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179.71 KB
- 文档页数:32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2、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9-1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附属医院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适应症】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
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
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慢性硬膜下血肿专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杨永锋1,王凯1,马思田1,王欢1,赵晓平2,范小璇2,秦晓雅1,万力源1【摘要】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及西药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存在术后复发率、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手术费用高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CSDH在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有望成为今后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SDH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CSDH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慢性;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 R 651.1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19.08.002杨永锋,王凯,马思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8):6-10.[]YANG Y F,WANG K,MA S T,et 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review[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9,27(8):6-10.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Review YANG Yongfeng1,WANG Kai1,MA Sitian1,WANG Huan1,ZHAO Xiaoping2,FAN Xiaoxuan2,QIN Xiaoya1,WAN Liyuan1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00,China2.Department of Brain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anxi Provinci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rain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Xianyang 712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O Xiaoping,E-mail:zxp9918@【Abstract】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which mail treated by surgery(the first choice)and Western medicine,however,there are a series of salient issues,suchas hig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high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nd high surgical cost. Combined treatment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some advantages in treating CSDH,such as reducing recurrence rate and economic burden,improving patients'quality of life,which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clinical research focus from now 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SDH,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SDH.【Key words】 Subdural hematoma,chronic;Integrated TCM WM;Neurosurgical procedures;Therapy;Review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指创伤或机体自身原因造成颅内持续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下腔至少3周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1]。
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探讨作者:陈德福刘和龙呼其图张勇马雪峰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9期【摘要】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过程中,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颅内出血性疾病范畴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手术复发率。
传统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氨甲环酸、糖皮质激素类等,该类药物治疗具有较多的并发症。
而辛伐他汀类作为一种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中具有较少的并发症。
本文就探讨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辛伐他汀;治疗;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9..01慢性硬膜下血肿简称CSDH,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出血性疾病,在所有颅内出血患者中,约10%而患者为CSDH患者,并且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
目前临床中多为患者首选钻孔引流术这一治疗方法,但是其死亡率约为1.5%~8.0%,复发率约为4.3%至31.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2]。
再加上有些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因此,必须要为患者选择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
辛伐他汀作为一种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应用于CSDH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下面就对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在CSDH治疗过程中应用辛伐他汀的现状当前临床治疗CSDH的过程中仍然将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有些CSDH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具备手术禁忌症、血肿量比较少,该类患者需要开展保守治疗。
目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氨甲环酸等药物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影响患者的血压,容易导致患者全身瘙痒、干咳等情况,并且目前还没有明确证实该药物对于CSDH的临床治疗效果。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于患者胃肠道具有影响,容易引发患者胃肠道出血,为患者运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还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骨坏死、骨质疏松、感染等情况。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作者:杨晓清曾上飞王朝晖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第01期[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瑞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经头颅CT 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 15例,实验组B 15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A给予1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3个月,实验组B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3个月,对照组未给予阿托伐他汀。
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头颅CT变化及临床症状变化。
结果 30例实验组中有效25例,无效5例,其中2例因临床症状加重改用手术治疗,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治疗,实验组各组之间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10例对照组中无效8例,其中6例手术治疗。
结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阿托伐他汀;剂量;药物治疗;保守治疗[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080-04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老年颅脑创伤史患者,约占颅内血肿10%[1]。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逐渐进展,CSDH已经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治疗CSDH,外科治疗方式有钻孔引流术、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术等,虽然各种方法尤其是钻孔引流术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是对于高龄患者,术后仍有较多并发症,且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复发,复发率2.3%~33.9%[2],需要再次手术治疗,难以根除。
因此CSDH 的药物治疗逐渐受到关注。
他汀类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中,除了有明确降血脂作用之外[3],还有抑制炎症反应、促进颅脑损伤后血管生成的作用。
国内文献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的风险[4,5]。
辛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
