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马尾松毛虫幼虫粪粒预测松林大树虫口密度的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1.59 KB
- 文档页数:3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贵池区发生范围较大,为害时轻者树木生长明显减缓,重者把松针全部吃光,状似火烧,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为了尽量减少马尾松虫为害的损失,我们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分布及寄主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2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翅展36-49mm,体色茶褐到黑褐;触角羽状,淡黄至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的横条纹,沿外横线的黑褐斑到内侧为淡褐色,中室白斑较明显;后翅中间阴现淡色斑纹。
雌蛾较大,翅展42-57mm,体色较雄蛾浅,呈灰褐色;触角呈短栉齿状;中室白斑不明显。
卵椭圆形,初产时多为粉红色,也有淡绿、淡紫等,近孵化时呈紫黑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棕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鳞毛也有银白色和银黄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天鹅绒状的毒毛横带;身体两侧具白色长毛,并有灰蓝色纵带,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后上方的纵带处各有1白色斑点。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末臀棘细长,末端卷曲。
雌蛹长26-33mm,雄蛹长19-26mm。
茧薄,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外有散生黑色短毒毛。
3 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地理分布而有很大的差异,长江流域的贵池区1年发生2-3代,但每年发生2代或3代的百分比并不尽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影响,此外与松树的受害程度、生长状况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下,松树受害严重或生长势衰弱时,幼虫的发育就迟缓而且代数少;反之,幼虫发育就快,代数增多。
马尾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
来年2-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寿命4-10天,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
孙薇
【期刊名称】《浙江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8(018)005
【摘要】应用临海市历年松毛虫发生量及有关气象资料,分别将越冬后恢复取食期和第1代松毛虫幼虫的发生量作为预报量,根据“相关系数法”筛选出预报因子后,采用“多因子简化综合相关法”和“模糊列联表法”进行预报。
经回归检验,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孙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森防站;浙江省临海市森防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712.4
【相关文献】
1.基于响应面方法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混沌特性检测及其预测 [J], 陈绘画;王坚娅;徐志宏
2.马尾松毛虫期距预测预报、回归预测预报研究 [J], 丘国文
3.快速预测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发生量方法的研究 [J], 罗永松
4.基于预测克立格方法的马尾松毛虫空间发生量预报 [J], 陈绘画;崔相富;张建薇
5.二种随机过程预测方法应用——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 [J], 甄茂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09林园yuan lin sheng tai态生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是我国历史性森林害虫。
对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总结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理论与技术,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科学指导马尾松毛虫防治,维护森林安全。
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文献资源类型包括期刊、报纸、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会议论文、国际会议论文、学术辑刊。
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主题=马尾松毛虫或者题名=马尾松毛虫,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主题=预测或者题名=预测,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预测,中英文对照),或者〔主题=马尾松毛虫或者题名=马尾松毛虫,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主题=预报,或者题名=预报,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预报,中英文对照)或者〔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关键词=预测,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预测,中英文对照或者〔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关键词=预报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预报,中英文对照)〕,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共检索到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研究文献655篇。
2数据分析对检索到655篇与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相关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时间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被引、最新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
2.1文献年度分布对655篇文献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研究文献的发表,2007年以前发表的文献数不多;从2007年之后,特别是2011年之后,发表的文献数大幅增加,且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这与信息技术普及、新的分析手段引入有关。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寄主是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
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白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
卵近圆形,粉红色。
幼虫体长4.5~6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
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
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
二、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马尾松毛虫是零陵区主要病虫害之一,也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持续成灾时间最长的历史性害虫,其在零陵区寄主林分面积3.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邮亭圩、珠山、水口山、石岩头、富家桥、凼底、菱角塘、石山脚等乡镇,邮亭圩镇、珠山镇、凼底乡为常灾区。
据统计,常年发生在400~1000公顷,大发生的1991年、2001年分别达到1000公顷、2530公顷,每年因材积损失和松脂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万元。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
