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词汇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68.55 KB
- 文档页数:9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作者:贾攀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探讨了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确立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意义。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导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 De Saussur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语言学家,是全球公认的现代语言学之父。
《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一、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及特点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因此,它跟其他一切研究价值的科学一样,具有内在二重性。
所以他把所有的语言现象分为共时性现象和历时性现象两类,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共时和历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关语言学的静态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
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1]并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指出“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相反的,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语言的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y 〕和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又称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共时的描写以一个固定的时间(通常,但非必须,是现在)为它的观察角度,关注的是同一时期语言系统中各项共存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研究语言的价值等等。
大多数的语法书就属于此类型。
索绪尔的历时语言是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研究语言。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则是在时间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间的关系,更多的研究语言中要素的类比、交替、粘合等变化现象。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历时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无关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影响过这一系统。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观点韩佳庆(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
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并提出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
本文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产生的背景、定义与关系以及共时优先的意义与局限性来把握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的观点。
一、共时与历时理论产生的背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盛行,比较学派开辟了语言研究许多新的领域,但“却没有建立起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它没有成功地探索出所研究对象的本质”。
索绪尔发现历史比较语言学并没有确定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因而批判性的继承历史比较语言学并创立了结构主义。
他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又走到了语言研究的第二条分叉路口,“一条通往历时,另一条通往共时”。
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关系索绪尔以时间因素为切入点,认为时间的元素的介入会改变语言事实、影响语言研究,“使这门科学面临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从科学研究价值的二重性来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与其他同价值有关的科学(例如政治经济学的劳工和工资)一样,具备内部二重性。
因此他区别出两种语言科学,它们各自对应着“静态”和“演变”两种状态,而“所有和静态相关的就是共时的;和演变有关的就是历时的,”这就是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也称为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历时观点和共时观点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第一,“共时语言学关心的是联结共存要素和在说话者的集体思维中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也就是说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系统内部各项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语言的某种状态,或者说是某一特定状态的语言系统,而且不考虑时间因素。
而“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非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够成系统”,换句话说,历时语言学考虑“时间因素的干预”,也就是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某种语言演变时一个又一个不断延续着的阶段。
历时变化中的现代汉语词汇共时研究--结合索绪尔语言学观点
分析不同时期现代汉语词汇特点
张荩文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语言变化的真正原因从来只有两个:一方面是作为内因的构成言语的事实;一方面是作为外因的使用语言的人。
