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嗜酸性肉芽肿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32.18 MB
- 文档页数:41
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发布时间:2022-10-14T08:01:42.8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张树云[导读]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特点及病理改变。
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间5例,张树云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省红河州 652499摘要: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特点及病理改变。
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间5例,分析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改变。
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都有局部间歇性疼痛,软组织肿胀。
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和病理分析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病理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骨破坏及有大单核细胞、嗜酸细胞集聚为特征。
最多见于小儿及青年,约2/3患者发病于20岁前,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
骨嗜酸性肉芽肿易见于扁平骨,尤以头颅及肋骨为著,还可发生于脊椎、股骨、下颌骨和肱骨,而手及足骨则不受累。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8-2022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骨嗜酸性肉芽肿共6例有,其中男性4例,女2例,年龄5月-12岁,平均7岁。
部位:颅骨4例,长骨1例,骨盆1例,多发者2例。
经手术后病理确诊5例,经穿刺病理确诊1例。
有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破坏性改变4例,仅有骨质破坏1例,无症状者1例。
1.2头颅X线片使用岛津DR机,上缘包括顶骨,下缘包下颌骨,患儿贴近平板探测器,球管与患儿的距离1.2m。
1.3 CT片使用128排螺旋CT,层厚1.5mm,螺距1.3,重建间隔0.7mm,5例增强的扫描。
1.4病理标本HE染色,电子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标记。
2 结果DR、CT均表现为骨肿块、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样外观范围比较局限,以边界清楚的骨破坏透亮区为主要表现,不像恶性骨肿瘤呈现边界不规则,浸润性分布的特点。
由于骨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被破坏的骨质重新生长,影像上出现亮度较高的硬化外观。
嗜酸性肉芽肿治疗方案第1篇嗜酸性肉芽肿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疾病。
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措施,以期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二、治疗原则1. 确诊依据: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并发症、体质等因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3.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等多种方法,实现病情的全面控制。
4. 长期随访: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药物,用于控制病情。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血压、血糖、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2)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3)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的生物制剂,可用于难治性或重症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
2. 手术治疗对于局限性的嗜酸性肉芽肿,如病情进展迅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淋巴结清扫等。
术前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风险,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支持治疗(1)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症状,如发热、咳嗽、皮疹等,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2)营养支持:加强营养摄入,改善患者体质。
(3)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四、病情监测与评估1.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
2. 实验室检查: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病情及药物副作用。
3.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胸部CT、腹部B超等检查,了解病情进展及并发症情况。
五、治疗目标1. 缓解症状:控制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700ms[1]。
灰质成像轴位扫描,TR为11000ms,TE为25ms,TI为3400ms。
白质成像冠状位置扫描,TR为18380ms,TE为25ms,TI为3700ms。
灰质成像冠状位置扫描,TR为13100ms,TE为25ms,TI为3400ms[2]。
2.结果12例脑灰质异位症患者病灶位置均位于大脑半球,其中5例病灶位置在顶叶,3例患者位置右顶叶,2例患者病灶位置在左顶叶,2例在双侧顶叶(详见表1)。
在脑灰白质成像方面,因为成像的特点,白质成像主要表现重点突出脑白质信号方面;灰白质成像中主要表现在重点突出脑灰质信号,对比较为显著。
异位的灰质灶在脑灰白质成像中能够有效展现出和脑表面正常灰质信号变化一致的特点,异位灰质信号特点比较明显,诊断较为明确。
表1 脑灰质异位症患者病灶位置类别顶叶右顶叶左顶叶双侧顶叶患者5322所占比例41.67%25%16.67%16.67%3.讨论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也可以称之为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借助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产生的电磁波绘制物体内部结构图像,是当前临床检查与诊断脑灰质异位症的主要方式[3-4]。
