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谏逐客书》一文的语言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75.42 KB
- 文档页数:3
(一)课文解说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一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诘(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
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而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一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基本信息•名称:《谏逐客书》•作者:李斯•别名:上秦王书•类别:奏章•创作年代: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文学体裁:议论文名文简介正在加载《谏逐客书》作者:李斯类型:奏章成文时间: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作者小传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年少时做过郡小吏,后与韩非一起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成后,西入秦,得到秦王器重,拜为客卿。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为丞相。
李斯在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全国之后,他又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对旧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秦始皇死后,赵高谋立胡亥,李斯被迫胁从。
虽思委曲求全,保住禄位,终为赵高谗害,被二世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原文正在加载秦始皇画像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谈《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谈〈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谏逐客书》可真是一篇说理的妙文啊。
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不紧不慢地给你讲述着大道理,却能让你心服口服。
在这篇文章里啊,李斯列举了很多例子。
他提到秦国四代先王都依靠客卿才建立了功业。
这就好比盖房子,你不能说只用本地的木材和石头就能把房子盖得又高又大,你得从各地搜集合适的材料才行。
秦国先王们不就是这样嘛,他们从各个地方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就像不同的建筑材料,组合在一起,才让秦国这个大厦越建越高。
如果按照秦王逐客的做法,那就像是盖房子盖到一半,突然说外地的材料不好,只留下本地的材料,这房子还能盖得好吗?肯定不能啊。
这道理一说出来,是不是就感觉很清晰了?再看看李斯说秦王喜爱的宝物都是来自其他国家。
什么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这些宝贝就像一个个远方来的客人,它们在秦国的宫殿里闪闪发光,秦王喜爱它们。
那为什么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才,秦王就要驱逐呢?这些人才可比宝物有用多了啊。
宝物只能摆在那里让人观赏,人才却能为秦国出谋划策、带兵打仗、治理国家。
这就好比一个人啊,看到别人送的漂亮花瓶就爱不释手,可是送花瓶的人站在面前,他却把人赶走,这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李斯在文章里还谈到了音乐。
秦国的音乐也是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特色,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美妙动听。
这就像秦国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人才汇聚到一起,才能让秦国充满活力。
如果只留下秦国本土的东西,那秦国的音乐就会变得单调乏味,秦国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这就像做菜,只放一种调料,这菜能好吃吗?肯定不好吃啊。
从这些地方就能看出李斯说理的艺术了。
他不是干巴巴地讲道理,而是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让秦王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逐客的荒谬。
而且啊,李斯在文章里用词也很讲究。
他的语言气势磅礴,一句接着一句,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向秦王涌来。
他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让秦王想反驳都难。
还有啊,李斯在论述的过程中,他是从秦王自身的利益出发的。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标题:《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艺术与妙处探析文档内容:一、引言《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所作的一篇奏疏,其以雄辩之才和深邃的洞察力成功劝阻了秦王嬴政驱逐外国宾客的决定,不仅彰显出李斯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更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人才基础。
本文将深入剖析《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巧妙之处。
二、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李斯在文中首先列举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外客而使秦强大,以及秦孝公采纳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的历史事实,以此证明接纳并重用客卿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他的论述严谨周密,层层递进,从历史到现实,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让秦王无法反驳。
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李斯在论述过程中,适时地融入了对秦王的深深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他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表达出对秦王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深切忧虑,字句间流露出拳拳忠心和浓浓爱国之情。
同时,其文笔犀利,比喻生动,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李斯强调了秦国历史上得益于客卿的实例,并提醒秦王,若因一时偏见而驱逐所有客卿,则无疑是自断臂膀,放弃了一条获取人才、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
他把秦王的视野引向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使秦王认识到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对于实现统一大业的至关重要性。
五、结论综上所述,《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其深思熟虑的策略、真挚恳切的情感、严密有力的论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成功劝服秦王改变决策,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政治智慧。
这篇千古名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人才问题的宝贵启示,堪称古代劝谏文学的典范之作。
《谏逐客书》游说艺术探析作者:王玮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2期李斯的《谏逐客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秦王逐客”为大背景,以李斯作为被“逐”之客时所采取的行动,即“游说”为主要行为线索,以最终成功化解“逐客”危机为结局。