人类聚居构成社会,相互沟通依赖语言,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新鲜事物产生,旧事物消亡,都会对语言的发展变化造成影响。
而在语言各要素中能够将语言的发展变化最鲜活快速呈现出来的要素便是词汇,故而语言的双重性也在词汇变化的一静一动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一是共时
的某时状态,一是历时的历史过程。
旨在结合索绪尔语言学观点来研究归纳现代汉语词汇在两个汉语词汇变动明显的历史时期(五四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特点,以便能够更加规范地运用现代汉语词汇。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张荩文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共时研究的历时、历史视角 [J], 王东海;张志毅
2.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四个比喻看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 [J], 郭瑀
峰
3.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误解与本真状态 [J], 胡剑波;
4.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四个比喻看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 [J], 郭瑀峰
5.共时历时学说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J], 严戎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通话汉语的研究报告关于普通话汉语的研究报告导语:汉语称谓研究历史悠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这一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
下文是相关回顾,大家可以一起来参考一下相关内容。
1、重视研究的实用性。
研究者以《汉语学习》、《语文建设》为主要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汉语称谓,提出要规范新生称谓,纯洁汉语词汇。
有的称谓词使用模糊不清,研究者讨论了正确的书写形式和用法;有的对误用、滥用的称谓词进行纠正;有的称谓词“旧瓶装新酒”,在新时代产生了新的用法,研究者探源溯流;有的探讨汉语礼貌称谓,指导恰当使用尊称、谦称、对称、他称。
在对外交流方面,探讨汉语称谓教学,研究称谓的正确翻译,指导外国留学生正确学习汉语,恰当使用汉语称谓。
同时,汉语称谓研究也为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提供了科学依据。
2、重视汉语称谓的文化性。
汉语称谓的文化因素研究是这个时期的热点,李树新《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创了这个时期研究的先河。
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文化观念的变革,平等原则和情感原则取代了等级原则成为现代汉语称谓词的主要原则。
但由于中国原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等级称谓依然存在。
称谓词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新旧文化观念的`变化。
3、开始重视专书称谓词研究。
在这个时期,专书的称谓词研究开始起步,论文逐渐增多。
有的是全书称谓词研究,有的是对书中某个称谓现象、某类词的专题研究。
研究者对专书的称谓词语加以系统的整理和考察,为断代研究和宏观研究提供了材料。
4、重视称谓的比较研究。
开始重视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
所谓共时的比较研究,是指同时期的汉语与方言、外国语称谓的比较,从而看出汉语称谓构词特点以及汉语婚姻制度和社会形式的独特性;所谓历时的比较研究,是指研究者从称谓词的历史演变着眼,详尽描述某个称谓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努力摸索其演变规律。
5、重视社会调查,进行定量分析。
称谓研究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社会使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词汇化研究综述一、词汇化概述(一)词汇化概念词汇话的概念可以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阐释。
沈家煊(2004)认为,”从共时层面的角度来看,词汇化指“用词来表达某个概念”;历时层面的词汇化,是在历时发展中,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变为词的过程,它包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词缀变为词,这是相对于“实词虚化”或“语法化”而言;另一种指词的组连(两个或多个词连接在一起的序列)变为词。
”[1](二)词汇化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词汇化有不同的类型。
从董秀芳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汉语词汇化过程的三种类型:(1)是由短语发展而来,这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
在这类词汇化过程中,“其内部成员有的词汇化过程高,各方面都符合了词的标准,这是词中最典型的成员;而有的词汇化程度不太高,在有些方面符合词的标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还带有短语的特征,这是词中不太典型的成员。
”[2](2)是从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
句法结构中所包含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落或消失,而这些汉语历史早期出现的虚化程度不等的各类语法性成分,都有可能与相关的词汇成分发生粘合从而变成词。
但是这类现象并为引起以往学者的注意。
(3)是本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的两个相邻单位变为一个词的跨层次结构词汇化。
这一类型的词汇化的对象主要是虚词,这一变化实质上是由一个非语言单位变为词汇单位。
杨亦鸣、余光武(2003)则认为语言中词的词汇化程度是不同的,他们赞同Packard(2000)提出的”根据词的成分是否保持其语义和语法信息的明晰性将词分为‘强词汇化’和‘弱词汇化’“[3]这一说法,同时,Packard(2000)指出”词汇化之所以是汉语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因为它是汉语构造新词的一个特别来源,还因为它可以解释词与其成分之间的变化本质和词的内部信息在总体上对于语法的可用性。
“[4]语言中的词与其成分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其词汇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据此Packard(2000)对词汇化进行了以下五种分类:”(1)是常规词汇化,(2)是隐喻词汇化,(3)是弱语义词汇化,(4)是弱语法词汇化,(5)是完全词汇化。
