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体外低温机械灌注保存专家共识(2016版)
- 格式:pdf
- 大小:340.66 KB
- 文档页数:5
LifeP ort保存供肾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的研究现状刘佳;李建军
【期刊名称】《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6(044)002
【摘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供肾的质量对肾脏移植术后受者的生存质量、存活率及移植肾的功能恢复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不同的供肾保存方法对维持供肾的活性有不一样的效果。
目前DCD供肾的保存方法有传统静态低温保存和以LifePort为代表的肾转运器机械灌注低温保存两种,前者简单方便、价格便宜、使用安全,但是肾脏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后者能有效弥补其相对不足,本文主要就LifePort保存DCD供肾对肾脏移植术的利弊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228-231)
【作者】刘佳;李建军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6
【相关文献】
1.应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的效果分析 [J], 钟自彪;叶啟发;范林;范晓礼;李弦;李玲;王彦峰
2.传统尸体供肾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效果的比较 [J], 乔良伟;曲青山
3.机械灌注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保存、评估及体外修复的研究进展 [J], 伍奇杭;祁洪刚;翁国斌
4.LifePort保存供肾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的研究现状 [J], 刘佳;李建军;
5.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J], 张宇;唐晨;陈伟军;生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佚名【期刊名称】《器官移植》【年(卷),期】2016(007)005【摘要】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
目前,器官保护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预后发挥关键作用,但实践中相关技术选择及应用缺乏统一共识。
因此亟待建立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促进我国器官移植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重点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从器官获取、质量评估、保存液选择及器官保存修复、转运手段等方面,同时对新兴的机械灌注保存、修复技术进行讨论,制定《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为临床选择科学、规范的供器官保护策略提供方案。
【总页数】12页(P339-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相关文献】1.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J],2.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J],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3.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J],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4.《2020年中国心脏骤停后脑保护专家共识》解读一:神经功能评估 [J], 杜兰芳;马青变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女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专家共识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温机器灌注对DCD供肾的保存效果的临床研究中文摘要目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因供者捐献前出现低血压休克、肾毒性或大剂量升压药物、大量炎性介质的释放、热缺血时间长等因素,造成供肾在获取前受到严重损害,质量较传统供肾差。
为改善供肾质量,需探索出更好的供肾保存方式,减少冷缺血损伤。
机器灌注能有效改善供肾的保存质效果,但具体的保护机制及对供肾移植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影响效果等结论不一。
本研究初步探讨采用低温机器灌注保存DCD离体供肾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总结机器灌注应用过程中的经验。
方法:将自2012年8月开始,将所有符合条件的30例DCD捐献供者,根据其两只供肾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随机分入低温机器灌注保存组和普通冷保存组。
两组的保存液均为1’8℃的KPS-1保存液。
通过两种不同的保存方式保存的供肾,随机分给两组外科医师进行肾移植术,术后分给同一个移植ICU医师管理。
术后给予相同的免疫诱导及抗排斥等治疗方案。
收集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供肾零点穿刺病理、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反应(AR)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受者及移植物生存率等相关资料。
结果:机器灌注组受者的移植肾DGF发生率为20%(6/30),而普通冷保存组的DGF发生率为46.7%(14/3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
两组间AR发生率、围手术期移植肾存活率及受者存活率无差异(P>O.05)。
机械灌注组受者术后出院时血清肌酐恢复优于普通冷保存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两组供肾穿刺病理发现,两组肾小球形态改变无差别,但机器灌注组肾小管的水肿、变性、坏死现象明显减轻。
结论:低温机器灌注保存DCD供肾不仅能明显能减轻供肾肾小管的水肿、住,等待修剪好的肾脏装机。
(4)、为防止因机器故障浪费套包及灌注液,可先安装好使用过的废旧的Lifeport套包,加入冰盐水,待液体温度降至0’8℃,按照冲洗、排气一预冲一灌注步骤调试Lifeport机器,确保机器能正常工作。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70例报告薛瑾;陈婉崇;何小平;邓智轩;杨洪吉【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目的:探索适合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展的器官捐献模式,建立合理、高效的器官移植捐献流程和团队。
方法总结我中心成功实施的70例中国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案例,重点分析供体基本情况、器官捐献系统建设和发展、捐献过程中的协调沟通方面数据。
结果我中心的器官捐献工作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本地区的器官捐献发展空间巨大;我中心器官捐献系统初步建立,正逐步发展;捐献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对于成功劝捐非常重要。
