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09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并背诵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培养对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感受黄鹤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知识链接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
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 1985 年。
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四、作者简介崔颢(约 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 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五、诗歌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六、诗歌解读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然而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不禁又使诗意重归怅惘。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虚幻的想象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
一、导言
本次导学案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及其作者崔颢,通过进修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资料、诗歌《黄鹤楼》的原文及注释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黄鹤楼》的诗歌原文,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的生平。
三、进修目标
1. 了解《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生平;
2. 理解诗歌《黄鹤楼》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进修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进修诗歌内容:逐句解读诗歌《黄鹤楼》,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结构: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5. 思考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展开讨论和交流。
6. 教室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反思
本次课程通过进修《黄鹤楼》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赏析和讨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进修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黄鹤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习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3.探索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建筑之一。
黄鹤楼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备受世人瞩目。
黄鹤楼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地标,黄鹤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景点。
2.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黄鹤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鹤楼采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形式,以悬挑建筑和回廊为主要特色。
整座楼阁共有五层,高达51.4米,每层建筑都以飞檐斗拱的形式装饰,给人以庄重而壮丽的感觉。
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样,黄鹤楼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便是关于黄鹤的传说。
相传,在楼阁的旁边有一棵黄鹤树,每年都会有一只黄鹤栖息在树上。
这只黄鹤身姿优美,鸣声婉转,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赏。
然而,一天,一位医者误中毒药,命悬一线。
为了救他的性命,群众向黄鹤请救,并发现黄鹤悲鸣起舞,翩翩起舞,将病人拯救于危难之中。
自此之后,人们便将黄鹤视为吉祥的象征,也将楼阁命名为黄鹤楼。
3.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黄鹤楼作为文化名片,对于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黄鹤楼就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倾诉之地,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爬上黄鹤楼后的感受和思考。
诗中的黄鹤楼成为了杜甫心灵的寄托和表达。
杜甫以崇高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关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杜甫,《登黄鹤楼》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诗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
黄鹤楼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使得诗词文化在这座楼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答案
预习案预习·导学:
1、
qī yīng wǔ
2、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2、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鹤楼导学案黄鹤楼导学案预习、复习【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的神话传说。
2.学习通过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正确理解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2.蛇山黄鹤矶头上原有辛氏开设的一家酒店,一道士经常向其讨酒喝,为了感谢他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辛氏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酒家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相传此道士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3.黄鹤楼主楼的五层结构依次为:第一层主题:神话。
厅中一幅高9米、宽6米的大型彩瓷镶嵌壁画《白云黄鹤图》,图上有仙人乘黄鹤离去的飘然景象;以白云、江水、仙鹤表现浪漫意境。
第二层主题:历史。
主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有题写于壁上的《黄鹤楼记》;厅中展示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仿制模型。
第三层主题:人文。
大厅内是一组陶板瓷画,题名为《文人荟萃》,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
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诗词分列左右,最有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第四层主题:传统。
各种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专门陈列当代书画家游览黄鹤楼的即兴工作,是文化活动场所。
第五层主题:永存。
大厅内是一组题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9平方米,由十幅壁画重彩画组成。
登顶五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长江的浩瀚美丽,长江大桥将武昌和汉阳相连,屹立在对岸龟山上的龟山电视塔,整个城市的高大建筑和风景都展现在眼前。
《黄鹤楼》导学案一、积累诗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有哪些?二、检查预习:1、正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三、翻译课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开头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5、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并说说理由。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五、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于园》导学案一、检查预习:1、正音:门钥绝壑槛葆、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2《于园》选自_____作者____,字__、___,号___,___(时期)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等.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教法学法】自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用】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
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自读感悟(1)、诵读感悟: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
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
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
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以组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三、小组研讨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黄鹤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掌握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3. 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导学内容:1. 黄鹤楼的历史概述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江岸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223年,目前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黄鹤楼曾多次修复和重建,如今所见的是清代的重建。
2. 黄鹤楼的建筑特点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典雅、气势磅礴。
整个建筑由石头和木材构成,高67米,共15层。
每层都有雕刻精美的窗户和门廊,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3. 黄鹤楼的文化价值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文学中,黄鹤楼被许多著名诗人吟咏,如杜甫的《登黄鹤楼》和白居易的《古意》。
这些诗歌使得黄鹤楼成为了诗意和浪漫的象征。
4. 黄鹤楼的传说故事黄鹤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据说,唐朝时,李白曾在黄鹤楼与好友孟浩然相聚,并且送别时写了这首诗。
这个故事使得黄鹤楼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三、课堂活动设计1. 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黄鹤楼的外观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 分组讨论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3. 分享黄鹤楼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黄鹤楼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4. 进行游戏和小活动,巩固学生对黄鹤楼的学习成果,如填空、问答、小组竞赛等;5.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撰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短文,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内容。
四、知识点扩展1. 了解中国其他著名的古建筑,如长城、故宫、大雁塔等;2. 研究黄鹤楼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3. 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了解其独特之处。
五、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黄鹤楼有了基本的了解,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标题:《黄鹤楼》主备:吴海峰课型:新授审核:初一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学】1.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字注音。
隅( ) 韦( ) 憩( ) 茏( ) 宗( )邑( ) 闼( ) 窥(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巍峨()..楼()()《述异》之.志()耸构高标巃嵸..()()重檐翼.馆()....()()上倚.河汉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评价:【课堂导学】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A层:1. 填空。
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 翻译句子。
(1)遂以名楼译文:(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译文:3. 一词多义。
事列《神仙》之传观其耸构巍峨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其坐其中主人处处款之问其故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日中如探汤于返憩于此以遂以名楼于五所园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层:1.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2.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