浅析历时和共时的关系、意义和局限性作者:杨芳来源:《人间》2016年第33期摘要: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历时态和共时态,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结构主义发展到今天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我认为对于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关系的研究将有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明白确立共时优先的意义以及它们的局限性。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意义;局限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50-01一、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关系索绪尔在区分语言和言语后又走到了语言研究的第二条分叉路: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
语言的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y 〕和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又称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共时和历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关语言学的静态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
如朱德熙老先生的《语法讲义》属于共时研究的一个方面。
索绪尔指出“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相反的,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索绪尔运用比拟来说明“共时”“历时”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历时态比作物体,而把共时态比作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用树干纵断面和横断面来比拟历时和共时研究的不同;在众多比拟中,下棋的例子最为精辟。
用通俗的例子来说,好比画家对一座山写生,他画中表现的只是就某一角度进行展示的一幅图景,而不可能是整个地壳变迁的过程,当然人们可以联想或推测这座山以往的变化情况,但这涉及到思维层面,与这幅画和整个山的现状无关。
同样语言在一定时期内展现的也是“共时”的情况,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话语本身而已,不可能见到任何话语,都映射出它们自古至今的整个演变过程。
二、区分共时和历时的意义(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二元对立、普遍与特殊的原则。
浅谈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理论作者:张诗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共时与历时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本文将对共时与历时理论提出的背景、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关系进行阐述,并分析这一理论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历时作者简介:张诗雨,1993年10月25日出生,女,山东省聊城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1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共时与历时理论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共时与历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新语法学派盛行的时期,索绪尔也曾是新语法学派的一员。
后来,索绪尔经过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他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并没有确立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他首先把人类的言语活动区分成语言和言语,作为研究言语活动的第一条岔路口。
接着,他又进一步指出了第二条岔路口,即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
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索绪尔指出,“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研究共时态的就是共时语言学,又称为静态语言学,研究一种或几种语言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状态,而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干预。
研究历时态的是历时语言学,又称演化语言学,它研究的是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发生的变化,是语言系统内要素的演变而非语言系统本身。
也就是说,共时语言学旨在建构共时存在的语言系统的内在关系系统;历时语言学则是对系统内要素的演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只能放到语言系统之外进行。
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零、引言随着Givón(1971)提出的“今天的词法即昨天的句法”观念的不断深入,词汇化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总结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推动汉语词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拟选取和汉语词汇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比较和综合整理。
一、词汇化本质与相关问题词汇化的界定Kurylowicz(1965)首先提出有一种跟语法化相反的演变过程叫做“词汇化”(lexicalization),即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又词汇化为派生形式。
吴福祥(2003)解释Kurylowicz所说的“词汇化”实际上是指虚化程度较高的成分变为虚化程度较低的成分。
如同其他语言学术语,国内外学者因研究理念和视角的差异,至今对“词汇化”本质的理解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在语言演变领域讨论词汇化现象。
胡壮麟(2003)论及“语法化的单向性和脱语法化关系”时指出,在国外,“词汇化”一词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的术语,除了“词汇化”(lexicalization),还有诸如“脱语法化”(degrarmmaticalization)、“再语法化”(regrammaticalization)、“功能变异”(exaptation)等。
