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ppt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3
物化:卢卡奇给物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况下,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卢卡奇关于理性化时代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基本论述。
答:1、人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
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困境,而这一问题直接与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相关。
2、人的客体化。
与合理过程中人的抽象化和数字化密切相关的物化现象是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
3、人的原子化理性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另一重要的物化形式便是人的原子化,即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漠,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这很接近马克思所描述的人与人的异化的现象。
大题:卢卡奇始终是在扬弃物化意义上阐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实质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与无产阶级在实际上成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在理论上的自觉,即人应当“渴望总体性”。
第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表述的无产阶级理论本质上是实践理论。
第四,作为一种实践理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改变现实与自身。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总体性原则、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阶级意识理论作为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其落脚点是无产阶级革命。
卢卡奇依据这些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的暴力革命观有所不同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观。
“哲学转折”实质上是要恢复马克思学说本应内含的革命哲学性,而恢复哲学性实质上是要重新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确立理论变革现实的辩证的革命本性。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总体理论而存在;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丧失了总体性,变成了实证性的理论;第三阶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关联,试图重建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些流派的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人的异化,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该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J.-P.萨特。
该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具体的、个别的人,因此,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扼杀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主张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尽管他的观点也有错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
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
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
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国外马克思主义序言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同路径1、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创新;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
2、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这里面包括从现代西方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也有从现代西方哲学回到马克思主义。
3、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1、分析马克思主义:英国科亨(G·A·Cohen)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主要是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来批判资本主义,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人物是法国的高兹。
3、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同情妇女的有关观点来抨击资本主义的压迫,认为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
4、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认为乌托邦比苏联模式更接近社会主义。
5、后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批判解释学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并得出新的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逊、德里达。
6、市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与市场有机结合能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并以此实现社会主义。
7、还有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4、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和发展,特别是与现当代西方、东方思想的关系。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树立问题意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