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国际贸易理论源
- 格式:ppt
- 大小:625.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比较优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更高。
根据这个假设,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
2.单一要素模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简化了分析,使得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解释贸易模式和效果。
3.恒定成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是为了使得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结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结论值得关注:1.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要素移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要素相对稀缺,国家会倾向于进口具有该要素的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相反,如果要素相对丰富,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该要素相关的商品。
这种要素移动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贸易的收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强调贸易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4.国际贸易的均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是指其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即进口与出口相等。
2.1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Trade Theory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一.Adam smith’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1.Criticism to mercantilism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⑴ 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⑵ 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Smith challenged the mercantilist views on trade by arguing that, with free trad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factor inputs could increase world output, which could be shared by trading nations. All nations could simultaneously enjoy gains from trade. Smith maintained that each nation would find it advantageous to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those goods in which it had an absolute advantage.Mercantilism)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的标志。
所以,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鼓吹经济民族主义(Nationalism)。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当时,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逐渐增加,学者们开始思考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经济活动,以及它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
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投入的劳动成本比其他国家都低,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通过这种方式,各国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整个世界的产出。
假设国家 A 生产小麦的效率极高,而国家 B 生产布匹的效率极高。
那么,国家 A 专注于生产小麦并出口,国家 B 专注于生产布匹并出口,双方进行贸易后,都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对方的产品,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高,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存在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该国仍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获利。
举个例子,国家 C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10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80 个工时;国家 D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6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40 个工时。
从绝对成本来看,国家 D 在生产汽车和电脑上都具有优势。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国家 C 生产汽车的相对成本更高,而生产电脑的相对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国家 C 专门生产电脑,国家 D 专门生产汽车,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受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