以英语为例,如-etic和-emic,原来是phonetics(语音学)和phonemics(音位学)的后缀,现在都成为词汇词,其意义分别是“非位学”和“位学/素学”,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词汇化”(lexicalization)。
Brinton&Traugott(2005)以构式体现出来的“词汇性”或“语法性”特征来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
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是渐进的,讲话者在某些特定语境中使用某种形义兼备的句法构式或词汇构型,且其形义特征不能完全从构式成分和构型模式派生或推断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式或构型内部成分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变得更具词汇性,这样的变化称之为词汇化。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大纲第一讲绪论第二讲词和语素第三讲词的构造第四讲词义第五讲语义场第六讲固定语第七讲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第八讲汉语词汇与文化第九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词汇二、词汇学和词汇学的类别三、词汇研究的意义一、什么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语的总和。
所谓¡°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
它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意义,在实际使用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所以,词汇也叫¡°语汇¡±。
“词汇”的多种理解词汇有时可以指某种特定范围内所有词语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汇里大多数是复音词。
英语词汇中半数以上的词语来自于其他语言。
老舍的词汇具有幽默的风格。
《红楼梦》词汇毛泽东的著作既有高雅的书面语词汇,也有大量的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口语词汇和方言词汇。
注意区分“词汇”和“词”词汇是个集体概念。
想当年,邓丽君一首《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让全国人民对“野花”这个词汇有了婚恋学上的新认识。
(《羊城晚报》2005.2.24《家花没有网花香?》)“许国璋先生曾列举了《中国日报》上foreigner、tradition等十多个词汇,指出中国作者用英语写新闻报道时,往往是“英语词汇形式,中国文化内容”,即:土特产,洋包装。
” (《语言学习之含义——谈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注意区分“词汇”和“词”“…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好像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
”(《文汇报》1979.8.20)在重庆,人们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称为“棒棒”,它带了一定的歧视意味,吐出这一词汇者往往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神态。
所以,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集合体,词汇与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二、词汇学和词汇学的类别(一)词汇学及研究对象(二)词汇学的类别(一)词汇学及研究对象词汇学是以语言中的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论汉语词汇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意义作者:章黎平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年第01期文章认为汉语词汇纵横两向综合比较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必然趋势,可以解决以下目标:1.扩展研究范围,深化对汉语词汇学的理论探讨;2.可以探讨方言学的一些问题,如汉语方言词汇的共性和差异,方言词汇的历史传承及其反映出的历史层次,汉语方言词汇的区域类型特征和方言分区等;3.加强语义学问题的研究;4.探讨汉语词汇史的问题;5.宏观词汇学:汉语方言词汇区域类型特征与历时类型特征的联系,研究词汇演变中语言接触等关系;6.了解普通话词汇的来源及方言分布、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度等问题,为方言区推广普通话服务。
作者认为进行汉语词汇比较要坚持几个基本观点,即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观点、系统观点、宏观语言学观点等,应从基本范畴层次词汇入手。
汉语;词汇;比较研究H03A011609〖=〗比较词汇学已成为汉语词汇学的新进展[1]。
近年来汉语的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出现了新的进展,那就是李如龙提出并大力倡导的汉语词汇纵横两向综合比较研究模式。
他认为,对汉语词汇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应把古今汉语串联起来,比较古今共同语及方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的诸多现象离开古汉语、方言是说不清楚的,有些问题需要联系历史,而有些词汇史上的问题又需要联系方言。
汉语研究方法上,同时考虑古今南北,无论对解释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特点还是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都是十分必要的。
[23]张志毅等在《汉语词汇学的创新问题》中指出:“李如龙先生倡导的方言间词汇比较研究、古今词汇比较研究,在中国词汇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前景之广阔,成果之丰硕,是可想而知的。
”[4]汪维辉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常用词演变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由单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相结合。
[5]但是从目前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来看,真正把共时与历时结合起来考察汉语词汇的相关问题的成果并不多。
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一期︵总第五十七期︶“也许”和“兴许”的共时比较和历时演变颜刚摘要:“也许”和“兴许”常常被用来表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测和估测,本文试从共时历时的角度探索二者的差别。
从共时角度看,“也许”的句法位置最为灵活,“兴许”一般不出现在句末;“也许”经常连用共现,而“兴许”却很少;两者常常和语气词“吧”共现。
