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 格式:ppt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13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问题导入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
一共买了多少本?过程讲解1.观图,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已知每套书有14本,买了12套,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就是求12个 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4×12。
2.探究14×12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利用拆分一个乘数的方法计算。
(1)画点子图,理解算理。
(2)根据演示,算出得数。
把其中的一个乘数12看作3个4,先算出14×4的积是多少,再用得数乘3,即可求出14×12的积。
计算过程如下:14×4=56 →14×12=16856×3=168方法二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1)画点子图,理解算理。
(2)根据演示,算出得数。
把其中的一个乘数12分成10与2的和,先分别算出14×10和14×2的积是多少,再把所得的结果相加。
计算过程如下:14×10=14014×2=28 →14×12=168140+28=168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1)算法分析: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14,得28,算出2套书的本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个十,即140,算出10套书的本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计算过程如下:3.算法比较通过比较以上计算方法,发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既简单又准确。
4.解决问题14×12=168(本)答:一共买了168本。
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只是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了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重点要解决的是乘的顺序问题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
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打基础。
因此,本课是是本单元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四、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2.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扔占主要地位,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尊重知识的逻辑基础和学生的现实基础,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笔算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探讨计算的方法。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1,理解算理,理解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是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2,掌握乘的计算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24 42× 2 × 3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四,出示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第46页1、认真阅读例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思考:怎么样计算出一共买了多少本书?2、仔细观察书本上两个小朋友的计算方法,你更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3、观察“想一想”中是如何用竖式计算的?并完成填空。
五,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1、书本上的两个小朋友是如何利用点子图计算出结果的?2、在“想一想”中,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和14相乘,得的积的末位数4,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呢?六,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和14相乘的积的末位数4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呢?14×12=1681 4× 1 22 81 41 6 814中的4是:第二个乘数()位上的1和第一个乘数()位上的4相乘得出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和十位对齐。
七,自学检测:课本第46页做一做四名后进生板演,其余学生在1号本子上做。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人教版数学三下第46页教材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购书的情境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每套14本,12套多少本?学情分析:思考一:学生的真实起点到底在哪里?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学生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又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
因此学生借助点子图能计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结果,甚至部分学生已通过课外的学习知道了竖式计算的算法,但不知道这样算的背后道理在哪里。
因此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理解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
思考二:如何把握好本节课的“度”?教材在例1突出算理。
但本节课将例2中的法则提前到例1进行总结,有利于例2突破难点。
点子图方法很多,但不能局限于点子图的理解,点子图仅仅是帮助理解算理而已,所以要通过点子图把主要精力放在算理的理解和竖式的迁移上,重点教学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思考三:如何沟通算理?本节课一个开放的问题“14×12”你会计算吗?把你的方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
我们为学生提供点子图,学生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探索14×12的结果。
重点借助点子图让学生理解将14×12转化成14×(10+2)的算理,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再借助点子图将笔算乘法和口算的方法进行沟通,理解算理。
思考四:如何利用点子图?如何有效利用点子图,让它为学生所乐用?点子图在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应体现在释义、明理、求联三个方面:释义——从在点子图中表示乘法导入,应加深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明理—在探究部分,利用点子图充分展示学生的算法,结合点子图理解每一种算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
求联—通过在点子图中表示竖式计算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竖式和横式之间的对应生关系,发掘出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共同之处,发现所有算法都在“分”,“分”的目的是为了转化,转化的目的是通过旧知联系新知,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次说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五、说教法:1、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自查和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一)、前提测评:1、笔算下面各题24×3 78×8 57×7 63×5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二)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目标:1. 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原理。
2.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 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思路转化成笔算的方法。
2. 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技巧和速度。
教学过程:一、前导活动(5分钟)1. 教师呈现两组两位数(如23、34)让学生用心算方法解决问题(23+34=?)。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和今天要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或联系。
二、导入新知(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说并写在黑板上两位数的形式,音、数字、数码意义。
2. 教师呈现两个两位数,学生随机乘法,口算(需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运算技能,如45×23、36×57、69×34等)。
三、示范操作(10分钟)教师为学生演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1. 个位数相乘,把结果写到乘法横线下的个位数位置。
2. 十位数相乘,把结果写在个位数左边的十位数位置(这里不进位)。
3. 把所有结果按位对齐,再相加得到最后答案。
四、练习方法(20分钟)1. 老师提供几个示例,引导学生自己模拟不进位乘法进行练习。
2. 提倡学生做题时用文字和笔画的方式记录思路过程,帮助理清思路,提高思维深度。
3. 教师的及时点拨与纠错。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更复杂的示例并让学生独立完成笔算乘法练习。
2. 呈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想象并进行数字计算,如对五公里长的马路每一公里的步行时间进行计算等。
六、运用回顾(5分钟)1. 让学生轮流上来做板书,展示自己在课程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2. 教师对掌握不到位的学生的进行强化教学。
教学方法:1. 鼓励学生分享答案;2. 节约时间,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涵盖所有基本知识点;3. 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创造真实生活中的形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