结论我中心应总结本单位及借鉴国内其它兄弟单位器官捐献的经验,建立适合我中心的器官捐献程序和高效的协调员队伍,提高捐献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总页数】3页(P5-6,7)【作者】薛瑾;陈婉崇;何小平;邓智轩;杨洪吉【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相关文献】1.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体外低温机械灌注保存专家共识(2016版) [J],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2.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J], 司晶;黄伟;谷雨;严碧波;徐哲;李志军;郑志;叶啟发3.婴幼儿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人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附2例报告) [J], 丁汉东;廖贵益;钟金彪;赵飞4.高 MELD 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评价 [J], 邓斐文;陈焕伟;甄作均;计勇;陈应军;王峰杰;吴志鹏;李杰原;胡健垣5.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 [J],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供器官保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要点1 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依据前期探索经验并参照国际分类,将我国现阶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三大类:中国一类(C-Ⅰ),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中国二类(C-Ⅱ),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中国三类(C-Ⅲ),中国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
这三类供者均可发生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和炎症介质释放,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进行性组织器官氧合灌注障碍,使器官功能受损。
近年来,供器官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但DBD来源供器官并未得到明显增加。
因此,在脑死亡期间获取器官前难以维持循环功能稳定等基本条件的部分DBD供者,以及DCD和DBCD供者均在临床上逐渐开展应用。
使用这些边缘供者无疑会增加热缺血时间,使得器官存活能力降低,移植后发生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NF)的几率升高。
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应用于这类边缘供者中能有效缩短器官热缺血时间,对已经发生热缺血损伤的器官能够通过原位机械灌注技术的支持治疗,使器官功能得以恢复。
目前,ECMO技术在捐献器官保护中的应用已得到廖开展,可有效扩大潜在供者数量,提高捐献器官利用率,修复和改善捐献器官质量,提高移植成功率和受者移植术后远期生存质量。
2 改善参照的推荐级别/证据水平标准3 ECMO的原理和器官保护机制ECMO是以体外循环系统为基本设备,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一种中短期心肺辅助技术。
主要功能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利用体外循环替代人自然循环,由离心泵提供血流动力,通过气体交换装置对静脉血进行氧合,清除CO2,成为氧浓度高和CO2低的动脉血后灌注入体内。
因此,ECMO技术代替了呼吸和心脏的功能,使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保证了器官充分有效的氧合血灌注,可纠正器官组织缺氧,使氧供与氧耗逐渐恢复平衡,内环境恢复稳定。
心死亡捐献供肾应用的病理学标准杨建均;黄志成;孙煦勇;卢青华;廖丹瑜;何昌桓;董建辉;苏庆东;聂峰【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30)5【摘要】目的通过对心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零点穿刺与相应受者程序性活检结果的对照,观察DCD供肾的病理改变及移植后转归,探讨其应用于移植的病理学标准.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月解放军303医院开展的DCD案例中选取5例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较重的中国Ⅲ型(C-Ⅲ)供肾进行零点穿刺.分别于移植后3、6个月进行程序性活检,观察病理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5例供肾灌注后呈灰白灰红、暗红色,质韧,质地均匀,无或轻微肿胀,被膜完整.光镜下见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30%~ 50%的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和脱落.10例受者中8例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6例接受术后3个月活检,另2例接受术后3个月及6个月活检.术后3个月7例活检未见明显肾小管坏死,1例仍有≤20%区域无明显改善.8例近曲小管上皮均不同程度空泡变性,提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GNI)中毒.术后6个月非同源供肾活检2例,镜下分别表现为CNI中毒及慢性排斥反应.结论 DCD供肾IRI损伤多导致近曲小管病变且可逆,对其余结构影响小,肾功能可不同程度恢复,C-Ⅲ型供肾的应用较为安全,但损伤重者供肾功能恢复较慢,恢复程度欠佳,远期存活尚需观察.近曲小管坏死50%、其余结构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移植的应用标准供进一步证实和修订.【总页数】4页(P511-514)【作者】杨建均;黄志成;孙煦勇;卢青华;廖丹瑜;何昌桓;董建辉;苏庆东;聂峰【作者单位】解放军303医院病理科/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移植病理实验室,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病理科/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移植病理实验室,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州军区肝肾移植中心,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病理科/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移植病理实验室,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病理科/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移植病理实验室,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病理科/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移植病理实验室,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州军区肝肾移植中心,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州军区肝肾移植中心,南宁530021;解放军303医院病理科/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移植病理实验室,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2【相关文献】1.移植前快速冰冻病理活检在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供肾微血栓评估中的应用 [J], 李光辉;马俊杰;徐璐;尹威;方佳丽;张磊;赖兴强;潘光辉;陈正2.应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的效果分析 [J], 钟自彪;叶啟发;范林;范晓礼;李弦;李玲;王彦峰3.传统尸体供肾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效果的比较 [J], 乔良伟;曲青山4.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J], 张宇;唐晨;陈伟军;生悦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质量评估的应用研究 [J], 杨薇;肖春华;王露;李鸿;李永峰;宋洁;丁世兰;杨皖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供移植器官低温灌注
1. 背景介绍
