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课件岳麓版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4
9.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熟悉相关“两弹一星”的知识,了解屠呦呦、袁隆平及其科学成就。
2、目标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重点:经济建设成就,“两弹一星”,屠呦呦、袁隆平及其科学成就。
难点: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畅谈)二、新知探究(一)经济建设成就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探索的时间段2、看图说一说,我国在此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3、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4、思考:取得成就的原因5、教师小结(二)“两弹一星”1、简介钱学森和邓稼先两位科学家2、中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3、思考: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原因和意义4、“两弹一星”精神5、编排速记口诀6、尝试背诵(三)青蒿素与“东方魔稻”1、青蒿素(1)看图片,介绍青蒿素(2)因研制青蒿素所取得的荣誉(3)成功提取青蒿素的意义(4)编排口诀(5)尝试背诵2、“东方魔稻”(1)看图片,介绍袁隆平及杂交水稻(2)意义(3)荣誉(4)编排口诀(5)尝试背诵三、巩固练习四、总结回顾1、学习这节课之后,你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很多的成就,理解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了解了一些科技进步,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像他们一样,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下课!。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展示了科学家们为国家利益、为人民福祉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材还强调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科技知识背景的补充,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掌握相关史实和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领域的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对科技话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
4.成果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案例分析: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科技成就背后的艰辛付出。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一、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讲述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人为攻克科学技术难题付出巨大牺牲和努力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水平,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他们事迹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等精神。
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袁隆平培育籼型水稻的世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平。
过程与方法: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相关图片和记录片,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归纳出新中国在国防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通过让学生分析“两弹一星”“东方魔稻”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使学生深刻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讲述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人自力更生艰苦打拼、科学求真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奋斗、自强、爱国报国的优秀品质。
通过度析两弹一星、东方魔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956--1978年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国防工业的重大成就--“两弹一星”。
教学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艰辛探索中,虽然遇到一些挫折,比如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国防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分别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了无数的模范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重大突破,这就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新课讲授:一、经济建设成就: 1956--1978年我国取得的主要建设成就,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建设成一批大中型项目:两大钢铁基地(武汉、包头),三大油田(大庆、胜利、大港)。
动手操作:将这些成就标注在中国地图上,也能够按照工业生产、交通建设来加以区分记忆。
关于这些经济建设成就的重要影响:一是“体系形成”,即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打下基础”即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实例展示了我国在基础设施、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真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科技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成就和科技进步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在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方面的历史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科技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主要发展历程和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科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科技意识,培养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在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主要发展历程和成就。
2.难点:分析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方面的发展。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与我国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一些建设成就和科技产品,如高铁、航天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有哪些历史发展过程和科技进步的支持?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在建设成就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主要发展历程和成就。
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和科技成就
(二)水平目标:通过列举新中国在建设与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理念。
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长远意义
三、教学难点: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教学模式介绍: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设计思路说明: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经济建设成就,二是“两弹一星”,三是青蒿素与“东方魔稻”,从整体看,知识点相对较少。
但本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拓宽,调动学生大量搜集资料,充实本课内容。
二是要联系实际,把历史引入学生的身边,使学生有效地去感性认识。
三是深入挖掘,如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基本上都学会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
参考答案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事件──“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展开叙述。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尽管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高科技领域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目
1:掌握全面建设时期的建设成就
2:知道“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及研发者;知道屠呦呦和袁隆平的具体成就;
3: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水平。
二、自主学习教师调用以下套卷,学生分组抢答完成本课基础知识填空:随堂训练——自学检测—《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自主学习,即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掌握全面建设时期的建设成就
2.通过预习,你对邓稼先有哪些了解呢?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通过了解邓稼先的故事,你认为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4.袁隆平和屠呦呦有哪些成就?
四、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实行小结
五、板书设计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