从历时的角度看,“也许”词汇化主要由于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兴许”的形成则主要是对方言的吸收,没有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
关键词:也许;兴许;共时;历时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1-0086-04DOI:10.3969/j.issn.1674-5078.2018.01.025收稿日期:2017-11-07作者简介:颜刚(1992-),男,江苏宿迁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一、引言现如今,对“也许”和“兴许”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对“也许”和其它相近副词的对比研究,如盛丽春从功能分析角度对“大概”“也许”“恐怕”3个词进行研究,薄路萍从共时角度对“说不定”和“也许”进行分析。
根据所查文献,目前有刘华林涉及“也许”和“兴许”的相关研究,主要从3个平面角度对“也许”类副词进行考察。
“也许”和“兴许”是一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常常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句义。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差异,仍然存在研究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一步发掘二者的差别。
二、“也许”和“兴许”的共时比较(一)句法分布张谊生认为,评注性副词(语气副词)在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特征:述谓性和灵活性。
“也许”和“兴许”作为一种评注性副词,其句法位置相对灵活。
根据我们所查到的语料来看,“也许”和“兴许”都可以位于句首和句中。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也许”可以单独使用,即可以在句末,而“兴许”却不可以,可能是与语料的来源有关,我们只找到“兴许吧”位于句末的情况。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刘小平/遵义师范学院摘 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是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时至今日,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仍具有非凡的价值,无论何种语言的研究都离不开索绪尔的语言思想。
但是,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仍存在很大争议,国内外的语言学家都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共时 历时 语言学一、语言学的共时和历时(一)语言学的历时态语言的历时态就是纵观语言的历史,将语言放在一个时间轴上进行研究。
以历时态进行语言的研究时,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元素在一段历史时间内的变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言在时间的过程中经历的变化和规律。
相对来说,语言的历时态研究就像是一部连环画,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点。
索绪尔是语言历时态研究的发起人之一,在不断的纵向研究中,索绪尔看到了语言学的另一种研究方式,也就是共时态。
(二)语言学的共时态语言的共时态也可以成为语言的静态。
如果说语言的历时态是一部连环画,那么共时态就是一幅画,在画中展现出语言当时当下的状态。
其主要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的语言各元素之间,在某一时间内的相互关联,重点在于关系而不是变化。
(三)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关系首先,共时态是在历时态的发展研究中提出的。
可以说索绪尔透过历时态的研究,抓中了共时态。
其次,共时态和历时态必然存在联系。
前文将历时态比作连环画,共时态比作一幅画,那么共时态就是历时态其中的一副。
在研究方向上,历时态注重的是研究语言要素的变化;共时态注重的是研究语言要素的相互关系。
历时态变现出的是语言的变化规律,共时态则对变化规律进行了解释。
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价值(一)历时态历时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许多语言学者指引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就是沿着历史的发展纵向的进行语言演变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在众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以中国汉语为例来说,我们通过语言历时态的研究能够清晰的看出语言的演变过程,无论是语言的声韵、词汇还是语法都从毫无头绪变得有迹可循。
汉语“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考察作者:汤传扬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柴火”义的主导词有“柴火”“柴”“樵”,“柴”和“柴火”以长江为界呈南北对立分布,“樵”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表“柴火”义,上古汉语时期有“薪”“薪荛”;中古汉语时期新增“薪火”“薪槀/藁”“薪苏”“樵苏”“柴草”,“薪荛”退出概念场;近代汉语时期新增“柴火/禾”“烧柴”“柴茅”等。
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布相结合,推测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表示“柴火”义,经历了“薪→柴→柴火”的演变。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樵”源自上古汉语。
关键词:薪;柴;柴火;樵;共时分布;历时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柴火】条:名做燃料用的树枝、秫秸、稻秆、杂草等。
表示“柴火”义的词在农村至今仍很常用。
本文首先描述“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接着考察历史文献中的“柴火”义词,进而将两者相结合讨论相关问题。
一、“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现在能够利用的方言资料比较丰富,我们可以综合起来运用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方言事实。
但有时几种调查资料不尽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辨识。
1.1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对“柴火”义词的调查根据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10柴火”条,现代汉语方言“柴火”义词的分布概况可以归纳如表1{1}:有些地方两种说法并存。