磁共振成像检测脑灰质异位症是临床检验的有效方式,能够直接展现出患者解剖结构,观察患者脑灰质异位具体发展情况。
在脑灰白质成像中,因为成像的特殊性特点,白质成像会将脑灰质和脂肪、水均变为低信号,清晰的展现出脑表面正常灰质信号和白质信号的不同,也能够有效降低临床误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的数据支持。
在本次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在脑灰质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中,12例脑灰质异位症患者病灶位置均位于大脑半球,其中5例病灶位置在顶叶,3例患者位置右顶叶,2例患者病灶位置在左顶叶,2例在双侧顶叶。
在脑灰白质成像方面,因为成像的特点,白质成像主要表现重点突出脑白质信号方面;灰白质成像中主要表现在重点突出脑灰质信号,对比较为显著。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与血...全网发布:2011-06-23 19:51 发表者:张明智7221人已访问一、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 uloma)嗜酸性肉芽肿(EG)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
嗜酸性肉芽肿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
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侵犯部位为骨骼和肺。
这占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病例的60-80%。
黑人本症极少见。
嗜酸性肉芽肿可见于颅骨,下颔骨、脊柱和长管骨。
男女发生率比2:1。
L etterer-Siwe病是暴发性的全身系统性的郎罕氏细胞增多症,常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迅速致命。
占所有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10%。
Hand-Schuller-Christi an病(HSC)是一种慢性扩散性的郎罕氏细胞增多症形式,多见于老年患者。
HSC三联征是指尿崩症,突眼症和颅骨病损。
嗜酸性肉芽肿可以转变成上述全身系统疾病。
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血沉升高。
嗜酸性肉芽肿病灶的放射线表现无特殊性,不同的部位,表现不同。
颅骨的病损表现为内外颅骨板层不规则的锋利的破坏,形成“斜边缘”,(Beveled edge),骨盆的缺损边界多模糊。
脊椎缺损多发生于椎体。
发生在长骨,则多位于股干,干骺端的髓腔中份。
病损可以造成骨内、骨膜的反应。
CT扫描及M RI对于明确病变髓腔内的范围及对皮质骨的破坏程度有价值。
影像学诊断需与尤文氏肉瘤、骨肉瘤、转移瘤和化脓性骨炎鉴别。
大体组织检查、嗜酸性肉芽肿是软的、肉芽状、胶质状的组织。
颜色灰红、褐色或者褚黄色。
显微镜下观,嗜酸性肉芽肿内大量郎罕氏细胞。
这些郎罕氏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和髓腔内的树突状细胞。
电镜下,这些细胞与郎罕氏细胞一样都含有浆内的颗粒状小体,Birbeck’s颗粒。
镜下尚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多核砼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巨细胞。
早期的病灶内富含郎罕氏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治疗方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它主要发生在脊柱的椎体和椎间盘的结构中。
本文将介绍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手术治疗对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手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肉芽肿的方式,减轻病变区域的炎症和疼痛。
手术治疗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常见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通过切开患者的脊柱,直接清除肉芽肿组织。
而微创手术则可以通过腔镜等工具进入患者体内,减少对周围组织的伤害和恢复期。
二、放疗放疗也是治疗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一种方法。
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或粒子来破坏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
对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来说,放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控制肿瘤的生长。
放疗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包括传统放疗和重离子放疗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一些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中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常,药物治疗被用来减轻病变区域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并抑制肉芽肿的生长。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而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肉芽肿细胞的增殖。
四、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脊柱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的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和物理疗法来加强患者的肌肉和韧带。
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避免再次受伤。
心理支持则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的压力和困扰。
综上所述,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放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希望本文能够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脊柱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肉芽肿诊断标准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由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致。
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局部疼痛、肿块、骨质破坏等症状,因此对嗜酸性肉芽肿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块、受累部位功能障碍等。