零陵区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
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
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
其大暴发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3至5年发生一次。
三、马尾松毛虫潜在的危害性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产生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生长量损失、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严重者形如火烧,导致蛀干害虫大发生,致使松树大面积死亡。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May.Sci.Bull.2013,19(09)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汪涛(石台县小河镇林业站,安徽石台245111)摘要: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80.69%,林木绿化率84.68%,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该文在观察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控制措施:坚持以预测报为主,营造混交林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综合采用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把马尾松毛虫控制在危险性水平以下。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91.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9-116-02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松毛虫,是我国森林中发生面积最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
目前全国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面积常年在200~300万hm2。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的松针被吃光,对松树造成巨大危害,并易导致松树衰弱引起蛀干类害虫的大发生,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当前松毛虫的防治已被列为国家级害虫治理示范工程。
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1林业概况石台县总土地面积1412.3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3.3km2,占国土面积的87.3%。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92.6km2,占88.6%;疏林地面积15.3km2,占1.2%;灌木林地面积100.6km2,占8.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km2,占1.3%,其它用地面积8.7km2,占0.8%。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摘要】马尾松毛虫是我县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马尾松毛虫成。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综合防治,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通过三十年的研究与应用,我县常发性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综合防治;研究应用1 概述1.1 广东省仁化县位于湘南、粤北、赣南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南缘,全县人口23.13万人,国土面积215130ha,有林地面积158220ha,森林覆盖率76%,现有纯松林面积55760ha,松林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35%。
1.2 仁化县多年平均气温19.6°c,多年平均降雨量1665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5小时,具有中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侯特点。
1.3 为害我县松林的食叶害虫主要是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寄主: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松树一旦受害,轻则生长迟缓,严重时形如火烧,使成片松林枯死,马尾松毛虫毒毛刺入人体还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者引起松毛虫病。
我县马尾松毛虫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8月至9月下旬,越冬代以4龄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
5-6龄虫食量最大,受惊扰时,有显示毒毛表示反抗的象征,一般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一株10年生松树的全部针叶。
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现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吃光松针后,爬进村庄,危害人畜。
1.4 由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大面积营造纯松林,使马尾松毛虫成为我县松林的主要森林食叶害虫,过去忽视生态治理,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松毛虫成灾。
森防工作中的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探究范芳文发布时间:2023-05-25T04:27:21.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6期作者:范芳文[导读] 以三阁司镇林业生产中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为重点,并以目前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传统方法、生物防治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为基础,分别从人工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隆回县三阁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省邵阳市 422200摘要:以三阁司镇林业生产中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为重点,并以目前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传统方法、生物防治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为基础,分别从人工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从生物防制的起源、合理普及和合理选用三个角度,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制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以期进一步认识该技术在森林防灾中的应用,并为今后的森林防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森防工作;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法;综合治理引言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林区发生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虫害,而且其危害区域十分广泛,危害树种繁多,对林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松林上的树木被害虫啃食得干干净净,这也是导致受灾松木死亡后引起松褐天牛危害继而引发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在三阁司镇对森防期间发生的马尾松毛虫开展了全方位的综合控制。
马尾松毛虫在该区域的特点是暴发数量多,波及范围大,传播速度极快,对整片林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
