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通识课介绍_HG00050先秦诸子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42.50 KB
- 文档页数:1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处在文化积淀和嬗变中的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家,被后世称作先秦诸子。
他们的思想理论,惊人地先进,深体人性、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思想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一、老子道家思想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是摆在道家思想之首的代表人物。
他笃信"大道至简"这个观念,所以《道德经》是他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道德经》里传达的思想,被中国哲学戏称为“老庄哲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为"道"的哲学思想,二为"无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是他的创举,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随着宇宙存在的规律而运转。
他深刻地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亦即天地之间的最大化体系。
而"道"的运行往往是没有任何痕迹、亦或者是毫不影响其本质与核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发现自我,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无为中有为,深深地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表示人只有学会自我隐退而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得到永生、感悟到真理二、荀子儒家思想荀子,即荀泰,儒家学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思路,又被称为“法治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故其知之不如其言,其言不如其行。
”这一句话,在当时被认为是政治家和顾问的代表千古流芳的杰作。
荀子主张性善性恶平等,所以要发展为完善自身的人才,应该常常从环境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深挖人性。
荀子的思想,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本质,告诉人们不管气质如何,归根到底都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
课程类别:大学选修课程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掌握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一、先秦诸子概述1. 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2. 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二、儒家思想1.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2. 孟子的思想及其影响3. 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三、道家思想1. 老子的生平及思想2.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四、墨家思想1. 墨子的生平及思想2.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五、法家思想1. 韩非子的生平及思想2. 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先秦诸子概述1. 讲解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介绍先秦诸子的产生和发展。
2. 分析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多元性和互补性。
第二课时:儒家思想1. 讲解孔子的生平及思想,重点阐述孔子的仁、礼、中庸等核心思想。
2. 分析孟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探讨孟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课时:儒家思想1. 讲解荀子的生平及思想,重点阐述荀子的性恶论、礼法并用等观点。
2. 分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课时:道家思想1. 讲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重点阐述老子的道、德、无为等核心思想。
2. 分析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探讨庄子在道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第五课时:墨家思想1. 讲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重点阐述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
2. 分析墨家学派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课时:法家思想1. 讲解韩非子的生平及思想,重点阐述韩非子的法、术、势等核心观点。
2. 分析法家学派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课时:先秦诸子思想比较1. 比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八课时:先秦诸子思想的应用1. 结合现代社会,分析先秦诸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东周以前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官书而没有私人著书。
这是因为,三代时期阶级对立森严,统治贵族不仅拥有政权与土地,而且还专有知识,平民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
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变而来,巫掌卜筮,史掌记事。
他们都接受贵族供养,并为他们服务。
据《尚书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书几乎都是官方卜师的占卜档案。
从事作典作册与文化创作,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与著书闲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才有可能,这样只能由为贵族供养并脱离生产的巫史官员来从事。
三代时期,笔墨纸帛还没有发明,那个时候只能以龟甲竹简代纸帛,以刀刻漆书代笔墨,将竹简用绳连结而书册,这样一来书籍典册就极为笨重,成书不易,藏书也难。
所以只有官府才有能力制典作册,平民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周代以前的书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都是官书,是由官方委派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编辑造册的。
其中《书》为周代史官所记载的文告档案,《诗》为同周代乐官所保存乐词,《礼》为周代礼官所保存,《春秋》是鲁国史,是鲁国史官所记录保存的档案。
及至春秋时代,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登上权力的舞台,以周王为首的三代世袭的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降落,贵族降为平民,同时也就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入了平民阶层,从而才有了发展平民学术的可能。
孔子首先开了私人讲学与私家著述的先河。
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而不是别人?孔子出自落没贵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接触知识与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适鲁后才为平民。
孔子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平民,而在孔子以前是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的。
对于平民而言,知识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情。
所以孔子以后,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行于天下,而从学之众是后世所罕见的。
又遭逢乱世,学者无一不想尽其所学改制救世,而新兴的地主阶层又极需新的文化工作来维护他们新近崛起的社会地位,养士之风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于是便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状态,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诸子概论一、概说(一)诸子的涵义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
当时出现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
这些思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议论确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致历代的学术无不受到影响。
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的学说,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落实在思想言行上。
“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
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
白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
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
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产生的背景。
以诸子的学术而言,正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的时候。
当时各国诸侯,势力庞大,相互争雄,周天子无法号令天下,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彼此蚕食并吞而逐渐崩溃。
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因为平民崛起而根本动摇。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致富的人取代贵族成为新地主,“世居其土,世勤其畴”的农氓,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我们都知道周朝所行的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动,使平民渐渐有机会受教育,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更富于使命感。
他们面对时代的课题,著书立说,彼此论辩,学术越来越兴盛,就此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古代最宝贵的学术遗产.(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古代学术的状况和今天不一样,“政”与“教”不分,“官’’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
先秦诸子知识点总结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代表,主要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
他们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对中国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之重要。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能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五行”,即“文、义、礼、乐、政”,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提出了“君子”、“小人”、“君子之风”等概念,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能够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述。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恶”出于外在环境的影响。
他提出了“教化三则”的观点,即“天之生物也唯人以为贵”,“有位也行,行位也荣,荣位也达,达位也快”,“生之谓性,命之谓义,善之谓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做到“教化为善”,“追先王之道”,“循礼义而动”。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无我”等哲学观念。
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而道又是无形无象的,无所不在,可以说是宇宙的本原。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天下”等观点,强调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强求。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心无所窒,胸有丘壑,要做到无欲则刚、无为而治、无行而步、无方而处。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自由”、“无为”的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干涉。
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论”、“逍遥游”、“无我”等哲学观点,强调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要做到心如止水,君子之道非止非行,非理非非理,非物非非物,无所不足。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一、设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选修课的宗旨1、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2、体会、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形成传统文化底蕴人的内在气质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3、学以致用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汲取智慧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四库全书》分成哪几个大的部分?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来说,又称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先秦诸子精华讲解
先秦诸子是指在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们主要是就道、德、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思考,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先秦诸子精华》是一本介绍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派思想的代表作品和精华内容。
这本书对于了解先秦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注重“仁爱”、“礼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道家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自我完善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具有较高的哲学思辨价值;墨家则提出尚爱、非攻、节用三大核心价值,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通过规定制度和惩罚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而名家则注重修身养性、言行一致等方面的思想体系。
通过对《先秦诸子精华》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底蕴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先秦诸子学概论》
课程名称:先秦诸子学概论
英文名称:An Instruction to the Thoughts of Pre-Qin Philosophers
课程代码:HG00050
学分/学时:32学时,2学分
课程类别:人文学科
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授课教师:秦峰讲师
课程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本课程主要从哲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来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通过系统地阐述各家思想的要点以及先秦学术发展的趋向,使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起源有一客观的了解,并能够引发同学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兴趣与欣赏。
参考教材: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任何版本。
(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50年。
(5)Fung Yu-lan,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New York: Macmillan, 1948.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小组讨论30%+期末论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