“柴”“柴火”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13(中原官话2、兰银官话2、江淮官话3、西南官话6)、晋语5、吴语3、徽语1、湘语8、赣语4、客家话1、平话1;“柴”“柴草”并存的方言点数为西南官话1;“柴火”“柴草”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2(冀鲁官话1、西南官话1);“柴火”“烧柴”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2(东北官话1、西南官话1);“薪”“薪稿”并存的方言点数为乡话1;“樵”“物燃”并存的方言点数为闽语1;“樵”“樵火”并存的方言点数为闽语1;“茅柴”“半子”并存的方言点数为东北官话1。
第29卷第1期 2018年2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 o l.29 N o. 1F e b.2018论汉语词汇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意义章黎平,解海江(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海外高端翻译人才培训基地,上海200083)摘要:文章认为汉语词汇纵横两向综合比较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必然趋势,可以解决以下目标:1.扩展研究范围,深化对汉语词汇学的理论探讨;2.可以探讨方言学的一些问题,如汉语方言词汇的共性和差异,方言词汇的历史传承及其反映出的历史层次,汉语方言词汇的区域类型特征和方言分区等加强语义学问题的研究,.探讨汉语词汇史的问题宏观词汇学:汉语方言词汇区域类型特征与历时类型特征的联系,研究词汇演变中语言接触等关系了解普通话词汇的来源及方言分布、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度等问题,为方言区推广普通话服务%作者认为进行汉语词汇比较要坚持几个基本观点,即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观点、系统 观点、宏观语言学观点等,应从基本范畴层次词汇入手%关键词:汉语;词汇;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3060(2018)01 -0116 -09比较词汇学已成为汉语词汇学的新进展1。
近年来汉语的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出现了新的进展,那就是李如龙提出并大力倡导的汉语词汇纵横两向综合比较研究模式。
他认为,对汉语词汇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应把古今汉语串联起来比比较古今共同语及方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的诸多现象离开古汉语、方言是说不清楚的,有些问题需要联系历史,而有些词汇史上的问题又需要联系方言。
汉语研究方法上,同时考虑古今南北,无论对解释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特点还是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都是十分必要的。
23张志毅等在《汉语词汇学的创新问题》中指出:“李如龙先生倡导的方言间词汇比较研究、古今词汇比较研究,在中国词汇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前景之广阔,成果之丰硕,是可想而知的。
”[4]汪维辉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常用词演变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由单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相结合。
6但是从目前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来看,真正把共时与历时结合起来考察汉语词汇的相关问题的成果并不多。
而且有些基本词历时演变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其在方言中的大体分布情况,但没有真正把历时研究与共时分布结合起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另外中古与近代汉语词语考释中也有联系方言的做法。
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研究结合不够深人的主要原因是历时与共时综合比较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不太明确。
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李如龙认为现代汉语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词汇学必须从共同语和方言的事实中归纳出词汇的系统来,并特别注重考察基础方言的词汇、共同语的词汇和其他方言词汇之间的相互作用。
限定于共同语范围内的现代汉语词汇学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现代汉语词汇学,即使是研究狭义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也应比较这些异同,才能分清广义的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狭义的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把现收稿日期:2016-12-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语核心人体词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4F Y Y011);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汉语语文辞书词汇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Y B125 - 158)。
作者简介:章黎平,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海外高端翻译人才培训基地讲师,文学博士。
第1期章黎平等:论汉语词汇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意义117代汉语共同语词汇与古代汉语词汇进行比较,分清基本词汇中哪些是上古、中古、近古时期传承下来的,哪些是现代创新的,哪些是从外族语言借用的,哪些是从方言吸收的,这对理解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特点十分重要。
对汉语词汇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应把古今汉语串联起来比比较古今共同语及方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的诸多现象离开古汉语、方言是说不清楚的,有些问题需要联系历史,而有些词汇史上的问题又需要联系方言。
[3]所以汉语研究方法上,同时考虑古今南北,进行古今南北综合比较研究,无论对于解释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特点还是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都是十分必要的。
此处“古今南北综合比较”即本文“共时与历时综合比较”,也叫“纵横两向综合比较”。