加之该地区雨量充足,温度偏高,适合马尾松毛虫的成长,因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建立标准的防范措施来应对和处理。
1、马尾松毛虫防治传统对策1.1人工控制对策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的森林管理机构就在马尾松毛虫的控制中,采取了“早发现早防治”的适时控制和持续控制的战略。
他们可以通过提取幼虫、剥茧、剥树皮等方法来对付这些虫子,也可以通过其他人工手段来控制这些虫子,这个过程虽然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是有效果的。
基于Bayes判别法的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发生期的预报
马尾松毛虫是一种危害林木和果树的害虫,其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松树、柏树等针叶树木,二代幼虫则主要危害果树和阔叶树。
对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期进行准确的预报,对于果
树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预报方法主要采用气象条件和虫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受到气象条
件和调查方法的限制,往往难以准确地预报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期。
而基于Bayes判别法的
预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来进行推断,从而实现对马
尾松毛虫发生期的精准预报。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马尾松毛虫一代幼虫和二代幼虫的不同特性和
生态习性,分别建立相应的模型。
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松树等针叶树木,其发生期受到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二代幼虫则主要危害果树和阔叶树,其发生期则可能受到不同
的气象条件的影响。
通过建立一代和二代幼虫的条件概率模型,我们可以对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期进行精确
的预报。
当天气条件符合一定的模型条件时,我们可以通过模型进行概率推断,从而预测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期。
我们还可以利用实时的气象数据和虫情调查结果,不断更新模型,
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基于Bayes判别法的预报方法,可以实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期的精准预报,为果
树种植者和森林资源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这也为其他害虫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新
的方法和思路,拓展了害虫防治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
一步完善基于Bayes判别法的马尾松毛虫发生期预报方法,为保护果树和森林资源作出更
大的贡献。
森林病虫害诊断问题研究【摘要】森林病虫害是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层林农对病虫害诊治知识匮乏,盲目防治或者防治不及时,都会造成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类型,并介绍如何诊断病害虫类型及预测方法。
【关键词】我国;森林病虫害;类型;预测方法1.森林害虫类型与诊断森林害虫的定义是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
至1980年止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400种,其中有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可查的约450种。
最重要的20余种中包括马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日本松干蚜、华山松大小蠢、黄脊竹蝗、粗梢双条杉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榆蓝叶甲、油茶尺蠖等。
1.1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槽、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和直翅目的蛾姑等等。
这类害虫栖居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
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1.2干部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的小蠢、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蠢蛾及透翅峨,膜翅目的树蜂等。
除成虫期营裸露生活外,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营隐蔽生活。
1.3枝梢害虫包括两类:①钻蛀害虫。
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
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
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
②刺吸害虫。
如同翅目的蚜虫、蚧类、粉虱、木虱、叶蝉等,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瘿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1.4叶部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以及鞘翅目中的叶甲、膜翅目中的叶蜂,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中国松林的重要害虫。
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蠢、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马尾松毛虫是一种对马尾松等松树造成较大危害的害虫,其孳生期一般较为集中,一旦发生危害,往往对松树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对其灾情进行周期预测和外推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对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周期外推预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概述马尾松毛虫的危害主要是对松树的嫩叶进行食害,特别是在毛虫孵化和发育过程中,其对松树的危害更为明显。
灾情指数的预测主要包括孵化期和发育期两个方面。
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灾情指数进行预测和外推预报,可以为松树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通过对一组数据的方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因素对数据的影响程度,从而进行预测和外推预报。
对于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孵化期和发育期的灾情指数。
这些数据可以从专业机构或者相关研究单位进行采集,也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和实地观察进行获取。
2. 数据分组: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地区和季节进行分组,可以得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平均值和方差。
1. 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对方差分析结果的分析,可以建立灾情指数的预测模型,包括孵化期和发育期的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相关的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建立,可以是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或者其他适合的模型。
2. 数据拟合: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可以验证建立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模型的预测提供依据。
