解释者;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抽吸物中培养出病原体;2.血液或感染组织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褥疮感染包括:褥疮浅表部和深部组织感染;•临床诊断:褥疮局部红、压痛或褥疮边缘肿胀,并有脓性分泌物;•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培养阳性;•认真分析•准确诊断•及时上报•有效控制•防止暴发。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是怎样的呢?接下来由我带您了解相关知识。
一、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根据《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通知》的规定,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的应对措施1、医院应建立预防和管理院内感染的专门机构,制定预防方案和措施,并监督方案的实施。
对院内各级人员进行经常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培训。
要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一旦发生,应研究原因,制定对策。
2、医院内应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合理的建筑及病区设置、患者入院的清洁和出院的终末消毒、传染患者的隔离、污染物品及患者排泄物的消毒处理、接触患者者(包括医生、护士、卫生员和探视者)的处理等。
并须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的筛选。
防止滥用抗生素,以防耐药菌的产生等。
上述文章回答了关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的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是否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与法律规定相对应来确定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医院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资料、实验检查结果及其它检查和临床医生的判断。
临床资料包括直接观察感染部位病人的体征和症状或通过检查病案而得出结论。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检查、分离培养及抗原体的监测。
其它检查包括X线、超声波、CT扫描、内窥镜、组织活检和针刺抽吸物检查等。
在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下述几点:1.对于有明显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2.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3.若病人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为医院感染。
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这些均为医院感染。
5.新生儿在经产道时发生的感染亦为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不应看做医院感染: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2.由损伤产出的炎性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物理性)的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
3.婴儿经胎盘而导致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水痘或巨细胞病毒等且在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感染的指征,不应列为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根据其特点共分12大类。
一、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下呼吸道其它感染。
1.肺炎标准一:病人胸部检查听诊有啰音、叩诊有浊音(一岁或一岁以下的婴儿必须有下述症状或体征中的两种:呼吸暂停、呼吸急促、心动徐缓、喘鸣、咳嗽、干啰音)。
同时具备下述条件之一者:(1)出现脓痰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
(2)从血中分离出病原体。
(3)从气管穿刺抽吸液,支气管刷取物或支气管活体检查中分离出病原体。
(4)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或检测到病毒抗原。
(5)病人对病原体的IgM抗体达到有诊断意义的效价或双份血清IgM抗体呈4倍升高。
精品文档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精品文档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卫医发[2001]2号) • 1995年:第一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出台,附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再版,修改发行了再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仍附录了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定义•说明(属于或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各系统医院感染诊断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必须发生在医院内,包括在医院感染而在医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但不包括在院外感染而在院内发病的病人。
•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后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应为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定义明确医院感染研究的范围、对象•研究医院感染目的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监测重要内容医院感染诊断是医院感染病例监测重要环节。
医院感染的诊断流程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定在医院发生感染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判断感染是否在医院内发生细菌培培养特异性抗体影像学病理1.入院至发病时间2.潜伏期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作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作用: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为目的而建立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特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定义•说明(属于或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各系统医院感染诊断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卫医发[2001]2号)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腹部和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口腔•手术部位•皮肤和软组织•骨、关节•生殖道•其他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作用精品文档•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作用: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为目的而建立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特点?1.原则上按系统分类,手术部位单列精品文档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血液系统•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二、下呼吸道感染一、血管相关性感染二、败血症三、输血相关感染医院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医院感染肺炎(肺脓肿)•心血管系统一、侵犯心脏瓣膜(包括人工心瓣膜)的心内膜炎二、心肌炎或心包炎三、胸膜腔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作用精品文档•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作用: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为目的而建立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最新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最新版)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接受医疗护理期间,出现的与医疗操作有关的感染。
它是医疗机构中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早干预医院感染,医学界制定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定义与分类医院感染的定义是指病人在入院或手术后发生的与医疗操作有关的感染。
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外科部位感染:指手术切口部位或手术操作部位发生的感染。
2. 呼吸道感染:指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或呼吸道内操作等导致的感染。
3. 泌尿道感染:指导尿管、导尿管或操作引起的感染。
4. 血液感染:指静脉置管、输血或其他血管操作引起的感染。
5. 伤口感染:指非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如压疮、创伤等。
6. 中心神经系统感染:指腰椎穿刺、硬膜外插管等操作引起的感染。
7. 重要器官感染:指心脏、肺部或其他重要器官的感染。
8. 多部位感染:指同时或连续多个部位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是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依据和准则。
以下是最新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病人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以及体征异常等不适症状。
2. 实验室检查:检查病人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培养、部位切取标本以及其他有关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3.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MRI等,用于评估感染范围和程度。
4. 病原体检测:通过细菌培养、病毒检测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 消毒与无菌操作:对于手术器械、导尿管等医疗器械,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或灭菌处理。
3.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源时,应佩戴面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院感概念及诊断标准