纵观全文,李斯高超的“游说”艺术成为结构文章的一大亮点,其严谨的“游说”逻辑、大开大合的行文格局、精美的“游说”语言为自己,也为众多有才之士争得了一席安身立命之地。
一、严谨的“游说”逻辑说到严谨的“游说”逻辑,不得不提一提李斯的人生阅历。
他少年时曾为郡吏,后来跟随荀子学习,再后成为吕不韦舍人,再到得秦王赏识。
一路走来,李斯靠的可不仅是运气,还有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
文章《谏逐客书》的问世涉及到的背景是因“郑国渠”事件而导致的秦王“逐客”,李斯要上书的对象是“秦王”,目的是劝诫秦王取消“逐客令”。
“谏”是此文重点,含有“规劝”之意,也存在身份上的差别。
对于李斯来说,此“谏”最大的难度在于他所规劝之人是秦王嬴政,因此,在文章的布局和措辞上都需要格外小心,既不能惹怒秦王,又不能过于谨小慎微,还要明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在多重考量之下,李斯精心安排了行文逻辑。
首先,李斯在开篇即点明个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闻”和“窃”分别暗含了两个意思。
一是指明“逐客”这一言论已在坊间流传开了,有声势愈演愈烈之意;二是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李斯在这里至少向秦王表明了自己的两个目的,一是向秦王传达自己始终关心秦国民生发展,二是直明个人观点,引起秦王兴趣。
开头一句话已经内含着可以使秦王软化的秘密武器,那便是一颗“真心”,也为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言说空间。
其次,李斯巧用“例证”,将“举例论证”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他在第二段援引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四位君主,并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来反驳“逐客”之说;紧接着他联系当下实际,指出秦国重客国之物却轻客国之人的矛盾心理,并点明“逐客”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成就霸业之人所为。
高中教材助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异同《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二文都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习这两篇文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交流能力,思辨能力。
两篇文章都是臣子对君主的谏言,都体现出古代臣子公文劝谏君主的风格特点——委婉曲折,轻重有度。
但《谏逐客书》成文于战国末期,正值各国混战,诸侯争霸,秦王政尚未一统天下,矛盾日益尖锐之际。
所以李斯此文处处显示出杀伐之气,制霸之思,以及隐藏在文章背后李斯对个人出路的考虑。
反观《谏太宗十思疏》乃是魏徵于大唐一统,国力日盛,天下初安之时向唐太宗李世民的劝谏,然而太平景象之下亦有隐患,因此此文不仅是对太宗的警示,更是魏徵对国祚绵延的长远考虑。
两篇文章在文章形式、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既有不同,又存在着相似之处。
因此,分析两篇文章联系与区别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展开。
一、文体及文本内容辨析(一)“书”与“疏”“书”与“疏”都是古代应用文体的标志,但是二者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首先是出现时间的早晚不同,据考“书”始自先秦,而“疏”则见于汉代之后。
就用法而言,又有异同之处。
“书”与“疏”于公私皆可使用。
“书”既可作书信,又可作为下对上的进言,称为“上书”。
此外“上书”又有用法区别,一则臣子对君主上奏,作公文用,如李斯的《上二世书》;一则晚辈对长辈表示敬意用,属于私用,如《上枢密韩太尉书》。
“疏”源于“书”,《说文解字》中释作“通也”,意指疏通。
其也可公私两用。
对公者,称“上疏”“奏疏”,如《论积贮疏》;私人往来则可称为“私疏”,如《与子俨等疏》。
虽然“书”与“疏”都可作公私两用,但是二者用于上行文,尤指臣子向君主递呈谏言时所作公文,“上书”与“上疏”在写作手法有一定区别。
秦统一六国之后,出台“书同文”政策,相应的对各类文体也有一定的规范,“疏”“奏”逐渐合用。
而古今公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格式特点,严格的行文标准,固定的章法要求。
分析谏逐客书的语言技巧作文英文回答:The "Letter of Remonstrance and Exile"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persuasive writing, employing various language techniques to effectively convey the writer's message. One such technique used is the skillful use of rhetoric, which i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letter. The writer uses rhetorical questions to engage the reader and make them reflect on their actions. For example, in the opening paragraph, the writer asks, "Have you ever considered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actions?" This question immediately grabs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prompts them to think about their behavior.Another language technique employed in the letter is the use of emotive language. The writer skillfully appeals to the reader's emotions, aiming to elicit a strong response. For instance, the writer describ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reader's actions as "devastating" and"heartbreaking." These emotionally charged words create a sense of urgency and compel the reader to reconsider their behavior.Additionally, the writer employs the use of irony and sarcasm to convey their message. They highlight the hypocrisy of the reader's actions by stating,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success in driving away those who truly care about you." This ironic statement serves to mock the reader's behavior and provoke a sense of guilt or shame.Furthermore, the writer uses vivid imagery to paint a picture in the reader's mind. They describ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reader's actions as a "dark cloud" hanging over their lives. This metaphorical languagecreates a powerful visual image and emphasi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reader's behavior.Overall, the "Letter of Remonstrance and Exile" effectively utilizes rhetoric, emotive language, irony, and vivid imagery to persuade the reader and convey thewriter's message.中文回答:《谏逐客书》是一篇充满说服力的写作范例,采用了各种语言技巧来有效传达写作者的信息。
《谏逐客书》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文章第1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明确:(1)选材典型。
