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美

音韵美

音韵美
音韵美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的音韵美的类型。

答:节奏是节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修辞中,我们知道,其节奏在语音链上的呈现形式,即音韵,有七种:即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

音顿律,就是由相等音节或相等音步有规律交替出现的节奏,形成语音链上等音长序列和音空。音顿律表现最明显的是诗歌,特别是等言体诗歌。如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节奏的主要倾向。语流中的音步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平仄律,即以音高成素为主形成平声与仄声有规律的相互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就形成语音链上的平仄节奏。自唐起,就开始采用四声二元对立的平仄律,把平声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类,构成了实际上的平声字和非平声字的对立。

声韵律,即由音素的音色异同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如同音节与异音节,同声母与异声母,或者同韵母与异韵母相间,就形成了同音色与异音色的有规律交替出现构成的声韵律节奏。

下面从音步节奏层和语段两个层面的声韵律,重点介绍汉语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辞格的运用,这些都可以形成语音链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主要体现于双声、叠韵、叠音音步词。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等。汉语中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都是双音节音步词中由音色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声韵律节奏周期。双声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叠韵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异声母+同韵母+异声母+同韵母。而叠音是在一个音步中,由相同声母和相同韵母往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声韵律音步节奏。叠音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同韵母+同声母+同韵母。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段,之所以好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复合节奏乐音段。我们汉民族自古便青睐用双声叠韵、叠音来建构语言的音乐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流丽”、“蟋蟀”、“踟蹰”、“玄黄”等。叠韵有“崔嵬”、“仓庚”、“绸缪”等。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有连绵词和非连绵词之别。连绵词是古人追求语音美而创造的一种单纯词。非连绵词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由两个单音节组合产生的双声、叠韵、叠音的合成词。如“残年”、“读书”、“美满”、“星星”。因为它们和连绵词一样具有声韵律、音顿律音步节奏,所以,听起来也有一种乐音的效果。

在双音节词中,双声叠韵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以形容词和副词为最。如白居易《浩歌行》:

鬓发苍浪

..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名词也有双声叠韵的。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还有一部分动词是双声叠韵的。如韩愈的《榴花》: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

..青苔落绛英。

感叹词连用也能形成双声叠韵。如,《书·五子之歌》的:

呜呼

..曷归!

叠音词在名词和动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现。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

而叠音词在象声、拟态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白居易《冬夜》:

策策

..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在一首诗词中如果综合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的话,就会大大强化声韵律的美感。如,宋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另外,声韵律周期不单表现在双声叠韵和押韵的声韵的对立统一上,还可以在韵尾或韵腹的同声相应上呈现出节奏周期。语音链中的双音节词若两个音节的收尾音的话,也有一种悦耳的效果。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哈哈,凤凰

..!

..!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

其中“凤凰”的“凤”音是(feng),“凰”的音是(huang),两字的收尾音都是ng;“灵长”的“灵”的音是(ling),“长”的音是(zhang),两个字的收尾音也是ng。

此外,一个双音节词的每个音节所含的韵腹相同,若接连用它们,听起来也有一种相互应和的乐感。如“长老”(同含a)、“浩荡”(同含a)、“别离”(同含i)、“清新”(同含i)。

还有一种协音方式,就是所谓的“同调”,凡两同是上平,或同是下平,或同是上,或同是去,或同是入,若连接而用,也有一种悦耳的特性。如“日月”、“孤舟”、“涕泗”等都是。

语段中的声韵律最典型的形式是押韵——通过句子间同音色与异音色的往复出现产生韵律美。押韵一般是隔句押,当然也有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既体现了不同音色的对立,又体现了相同音色的统一。在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基于声韵美而建立起来的语音修辞格。其实,这些语音修辞格都是由音顿律、声韵律或平仄律相叠而成的。

回文。回文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之间,以上句的结尾,作下句的开头,下句为上句的倒文,连环而下,一方面在语义上可以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在语音链上制造一种回环型声韵美。如韩愈的《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不必贤于弟子

