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大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分)镇定自若运筹帷幄2.给加点的字注音,依据拼音填写汉字。
(4分)(1)匀称.(2)蹲.踞(3)润如油(gāo)(4)大(chè)大悟3.在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
(2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国学素养,我校将开展古诗文背诵活动。
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和冰心的散文《谈生命》,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B.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醉翁亭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C.从表达方式角度,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都是叙事诗。
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变色龙》均使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5.仿照下面句子续写一句话。
(2分)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
6.默写填空。
(10分)(1)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3)北国风光,,。
(毛泽东《沁园春·雪》)(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
7.请依据名著阅读积累,填写下列表格。
(6分)人物评价角度人物形象相关情节概括外祖父(《童年》)正面母亲改嫁时,外祖父教导我要学会自立。
反面林冲(《水浒传》)正面侠肝义胆反面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吉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请在试卷上正确地书写汉字,错字、别字每个要扣0.5分。
一、积累与运用(12分)请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正确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第1—7题每句1分,第8题2分,书写1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2.,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3.乱花溅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5.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 “,。
”7.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词句是: “,。
”8.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
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二、阅读(48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默写(18分)l.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风萧声动。
,一夜鱼龙舞。
(《登高》)(《青玉案·元夕》)4. 黄山绿水,。
(《天净沙·秋》)暴嚣长江蒲淡寒。
(《登离》>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6.,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
(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的“太清”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一l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lO.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阅读下文,完成12一15题(1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
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①时令正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
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
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
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
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
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
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
夜色朦胧。
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但不去有坟茔的地方,虽说不怕,可终究有些煞风景。
现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解析在现代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语言赏析类题:有的是让分析某个词语运用之妙;有的是让赏析一句话,体会其表达效果。
还有的换个问法,让学生对某个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其实还是一道赏析题。
许多学生对这类题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
在答题中往往泛泛而谈,笼统而答,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找准角度,揣摩分析,此类题就会迎刃而解。
下面我从两个角度举例并分析:一、写景句子的赏析(一)课内举例:朱自清《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赏析: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绽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2、“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赏析:此句中,“偷偷地”形象地写出了春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形。
“钻”形象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整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在早春看到一片朦胧的春意时的惊喜之情。
(二)中考举隅1:2010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题《活在往事中》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4分)⑴在我身后的窗外,是邻居家屋檐上厚厚的积雪,那些积雪就像卧在心头上一样,因为在阴面,这样冷的天里,节前是无望融化了。
⑵山里的雪一冬天都不会化的,人们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将手揣在棉袖里,提沓提沓地趿着鞋串门,一进门照例蹬掉鞋子上炕。
一副旧扑克牌糊了又糊,缺了,在硬纸板画着替补。
参考答案:11、⑴采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积雪、寒冷给人带来的压抑。
⑵“揣在棉袖里”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因寒冷而缩手缩脚。
“提沓提沓地趿着鞋窜门”更是再现出来在冬天山里人们的百无聊赖。
中考举隅2:2010年山东烟台中考语文试题《塞外的春天》20.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5分)(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武汉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典型题型----a18edf1c-7160-11ec-a967-7cb59b590d7d武汉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典型题型及解题方法在高中入学考试中,现代汉语阅读有七种典型类型:①概括内容②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③句子含义理解④赏析句子⑤标题的含义⑥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⑦联系实际谈感想让我们把这七个问题的解变成七个公式。
让我们先看两篇文章。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① 这个季节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天的纠缠,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点淡黄绿。
仰望晴朗的天空,我看见几只风筝漂浮在空中,这让我突然想起“二月草长莺飞,堤上柳树醉春烟”。
这是放风筝的好时机。
看着长长的、轻轻摇动的风筝线,它实际上引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 人们说:男孩笨手笨脚,不如女孩熟练。
不是有些人看重女人胜过男人吗!没有刮风。
虽然我们的男孩没能绣出五颜六色的衣服,但他却从手中飞出了这只奇妙的风筝!嘿,做风筝不像一个女孩学缝纫。
有足够的时间和特殊指示。
我们男孩子整天忙得像小偷一样。
放学后,三、五个人经常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聚在一起,或者干脆跑到野外,因为家里的成年人不让我们玩风筝。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
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学海无涯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阅读答案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6分)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4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参考答案:
1、(4分)
⑴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⑵触景生情,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2、(4分)制作骨架系缠放线
3、(6分)
⑴第⑦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
⑵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
⑶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4分)
⑴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⑵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
⑶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
5、(4分)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欢乐。
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意思对即可)。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①时令正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
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
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
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
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
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
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
夜色朦胧。
北京燕山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①时令正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
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
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
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
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
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
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阅读答案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6分)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4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参考答案:
1、(4分)
⑴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⑵触景生情,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2、(4分)制作骨架系缠放线
3、(6分)
⑴第⑦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
⑵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
⑶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4分)
⑴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⑵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
⑶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
5、(4分)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欢乐。
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意思对即可)。
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默写(18分)l.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风萧声动。
,一夜鱼龙舞。
(《登高》)(《青玉案·元夕》)4. 黄山绿水,。
(《天净沙·秋》)暴嚣长江蒲淡寒。
(《登离》>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6.,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
(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的“太清”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一l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lO.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与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阅读下文,完成12一15题(1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
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阅读答案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6分)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4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参考答案:
1、(4分)
⑴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⑵触景生情,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2、(4分)制作骨架系缠放线
3、(6分)
⑴第⑦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
⑵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
⑶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4分)
⑴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⑵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
⑶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
5、(4分)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欢乐。
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意思对即可)。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时令正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
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
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
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
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
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
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
夜色朦胧。
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但不去有坟茔的地方,虽说不怕,可终究有些煞风景。
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
这通常极难放。
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
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
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
这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
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
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
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
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
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选文有删改)
13.本文回忆童年生活,主要围绕风筝回忆了小时候①、②两件事。
(2分)
答:①②
14.阅读第⑤段,看看生动有趣的场面是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2分)
答:
15.第⑦段文字中,有许多句子写的传神精妙。
试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字数100字以内)(4分)
答:
(一)《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共8分)
13.①做风筝;②放风筝;(共2分。
每空1分)
14.本段文字,抓住风筝的数量多、造型各异等特点展开具体的描写,同时,以孩子们的欢
声笑语相映衬,将放风筝的场面写得生动有趣,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分。
每个要点1分)
15.示例:“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的越飘越远。
”这句话活灵活现的再现了放风筝时的情景。
特别是“摇头晃脑”一词,将风筝拟人化,让人仿佛看见失去控制的风筝在高空中飞舞的样子,又能感觉到小伙伴们由放飞的得意到失意的无奈
与惋惜。
(共4分。
选择句子1分,明确分析点1分。
意思表述清楚流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