疼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肿块可触及硬实,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温热等炎症表现。
受累部位的功能障碍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大小,可能包括活动受限、骨折等。
二、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嗜酸性肉芽肿在X线上表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囊状病变、软组织肿块等特征。
但X线检查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2. CT检查,CT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密度、骨质破坏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3. MRI检查,MRI对软组织肿块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帮助判断病变的范围、侵犯周围结构的程度等。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嗜酸性肉芽肿的金标准。
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多形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CD1a、S-100等阳性表达,有助于确诊。
四、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对诊断嗜酸性肉芽肿的特异性不高。
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可能升高,但也缺乏特异性。
因此,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嗜酸性肉芽肿时并不是主要依据。
五、骨髓穿刺。
对于疑似全身性嗜酸性肉芽肿的患者,可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全身性病变的可能性。
六、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嗜酸性肉芽肿需与骨肉瘤、骨髓炎、转移瘤等鉴别,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骨嗜酸性肉芽肿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骨嗜酸性肉芽肿症状,尤其是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早期症状,骨嗜酸性肉芽肿有什么表现?得了骨嗜酸性肉芽肿会怎样?以及骨嗜酸性肉芽肿有哪些并发病症,骨嗜酸性肉芽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骨嗜酸性肉芽肿常见症状:
肉芽肿、脊柱侧弯、脊髓压迫、长骨肿胀疼痛、骨增粗
*一、症状:
1.自婴儿至老年均可发病,大多数病人为30岁以下男性,以5~10岁较多。
2.临床症状的变异较大。
一般发病较慢,发病属隐匿性,在发生症状之前,可有较长的病史,有的仅轻度疼痛,患部功能障碍。
位于浅表部位则肿胀明显。
各骨可触到骨质变化,长骨隆起肥厚,大范围的颅骨破坏,手摸可触到骨质凹陷。
位于脊椎的病变可并发侧弯或后凸,活动受限,少数在病理性骨折后可发生脊髓压迫症状。
二、诊断:
1.青少年及儿童患者,如患部有轻微疼痛,X线片上呈现边缘锐利的溶骨性破坏,有不规则的新生骨,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应考虑本病。
*以上是对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
下面再看下骨嗜酸性肉芽肿并发症,骨嗜酸性肉芽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骨嗜酸性肉芽肿常见并发症:
骨折
*一、并发病症
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椎体破坏后塌陷者,部分病例可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骨嗜酸性肉芽肿症状,骨嗜酸性
肉芽肿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骨嗜酸性肉芽肿”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猫嗜酸性肉芽肿怎么治-什么是猫嗜酸性肉芽肿怎么确定猫有没有肉牙肿1.隔离患病的猫。
2.由于患病的猫经常患有口腔溃疡,因此患病的猫的食物应尽可能以干粮为基础。
避免喂食诸如罐头食品之类的柔软食物,以防止猫在进食过程中粘在溃疡表面时引起严重的疼痛。
3.尝试为病猫单一品种和单一口味的猫食。
4.如有可能,建议为生病的猫具有抗过敏功能的干食品(处方食品),或以鸡为主要原料的猫食品。
5.始终观察患病猫的嘴,并注意溃疡的愈合。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猫白血病,几乎不可能治愈。
感染猫后的治疗过程相对较长,其效果取决于它能否在患病猫中引起持续有效的免疫反应。
一旦患病的猫出现持续性病毒感染的症状,就意味着病毒控制治疗无效。
但是,如果患有这种疾病的猫经过主人的精心照顾和照顾(按照兽医的建议进行治疗或保养),则其健康程度仍可能与正常猫相同(病毒控制治疗有效且该猫处于健康状态)携带病毒但没有症状))。
因此,如果您发现猫患有白血病,请不要因为害怕而放弃它。
只要您照顾好它,并且不让它有机会感染其他疾病,它仍然有机会长寿:) 如果我的猫的嘴巴和下巴肿了怎么办?猫的下巴肿了。
通常有几种可能性:1.由食物过敏引起的肿胀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自动消失,或者可能需要进行脱敏治疗。
2.肉芽肿,猫不痛。
肉芽肿可能在全身还有其他症状。
它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可能需要长期的激素治疗。
3.普通溃疡,火或外伤引起的猫溃疡可以用西瓜霜或猫专用喷雾剂治疗。
由于不适,猫可能不愿进食,或者根本不影响进食。
苏诺可能没有症状,因此需要对患处进行特殊治疗。
我的猫几次出现唇溃疡。
起初,它被怀疑是肉芽肿,但经过常规治疗,它在大约两周内he愈。
猫没有感到疼痛,但是在吃湿的食物时可能仍会感到不舒服。
有时猫在玩耍时可能会碰碰,嘴巴脆弱,有时牙齿被敲打,然后嘴唇会被挫伤或折断。
作为猫的主人,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猫的异常情况并找到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猫怀孕和猫传播有什么区别?腹部干燥症状:猫的眼睛会出现葡萄膜炎的症状;猫的各个器官都会出现肉芽肿,例如,,小肠等;猫会出现无法解释的发烧,甚至有些猫也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抽搐,四肢不协调等。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什么?一、引言骨嗜酸性肉芽肿(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骨肿瘤,主要发生在骨髓腔内,以嗜酸性多核巨细胞的大量增生为特征。
该疾病常见于青壮年,多发生在长骨的骨干部位,特别是膝关节和近端肱骨。
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且有明显的破坏性,容易产生骨折,并可引起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本文将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临床表现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因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而异。