3. 预测模型的应用:通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对未来的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进行预测和外推预报,可以得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孵化期和发育期的灾情指数。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可以对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进行周期外推预报,从而为松树的防治提供有效的预测和预警依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结果的应用都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浅谈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技术作者:扈冰宏邓廷彬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概述重庆开县地区的马尾松毛虫灾害情况,针对马尾松毛虫害发生特点,分析当前几种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方法。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虫害防治;重庆市开县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4-032-03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60224.1542.03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2-24 15:42:46重庆开县地区,近几年爆发过大面积的马尾松毛虫虫害事件,数百公顷马尾松林短时间内枝干枯萎,树木无叶。
村民种植的大片马尾松林,转眼间就由茂密翠绿的景象变成了一片焦黄,仿佛遭遇了森林大火的席卷。
然而马尾松毛虫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们会迁移,将虫害从森林转移到土地,阻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爬行到村民的居所中,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和耕作。
马尾松毛虫害的爆发不仅会造成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害人们的生活安全。
因此,开县地区开展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马尾松毛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分析马尾松毛虫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1 马尾松毛虫的特点及生活习性1.1 马尾松毛虫的形态特征马尾松毛虫是昆虫纲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食叶害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1]。
雄性成虫主体显茶褐色,具有羽毛状的触角;雌性成虫主体为灰褐色,触角呈短节齿状。
雌雄性比是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而言,当雌雄比约等于或高于50%时,对松林的破坏情况较弱;而当雌雄比低于50%时,则代表松林生长状态并不良好。
1.2 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对预测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就马尾松毛虫迁移习性来讲,当某片松林的受害情况达到70%以上时,马尾松毛虫就会进行集体迁移,迁移距离300~1900 m不等,有时还会更远[2]。
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马尾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松树害虫,其幼虫喜食松针,严重危害松树林。
为了预防马尾松毛虫灾情,许多地方开展了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灾情指数的预报对于树木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方法。
方差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判断因素是否对指标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对于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我们可以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因素对于灾情指数的影响程度。
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从而了解各因素对于灾情指数的影响程度。
这些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可以用来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对未来的灾情指数进行预测。
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我们可以采用周期外推的方法。
周期外推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用于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历史数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另一部分用于测试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然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预测未来的灾情指数。
为了进行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测,我们需要以下步骤:第一步,收集历史数据。
我们需要收集足够长的历史数据,以便分析各因素对于灾情指数的影响。
同时,我们需要确定周期的长度,以便进行周期外推预测。
第三步,建立预测模型。
我们需要根据得到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建立预测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灾情指数。
第五步,分析预测误差。
我们需要分析预测误差,以确定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如果预测误差较大,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以提高预测精度。
总之,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松树林和森林资源。
马尾松毛虫危害状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监测预报1、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广西、、、、、、、、、、、、、、。
主要危害马尾松,亦危害湿地松、火炬松。
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虫口密度大时,将针叶食尽,如同火烧,严重影响生长,甚至死亡。
人接触松毛虫毒毛,会患“松毛虫病”,是中国南方的主要森林害虫据我省各县县志记载,最早于1720年有松毛虫发生危害。
如澧县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澧县五月早虫食松叶,至秋方解。
1953年全省22县150万亩,1954年47个县493万亩。
1983年,1988年,1995年,1996年,2003年都是松毛虫大发生年。
70年代郴县华塘一片松林,90年代至新宁公路的边境段公路两旁的松林,通道杉木桥至溪口公路两旁的松林都因松毛虫危害,引发人为砍伐,连片的松林被砍得支离破碎,变成残林。
松毛虫年平发生面积占全省年平发生面积的80%左右。
2、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成虫体色有灰白、黄褐、茶褐和灰褐色,雌成虫触角短栉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
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
卵椭圆形,长约1.5mm,宽约1.3mm,粉红色,近孵化时为紫褐色。
幼虫有黑白和红黄两型。
胸部背面有2丛蓝黑色毒毛,腹部各节有片状蓝黑色,体两侧有白色长毛。
老熟幼虫体长38-88mm。
蛹体长20—37mm,纺锤体,红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毒毛。
⑴、卵:卵椭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1.1毫米,一半浅红色,一半红白色,卵产于未被害的针叶上,多成块成串。
成堆成串地产在松针上。
幼虫孵化后吃自已的卵壳。
在没有寄生蜂的情况下,孵化率达90%以上。