移植器官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但长时间保存移植器官的质量和功能至关重要。
低温灌注是一种常见的保存方法,通过控制器官在低温环境下维持生命,以延长器官的保存时间。
2. 低温灌注的原理
低温灌注是将器官存储在低温环境下,通常在4摄氏度左右,以减缓细胞代谢和减少损伤。
低温可以延长器官的保存时间,从而为手术准备和移植提供更多的时间窗口。
3. 低温灌注的优势
•保持器官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
•减少细胞氧化和损伤
•延长器官的保存时间
•提高移植成功率
4. 低温灌注的步骤
1.准备适当的低温贮存液
2.将器官放置在低温贮存液中
3.控制温度和环境条件
4.注意监测氧气和营养供应
5.在移植时进行再灌注处理
5. 低温灌注的应用
低温灌注广泛应用于各种器官的移植过程中,包括心脏、肾脏、肝脏等。
它已经成为器官移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 低温灌注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低温灌注在器官移植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控制温度、维持氧气供应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低温灌注的研究和改进将逐渐解决这些挑战,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器官移植服务。
7. 总结
低温灌注作为器官移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保持器官的质量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控制和监测,低温灌注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移植效果,是器官移植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主要内容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1.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属于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 三大类巾的“巾国二类(C 一Ⅱ)”,即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onationafter cardiac death,DCD 注) 或者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 heartbeating donation, NHBD)。
近年来,DCD 在我国已发展成为移植器官来源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巾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联合制定本专家共识,以规范 DCD 器官的评估与应用,保障移植疗效。
1.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根据《巾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 2 版)》,心脏死亡的判定标准,即呼吸和循环住手,反应消失。
由于循环住手后心电活动仍可能存在,判定死亡时不应彻底依赖于心电监测,可采用有创动脉血压和多普勒超声协助确认。
DCD 器官获取时,需要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循环的住手。
但为确认循环停止的不可逆性或者永久性,应至少观察2 min 再宣布死亡。
死亡诊断必须由非移植团队的相关专业医师完成。
建议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应用有创动脉血压检测和多普勒超声协助确认死亡。
2 DCD 器官的获取2.1 生命支持系统的应用确认供者已处于脑死亡或者存在不可逆脑伤害后,使用或者撤除生命支持的时机,应该主要考虑捐献的器官有最佳预后。
可控的 DCD 供者确认死亡后,即可进行器官获取手术。
而意外的心脏骤停或者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如拟行器官捐献,推荐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恢复相应的器官灌注,以防其过度缺血 2。
3]。
在征得家属书面允许后,可在ECMO 支持下,同时予以脑死亡判断。
第10卷 第3期2019年5月Vol. 10 No. 3May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尸体供肾体外机械灌注冷保存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在《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体外低温机械灌注保存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的基础上,从LifePort 的材料准备和应用流程、LifePort 的参数设置、改善LifePort 转运供肾灌注参数的方法、LifePort 在供肾质量评估中的应用、LifePort 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关键词】 器官移植;器官捐献;尸体供肾;体外机械灌注;冷保存;LifePort ;阻力指数;流量【中图分类号】R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3-0007-04尸体供肾体外机械灌注冷保存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DOI:10.3969/j.issn.1674-7445.2019.03.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514、81670681、81670682)执笔作者单位: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晨光、薛武军)作者简介:丁晨光,男,1982年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肾脏移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免疫、器官捐献,Email :*******************通信作者:薛武军,男,1961年生,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肾脏移植、细胞移植、器官捐献, Email :***************器官保存方法对于维持尸体供肾的活性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开展,传统冷保存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肾脏机械灌注冷保存仪器具有评估肾脏质量、清除残存血栓、降低灌注阻力、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肾脏、减少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 )发生的作用,而再次引起了临床的重视[1-3],其适用于供肾的体外灌注和保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运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高龄、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有心肺复苏和低血压过程、肾功能损害、缺血时间长等边缘供肾,以及获取过程中灌注不良等具有DGF 高危因素的供肾[2-5]。
