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公开课 超成功!还获奖了哦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8
《采薇》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采薇》,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并能够正确朗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采薇》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课题:“《采薇》教案一等奖”,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你们对古代诗歌了解多少?你们觉得古代诗歌有什么特点?2.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将《采薇》的课文投影到课堂上,逐行诵读诗歌,并解读其中的生词和意境。
然后,让学生跟读,并检查他们的发音和抑扬顿挫。
最后,教师用教材上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1)诗歌的题目叫《采薇》,你们觉得有什么含义?2)诗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怎样的气氛和情感?3)诗人通过描写这个场景,想要表达什么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补充说明。
4.朗诵与表演(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诵《采薇》,分组进行表演。
每个角色都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
教师在表演结束后给予点评和鼓励。
5.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让学生以《采薇》为题材,自由创作一首小诗。
要求学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完成后,交流彼此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1)你们觉得《采薇》中的意境和情感对你们有什么启示?2)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和感受?3)你们觉得古代诗歌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程度,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创作活动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作品质量。
《采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品读字里行间的哀伤——《采薇》教学设计(一)【学情文本定位】《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对《采薇》一诗的学习要求为:熟读;明确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最后一章的内容、写法及其作用;前三章重章叠句手法的特点。
此前,学生已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两首》的学习中习得:背诵并写一段赏析文字;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与文章内容的对比中体会《木瓜》一诗的情感。
同时,学生已在本课《氓》一诗的学习中进一步明确了:赋、比这两种表现手法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因此,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工具书,对诗歌文句的疏通已不是一件难事。
依托已有知识和阅读经验,学生对诗经“六艺”的基本概念也比较清楚,诗歌整体内容的梳理也将比较轻松。
但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情感是如何在作品中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体现的,仍是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易产生困惑的问题,《采薇》尤为如此。
《采薇》虽然选自《小雅》,但风格上更接近《国风》,很有民歌的特色。
对其进行指导鉴赏,能够让学生感性地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体会到其中传达出的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质朴的情感所采用的简约而隽永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从课文内容出发,更好地进入情境,可以体会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进而走入人物心灵深处,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文学文本的教育审美价值。
【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采薇》优秀课件公开课ppt嗨,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采薇》这首古诗的解读。
我知道,古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甚至有些枯燥。
但别急,今天我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们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首先,得先聊聊这首诗的作者——佚名。
这位老兄,我们只知道他是个诗人,但具体是谁,历史已经模糊了他的身影。
不过没关系,我们今天不是来研究历史的,而是来感受这首诗的韵味。
《采薇》的第一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我就觉得特别有趣。
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诗人独自一人,走在山间小道上,采摘着那些嫩绿的薇草。
薇草,你知道吗?就是一种小小的野菜,叶子嫩绿,味道清香。
诗人一边采,一边吟唱,那种感觉,是不是很惬意?接下来,“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里的“岁亦莫止”,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总是说“岁月静好”,但其实,岁月哪有静好,它总是在不停地流逝。
诗人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再往下,“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这里的“猃狁”,是一种古代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侵扰中原。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们。
我们每天忙碌于工作和生活,有时候真的想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但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继续前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里的“同袍”,是指战友。
诗人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最后,“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这里的“王于兴师”,是指国王发动战争。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能够对《采薇》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
记住,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古诗的美好吧!。
《采薇》优秀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采薇》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之一,为先秦时期的民歌。
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讴歌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采薇》这首古代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采薇》这首古代民歌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3.通过学习《采薇》,增强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采薇》的起源和演唱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古代民歌的文化内涵。
2.歌曲分析:分析《采薇》的曲调和歌词,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3.歌曲欣赏:通过播放多个版本的《采薇》,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演唱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感受。
4.歌曲演唱:分组练习《采薇》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步骤1.导入: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2.讲解背景:通过讲解《采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这首古代民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3.歌曲分析:将《采薇》的曲调和歌词分段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4.歌曲欣赏:播放多个版本的《采薇》,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演唱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感受。
5.分组练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练习《采薇》的演唱。
教师可以提供歌词和曲调的参考,同时指导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
6.小组展示: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其他学生可以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总结:对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让他们分享这次学习的成果和体会。
8.作业布置:让学生对《采薇》进行个人阅读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2.小组展示的演唱成果和其他学生的评价;3.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采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音频播放器与扬声器;2.多个版本的《采薇》音频;3.小组练唱的材料和乐谱。
