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2016年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女性年末就业人员统计
- 格式:xls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4318元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8-05-15 15:30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与2016年的67569元相比,增加了6749元,同比名义增长10.0%,增速比2016年加快1.1个百分点。
扣除物价因素,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8.2%。
分四大区域看,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84809元、68323元、61193元和59514元,同比名义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10.7%、东部10.1%、西部9.4%和东北地区8.5%。
最高和最低区域的平均工资之比为1.4,与上年持平。
表1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3150元,金融业122851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7815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1.65倍和1.45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6504元,住宿和餐饮业45751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0552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62%和68%。
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3.65,与上年相比差距扩大了0.01。
从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速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率分别为14.8%、13.3%和12.0%。
增速最低的三个行业依次为金融业、住宿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增长率分别为4.6%、5.5%和5.8%。
全部19个行业门类中,有5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分行业年平均工资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9006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是其他内资单位54417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
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147元2011年05月03日11:00国家统计局网站我要评论(18)字号:T|T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数据汇总工作已经完成,现予以公布。
一、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与2009年的32736元相比,增加了4411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地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差异(一)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地区差异分省看,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9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人数的3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人数的68.8%。
分四大区域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分别为42810元、33130元、31882元和31594元。
从各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增长率看,有15个省(区、市)超过了全国平均13.5%的增长幅度,其他1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增幅。
从四大区域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15.0%、西部13.8%、东部12.7%、东北12.3%。
(二)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行业差异分行业门类看,与2009年相比,各行业年平均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8077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659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731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17345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住宿和餐饮业23812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7229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
2016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04-10 14:59:55 来源:市统计局打印【字体:大中小】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二〇一七年三月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市经济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58.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4.94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25.67亿元,增长10.4%。
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和7.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1:28.7:70.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565元,增长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
其中,食品烟酒类、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及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分别上涨2.9%、1.0%、1.2%、2.2%、0.7%和3.7%;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下降0.1%和0.5%(见表1)。
表1 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1.5 食品烟酒 2.9 #食品 2.4 茶及饮料-0.2 烟酒 1.9 在外餐饮 4.5 衣着-0.1 居住 1.0 生活用品及服务 1.2 交通和通信-0.5教育文化和娱乐 2.2医疗保健0.7其他用品及服务 3.7据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资料显示,年末全市新建住宅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1.3%,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1.4%,二手住宅价格下降3.7%。
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资料显示,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5.5%,其中,轻工业增长1.8%,重工业下降6.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4.5%。
言语理解1、日常穿着的白色和彩色衣物,多数在纺织染整的后整理阶段添加荧光增白剂,可以提高织物的明亮度并抵消未经处理织物的黄灰色调从而让白棉布、白色涤棉布增白、增亮,让有需要补充蓝光的彩色棉布或涤棉布获得特定要求的色彩。
然而,衣物中的荧光增白剂在穿着和洗涤的过程中会流失,从而导致白色衣物发黄,彩色衣物不再鲜艳。
以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衣物需要添加荧光增白剂从而使颜色更白或者更鲜艳B、荧光增白剂可以将发黄的衣物染成白色,使色彩更艳丽C、荧光增白剂因为洗涤等原因造成的流失会使得衣物褪色D、荧光增白剂可以给衣物补充所需的蓝光从而获得特定色彩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些小学生从小开始练琴,平均学习时间6年,平均弹奏水平在八级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十二级。
B、法国仍然面临恐怖主义威胁,但同时要举办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政府提出把“紧急状态”延长到月底。
C、昨天狂风大作,造成多家商铺的招牌被损坏,店主们都在忙着联系保险公司。
D、王南是一个有情义的人,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每每想到落后的母校的教学设备,总是慷慨地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
3、每一种行为都来自一定的思想,但是,每一种思想却不一定导致一定的行动。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不一定都是行动的信号。
人们越是充分运用语言工具自由的交流思想,越是能达于正确的认识以支配较为理智的行动。
因此,镇压言论往往不是防止错误的行动,倒是防止了深思熟虑的行动。
其结果必然是,假如压力有足够大,人们则消极被动;假如压力小了,人们就任意乱动。
作者通过以上文字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有思想就会产生行动B、限制言论会限制思想C、限制言论可以限制行动D、行动产生于思想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1)它集合资源、分散风险,它跨越血缘、地缘,凝结起个体生命的能量,开启了人类经济生活乃至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2)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能力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某县交通管理局为了治理本县交通拥堵,优化居民出行环境,联合本县统计局制定了统计调查项目,对本县交通情况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本市汽车销售情况、人们出行情况交通工具等,以期了解本县交通的基本情况。
A.本县工商局B.本县统计局C.本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D.所在市统计局【答案】 B2、2016年某地通过住户调查,获得一居民家庭资料如下:夫妇有一个3岁小孩,并请一个不住家保姆照顾孩子,夫妇一年工资性收入18万元,一年付给保姆4.8万元,另外自有住房一套,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一年2.4万元。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A.3B.4C.2D.5【答案】 A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占()岁年龄组人口数的比重。
A.6~22B.13~22D.18~22【答案】 D4、某地区有女性人口10万人,男性人口11万人,该地区人口的性别比是()。
