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地得的区别与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新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词语手册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1.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2.指上午。
穿戴: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
鲜艳:鲜明艳丽。
服装:衣服鞋帽的总称,一般专指衣服。
打扮:使容貌、样子好看。
校园: 1.学校内供休息﹑观赏的园子。
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
敬爱:尊敬热爱。
国旗:由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旗帜。
我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敬礼:①立正、举手或鞠躬行礼表示恭敬:向老师敬个礼。
②敬辞,用于书信结尾。
铜钟: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
教室: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
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课文。
安静:①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②安稳平静。
树枝:树木的枝条。
这些:1.指示较近的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人。
2.指代比较近的处所。
3.犹言这么一点点大。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招引: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等特点吸引。
古老:1.古雅而不同时俗古老的传说2.:年老;苍老古老之人无所闻知3.形容书画文章等苍劲朴实,有古人风格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
粗壮: 1.粗大而结实 2.声音大而有力。
枝干: 1.树枝和树干。
2.喻大宗与旁支。
3.谓枝附于干。
喻关系密切。
4.支干。
天干地支。
影子: 1.镜面或水面映照出来的人﹑物形象。
2.人或物体遮住光线而投下的暗影。
3.模糊的形象。
4.指精神世界的体现。
5.表象;轮廓。
6.痕迹;踪迹。
7.端倪;隐情。
8.指根据。
2、花的学校。
阵雨: 1.雨时短促﹑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很大的雨。
有时伴有闪电和雷鸣﹐多发生在夏季。
荒野:荒凉的野外。
绿草: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
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亦作“碧草如茵”。
跳舞: 1.腾跃跳蹦的样子。
2.舞蹈。
亦指表演舞蹈。
3.特指跳交际舞。
狂欢:纵情欢乐:~之夜。
功课:①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知识、技能:他在学校里每门~都很好。
②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做完~再看电视。
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共13个版本各有什么特色“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文本为语,不可偏指,固合言之。
”建国初期,叶圣陶先生组织编写语文教材时指出,将“国语”改为“语文”,从此“语文”作为学科的名称出现并沿用至今。
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共13个版本。
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材的使用选择权在学校手中,通常一个地区会选择一样的教材版本。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中小学使用语文教材中,一半以上的区县在使用人教版教材,另一半左右的区县分别使用苏教版、北师大版和北京版教材。
不同的教材有什么差别,又各有什么特色呢?人教版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
60多年来,人教社一直负责编写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一纲多本”,它对教材的垄断才被打破。
时至今日,人教社仍是业界公认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实力最强、最权威的。
教材亮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而富有活力。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栏目,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学习方法。
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四”,两个小伙伴正在对话:“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
”“我发现……”教材通过这种引导合作学习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偏旁往往与字义有关。
使用反馈:一位网名为“翩翩起舞”的老师认为: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知识性很广,是好事也是坏事。
容易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最后变成好的学生越好,差的学生越差。
这样差距拉大了,某些学生就对学习产生反感。
一位乡村老师在给编委会留言中写道:对于三年级教材我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知道这些高高在上的编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编书的。
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三年级的孩子每天一大堆的收集资料,这许多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的任务都让三年级孩子来完成,怎么办?农村的学生又哪来那些资料?一大堆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专家论: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编辑顾振彪说,“当时设想很好,山区农村可以编得浅一些,多些关于农村的内容;而像北京上海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应该编比较深的教材。
的、地、得的使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正确使用的、地、得。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点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 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的、地、得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谁能上黑板来把你会写的de字写出来。
表扬书写正确的同学(如没写正确,及时勉励,请人继续补充)师:de是我们汉字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的日常行为用语和写话习作当中,每一百个字的写话习作当中de字至少出现五次。
但是在我们的写话、习作甚至造句当中却经常出错,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三种de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正确的使用三种de。
二、学习de字的相同点1. 谁能说一说,这三种de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回答及时鼓励)2. 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1)都是现代汉语当中常出现的结构组词。
(2)在句子当中都起着链接作用。
(3)它们的读音一样,都读“de”轻声,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三、学习de字的不同点。
1.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及时鼓励)2.课件出示,分别讲解。
(1)写法不同a、de有三种写法,的、地、得(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多次朗读。
白勺的、土也地、双人得。
b、指生朗读。
c、全班齐读。
(2)用法不同师: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只是大家还有掌握用法,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说下三种de的用法。
3.课件出示“的”的用法: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敬爱的总理鸟的天堂可爱的弟弟问:总理、天堂、弟弟是什么词?(名词)(1)得出结论:名词前面白勺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词语解释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坪坝:平坦的场地。
穿戴: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
打扮:使容貌、样子好看。
绚丽:灿烂美丽。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鲜艳:鲜明而美丽。
绚丽多彩:形容灿烂艳丽,色彩丰富。
敬爱:尊敬热爱。
招引: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等特点吸引。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热闹的景象。
安静:没有声音。
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