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综合比较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概括为:所指相同,能指发生历时演变和存在方言差异;能指相同,所指发生历时演变和方言差异及其历时演变和方言差异的联系。
张志毅等认为,研究汉语词位和义位的共时变化和历时演变,是现代词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7。
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综合比较研究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
首先可以从基本词汇做起。
李如龙认为$方言调查、做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是应该从日常生活的高频词人手的。
”-]我们主张用基本范畴词汇这个概念,汪维辉等所考察的古今发生更替的常用词,也属于基本范畴词汇。
李如龙强调“词汇比较研究的重点必须坚决转移到基本词汇上来'3],他在《汉语方言学》中列举的汉语方言差异较大的基本词汇,均属于基本范畴词汇,如:锅/鼎/镬/煲/釜,坟/ 墓/地/冢,睡/睏/睏觉,寒/清/冷/冻,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对汉语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研究,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能用来解释汉语的各种语言事实的语言学理论,包括共时的结构特征的理论和历时的发展规律的理论。
”-]但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和研究目标的不同,汉语词汇综合比较研究的层次和深度也会有差别。
下面谈谈对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综合比较研究目标的粗浅看法。
1.扩展汉语词汇研究的范围,深化对汉语词汇学的理论探讨完整的汉语词汇学,应该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各方言的共同特征、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及其不同方言的词汇的共同发展演变规律。
通过纵横两向比较,能拓展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课题,补充或修正目前汉语词汇研究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如关于基本词汇的性质问题,经典提法是:稳固性、能产性、全民性,虽然有人对划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提出过其他的标准,如刘叔新提出“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8]233但没有动摇这三个特征作为基本词汇性质的经典地位。
我们从汉语词汇共时和历时综合比较来检验基本词汇“稳固性”特征。
首先是如何理解基本词汇的稳定性。
符淮青说$稳固性不能理解为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它的语音形式从上古音变为今音,它的概念义有不少也随着人们的认识发生深化。
所谓稳固性是指它存在很长时间,在长时间中它的指示范围是稳固的。
”®这里没有区分基本词汇和基本范畴词汇两个概念。
从历时视角看,判断基本词汇是否具有稳固性的标准应该是:古今表达的基本范畴未变,所用词位是否发生变化。
这里涉及两个参数:所指(范畴、义位)和能指(词位),其中所指是常量,能指是变量。
基本范畴是常量,词位是变量。
古今表达的基本范畴未变,所用词位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基本词汇具有稳定性;古今表达范畴未变,所用词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发生了更替,我们就说基本词汇不具有稳定性。
与基本词汇理论中基本词汇的稳定性相对的是基本词汇的更替性。
从汉语史上看,基本词汇发生更替倒是较为常见的,其替换过程被认为反映了汉语词汇史的基本面貌。
如下面几组基本①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118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词汇,从古到今也发生了变化。
“吃”语义场“吃”更替“食”[9];下肢语义场,在“踝下”义位上“脚”替换“足”,在整条腿义位上“腿”替换“脚。
纵观汉语史,属于基本词汇的人体词发生了很多变化,“肢体的名称自然也很早就产生了。
它也是属于基本词汇的,但是它的稳固性没有自然现象的名称的稳固性那么大。
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词”[11]496。
据考察,从古至今只有“手”“心”“肝”等少数几个词的词形和词义没有发生变化。
[12]在基本颜色语义场中,上古汉语由一个词“青”表达的颜色范畴,到了现代汉语变为由两个词表达;[13]下肢动作语义场,在与普通话“跑”相对应的义位上,“跑”代替“走'在穿着义位上,“穿”替换“着'睡眠语义场,从上古到现代发生了“寝”“卧”“眠”“睡”的历时更替;在炊具语义场,“锅”替换“鼎”“镬”。
[14]在汉语词汇史中,基本词汇或常用词的历时更替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说,从历时角度看,说基本词汇具有稳定性特点,是不准确的。
对此,苏培成提出基本词汇的时段性问题[15]。
这与基本词汇稳定性的历时视角又是相矛盾的。
从共时角度看,无所谓稳定与否。
作为词汇范畴,基本词汇是存在的,汉语词汇发展的事实是,基本词汇既具有稳定性,也存在更替性。
而且基本词汇发生更替是较为常见的。
基本词汇的“稳定性”和“更替性”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排斥关系。
古今汉语的基本词汇也有一部分是亘古不变的,不同的时代都有、也只能有部分的更替,这是语言的渐变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如何理解基本词汇的全民性。
基本词汇是否具有全民性,判断标准是:不同方言间,相对应的义位或指称对象,所用词位是否相同。
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存在着词汇差异,这是基本事实。
与普通话“吃”相对应的义位,粵、闽、客方言用“食”,建瓯方言用“馇”,吴、湘、赣的大部分方言点用“喫”,官话方言大都用“吃”。
[9]与普通话“脚”相对应的义位,闽语用“骹”,其他方言用“脚”,雷州方言也说“骹板”,温州方言也说“腳腳/腳儿”,温州方言也说“腳骨”,南京方言也说“腳巴”,成都方言也说“脚爪爪/脚板”,柳州方言也说“腳板”,徐州方言说“腳丫子/腳巴子”。
与普通话“腿”相对应的义位,闽语用“骹”,粵、客、赣、湘、吴方言用“腳”,官话用“腿”。
[1"]基本颜色语义场,与普通话“黑”相对应的义位,闽语、客家话、平话及粵语的广州方言、赣语的黎川方言用“乌”,其他方言用“黑”。
[13]据解海江和章黎平考察!,与普通话“走”相对应的义位,有的方言用“行”,有的方言用“走”,还有的方言用“跑”。
与普通话“站”相对应的义位,有的方言说“椅”,有的方言说“立”,有的方言说“站”。
“穿着”义位,闽语用“颂”,粵语和客家话用“著”,官话区用“穿”。
与普通话“睡”相对应的义位,南方方言用“睏”,北方方言用“睡”。
“房子”义位,有的方言说“室”,有的方言说“厝”,有的方言说“屋”,有的方言说“房”。
“儿子”义位,有的方言说“囝”,有的方言说“崽(仔)”,有的方言说“子”,有的方言说“儿”或“儿子”。
与普通话“锅”相对应的义位,有的方言说“鼎”,有的方言说“镬”,有的方言说“锅”,还有的方言说“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