【拓展延伸】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有名,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他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习反思】评价:日期:②(1)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2)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③“之”助词,不译;助词,“的”;代我们;动词,“到……去”;“其”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指两小儿争辩的。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隅(..).费祎(..).龙从..(.)....)憩(...).遂(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为好的词句。
4、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描写黄鹤楼的诗词。
二、合作探究(一)交流“自主学习”内容(二)互动探究,理解课文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2、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3、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采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三)课文小结:课文首先交代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___________,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有效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字和划线的词语: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龙从()()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2、一词多义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其明日复奏其人()送孟浩然之广陵()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翻译句子。
(1)遂以名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课外拓展1、诗歌鉴赏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文与崔颢的同题诗有何异同?(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鉴于黄鹤楼的名气,合肥经济开发区决定在徽园内仿建黄鹤楼,以吸引游客。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导学重点:了解崔颢的生平和作品特点;掌握《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理解诗中的情感与意义。
导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课前预习1. 请同学们预习崔颢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了解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2. 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尝试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二、课堂学习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入诗歌内容,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学习《黄鹤楼》这首诗,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段解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意义。
4. 学习崔颢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对比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5. 分组讨论:就《黄鹤楼》这首诗中的情感与意义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诗中的形象和语言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感悟。
三、课后拓展1.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一篇关于崔颢和《黄鹤楼》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背诵《黄鹤楼》,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唐代诗歌和崔颢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感受到诗歌的美与魅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崔颢登临黄鹤楼时的景象和感受,展现了他对黄鹤楼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
二、课前预习1.了解崔颢的生平和背景,掌握他的文学地位和代表作品。
2.预习《黄鹤楼》全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思考诗人的感情表达和艺术手法。
3.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
《黄鹤楼》学案学习目标:班级姓名1、参考书下注释和教师适当点拨,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字、词、句义的落实.2、了解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2自主学习,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②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为好的词句。
③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④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描写黄鹤楼的诗文。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展示教学目标(三)学习研讨1、学生提出疑难的生字词并当场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3、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讨论研究明确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4、疏通课文内容,同时分析课文内容。
①整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层意各是什么?②思考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③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词多义事列《神仙》之传观其耸构巍峨亦荆吴形胜其问其故之及其日中如探汤送孟浩然之广陵遂以名楼于返憩于.此以.五所园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④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黄鹤楼-崔颢》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而崔颢,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黄鹤楼》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了解崔颢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前预习1. 请同学们阅读《黄鹤楼》这首诗,了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的黄鹤楼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它在诗中承载了怎样的意义?- 诗人崔颢写下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你在诗中有没有发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或语言表达?三、课堂学习1. 导读《黄鹤楼》这首诗,让同学们一起品味诗中的每一个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看看同学们对诗的理解是否有不同之处。
3. 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崔颢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诗?他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4. 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深层含义,领略崔颢的诗歌艺术。
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就《黄鹤楼》这首诗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搜索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崔颢和黄鹤楼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小结。
3. 鼓励同学们自己动手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同学们到黄鹤楼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这座古建筑的魅力。
2. 鼓励同学们尝试翻译《黄鹤楼》这首诗,感受不同语言之间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朗诵才华。
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崔颢这位伟大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发现诗歌艺术的美好和力量。
愿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迪。
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学1. 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黄鹤楼和崔颢的视频,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崔颢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14 黄鹤楼阎伯理
姓名班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2、能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3、掌握“名”、“隅”、“尝”等常见文言实词和“于”、“以”、“其”等常见文言虚词。
4、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
1、给划线字注音。
隅费祎憩闼窥井邑
2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江西南昌湖南岳阳湖北武汉
三疏通课文,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做好笔记。
(具体见《黄鹤楼》课件)。
1、特殊句式梳理:
①遂以名楼。
“遂以(之)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③有黄鹤楼者。
“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2、填空
(一)涉及南朝梁任舫所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首先交代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___________,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_____________。
读者吟来,如临仙境。
(三)解释划线的词语。
州城西南隅()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
高标巃嵸()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四闼霞敞()
坐窥井邑()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翻译下列各文言句子。
1、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3、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
1、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 交代黄鹤楼的。
第二层:交代黄鹤楼。
第三层:写黄鹤楼的。
2 、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哪些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引用的典故有何作用?
5、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如用“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又如用“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句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
又如,“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
五总结全文、《黄鹤楼》首先交代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
黄鹤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其中,如临仙境。
课后练习
一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 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避实就虚,行文善变,情趣盎然。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二文中有四个对偶句,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它们是:
; ;
; 。
参考答案二 2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三2(一)迹存《述异》之志(二)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所见所感
地位和价值(三)角落休息动词命名记
载高耸的样子靠着临近髙敞城乡
最好的事物
(四)1、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2 、它(黄鹤楼)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3、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四1、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雄伟高大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
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
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
课后练习
1、C
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