A.47.6B.52.4C.90.9D.110【答案】 D5、工业统计调查单位不包括()。
A.规模以下工业法人单位B.工业个体经营单位C.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D.基本统计单位【答案】 D6、为门诊患者开具的第一类精神药品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A.3日常用量B.一次常用量C.7日常用量D.15日常用量7、反映平均实际工资水平变动的指标是()。
A.平均工资指数B.平均实际工资指数C.实际工资指数D.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答案】 B8、能源使用企业能源购进量核算应遵循的原则是()。
A.谁销售谁统计B.谁管理谁统计C.谁购进谁统计D.谁加工谁统计【答案】 C9、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是()支出金额与总支出金额之比。
A.衣着B.住房C.食物D.日用必需品【答案】 C10、某工业企业2015年年末总产值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消费能源77标准万吨,比上年增长7%,中间投入合计880万元,比上年增长8%,应交增值税-0.5万元,上年应交增值税-0.4万元。
2016年广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2326元发布日期:2017-06-08 来源:人口处阅读数:2372016年,广东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2326元,与2015年的65788元相比,增加6538元,同比名义增长9.9%。
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2848元(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71元),同比名义增长9.9%。
扣除物价因素,2016年广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7.3%。
(见图1)图1 2005-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及名义增速分区域看,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是珠三角、山区、西翼、东翼,分别为76288元、59630元、54789元和52576元;同比名义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山区10.6%、珠三角10.2%、西翼8.6%和东翼8.0%。
最高和最低区域的平均工资之比1.45,比上年扩大0.03(见表1)。
表1 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区域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元,%地区2015年2016年名义增长率合计65788723269.9珠三角692017628810.2东翼48691525768.0西翼50450547898.6山区539025963010.6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5859元,金融业13541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1233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8倍、1.87倍和1.54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6431元,住宿和餐饮业46149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9297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0%、64%和68%。
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3.73,与2015年的4.37相比差距有较大缩小。
从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速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17.1%、16.5%和15.3%。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一个好的调查设计需要考虑( )。
A.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B.不必考虑成本或费用C.调查方案理想化D.调查的内容尽量细致全面【答案】 A2、2015年,某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如下:小张小李一家3口人住在一起,仅有一套自有住房,其中孩子16岁上学,夫妻当年工资8万元,买卖股票盈利3千元,双方父母年龄均超过65岁,仅有小李母亲无工作需要她赡养,每年给其母5千元生活费,小张单位给职工购发放1000元健身卡,小李单位给职工发放1000元电影票,自有住房年度折算净额1万元,当年家庭消费支出6万元,其中食品消费2.1万元,衣着支出1万元,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1万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5千元。
A.0.5B.1/3C.1/4D.2/3【答案】 B3、A公司2013年的财务状况为,营业利润1000万元,公司对外投资获益100万元,获得国家政策补贴50万元,当年支出利息费用20万元,向贫困地区捐款50万元。
则该公司2013年的利润总额为()万元。
A.1080C.1150D.1130【答案】 B4、某城镇2012年通过劳动力调查和住户调查取得资料如下:城镇就业人员3.2万人,失业人员800人;居民工资性收入8亿元,经营净收入7000万元,财产净收入6000万元,转移性收入5000万元,转移性支出3000万元。
A.就业人员B.失业人员C.失业登记人员D.农村从业人员【答案】 A5、目前我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A.尾数逢5年份的11月1日零时B.尾数逢0年份的11月1日零时C.尾数逢5年份的12月31日24时D.尾数逢0年份的12月31日24时【答案】 B6、人口统计中受教育程度分为()个类别。
A.6B.4C.9【答案】 C7、为了解全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将对全国大中型汽车企业开展生产产量和产值的调查。
A.企业名称B.平均每个工人产值C.汽车产值D.汽车产量【答案】 B8、《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将全部企业划分为()等三大类。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比上年增加8143元,名义增长11.0%,增速比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8.7%。
2007-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及名义增速分四大区域看,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别为93253元、75755元、68969元和65411元,同比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0%、10.9%、12.7%和9.9%。
最高和最低区域的平均工资之比为1.4,与上年持平。
表1 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7678元,金融业129837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334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1.57倍和1.5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6466元,住宿和餐饮业48260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534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59%和67%。
从增长速度看,年平均工资增速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增长率分别为17.2%、14.4%和13.1%。
增速最低的三个行业依次为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增长率分别为-0.1%、4.6%和5.5%。
全部19个行业门类中,有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分行业年平均工资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99367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是集体单位6066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
从增长速度看,联营单位年平均工资的增速最高,增长17.3%;股份合作单位增速最低,增长8.2%。
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3篇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1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
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63权威发布>> AUTHORITY ISSUED 2021年内蒙古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1270元2021年内蒙古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270元,与2020年的47566元相比,增加370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增速比2020年回落1.6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2021年内蒙古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6.9%。
分区域看,呼包鄂地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4893元;其他地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7975元。
同时,沿黄7盟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4261元。
分行业门类看,城镇私营单位统计的18个行业门类中,有9个行业的年平均工资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其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76334元、采矿业74751元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9765元;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6629元,教育36751元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8820元。
图1 2012-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及增速附注1.指标解释(1)单位就业人员: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2)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总额是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3)平均工资:是指在报告期内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
计算公式为:2.统计范围城镇地区私营法人单位和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具体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工资统计主要统计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而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