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论证论点。
(2)用事高度概括。
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而是高度概括,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
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
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
但是,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
写穆公重点在“求士”八句,用士结果两句;写孝公用客一句,结果八句。
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
2.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明确:(1)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
(2)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3)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阅读方法小贴士选用论据需要注意:①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②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③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④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
3.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明确:(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2)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说理透彻流传千古——李斯《谏逐客书》详解(二)说理透彻流传千古——李斯《谏逐客书》详解(二)下面将全文层次、内容简要归纳一下:《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说文,它的中心论点就是“谏逐客”,也就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或者说论述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全文分五个段落进行论述。
这五个段落的分论点是十分明确的,可概括如下:第一段,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过秦国发展史中四位有作为的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重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
第三段,通过对秦王所喜爱的非产于秦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铺陈,用对比法说明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是错误的。
同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作法,不是统一全国、制服诸侯的方略。
第四段,运用比喻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与害,纳客就能无敌于天下,逐客则是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
第五段,总结全文。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从层次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奏议的总观点、分论点都十分明确。
分论点都紧紧扣住中心论点,层次清楚,结构紧凑,是一篇精心结撰的好文章。
下面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李斯这篇奏议为什么能说服、打动秦王?它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说服力、感染力?我所以要提出过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大家能居高临下,从全局、根本目的上综合把握这篇文章。
因为李斯写这篇奏议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服秦王,不要逐客。
所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处理,包括一切艺术手段的运用,都应当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
如果我们要把握全篇文章的艺术特点,那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
凡是有助于达到这一最终目的的一切方法手段,都是正确的、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
下面从内容与形式统一角度对这篇文章说理艺术,作些提示性分析:一、抓住秦王内心的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最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当时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谁都想将天下于自己掌握之中,而秦王又是个强权在握,雄心勃勃的霸主。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谏逐客书》是公元前 237 年,李斯为阻止秦国驱逐外来人士而写给秦始皇的奏议,是一篇有着浓厚论辩色彩、用词极佳的说理议论文章。
作为书中之上乘,《谏逐客书》也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典范之作。
研究古代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对我们现代应用文写作有巨大的帮助。
《谏逐客书》集中体现了应用文目的实效性、主旨鲜明性、内容针对性、材料真实性、语言得体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掌握应用文合理得体的写作技巧无疑会成为一大优点。
开宗明义,落笔入题国君或皇帝都拥有着对上书者生杀予夺的权力,因此,奏议大都写得藏锋不露、委婉含蓄 ;或不留缝隙、处处说圆 ;或以屈为伸、以退为进。
《谏逐客书》却自成一家、开门见山。
据悉,在李斯上书前,秦王就已下达了《逐客令》,令作为公文中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文体 , 一经颁布 , 任何人都必须遵循 , 拒绝执行法令 , 其罪当诛。
而李斯运用避重就轻的策略 , 巧妙地缓解了这一铁令带来的尴尬境地。
文中仍停留在闻吏议的阶段,这样就只是自己也发表些意见罢了。
这种说服是高效和有力的 : 第一, 从秦王身上移开批评的矛头 , 而针对大臣 , 这就避免了与秦王的对立冲突。
第二 , 使自己躲开了抗命不遵的罪名 , 同时又为秦王收回成命铺好了台阶。
窃用商议的口吻 , 显得真诚而谦卑 , 让对方易于接受 , 又能引发对方深思。
所谓委婉得体 , 柔中带刚,不偏不倚 , 恰到好处。
而一个刺眼的过字干脆明晰的阐发了自己的观点,直白而中肯的点明了逐客的不当。
既警示了对方,又很好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要旨。
因此 , 历来被视为凤头的范例。
谈古论今,实事求是要想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实例。
文章围绕皆以客之功这一论点,从历史事实和社会现状、先前明君和今日秦王、用物和用人的角度入手,正面谆谆说理,反面步步紧逼。
此文之妙全在用逆用反,但见其轻便,不见其椎钝。
文章先从正面引述了先王们通过任用外来贤能人士来富国强兵,后又立刻回到秦国眼下逐客的事实,从而得出结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扼要指出李斯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六扼要指出李斯《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
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
后来在秦王政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
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志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