加点的两个句子语序回环颠倒,制造了语音链上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顶针。顶针是指前一句的句尾词语(或分句),成为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或分句)。首尾蝉联,在语义上上承下接,使事理、情理层层递进。同时,在语段上呈现出一种往复向前的声韵美。如《荀子·儒效》中的一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顶针部分为短语,声韵律序列为:AB,BC,CD,DE。同音色异音色相间往复,呈声韵律周期。

对偶。对偶是指同一结构的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连接在一起,其上下句的意思或相对或相关或相反的一种辞格。因为上下句的语音、词性、语义相对,所以凸显了音顿律,并呈对立型平仄律,十分悦耳动听。如张星楼题北京大学未名湖:

人逢/盛世/真难/老,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对立型平仄律。

湖至/今天/未有/名。(平)仄平平仄仄平。

排比。排比是两个以上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意义相近的语句,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的辞格。正因其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所以在语音链上产生音顿律节奏群;排比大多又兼有反复,就常常套叠着声韵律和平仄律。如朱自清的《春》: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反复。反复主要是词语和句子字面意义上的重复,可以说是同构同语的叠加,功能在于强调、突出。如贺敬之《放声歌唱》:

啊,我们的前辈古人

希望啊

希望

希望。

梦想啊

梦想

梦想。

而你们何曾看见

今日的祖国

是这样的

灿烂辉煌。

这种“希望”“梦想”呈A—A—A,B—B—B式的连语反复,出现了声韵律周期,强化了历代国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渴望。

长短律,就是由对立着的长音列和短音列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周期性组合的节奏形式。由于汉语语音链中存在着不同时值不同层次的停延,如音步之间的停延时值比音节之间的停延时值长,句子音段间的停延时值又比音步间的停延时值长,这就形成了汉语长短不一的语句音段。不同时值的长句、短句的交替出现,就是汉语节律中的长短律。

在韵文中,格律诗是按照等音长的音段排列的,长短律表现为对称、整齐的形式美。词,也叫长短句,句子长短参差,长短律呈现为寓变化于整齐的形式美。如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平)平(仄)仄平平仄,

狼籍残红。(仄)仄平平。

飞絮濛濛,(仄)仄平平,

垂柳阑干尽日风。(仄)仄平平(仄)仄平。

笙歌散尽游人去,(平)平(仄)仄平平仄,

始觉春空。(仄)仄平平。

垂下帘栊,(仄)仄平平,

双燕归来细雨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词的长短律格式是:长——短—短——长。长——短—短——长。长短律表现为长短对立而又往复的形式。下阕重复上阕的平仄律格式,上阕、下阕皆押韵,因此在长短律中又相叠着音顿律、平仄律和声韵律,构成形美、意美、音美的最佳组合而流芳百世。

快慢律,是由音步的疾徐对立,相间交替,回环往复形成的节奏形式。快慢律的对比,表现为音步和音段中的音节相对疏密的程度,也就是说每个音节所占时值的快慢对比,交替组成了节奏。音步和音段中音节疏,即字数少,往复所占的时值长就慢;音节密,即字数多,所占的时值短就快。少停紧接,语速就快;多停缓接,语速就慢。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句子中的竖线标示音段,横线标示音步。“蜜蜂”是双音节名词主语,“这东西”为三音节作主语的同位语,比“蜜蜂”这个双音节音步来说,时值短,就快。主语和谓语即“最爱劳动”之间是两个音段,停与接的时值又比同位短语“蜜蜂这东西”和动宾短语“最爱劳动”的内部停顿时值长。

重轻律,即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相间交替而成的节奏形式。

扬抑律,是属于语段层的节律,就是语流中,由句的扬、抑、平、曲调型有规律的对立

统一呈周期性组合,便形成了语音链上的扬抑律节奏。语音序列中,每个字讲求平仄叫字调,每个句子根据句意表达的需要还有句调,在语段中各个句子句调的升扬和降抑的相间交替,就构成了扬抑顿挫之美。如秦牧的散文《花城》中的一个语段:

过年的时候,→一向我们各地的花样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耍狮子,↗玩龙灯,↘跑旱船,↗放花炮,↘∣……人人穿上整洁的衣服,→头面一新的男人都理了发,↘妇女都修正了发髻,→大姑娘还扎上了花饰。↘∣……

