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 格式:pdf
- 大小:357.20 KB
- 文档页数:12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又称为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及其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声韵学知识点:
1.声母:指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共有21个声母,包括b、p、m、f、d、t、n、l等。
声母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对整个音节产生影响。
2.韵母:指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共有24个韵母,包括a、o、e、i、u等。
韵母是汉
语语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音节的音色和音调。
3.声调:指汉语中特有的音节高低变化现象,共有4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
声。
声调的变化是汉语语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整个音节的音调和含义产生影响。
4.音节:指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单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
音节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点之一。
5.音变:指在连续的语音流中,由于发音环境、发音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发生变化的
现象。
音变是语音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语音理解和语音生成产生影响。
6.方言:指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方言研究是语音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语音变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声韵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和方言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historical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什么是等韵学?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什么是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哪些?什么是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如上图)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
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是古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什么是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什么是语音学?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
什么是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
音韵学有哪些功能?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二、利于做好现代语音规范化的工作。
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六、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什么是声纽?声纽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 [kj]、[k]两个声母。
什么是三十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30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什么是宋人三十六字母?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30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6个字母,即成了36个字母什么是声类?这一名称来源于反切上字的归类。
三十六字母基本上反映的是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而不是代表典型的中古时期——隋唐时代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发音和听觉特征。
在音韵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了解。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可以通过改变一个音素来
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b”和“p”是两个不同的
音素,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区分两个单词,如“bat”和“pat”。
2. 音位:音位是一组具有相似发音特征的音素。
在某些语言中,两个
不同的音素可能被视为同一种音位,因为它们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3. 声母和韵母:声母指的是一个单词开头的辅音或辅音组合,而韵母
则指单词末尾的元音或元音组合。
例如,在汉语中,“b”是一个声母,“a”是一个韵母。
4. 共振峰:共振峰指声道内共振频率最高处形成的峰值。
这些频率会
受到口腔、喉部和鼻腔等器官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影响。
5. 声调:声调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可以改
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麻烦”、“马”等不同的意思,这取决于它的声调。
6. 音位把握:音位把握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个语言中所有音
位的能力。
这对于学习外语或方言非常重要。
7. 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在组合成单词时所遵循的一
些规则。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单词不能以两个辅音开头,因此“bba”这样的组合是不合法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名词解释,它们在研究和理解语音方面都非
常重要。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专门领域,研究语言中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组织规律。
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特征、音位(phoneme)、音韵变异和音系(phonetic system)等内容。
音韵学关注的是语音在语言中的角色、语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声音如何传达意义。
音韵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音素(Phoneme):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不同
的音素具有不同的发音特征,并且在词汇中具有区别意义
的作用。
音韵学研究音素的特征、分类和发音规律。
2.音位学(Phonetics):音位学研究音韵学中的具体音素在
发音上的特征、音调、音量、音质等,以及其在不同语音
环境中的变化和调节。
3.音变(Phonological Variation):音变是指在特定的语音环
境中,音素出现不同的发音形式,具有不同的音位。
音韵
学研究音变规律,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
4.音系(Phonemic System):音系是指一个语言中所有音素
的组合和排列方式,构成了一个语言的声音系统。
音韵学
研究不同语言的音系结构和音位关系。
音韵学通过对语音的研究,探讨语音系统的规律和变化,对于理解语言声音和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其他语言学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音变学和历史音韵学等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3、什么是等韵学?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4、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5、什么叫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6、三十六字母是哪些?7、什么是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如上图)8、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選字注析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上一部一頁顚也。
