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黄鹤楼》教案《黄鹤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生试读全诗。
教师板书全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重点学习“陵”字。
3、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学习古诗总结学法1、“知诗人解诗题”(1)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总结学法“知诗人解释题”。
2、抓字眼明诗意(1)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
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
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总结学法。
3、入诗境悟诗情(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练习。
(4)总结学法。
4、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一、“知诗人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入诗境悟诗情”四、背诵并默写五、拓展知识诵读古诗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教学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2、认识课后11个生字。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并积存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将课文熟读成诵;3.指导学生进行朗诵,体会黄鹤楼建筑之美,《黄鹤楼》文章之美。
教学重难点:1.个别文言实词的意思;2.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来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和文言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印象黄鹤楼问题设计:请同窗们欣赏黄鹤楼的图片,用几个词或几句话说说黄鹤楼给您的第一印象?(设计用意: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诊断学情,看看学生观看的角度,可否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为进一步学习做预备。
)二、体会黄鹤楼建筑之美,《黄鹤楼》文章之美1.走进课文,指导朗诵,纠正读音。
问题设计:请同窗们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注意屏幕上的这些字词的读音?隅(yú)费祎(yī)憩(qì)倚(yǐ)重(chóng)檐翼(yì)四闼(tà)井邑(yì)(设计用意:让学生自由朗诵,走进课文,自由处置自己的读音问题,开始就读准字音。
做好基础预备。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并了解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同窗们,这篇简短的文章向咱们介绍了哪些内容?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名字的由来黄鹤楼的结构特点登楼时的所见所闻黄鹤楼的地位价值活动:边归纳内容边疏通文意。
(设计用意:训练学生挑选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式,如:学会用温故知新、一词多义对照、查工具书、古今异议对照、迁移等方式归纳经常使用词语的意思,如此能够让学生经历有规律可循,为尔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体会黄鹤楼建筑之美。
问题设计:同窗们已经归纳出文章的内容了,咱们此刻来进行一组对话,教师问问题,同窗们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教师,一路去找一找黄鹤楼有那些美?宏伟的外形美精致的构造美灵动的想像美飘逸的意境美(设计用意:通过对话,再熟悉文章内容,在对话中去感受黄鹤楼的宏伟的外形美、精致的构造美、灵动的想像美、飘逸的意境美,对照课前自己对黄鹤楼的最初印象到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乐趣,增强语言的明白得能力。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描绘出相应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第二篇: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画面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中的描写,想象和联想出相应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抄写《黄鹤楼》诗歌,加强记忆;2. 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3. 结合诗文内容,想象和描绘出《黄鹤楼》的画面;4.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第1篇黄鹤楼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3、师范读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1、投影生字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四、作业1、完成习字册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全诗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黄鹤楼》语文优质教学教案1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课文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黄鹤楼历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的音韵美;2、领悟诗歌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诗歌场景描绘;4、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当堂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范读法、同类比较法教学环节:导入环节:行吟山水一梦千年,中国的文人,对着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总是会生出别样的感慨,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唐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以楼命名写下的一首七律。
新授环节:1、了解作家作品师:正式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鹤楼以及诗人,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武汉,是湖北的地标性建筑,他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经常会引得文人们诗兴大发,泼墨注主。
李白,白居易,陆游,张居正等人先后都曾到这里游乐,并留下了相关的作品。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时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却看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我们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知道这个传说并不是事实,而是后人附会的说法。
不过,通过这样的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唐诗中的上佳之作,受到了时人的追捧。
(运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首作品的热情。
)最后是唐代诗人出身于唐朝顶级的门阀世家崔氏,他是唐玄宗开元11年时期的进士,他早期的诗歌作品比较温婉清丽,主要反映统治者上层的奢靡生活,中年之后,他游历各地诗词风格渐渐地雄浑开阔起来,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便是他后期的作品。
2、朗读并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读黄鹤楼,在第二遍听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跟着读一读。
学生第一遍聆听,第二遍跟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生:朗读。
《黄鹤楼》教案(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1.教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2.指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二)深层探究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思考:1.这首诗歌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3.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 1.这首诗是览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2.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三)品析语言1.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 1.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汉阳一带的林木郁郁葱葱,格外显眼。
鹦鹉洲上长满茂盛的芳草,清风徐徐而过,空气中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篇一:黄鹤楼诗词教案课题:渡荆门送别授课时间月日课题:黄鹤楼授课时间月日篇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桂平市大洋镇大莫小学教师:黄惠英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一)初读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三)精读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三、课外延伸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四、总结五、布置作业: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叙事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流春景送别情景交融依依惜别篇三:集体备课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一稿二稿浓江学校贝太芝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
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
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
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
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3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教学目的: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基础知识:生字:鹤黄鹤仙鹤丹顶鹤陵广陵陵墓陵替丘陵陵谷陵园辞字义:告别。
辞别拜辞告辞说辞文辞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唯唯诺诺唯美主义区别字:词,辞唯,维,惟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一、揭题、解题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黄鹤楼》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参考】《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 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
难点: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唱《国家》【导入】导入新课以《国家》进行导入。
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里面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家,更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因为只有在祖国的庇护下,我们千千万万的家庭才是安全的、幸福的。
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哪怕是刚踏出家门,就已经开始想家了。
你们想家的时候,会不会像古人一样写一首诗?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我们之前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但是即使是“诗仙”李白,也曾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让李白也佩服的诗人——崔颢,看看他的哪首诗竟然让李白能有这样的评论。
【讲授】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崔颢(?--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崔颢虽然是一名官员,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基本上是远离京城,外放做官,他宦游四海,四处漂泊,漂泊了二十年。
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无比想念自己的家乡。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路过武昌登上了黄鹤楼,目睹了黄鹤楼的美丽景色,触景生情,写作了《黄鹤楼》这一千古绝唱。
二、诗歌朗诵1.个别学生读,纠正读音2.纠正读音后,分组朗读3.齐读(男女生分别读)4.示范读音,划分节奏(学生齐读)三、整体感知自主、合作疏通文意这么美的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会帮助大家体会得更真切。
(1)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空:副词,只,仅仅。
千载:千年。
课外必背古诗词300首教学简案
《黄鹤楼》
一、出示古诗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介绍作者。
三、听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四、学生自由试读。
五、点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音及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六、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注释: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8)诗词大意: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七、学生背诵古诗。
《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
盛的状貌。
(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
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
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
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
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
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
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岁月苍茫
颈联↘↗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思乡、忧愁尾联↗↘悠长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