这个语段分三个意群,用“∣“号隔开,其句调序列是:→↘∣↗↘↗↘↗↘∣→↘→↘。呈对立型扬抑律节奏,首尾扬抑呼应,对立中又有往复回环,虽然没有押韵,但句调的升降平曲,长短句配合有致,自然读来有一种扬抑起伏的乐感。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王小江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

音韵美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的音韵美的类型。 答:节奏是节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修辞中,我们知道,其节奏在语音链上的呈现形式,即音韵,有七种:即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 音顿律,就是由相等音节或相等音步有规律交替出现的节奏,形成语音链上等音长序列和音空。音顿律表现最明显的是诗歌,特别是等言体诗歌。如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节奏的主要倾向。语流中的音步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平仄律,即以音高成素为主形成平声与仄声有规律的相互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就形成语音链上的平仄节奏。自唐起,就开始采用四声二元对立的平仄律,把平声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类,构成了实际上的平声字和非平声字的对立。 声韵律,即由音素的音色异同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如同音节与异音节,同声母与异声母,或者同韵母与异韵母相间,就形成了同音色与异音色的有规律交替出现构成的声韵律节奏。 下面从音步节奏层和语段两个层面的声韵律,重点介绍汉语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辞格的运用,这些都可以形成语音链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主要体现于双声、叠韵、叠音音步词。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等。汉语中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都是双音节音步词中由音色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声韵律节奏周期。双声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叠韵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异声母+同韵母+异声母+同韵母。而叠音是在一个音步中,由相同声母和相同韵母往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声韵律音步节奏。叠音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同韵母+同声母+同韵母。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段,之所以好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复合节奏乐音段。我们汉民族自古便青睐用双声叠韵、叠音来建构语言的音乐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流丽”、“蟋蟀”、“踟蹰”、“玄黄”等。叠韵有“崔嵬”、“仓庚”、“绸缪”等。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有连绵词和非连绵词之别。连绵词是古人追求语音美而创造的一种单纯词。非连绵词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由两个单音节组合产生的双声、叠韵、叠音的合成词。如“残年”、“读书”、“美满”、“星星”。因为它们和连绵词一样具有声韵律、音顿律音步节奏,所以,听起来也有一种乐音的效果。 在双音节词中,双声叠韵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以形容词和副词为最。如白居易《浩歌行》: 鬓发苍浪 ..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名词也有双声叠韵的。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还有一部分动词是双声叠韵的。如韩愈的《榴花》: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 ..青苔落绛英。 感叹词连用也能形成双声叠韵。如,《书·五子之歌》的: 呜呼 ..曷归! 叠音词在名词和动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现。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 而叠音词在象声、拟态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白居易《冬夜》:

音韵学

選字注析

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上一部一頁 顚也。此以同部曡韻爲訓也。凡“門、聞也”、“戸、護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葢求義則轉移皆是。舉物則定名難假。

然其爲訓詁則一也。顚者、人之頂也。以爲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爲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從一大。於六書爲?意。凡?意合二字以成語。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翻譯 顛也。這是用同部疊韻的為方法。凡是門,聞,戶、護,尾、微,發、拔,都是這樣的例子。凡是說元、始,天、顛,丕、大,吏、治人者,都是因為六書轉注而有差別。元、始可以換著說,天和顛不能倒著說。所以求事和轉移都對,舉一個物去定名字就難了。然而對於訓詁學卻是一樣的。顛,是人的頭,以這個字作為高的稱謂。初,是女的第一次,這是作為事情的開始。然而天可以作為顛的總稱,臣對於君,子對於父,妻對於夫,民對於食物來說,都叫做天。有至高無上之意,在這方面可以說從屬一、大二字。至高無上,是最大沒有第二可以匹敵,所以從屬一、大。對於六書來說是會意字。凡是會意字和兩個字為一個成語。如一、大為天,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這樣。他前切。 音韻學知識 【1】“疊韻為訓”是段注闡明許書訓釋體例的重要術語之一。段注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手段,總共明確闡述疊韻為訓109例,計115對疊

