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 格式:pptx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26
“小岗村的故事”:一切始于40年前的那个冬夜当时,改革开放尚未拉开帷幕,饱尝饥饿之苦的小岗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死”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
2018年1月15日,“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启动,全国主要网络媒体都走进了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改革第一村怎样炼成?40年前,安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了不再挨饿、不再讨饭,18位庄稼汉将家人“托孤”,把分田到组“秘密”改为分田到户,搞“大包干”。
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
“大包干”签字室:这18人被称为“大包干”带头人,他们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琪、严国品、关友生、关友章、关友江、韩国云,如今健在的还有11位。
“在当时的政策下,农民到地里去,不管怎么干活都一样,思想已经被搞乱了。
”关友江介绍,“最后造成不够吃,国家供应又不够,就只能去讨饭”。
纸包不住火,“秘密”很快被公社得知。
“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全部被扣下来,不给了,粮农贷款也不给了。
”严金昌回忆称,“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我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度过了难关。
”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获得大丰收,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1979年的春节,小岗村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
“包产到户”很快得到了县委领导的支持,这种做法被巧妙地称为“大包干”。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到小岗村考察,看到有这么多粮食,看到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感到很自豪。
“大包干”获得了万里的力挺,1979年3月16日,针对《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甘肃省档案局原干部张浩来信,万里说:“是或非,只能从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衡量,靠时间来检验……”3月19日,万里在《让农民、集体、国家都增加收入就是好办法》的谈话中指出:“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干,后年还可以干……”中央在1980年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75号文件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的起步》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
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改革开放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等基本信息;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学会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伟大事业,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成果以及意义。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照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信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的历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知识点的理解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过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改革开放时期的纪录片、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案例分析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改革开放时期的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