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程第六章 国际贸易利益及价值转移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2
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导论1、国际贸易的特点是什么?(1)困难大。
由于各国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和贸易法规不同,世界市场上贸易障碍多,交易技术困难多,交易接洽不方便,贸易对手资信调查和市场调查不易,所以国际贸易的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2)复杂。
国际贸易在内容、程序等方面均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多,货币与度量衡制度、商业习惯、海关制度,以及国际汇兑、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也均比国内贸易复杂。
(3)风险多。
经营国际贸易可能发生的风险多,包括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及政治风险等。
2、国际贸易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哪些?(一)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进口;对运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出口。
(二)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做贸易差额。
(三)贸易额与贸易量:贸易额又叫贸易值,是一个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
贸易量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应贸易规模的指标。
(四)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五)贸易的地理方向: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来说,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六)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理论篇第一章国际分工(上)1、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占什么地位?(1)生产力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对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因素:主要指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
第六章国际贸易利益与价值转移⼀、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是⼀种使⽤价值的利益。
通过国际贸易,⼀国⽣产获得了新的⽣产资源、机器设备,消费获得了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商品,⼀国也因此得到更丰富、品种更多的使⽤价值,总体福利⽔平有所提⾼。
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障碍,贸易参与国等于利⽤了对⽅充裕(⽽本国稀缺)的资源,调整了本国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使得资源在更合理的结构上得到利⽤,最终提⾼资源的使⽤效益。
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是指国际贸易向国内外市场引⼊了竞争机制,只有竞争的市场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社会⽣产向前发展。
4、国际贸易乘数:国际贸易乘数是指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倾向之和⼩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有利于提⾼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和就业量。
5、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新古典学派主张,贸易条件线是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它越贴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率,该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利益就越少;反之,越远离某⼀国家的国内交换⽐率,该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利益就越多。
⼆、思考题答题要点1、阐述为什么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引擎。
答: (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4)国际贸易的⽰范和技术传导作⽤2、论述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答: (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国的出⼝和国内投资⼀样,有增加国民收⼊的作⽤;⼀国的进⼝则与国内储蓄⼀样,有减少国民收⼊的作⽤。
当商品服务出⼝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会使出⼝产业部门收⼊增加,消费也增加。
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增加……。
如此反复下去,收⼊增加量将为出⼝增加量的若⼲倍。
当商品服务进⼝时,必然向国外⽀付货币,于是收⼊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样,成为国民收⼊中的漏洞。
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国就业量,提⾼国民的收⼊。
第6章国际贸易利益及价值转移6.1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利益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利益。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的国家可以获得本国不生产的产品,或者补充本国生产不足的产品,从而使生产获得新的生产资源、机器没备,消费获得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商品,一个国家也因此得到更丰富、品种更繁多的使用价值,总体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达到均衡,因而得到重新组合与配置。
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在国际间流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可以在它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得到利用。
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论述比较利益时,A、B两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消费点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比分工之前离原点更远,说明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一提高很大部分来源于国际分工而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和充分利用。
在论述赫—俄模型时,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等于利用了对方充裕(而本国稀缺)的资源,调整了本国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使得资源在更加合理的结构上得到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贸易双方都获得利益。
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参与国际贸易,一方面意味着本国企业要与外国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产品也要同进口商品竞争。
在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出口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总要争取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国内企业也要不断致力于改善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以便同进口商品竞争,保证其销路。
因此,竞争除了可能会产生某种社会劳动浪费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社会生产向前发展。
4.国际贸易的示范和技术传导作用当一个国家进口了本国尚未生产,但又具有较大市场的商品时,进口商一方面开拓了这一全新的市场,同时也给本国的厂商以刺激、示范,促使国内厂商进行模仿生产。
发展经济学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起步时,受到的第一个制约就是技术的落后(技术缺口),克服技术的不足是经济起步的关键,如图6-1所示。
总论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一国(全部)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贸易依存度:一国对外贸易额同其GNP或GDP的比率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商品通过第三国销售到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对外贸易分类1。
按交易内容和标的物形态: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含技术贸易)2.按货物和服务移动方向(商品流向):出口、进口复出口、复进口过境贸易3。
按交易参与国(地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4。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5.按贸易方式.: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商品交易所交易、加工贸易、对等贸易、租赁贸易等6.按国境和关境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第一章国际分工上绝对利益理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比较利益理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重点整理李嘉图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1种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2个要素。
而且,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是不能够自由流动的。
HO模型则是K 和L,两种要素可以在自己本国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够跨国流动。
李嘉图模型的机会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率的不同,由于生产率的不同产生了比较优势。
特定要素模型是因为要素的充裕程度不同。
HO模型是因为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里由于只有一种要素,所以机会成本不变, 比较优势产生于技术差别;HO模型里有两种要素,各自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比较优势产生于要素禀赋差异。
特定要素模型里机会成本也是递增的,因为流动要素只有一种,而其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当不断释放生产X的劳动力去生产Y时,随着Y产量增加而X产量减少,Y的边际产品减少而X边际产品增加,使得生产Y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至于比较优势应该跟HO模型一样吧。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李嘉图模型:该模型中,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出,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即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