韻為訓字組。韻部分析表明,同部疊韻為訓占91.3%,異部疊韻為訓占8.7%。語義分析發現,被訓字與主訓字的語義關係受詞性制約。詞性相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同或相近;詞性不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關。因此,從音韻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合韻為訓;從訓詁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釋義性訓釋,一部分屬於釋源性訓釋。 【2】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屬於六書中的一種。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 【3】六書,六書,首見於《周禮》,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普遍採取的是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六書是後來的人對漢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當有了六書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為依據。

诗词韵律表

平水韵部 上平一东 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 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上平三江

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上平四支 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上平四支 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上平五微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

上平六鱼 鱼渔初书舒居裾车渠余予誉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储如墟与畲疽苴于茹蛆且沮祛蜍榈淤好雎纾躇趄滁屠据匹咀衙涂虑 上平七虞 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句邾洙麸机膜瓠恶芋呕驺喻枸侏龉葫懦帑拊 上平八齐 齐蛴脐黎犁梨黧妻萋凄堤低氐诋题提荑缔折篦鸡稽兮奚嵇蹊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批挤迷泥溪圭闺睽奎携畦骊鹂儿 上平九佳

佳街鞋牌柴钗差涯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娲蜗娃哇皆喈揩蛙楷槐俳 上平十灰 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虺崔裴培坏垓陔徕皑傀崃诙煨桅唉颏能茴酶偎隗咳 上平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伸绅身宾滨邻鳞麟珍尘陈春津秦频苹颦银垠筠巾民珉缗贫淳醇纯唇伦纶轮沦匀旬巡驯钧均臻榛姻寅彬鹑皴遵循振甄岷谆椿询恂峋 莘堙屯呻粼磷辚濒闽豳逡填狺泯洵溱夤荀竣娠纫鄞抡畛嶙斌氤 上平十二文 文闻纹云氛分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熏荤耘芸汾氲员欣芹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北大音韵学期末复习要点

北大音韵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了解下列著作的作者和时代 1、三国《声类》三国·李登 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 出自《隋书·经籍志》 2、隋唐《切韵》隋·陆法言 划时代意义的音韵学经典之作 《刊谬补缺切韵》唐·王仁昫 3、宋《广韵》宋·陈彭年、丘雍 出自同一祖本《韵镜》北宋初或更早·作者不可考 南宋·张麟之序列 《通志·七音略》南宋·郑樵 《切韵指掌图》南宋 4、元《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根据戏曲用韵编纂 接近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是中国音韵学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5、明《韵略易通》明·兰茂 以早梅诗记录二十声母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明·徐孝 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概念 1、五音:古代音韵学将声母发音部位分析为喉、牙、舌、齿、唇五音 由来:《玉篇》“五音声论” 分类方法:发音部位 发音方式 评价:钱大昕“字母之滥觞”;陈澧“字母之椎轮” 字母的起源,但不是字母 音乐“五音”:内容:宫商角徵羽 由来:《尔雅·释乐》 关系:和字母五音比附 2、七音:五音+半舌、半齿 3、牙音:现代语音学:舌根音(舌面后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古代:发音时舌根与软腭接触,舌根紧靠大牙 4、喉音:零声母__ 舌根擦音__ __ 舌面半元音__ 5、重唇音:双唇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6、轻唇音:唇齿音塞擦音__ __ __ 鼻音__ 后人添加擦音__ 半元音__