摇晃:摇摆,摇动。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坡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可入药。
盛开:(花)开得茂盛。
玩耍:做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游戏。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绒毛:纤细而柔软的短毛。
引人注目:引起的人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合拢:合到一起。
假装: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势来掩饰真相。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有趣: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第三课爬开都峰笔陡:像笔杆一样直上直下。
形容坡度很大。
似乎:仿佛,好像。
发颤:发抖。
奋力:努力、尽力,充分鼓起劲来。
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兴奋,振作。
汲取:吸取。
终于:到底,表示所预料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了。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染料: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而能附着在纤维和其他材料上的有色物质,有的可以跟被染物质化合。
种类很多,以有机化合物为主。
耷拉:下垂。
觅食:寻找食物。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满载而归: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大。
常用来形容外出办事圆满成功,成果显著,含褒义。
第二单元第五课灰雀1、郊外:一个城市周围的地区。
2、惹人喜爱: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爱护。
3、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4、严寒:(气候)极冷。
5、自言自语:成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6、可惜:值得惋惜。
7、肯定: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8、果然: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方案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1. 整体内容概述- 《语文园地四》是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综合性学习板块。
它包含了多个部分,如“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内容。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在“交流平台”部分,主要是对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结与交流。
“识字加油站”通过一些具有相同部首或结构的字的集中呈现,帮助学生拓展识字量并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
“词句段运用”则侧重于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运用,包括词语的辨析、句子的改写和扩写等内容。
“日积月累”部分是一些经典的诗句或名言警句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文化内涵。
2. 具体知识点分析- “交流平台”- 这部分可能会围绕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阅读体会和写作手法展开交流。
例如,如果本单元课文以描写动物为主,可能会在“交流平台”中提到如何抓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特点进行描写。
如在描写翠鸟时,课文通过“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样详细地描写翠鸟的外形,让学生学会观察动物外形的顺序(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上到下等)以及描写的细致程度。
- “识字加油站”- 以识字为主要目标,通过有规律的字组呈现。
比如可能会有一组以“木”字旁为部首的字,像“松、柏、杨、柳”等。
这是利用汉字的形声字规律,让学生了解“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分析部首和部件的意义来记忆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 “词句段运用”- 在词语方面,可能会出现近义词辨析的题目,如“突然”和“忽然”。
这两个词都表示事情发生得很迅速,但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别。
教师可以通过例句“突然,一只小狗跑了出来。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
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2、①这所学校里有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等独特的景物。
②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穿戴不同,却都成了好朋友,他们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
③同学们读书时,山林里的朋友都好奇地听着;同学们做游戏时,小动物们也赶来看热闹。
这是一所充满欢乐与祥和气氛的学校。
第2课花的学校1、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开始翩翩起舞。
2、(1)“走过荒野”“吹着风笛”是人的动作,用来写“湿润的东风”,将“东风”当作人来写,作者让东风走过荒野,让东风吹着风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互相碰触”“拍着大手”这都是人的行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让树枝互相碰触,让雷云拍着大手,作者把我们带到人与自然狂欢的情境中,营造出一片欢乐的氛围。
3、①清风一吹,他们便跳起了舞。
②蝴蝶一来,他们便热情地打招呼。
第4课古诗三首2、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中可从“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等地方发现;《赠刘景文》中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傲霜(傲寒斗霜)、橙黄橘绿”等地方发现;《夜书所见》中可从“萧萧梧叶、秋风”等地方发现。
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1)明朗: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的“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了天空的晴朗。
“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明亮,光线充足。
(2)凌乱:可以根据它的反义词“整齐”来理解,“凌乱”在文中指落叶排列得不整齐。
第6课秋天的雨2、课文从“植物缤纷的色彩、果实香甜的气味、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2、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第一次看到大火炉,表达了她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看到烤鹅,表达了她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看到圣诞树,表达了她渴望得到快乐。
第四次看到奶奶,表达了她渴望有人疼她爱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五》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五》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五》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综合性学习板块,它涵盖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了字词句的运用、日积月累以及口语交际等多个部分。
(一)字词句运用1.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练习。
例如,“峰”和“蜂”,“锋”的辨析。
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区分和运用汉字,避免书写和使用中的混淆。
同音字的存在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
以“峰”“蜂”“锋”为例,“峰”指的是山峰,与山有关;“蜂”是昆虫,与蜜蜂等有关;“锋”有先锋、锋利的意思,多与金属、前端有关。
通过这样的辨析练习,让学生明白汉字表意的特点,根据字义来准确记忆字形和使用汉字。
2. 在词语搭配方面,教材给出了不同的名词和形容词,让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如“()的眼睛”,可以搭配“明亮”“水汪汪”等形容词。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词语搭配的合理性和习惯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词语表达的能力。
词语搭配是汉语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词语搭配能够使句子更加通顺、表意更加准确。
(二)日积月累这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积累一些经典的古诗。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积累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其用词精炼、意境深远。