此以同部曡韻爲訓也。
凡“門、聞也”、“戸、護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
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
元、始可互言之。
天、顚不可倒言之。
葢求義則轉移皆是。
舉物則定名難假。
然其爲訓詁則一也。
顚者、人之頂也。
以爲凡高之偁。
始者、女之初也。
以爲凡起之偁。
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
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
至高無上。
從一、大。
至高無上。
是其大無有二也。
故從一大。
於六書爲㑹意。
凡㑹意合二字以成語。
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
他前切。
十二部。
翻譯顛也。
這是用同部疊韻的為方法。
凡是門,聞,戶、護,尾、微,發、拔,都是這樣的例子。
凡是說元、始,天、顛,丕、大,吏、治人者,都是因為六書轉注而有差別。
元、始可以換著說,天和顛不能倒著說。
所以求事和轉移都對,舉一個物去定名字就難了。
然而對於訓詁學卻是一樣的。
顛,是人的頭,以這個字作為高的稱謂。
初,是女的第一次,這是作為事情的開始。
然而天可以作為顛的總稱,臣對於君,子對於父,妻對於夫,民對於食物來說,都叫做天。
有至高無上之意,在這方面可以說從屬一、大二字。
至高無上,是最大沒有第二可以匹敵,所以從屬一、大。
對於六書來說是會意字。
凡是會意字和兩個字為一個成語。
如一、大為天,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這樣。
他前切。
音韻學知識【1】“疊韻為訓”是段注闡明許書訓釋體例的重要術語之一。
段注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手段,總共明確闡述疊韻為訓109例,計115對疊韻為訓字組。
韻部分析表明,同部疊韻為訓占91.3%,異部疊韻為訓占8.7%。
語義分析發現,被訓字與主訓字的語義關係受詞性制約。
詞性相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同或相近;詞性不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關。
因此,從音韻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合韻為訓;從訓詁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釋義性訓釋,一部分屬於釋源性訓釋。
【2】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屬於六書中的一種。
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
【3】六書,六書,首見於《周禮》,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
普遍採取的是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
六書是後來的人對漢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
當有了六書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為依據。
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二部二页諦也。
王天下之號也。
從丄朿聲。
見《春秋元命苞》①、《春秋運鬥樞》②、《毛詩故訓傳》③曰“審諦如帝。
”王天下之號。
從二朿聲。
都計切。
古音第十六部。
帝,古文帝。
古文諸丄字皆從一。
篆文皆從二。
二,古文上字。
古文從一。
小篆從古文上者,古今體異。
必雲二古上者,明非二字也。
徐鍇曰。
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
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
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
言從䇂。
舉䇂可以包言。
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上。
古文示作?。
古文禮作?。
古文辰作?。
此古文從一、小篆從二之證。
然則古文以一爲二。
六書之假借也。
翻譯帝,詳瑾周密也。
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鬥樞》、《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
”是君王統治天下的稱號,從二朿聲。
都計切。
古音第十六部。
帝,古文的帝。
古文中所有丄字都屬於一,篆文都從屬於二。
二,是古文的上字。
古文從一,篆文從古文的上字,這是古今不一樣的寫法。
一定要說古文上字的,明和非兩個字。
徐錯說“古文上兩畫,上橫短下橫長,一二的二,則是兩橫一樣長”䇂俗本䇂下有言,這是不對的。
言從辛,舉辛例包含言。
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上。
古文示作?。
古文禮作?。
古文辰作?。
這是古文從一、小篆從二的證據。
所以古文以一爲二。
六書之假借也所引書目版本資訊【①】《春秋元命苞》作者不詳侯官趙氏小積石山房,清嘉慶14年(1809)未見該版本【②】《春秋運鬥樞》已亡軼【③】《毛詩故訓傳》已亡軼音韻學知識【1】從二朿聲。
《說文解字》中的形聲字都是“從某某聲”來標注的,從某的某是義符,只是這個字的意思,在這裏二表示帝是大,某聲的某表示字的讀音。
【2】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所想表達的字或意。
產生背景如下: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像和筆劃來表現,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
【3】都計切。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
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上示部二頁天垂象。
見吉凶。
見《周易歐辭》①。
所㠯示人也。
從二,古文上。
三垂、謂川。
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㠯察時變。
見《周易賁彖傳》。
示神事也。
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
聖人因以神道設敎。
凡示之屬皆從示。
神至切。
古音第十五部。
《中庸》②、《小雅》③以示爲寘。
古文示。
所謂古文諸丄字皆從一也。
翻譯天顯示現象,觀察吉凶(見《週一歐詞》)這是告訴人的,從二。
古文中的。
三垂,叫做川,是日月星辰。
觀天象的變化以察時事的變化。
展示神的事情。
說天顯示顯著的現象來明確的告訴世人,聖人因此用神道設立教。
凡是示所屬的都從示。
神至切。
古音的第十五部。
《中庸》、《爾雅》中把示當作真。
古文示。
所謂古文諸丄字皆從一也。
所引書目版本【①】《周易》黃壽祺,張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版277頁【②】【大學中庸】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版252頁【③】《詩經》王秀梅譯注中華書局355頁音韻學知識【1】古音。
中國歷史上分上古音與今音兩種音律,古音與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寫詩詞,格律會運用到。
與隋唐語音通稱今音相對。
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們把兩者統稱為古音,前者稱上古音,後者稱中古音。
廣義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聲、韻、調,狹義的古音指以《詩經》、《楚辭》押韻為中心的先秦兩漢韻,等於古韻。
说文解字注第一篇上示部三页祭無巳也。
析言則祭無巳曰祀。
從巳而釋爲無巳。
此如治曰亂、徂曰存。
終則有始之義也。
《釋詁》①曰“祀祭也”。
從示。
巳聲。
詳裏切。
一部。
祀或從異。
《周禮》②、《大宗伯》、小祝注皆雲故書祀作禩。
按:禩字見於故書。
是古文也。
篆隷有祀無禩。
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不識。
但雲當爲祀、讀爲祀。
而不敢直言古文祀。
葢其愼也。
至許乃定爲一字。
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
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
故異形而同字也。
翻譯祭祀沒有終止的意思。
詳細的說就是祭祀還沒有終止就叫祀。
從巳但解釋為無巳。
這就像治說成亂,徂曰存。
結束就有開始的含義。
《釋詁》說“祀就是祭”。
從示,巳聲、祥裏切。
一部,祀有的從異。
《周禮》、《大宗伯》,小祝的注疏都說以前都寫祀為禩。
按:禩見於古書,是古文。
篆書隸書則有祀無禩。
所以漢代的儒學家杜子春,鄭司農不認識。
但是說應該為祀,讀作祀,不敢直接說古文的祀,這是他們的謹慎。
到了許慎才定為一字。
到了魏時才進入三體石經。
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所以是不一樣的字形但是同一個字。
所引書目版本【①】《詩經》王秀梅譯注中華書局【②】《周禮》徐正英,常佩雨譯注中華書局音韻學知識【1】異形字,是指語言中音義相同而文字形式不同的詞字.這裏所說的"文字形式不同",並不是指隸書,楷書這樣不同的字體形式,也不是指正體字,異體字這樣不同的字形,而是指不同的漢字.例如"筆劃"和"筆劃"就是一對異形詞。
【②】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
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形式。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
音韵学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二班姓名:陈静学号:201536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