7、正齿音:舌叶音__ __ __ __ __ 另:舌面前音__ __ __ __ __ 8、舌头音:舌尖中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9、舌上音:舌面前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10、齿头音:舌尖前音塞擦音__ __ __ 擦音__ __ 11、清浊:基本概念: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 分类概念:全清:清声母不送气塞音/塞擦音 零声母 次清:清声母送气塞音/塞擦音 全浊:浊音塞音/塞擦音 次浊:浊音鼻音/边音/半元音 擦音:清__ __ __ 归入全清 浊__ __ __ 归入全浊 12、字母:古人分析声母 给每一个声母一个汉字作代表如“帮”__ “端”__ 一个音系里的全部字母成为一个字母系统 13、韵:来源:早期音韵学研究与诗歌押韵关系密切 诗歌押韵的条件是韵腹、韵尾相同 语音分析将韵腹、韵尾作为一个整体 韵腹、韵尾相同,声调相同的汉字归为同一部类,每一部类叫做一个韵 14、韵部:韵基(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不同的几个韵 归为一个更大的单位 15、韵系:四声相承:包含同样韵母的平上去入四个韵,可以形成一个系列 配合:同样发音部位上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与相同的韵腹结合 __配__;__配__;__配__ 韵腹+鼻音韵尾构成平上去三韵,成为一个韵部 加上相配的入声韵,成为一个韵系 +零韵尾/元音韵尾没有相配的入声 一个韵部成为一个韵系 16、韵目:每个韵用一个汉字命名如“东”、“冬” 17、韵摄:《切韵》分韵繁多 语音变化,韵部合并 宋代:将韵尾相同、韵腹相同/相近的韵系合并为更大的单位 “摄”:统摄、以少持多 三、传统音韵学分为哪几个分支?根据什么来分? 根据研究对象:古音学对象:上古(先秦两汉)汉语语音 材料:诗歌韵文归纳韵部系统 如《诗经》《楚辞》 形声字探求声母、韵母类别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一,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1 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 《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 树德中学尹德华 初中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小学生可以惊叹祖国语言的美,哪怕是个小小的发音。我还记得一个英国小孩自豪地给我朗诵一首小诗: I try I try to do my best each day , 每天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 In my work and in my play . 无论是工作还是嬉戏, And if I always do my best , 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 I needn't worry about my test . 就不必为考试着急 .听懂的部分我感受到了美,没听懂的部分我也觉得很美。美在音节,美在唇齿之间。可是,今天我要说,中国汉语言更美!不仅外型美,音域美,书法美,而且意境也美。尤其是古诗词,读懂了,品味它的意境,研读它的词句, 读不懂也能够赏析它的外型美,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读不懂的晦涩与朦胧之美,还有那令人销魂的音韵美,更有那停留在唇齿之间和满口的余香。 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诗歌的知识?有关诗歌的音乐美你又知晓多少?老师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七种能力。其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还有我们每天都在训练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你们的这些能力具备了吗? 教学设想: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诗歌的音乐美没有更真切的了解,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难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所以在诗歌的鉴赏上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那份对诗歌的狂热的喜爱。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具体体现,激起对古典诗词的那份狂热。 2.运用这些诗歌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1.关于诗歌语言美的几个关键问题。 2.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的音乐美。 3.高考试卷中怎样具体作答。 4.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吟诗玩词。 古琴声具有平稳、宁静的精神,缺乏跌荡起伏的戏剧性。琴是自娱,铮是娱人。 今天老师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问题1:为什么古诗中以五言、七言的居多?而没有发展出较多的六八言诗歌? 问题2:五言、七言的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古诗的声调、节奏的美的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呢? 问题4: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诗歌鉴赏有没有好处呢? 二、诗歌与音乐的妙合关系