学生在背诵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还能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三)口语交际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展开。
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
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有条理地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地方习俗等,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相关的素材。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词语解释课文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坪坝:平坦的场地。
穿戴: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
打扮:使容貌、样子好看。
绚丽:灿烂美丽。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鲜艳:鲜明而美丽。
绚丽多彩:形容灿烂艳丽;色彩丰富。
敬爱:尊敬热爱。
招引: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等特点吸引。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热闹的景象。
安静:没有声音。
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
摇晃:摇摆;摇动。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坡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可入药。
盛开:(花)开得茂盛。
玩耍:做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游戏。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绒毛:纤细而柔软的短毛。
引人注目:引起的人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合拢:合到一起。
假装: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势来掩饰真相。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有趣: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第三课爬开都峰笔陡:像笔杆一样直上直下。
形容坡度很大。
似乎:仿佛;好像。
发颤:发抖。
奋力:努力、尽力;充分鼓起劲来。
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兴奋;振作。
汲取:吸取的意思。
终于:到底;表示所预料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了。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染料: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而能附着在纤维和其他材料上的有色物质;有的可以跟被染物质化合。
种类很多;以有机化合物为主。
耷拉:下垂。
觅食:寻找食物。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满载而归: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大。
常用来形容外出办事圆满成功;成果显著;含褒义。
第二单元第五课灰雀1、郊外:一个城市周围的地区。
2、惹人喜爱: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爱护。
3、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4、严寒:(气候)极冷。
5、自言自语:成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6、可惜:值得惋惜。
7、肯定: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1 拼音(多音字、易错的字音)来自课文和语文园地:易错的字包括鼻音与边音、前后鼻音、平翘舌、方言音2 汉字会认200个字,会写300个字;易混淆的形近字;形声字去偏旁识字;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字辨别;加偏旁识字;查字典(音序、部首)3 词语每课会认会写能理解运用,其中2字词语307个,3字词语13个,四字词语38个;特色词语:①反义词、近义词;②AABB式、ABAC式、ABB式、的地得、又A又B、不A不B;③成语:四字、八字、带反义词的成语;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闻鸡起舞)④表示颜色的词语;组词:减一减、加一加4 句子积累:名人名言(学习类)、谚语(祖国风光)、古诗名句(写景);特殊句式:被字句、把字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标点:①逗号、句号、冒号、感叹号、引号、顿号;②引用人物语言的三种形式;在句子中理解词的意思:①一词多义;②理解古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③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5 阅读主要内容;受到的启发、懂得的道理、体会;过渡句;针对课文提有价值的问题;6 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讲名人故事、秋天的快乐、观察中的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7 习作小练笔(4次):续写故事P2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P60、写家乡的景物P93、替小女孩写感谢信P126作文(8次):课余生活、一个熟悉的人、选一幅秋天的画写下来、观察日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编写童话故事、自由写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一、多音字:1、好()良好大好河山;()好奇叶公好龙2、更()更换;()更加3、看()看护;()看见4、当()当当当;()上当5、晃()摇晃;()晃眼一晃而过6、校()学校;()校对7、鲜()新鲜;()鲜有8、教()教室;()教师二、近义词:穿戴—打扮好奇—惊奇飘扬—飘动、飞扬绚丽多彩—五彩缤纷安静—平静招引—吸引绚丽—绚烂敬爱—敬重鲜艳—艳丽招呼—问候安静—寂静三、反义词:洁白—乌黑安静—喧闹古老—年轻粗壮—纤弱、纤细招引—驱散热闹—冷清绚丽多彩—暗淡无光安静—嘈杂四、词语解释:坪坝:平坦的场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水洼.(wā)脚印.(yìn)B.凌.乱(lín)增.加(zēng )C.棕.色(zōng)雨靴.(xuē)D.缤.纷(bīn)熨.帖(yù tiè)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C.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D.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3.下列不适宜用来形容秋季的一组词语是()A.秋高气爽天高云淡B.五谷丰登果实累累C.层林尽染金桂飘香D.粉妆玉砌天寒地冻4.深秋的香山,树上挂满红叶,林间飞舞着红叶,真可谓()A.层林尽染B.天高云淡C.金桂飘香5.对下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拟人)B.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拟人、排比)C.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喧闹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排比、拟人)D.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比喻)6.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一组是( )A.天高云淡金桂飘香秋高气爽B.摇头晃脑手忙脚乱面红耳赤C.烈日炎炎一本正经鸟语花香7.根据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内容选择正确的词填上到下列各句。
()一阵大雨过后,天渐渐________了,空气变得很_______,一些树叶_______地落在路边。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________的叶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________地粘在________的水泥道上了。
A.潮湿、放晴、凌乱;金黄金黄;紧紧、湿漉漉B.放晴、潮湿、凌乱;金黄金黄;紧紧、湿漉漉C.放晴、潮湿、凌乱;金黄金黄;牢牢、湿淋淋二、填空题8.比一比,再组词。
微课教学教案
“的、地、得”的区分与使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并知道搭配固定“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3、运用儿歌来帮助使用。
二、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
三、教学过程:
1、了解“的、地、得”的相同处。
“的、地、得”作为一级字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都起着连接作用,且读音相同。
2、区分不同之处
虽然“的、地、得”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必须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因此他们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不同,从而使语言更精确化。
3、逐一学习“的、地、得”的一般用法
4、儿歌记忆
四、小结归纳
只要记住歌决,相信您再也不会混淆“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用法了,今天的微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