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对照组不给予辛伐他汀,定期随访3个月,利用改良多田公式计算患者各个时期的血肿量,通过Markwalder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的血肿复发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良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im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were collected from Februray 2016 to February 2017.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 grouping and there were 2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mvastati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Simvastatin.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The hematopoietic volume of the patients was calculated by modified Tada formula.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Markwalder classification.After 3 months treatment,the occurrence of hematoma recurrence and treatment efficiency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90.48%)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61.90%),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linical effect of Sim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s good therapeutic,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Key words]Simvastatin;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Nerve function慢性硬膜下血腫的临床表现为一个慢性过程,如能明确诊断并给予手术治疗,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硬膜下血肿新生包膜中的新生血管生成受损和血肿腔局部异常炎症反应在其病情转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导致包膜未成熟的“渗漏”血管形成及血肿的不断扩大。
通过干预血管修复及纠正局部异常炎症状态,可能找到一条保守治疗CSDH的新方法。
本综述拟分析近年来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理,评价目前关于药物保守治疗潜在的获益人群,并依据可能的发病机理,探讨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保守治疗方法的变化及优劣。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总体发病率为1-13.1/10万人/每年,而老年人群中,由于脑萎缩,以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不断增加,导致发病率显着增加(1)。
通过钻孔血肿引流术清除血肿,仍然是有症状的CSDH患者主要治疗方法。
尽管大部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然而手术治疗仍面临几个缺陷,包括约10%左右的复发率,以及对于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严重的手术和围手术期并发症(2)。
因此,除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外,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试图探索CSDH的药物保守治疗方法。
1 药物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理论依据CSDH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对于研发药物用以保守治疗CSDH至关重要。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系有一层细胞外间隙扩大的含有桥静脉的硬脑膜缘细胞,在脑萎缩患者(例如老年人,酗酒者)中,由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分离,桥静脉被拉伸。
这些伸展的静脉很容易被撕裂,导致急性出血进入虚拟硬膜下腔。
CSDH的形成被假设为由桥接静脉的轻微创伤引发,其后血液慢性积累,数周后形成具有脆弱新毛细血管的血肿新膜,并通常导致进一步的微出血聚集于硬膜下腔(3)。
其他影响CSDH增大的因素有:新毛细血管的脆性、纤维蛋白溶解加速、硬膜下腔高浓度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高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血管不稳定因子的表达(4,5)。
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常常导致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严重症状。
辛伐他汀是一种降脂药,目前已被证实对一些脑部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积聚,并引起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病变。
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头部外伤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也可由于出血性疾病、血液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导致。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呕吐、恶心、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癫痫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辛伐他汀对脑部疾病的保护作用辛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辛伐他汀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多种对脑部疾病的保护作用。
辛伐他汀可通过抗氧化、抗炎等机制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辛伐他汀还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和神经元再生等途径,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辛伐他汀还可通过调节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等途径,减少脑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辛伐他汀在一些脑部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针对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情况,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初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一项针对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后的治疗中,可显著减少脑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改善小鼠的生存率。
有一些临床观察也表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接受辛伐他汀治疗后,有较好的恢复情况,病情进展较慢,预后较好。
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有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脑组织的炎症损伤。
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探讨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在数天到数周内形成的硬膜下血肿,病程较长,临床表现轻微,
易被忽视。
该疾病常见于老年人、颅脑外伤史、脑动脉瘤、脑出血等病史的患者。
治疗慢
性硬膜下血肿最常用的方法是手术治疗,但对于年龄较大、临床表现较轻的患者,手术治
疗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此时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辛伐他汀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于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能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也具有潜在的益处。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此外,辛伐他汀还具有抗炎作用,通过抑制蛋白酶和细胞凋亡,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和细
胞损伤,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和脑损伤。
针对这些机制,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减少细胞坏死和脑损伤等机制,缓解患者的症状,
改善预后。
总之,辛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可能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有
一定的治疗作用。
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辛伐他汀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辛伐他汀作
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辅助治疗手段。
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在颅骨内固定的硬膜下间隙中积聚的血液。
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目前,他汀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
1. 他汀药物他汀是一种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药物。
他汀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酸还原酶(HMG-CoA 还原酶)的活性,降低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量,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他汀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包括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等。
除此之外,他汀还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修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不同种类他汀药物的临床应用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他汀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作用:(1)预防性应用在手术治疗后,为预防再次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常会给患者预防性应用他汀药物。
这种应用方式主要是为了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硬化,并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
近年来,预防性应用他汀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他汀药物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他汀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过程中一系列炎症介质的分泌,减轻炎症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另外,他汀还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元生存和细胞聚集等生理过程,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
(1)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强效的他汀药物,能够显著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显著改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然而,他汀药物也具有副作用,如肌肉疼痛、肝损伤、神经系统损害等,严格的使用和监测是必要的。
因此,医生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种类他汀药物的优劣,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