心脏死亡供肾中使用机械灌注的保存效果评价黄莹;孙煦勇;秦科;董建辉;蓝柳根;曹嵩;廖吉祥;李壮江【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中使用机械灌注的保存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心脏死亡供肾移植受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供肾保存方式,将其分为静态冷储组和机械灌注组,每组有34例,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情况及其早期移植肾功能.结果机械灌注组的住院时间为(14.15±3.77)d,DGF发生率为14.7%;静态冷储组的住院时间为(16.97±6.13)d,DGF发生率为35.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 w 内,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总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灌注组灌注3h后,阻力系数由开始灌注时的(0.1935±0.0633)mmHg/(ml· min)下降到(0.1532±0.0697) mmHg/(ml· min),流量从(61.71 ±31.82)ml/min上升到(101.12±28.93)ml/min,2例DCD供肾使用机械灌注中,因供肾病理提示存在化脓性感染灶弃用.结论机械灌注保存能够降低心脏死亡供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5(025)012【总页数】3页(P1280-1282)【关键词】肾移植;心脏死亡;机械灌注;保存;效果【作者】黄莹;孙煦勇;秦科;董建辉;蓝柳根;曹嵩;廖吉祥;李壮江【作者单位】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0021 南宁,解放军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7终末期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低温机械灌注与单纯冷保存供肾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胡晓燕;王彦峰;叶啟发;陈治泉;范晓礼;郭毅;李宁【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5(019)042【摘要】背景:目前,国内外低温机械灌注与冷保存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文章比较多,但结论各异,且由于大多单个研究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低温机械灌注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
目的:比较低温机械灌注与冷保存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ino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ed Trials (CENTRAL)、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查找并筛选出所有比较低温机械灌注与冷保存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ed Trial,RCT),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4日。
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pro3.6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文献6篇,低温机械灌注保存供肾共619例,冷保存保存供肾共620例。
结果显示:低温机械灌注组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发生率、功能性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冷保存组(P 〈0.05或0.01)。
患者1年生存率、移植物1年存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
结果表明低温机械灌注保存供体只能降低肾移植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维护肾脏功能,但无法提高患者1年生存率和移植物1年存活率,相比较冷保存的保存方式,低温机械灌注对供体器官的保护无长期优势。
【总页数】7页(P6882-6888)【作者】胡晓燕;王彦峰;叶啟发;陈治泉;范晓礼;郭毅;李宁【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武汉市430071;[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长沙市410013;[3]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湖北省武汉市430071;[4]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武汉市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机械灌注与单纯冷保存对猪 DCD 供胰影响的对比研究 [J], 富大智;程颖;刘永锋2.低温机械灌注与单纯冷保存供肾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J], 胡晓燕;王彦峰;叶啟发;陈治泉;范晓礼;郭毅;李宁3.尸体供肾体外机械灌注冷保存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J],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4.低温机械灌注在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高危尸体供肾肾移植中的应用 [J], 李杨; 薛武军; 田晓辉; 丁晨光; 陈国振; 丁小明; 项和立; 田普训; 郑瑾; 胡筱筠5.低温机械灌注对扩大标准供者供肾保存效果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J], 孙东;蒋欣;赵贺;王一喆;曲青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低温机械灌注保存的研究进展郑章强;朱志军【期刊名称】《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年(卷),期】2013(000)002【摘要】肝移植术已成为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手段[1-3]。
随着器官移植的出现,器官保存技术也应运而生。
肝脏保存技术分为单纯低温保存和机械灌注保存两种,由于单纯低温保存技术简单、易于操作,且保存时间可达24小时,基本能够满足器官保存的需求;但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供肝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肝移植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供肝标准也不断扩大,边缘供肝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边缘供体尤其是无心跳供体器官不可避免地会有更严重的损伤,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边缘供肝,迫切需要更好的器官保存技术减轻供肝的损伤。
由于我国尚未采用脑死亡标准,对于供肝的保存要求更高,需要更好的保存技术以保证供肝的质量。
机械灌注保存技术最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机械灌注保存技术是指在保存过程中持续向肝脏泵入保存液直至移植,它尽量模拟生理状态下的肝脏灌注来减轻保存过程中所引起的肝脏损伤[4]。
机械灌注根据需氧与否可分为氧合机械灌注和非氧合机械灌注,根据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机械灌注和常温机械灌注,其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显示了对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良好保存效果,目前备受人们青睐,但是在灌注液的选择、氧合的应用与控制等方面尚无统一意见。
【总页数】4页(P120-123)【作者】郑章强;朱志军【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临床学院,天津,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体外低温机械灌注保存专家共识(2016版) [J],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2.猪肝脏体外劈离过程中常温机械灌注保存装置的建立及评价 [J], 张志斌;高伟;史源;陈静;郑虹;沈中阳3.持续低温机械灌注保存移植肾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J], 张飞;廖贵益4.离体肝脏双泵双氧合机械灌注设备应用于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的可行性研究 [J], 邝伟键;谭晓宇;何锡然;刘华敏;张琳;郭家钘;陈素平;霍枫5.低温机械灌注对扩大标准供者供肾保存效果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J], 孙东;蒋欣;赵贺;王一喆;曲青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