六书音韵表序

六書音均表 韵書始萌芽於魏李登聲類。積三百餘年。至隋陸灋言切韵。梗槩之?【梗概之法;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乃具。然皆就其時之語言音讀。參校【参照同名的另一种版本校订某一部书】異同。定其遠近洪細。往往有意求密。而用意太過。强生區別。至如虞夏商周之文。六書之假借 聲。詩之比音協句。以成歌樂。茫乎未之考也。【之前韵书的不足,研究材料不正确】 唐初因灋言本爲舉士人作律詩之用。視二百六韵中字數多者限以獨 用。字數少者合比近兩韵或三韵同用。苟計字多寡而已。宋吳棫作韵補。於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轉聲通某之云。其分合最爲疎舛【疏舛;粗略紊乱;疏漏错乱】。鄭庠作古音辨。僅分陽支先虞尤覃六部。近崑山顧炎步?【更】 析東陽耕蒸而四。析魚歌而二。故十部。吾郡老儒江愼修永於眞已下十四韵、?已下九韵。各析而二。蕭宵肴豪及尤矦幽亦爲二。故十三部。古音之學以漸加 详】如是。【郑庠六部,顾炎武十部,江永十三部】前九年段君若膺語余曰。支佳一部也。脂微齊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漢人猶未嘗淆 借】通用。晉宋而後乃少有出入。迄【至,到】乎唐之 功令【旧时指法律、命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於是古之截然爲三者?【罕之本字】有知之。余聞而偉其所學之精。好古有 灼見卓識。又言眞臻先與文殷魂爲二。尤幽與矦爲二。得十七部。今官於蜀地且數年。政事之餘優而成是書。曰六書音均表。凡爲表者亓。 述之意、表各有序說。旣之矣。其書始名詩經韵譜、羣經韵譜。嘉定錢學士曉徵爲之序。兹易其體。且增以新知十七部。葢如舊也。余昔感於其言亓支六脂七之有分。癸巳春寓居浙東。取顧氏詩本音章辨句析。而諷誦乎經文。歎始爲之之不易。後來加者之信足以補其未逮。顧氏轉矦韵 入虞。江氏轉虞韵字入矦。此江優於顧。然顧氏藥鐸有分。而江氏不分。此顧優於江。若夫亓支異於六脂。猶淸異於眞也。七之又異於支脂。猶蒸又異於淸眞也。寔千有餘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按諸三百篇劃然【界限分明貌】。豈非稽古大快事歟。時余畧記入聲之說。未暇卒業。今樂覩是書 之成也。不惟字得其古人音讀。抑又多通其古義。許叔重之論假曰。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夫六經字多假。音聲失而假之意何以得。訓詁音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一、音韵平仄问题 1、基本原则两条 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二是字的书写 和发音均以《新华字典》为准,不符合《新华字典》的书写字和字 发音则为错别字和错别音。 2、韵押与音押问题 二、诗的问题 诗,采用两分法。以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为分界线,在这之前的诗统称旧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和律诗两部分,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称旧律诗,不合唐律的诗称古诗;在这之后的诗统称新体诗,符 合新格律的诗称新律诗,不符合新格律的诗称新诗。“五四”以后 创作的字句整齐的诗符合新诗或新格律诗音押音律原则的划入新体诗,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1)新诗的特点有二 一是押音,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隔句一押,可押平音,可押仄音,也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可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等。三字称三字诗,四字称四字诗,余类推。 (2)新格律诗特点有三:

一是押音,隔句一押,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可押平音,也可押仄音,但不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只能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四字称四字律诗,余 类推。 三是诗句尾字除首句起音押外,都须符合平起仄受或仄起平受。如第三句尾字音是仄或平,第四句尾字音就应是平或仄。 由此可见,新格律诗依然需要讲究平仄,追求节拍,但不是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是一三五、二四六均可互变,变的前提是四字律诗应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律 诗应避免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1、四字律诗,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押平音)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三字平仄可以通变,通变的结果不能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如“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均可,不可“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 2、五、七字律诗,基本格式依然是旧律诗的'平仄格式,除首句起音押外,隔句一押,句押平音或仄音,八句之内,不可平仄互押。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应避免四 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3、六字律诗,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平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 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要避免四字连 平或四字连仄。 三、词的问题 词,采用两分法。“五四”以前的词统称旧体词,“五四”以后的词统称新体词。“五四”以后的长短句新诗符合新体词音押音律 原则的划入新体词,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新体词特点有三:

在想象和阅读中感悟古诗词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f10426527.html, 在想象和阅读中感悟古诗词的美 作者:邢磊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1期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试图从古诗词的绘画美、语言美、色彩美等方面入手,以期使古诗词教学中充满韵味,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想象联想——再现画面美 诗词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诗文大意,更需要“入境”,因为诗词主要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展现情境、表达情感的。只有入境才能感悟诗情,感受诗美,感知诗韵。而小学生由于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认知的局限性,较难进入诗词描绘的情境之中。所以诗词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真正理解和品味诗歌的内涵和主旨。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 创设诗境,感知画面美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但是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场景,现在的学生很难接触和体会,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学生自然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声像、视频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在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中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我采用吟诗赏画的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诗文大意后,让学生欣赏一幅深秋山林图,学生边吟诵诗,边欣赏画,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悠然漫步在弯曲深远的石径小路上,两旁枫叶似火,随风摇曳,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多么惬意,多么舒畅!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必须用小学生能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从而为学生体验到诗歌的语言美打下基础,铺好水到渠成的基石。 展示意境,欣赏画面美意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词的作者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这也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