一般来说,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和局部肿胀。
疼痛多为进行性加重,特别在夜间或负重活动时更明显。
肿胀则是由于肿瘤内含有大量的增生性骨组织和出血组织所致。
除了疼痛和肿胀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功能障碍,包括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行走困难等。
当肿瘤生长到骨皮质下时,还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升高等炎症表现。
三、病因目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其与债券生长因子(RANKL)及其受体(RANK)的过度表达有关。
该因子是由肉芽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能够促进骨吸收和多核巨细胞的增殖。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染色体异常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发生相关,例如X染色体的17号编码区的染色体异常与该疾病的发病率有关。
四、病理特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核巨细胞的增生:病理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多核巨细胞的增生,这些细胞核多形性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深。
2.干酪样坏死:肿瘤中心常见干酪样坏死,其周围由大量多核巨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
3.骨组织破坏和出血:肿瘤生长速度快,容易使周围骨组织遭受破坏,甚至出现骨折。
肿瘤内还可有出血表现。
4.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积极的肉芽组织,并伴有新生血管形成。
五、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骨质吸收和骨破坏的特征。
骨的嗜酸性肉芽肿骨的嗜酸性肉芽肿即局灶性郎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良性的局灶性的病变。
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
病变一般局限于骨骼,多为单发性,好发于颅骨、肋骨和股骨。
1 X线表现1.1 发病部位颅骨、长骨、骨盆等部位。
1.2 X线所见主要是骨质溶骨性破坏,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早期病灶境界较清,周围骨质无异常改变,至后期,破坏区周围骨质常硬化而致密。
不同部位的病灶各有一定特点:1)颅骨:多累及顶骨和额骨,单发病灶多见。
病变始于板障,逐渐累及内外板和邻近软组织,大小约1~5 cm。
病灶呈类圆形穿凿样破坏或多房性破坏,边缘硬化带少见,可跨越颅缝,也可破坏外板向外突出形成软组织肿块;2)长骨:病变多累及骨干和干骺端,骨破坏区呈卵圆形或双房状轮廓,长轴与骨干一致,边缘清楚,少有硬化。
病变部位可见层状骨膜增生。
病变大小约1.1 cm×1.3 cm~3 cm×5 cm 大小;3)骨盆:病变部位不定,均呈局限性单房或多发骨质破坏,周围伴有环形骨质增生带,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破坏区内均可见斑点状“钮扣”样死骨。
2 讨论2.1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骨骼损害为主,或局限于骨的一种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病因不明,多认为与原发性免疫缺陷有关。
它能使组织细胞增生,发生感染,使免疫缺陷加重,但随年龄增大,这种免疫缺陷有所减轻。
镜下见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有组织坏死。
晚期,组织细胞内形成泡沫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最后结缔组织增生而纤维化,甚至可骨化。
2.2 临床上本病好发于20 岁以下青少年,男多于女,临床上常有较明显之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为疼痛、压痛、肿胀和肿块。
颅骨肿块可有波动感。
少数病人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不振。
2.3 实验室检查可有嗜酸性细胞稍多和血沉中度加速。
2.4 本病预后良好,病灶经治疗后可修复,也可自愈。
2.5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2.5.1 急性骨髓炎: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和明显中毒症状,患肢活动障碍,局部红肿和压痛,X线表现为发病2 周后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破坏区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可达骨干2/3 或全骨干。
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诊断指南1【拟订规范的依照】《临床诊断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概括】骨嗜酸性肉芽肿属于网状内皮系统增患病中的非脂质堆积症,指以骨骼病变成主或限制于骨的组织细胞增生症。
3【临床表现】3.1多发生于少儿和青少年。
常有于扁骨和长骨,如颅骨、脊椎、四肢、肋骨等。
3.2临床症状变异较大,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肿块和压痛,患部功能阻碍。
位于脊椎时可惹起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也可产生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
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4【协助检查】4.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正常。
4.2 X线为孤立的、界线分明的溶骨性损坏,颅骨处边沿锋利而曲折呈“地图颅”样变,椎体部位可见前后一致的压缩,而椎空隙多正常,长管状骨的病变多不累及骨骺,表现为髓腔内溶骨性损坏,无死骨及钙化,骨膜可体现层状增生。
4.3病理学检查增生的组织细胞混淆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细胞等。
常伴继发的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5【诊断】5.1少儿与青少年发病。
5.2扁骨或长骨等处出现局部痛苦、肿块和压痛,患部功能阻碍。
5.3典型X线表现。
5.4病理学检查。
6【治疗】单发性病灶可行刮除植骨术,肋骨的病变可行切除术。
本病对放疗敏感,对不适合手术的病例或术后复发的病例及关于术后加协助性治疗等,都可采纳放疗。
多发性病灶可采纳抗癌药物治疗,如氮芥、长春新碱、VP—1 6 、甲氨蝶呤或类固醇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