院感指的是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汤灵玲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hospital associated Infection ,HAI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HAI感染地点——医院医院感染感染来源分类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传染性疾病输入性感染植入物相关感染病原体来自于:1、体外环境2、其他病人3、污染的医用设施和“手”医院感染感染来源分类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菌群失调菌群移位潜在活化医院感染的判断住院发病无明显潜伏期者≥ 48小时有明显潜伏期者≥平均潜伏期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eg: 输血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影响感染发病时间的相关因素:机体免疫状态、病原体数量、病原体致病性医院感染的诊断原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原感染病原体基础上分离出新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eg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肺炎→败血症,属新的医院感染迁徙灶不算医院感染:败血症后在远隔器官或组织形成病灶,如肝、肾、盆腔等部位出现继发脓肿。
医院感染的诊断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宫内感染需与新生儿感染鉴别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eg:疱疹病毒、结核杆菌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排除感染性疾病本身并发症eg:阑尾炎穿孔并腹膜炎;菌血症并肝脓肿邻近部位感染的自然扩散eg:肺部感染所致脓胸医院感染的排除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无炎症表现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感染eg: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eg: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阴道炎等。
医院感染诊断思路易感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既往病史等 感染潜伏期(入院至发病时间)详细的病史(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同部位感染诊断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下呼吸道感染病变局限于气道:医院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影像学):医院感染肺炎,含肺脓肿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咳嗽、痰粘稠,肺部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发热;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⑶影像学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影像学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呼吸系统:下呼吸道感染3、纤支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e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e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10e3cfu/ml;4、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5、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下呼吸道感染说明:1.合格的痰液标本: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呼吸系统:胸膜腔感染临床诊断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0×106/L。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胸水培养分离到病原菌。
2.胸水普通培养无菌生长,但涂片见到细菌。
胸膜腔感染说明:1.胸水发现病原菌,则不论胸水性状和常规检查结果如何,均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2.应强调胸水的厌氧菌培养。
3.邻近部位感染自然扩散而来的胸膜腔感染,如并发于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肝脓肿者不列为医院感染;诊断操作促使感染扩散者则属医院感染。
若肺炎系医院感染,如其并发脓胸按医院感染肺炎报告,另加注括号标明脓胸。
4.结核性胸膜炎自然演变成结核性脓胸不属于医院感染。
5.病人同时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时,仅需报告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病人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发热、胸痛、奇脉、心脏扩大,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⑵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
⑶影像学发现心包渗出。
2.病人£1岁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发热、胸痛、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并至少有下列情况之一:⑴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⑵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
⑶影像学发现心包渗出。
心血管系统:侵犯心脏瓣膜(包括人工心瓣膜)的心内膜炎临床诊断病人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发热、新出现心脏杂音或杂音发生变化、栓塞性改变、皮肤异常表现(如淤斑、出血、疼痛性皮下肿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传导异常,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 外科手术或病理组织学发现心脏赘生物。
2.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的证据。
3.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心脏瓣膜或赘生物培养出病原体;2.临床诊断基础上,两次或多次血液培养阳性;3.临床诊断基础上,心瓣膜革兰染色发现病原菌。
心血管系统:心肌炎或心包炎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心包组织培养出病原菌或外科手术∕针吸取物培养出病原体。
2.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中抗体阳性(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并排除其它部位感染。
3.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心包组织培养出病原菌或外科手术∕针吸取物培养出病原体。
2.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中抗体阳性(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并排除其它部位感染。
心血管系统:心肌炎或心包炎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4.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血液系统: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说明:1.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 ,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 ,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血液系统: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5.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败血症说明:1.入院时有经血液培养证实的败血症,在入院后血液培养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或医院败血症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均属另一次医院感染败血症。
2.血液培养分离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杆菌、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等,需不同时间采血,有两次或多次培养阳性。
3.血液中发现有病原体抗原物质,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乙种溶血性链球菌,必须与症状、体征相符,且与其它感染部位无关。
4.血管相关败(菌)血症属于此条,导管相关动静脉炎计入心血管感染。
5.血培养有多种菌生长,在排除污染后可考虑复数菌败血症。
败血症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
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
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免疫学标志物阳性、病原DNA 或RNA 阳性等。
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 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 呈4倍升高。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病理活检证实。
说明:1.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
2.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 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 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 呈4倍升高。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病理活检证实。
说明:1.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
2.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 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输血相关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性腹泻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
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
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
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
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应≥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诊断治疗原因、基础疾病、心理紧张等所致的腹泻。
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
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