⑵、幼虫:虫龄体长(毫米)头宽(毫米)13~8 0.6~0.928~12.6 1.0~1.3311~20 1.5~1.7417~32 1.9~2.4527~50 2.6~3.1638~65 3.4~3.7幼虫脱皮一次虫龄增加一龄,以二代幼虫越冬的,可达8龄。
摘要:将多因子回归、径向基函数、多层感知器3种模型应用于2016年、2017年马尾松毛虫预报,发生量与发生期预测,预测精度均符合生产预报要求。
因此,推广林业有害生物精细化预报技术,有利于实现林业的有害生物精确管理。
关键词:精细化;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预报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管理基础应用研究”(201404410)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8.13.060汪正海(潜山县余井镇林业工作站,安徽潜山246313)1潜山县马尾松毛虫发生概况安徽省潜山县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农业气候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9.4万hm 2,森林覆盖率53.1%。
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造成大面积纯松林,纯松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7.34%,使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成为该县历史性的主要森林害虫,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平均年发生面积1万hm 2以上,最高年份达到3.33万hm 2以上。
因此,加强对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持续控制,始终是潜山县森防工作的重点。
2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研究主要成果通过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管理基础应用研究(201404410),完成了辖区内马尾松毛虫、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历期体系和马尾松毛虫发生期、最佳防治时间预测预报模型体系编制工作,以及发生防治历期和预测预报模型体系的验证示范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有:编制了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进行了马尾精细化预报技术在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预报中的应用yuan lin sheng tai出;病虫害危害树枝、枯死木可用火烧法清理,其余树枝、枯死木等可粉碎均匀散布于林地上。
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马尾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松树害虫,它们的大量繁殖和食草行为经常给松树园区带来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灾情,科学家们对马尾松毛虫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概念。
通过对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和周期外推预报,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和爆发,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进行详细介绍。
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是根据马尾松毛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得出的一个综合指标,用于反映马尾松毛虫的活跃程度和危害程度。
为了确定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科学家们采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他们得出了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方差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的预测工作提供了基础。
方差分析表明,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温、湿度、光照、食物和天敌等。
气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了马尾松毛虫的繁殖和生长。
湿度和光照也对马尾松毛虫的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和光照都会限制其正常的生存和繁殖。
马尾松毛虫的食物和天敌状况也会影响其数量和分布,对灾情指数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得出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方差分析也揭示了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周期外推预报是基于方差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马尾松毛虫数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马尾松毛虫的活跃程度和危害程度。
这对于及早发现和应对马尾松毛虫的爆发和大规模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周期外推预报时,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马尾松毛虫监测数据,包括数量、分布、生长状况和危害程度等。
然后,利用方差分析的成果建立数学模型,据此对未来的气温、湿度、光照、食物和天敌等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得出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预报结果。
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农业害虫防治科技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马尾松毛虫作为寄主多、危害大的松材线虫传播媒介,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如何预防和预测马尾松毛虫的灾情成为了林业方面一项重要的工作。
马尾松毛虫发生强度与生长季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平均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这些环境因素,我们采用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方法,对马尾松毛虫发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周期外推方法进行灾情预测。
方法1. 数据获取选取浙江省某森林公园为实验对象,每年在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和10月进行对马尾松毛虫的田间调查,记录马尾松毛虫成虫密度、幼虫密度和病虫害率等指标,并同时测定环境因素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平均相对湿度)。
2. 方差分析采用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方法,对每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马尾松毛虫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环境因素的显著性水平和马尾松毛虫指标的平均水平,用于预测马尾松毛虫灾情。
3. 周期外推预测在得到各环境因素的显著性水平和马尾松毛虫指标的平均水平后,利用周期外推方法进行马尾松毛虫灾情预测。
具体方法为,根据历史数据建立起马尾松毛虫指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再根据环境因素预测值对马尾松毛虫指标进行推算,从而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强度。
结果经过方差分析和周期外推预测,我们得到了马尾松毛虫灾情指数的预报结果,其中包括了未来一个季度的马尾松毛虫成虫密度、幼虫密度和病虫害率等指标。
结论本研究采用了方差分析方法和周期外推方法,对马尾松毛虫灾情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实验数据不够充分,预测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鉴于此,今后需要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面进一步加强,以提升马尾松毛虫灾情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