01诗经与采薇背景介绍Chapter诗经概述及历史地位篇章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士兵的内心感受,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士兵对家乡的思念。
采薇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采薇是诗经中的一篇,描写了一位归乡士兵在采薇时的深情。
采薇篇章内容与特点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诗经的采集和编纂者无从考证,但一般认为是由官方采风机构或民间采风人士收集而成。
采薇篇章的作者也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的士兵或民间诗人。
作者在创作时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和民间文化的影响,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想和文化交流融合。
采薇篇章所反映的战争和归乡主题,与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02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掌握《诗经·采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的主旨、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习《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欣赏《诗经·采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和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经·采薇》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加深对《诗经·采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03教学方法与手段Chapter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采薇》教案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作者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乐府。
本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田野间采摘薇草的情景,纯净而动人。
通过本诗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增加汉字的阅读量,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采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乐府。
b.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并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诗歌鉴赏。
c. 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诗歌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感受能力。
b. 采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b. 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学习和理解《采薇》的意境和主题。
b. 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准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a. 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采薇》的背景和作者乐府。
b. 出示《采薇》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2. 学习《采薇》(20分钟)a. 教师朗读《采薇》,让学生听音乐欣赏诗的美。
b. 学生跟读,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
c. 分组讨论《采薇》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与表达(30分钟)a.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采薇》的理解和感受。
b.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展示和表达。
c.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句式表达。
4. 写作练习(30分钟)a.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采薇》的赞美或感受。
b. 学生相互交流,互评作文。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薇》中的意象和意境,以及学习的收获。
采薇教案一等奖公开课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采薇(节选)》难点名称体会士兵由眼前景勾起内心的复杂情绪。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要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要在来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之下,通过反复诵读,想象面去感受诗人的哀伤。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难以理解诗歌中的乐景哀情,加之,当今处于和平的年代,学生更难去体会战争中因失去家园后的哀伤。
难点教学方法1.引入诗歌写作背景,先了解全诗。
2.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在战争时离家上战场,然后侥幸回家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出示一组战争灾难图片)问:提到战争,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横尸遍野、生灵涂炭、血雨腥风......)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出示《采薇》全诗,引出“薇”。
听《采薇(节选)》的朗诵和吟唱。
学生轻读跟唱。
出示诗歌的学习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品读诗人的情感。
品读感悟①(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读到这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a.配乐引读:在依依杨柳下,他对年迈的父母说:我往矣,杨柳依依。
在依依杨柳下,他对年幼的弟妹说:我往矣,杨柳依依。
在依依杨柳下,他对()说:我往矣,杨柳依依。
学生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教师引读)②a.师:征夫终于活下来回到家乡,他的心情可能是?(兴奋、高兴)b.师:然而,他的心情却是(出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配图理解“雨雪霏霏”。
c.出示课件并配乐引读昔日袅袅炊烟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杨柳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昔日幸福家园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亲人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教师引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③师:于是,走在泥泞的道路上,这位载渴载饥的士兵感叹道:(出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e.小结(配乐再读此诗)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出示《春望》,根据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战争残酷,诗人的哀伤。
采薇一等奖教案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创新教育理念所取代。
在这个时代,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激励者和导师的角色。
本教案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采薇”的意义和特点。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采薇》的文本分析。
2. 学生个人解读和分析《采薇》的内涵。
3. 小组合作,完成关于《采薇》的创作任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对《采薇》的兴趣。
2. 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采薇》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文字中感知作者的深层意图,并与自身观察和体验联系起来。
3. 学生个人解读(15分钟)学生个别思考并书写自己对《采薇》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尽量展开思维,以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歌的意义。
4. 学生讨论与交流(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各自的解读和理解。
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和批判性思考,从不同视角寻找更多的解释。
5. 小组任务(30分钟)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解读和理解,创作一篇关于《采薇》的短文或演讲稿。
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表达方式,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6. 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各自的创作思路和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意义。
四、扩展活动:1. 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诗歌分析和理解。
2. 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去户外采集薇草,通过实践感受《采薇》的内涵。
3. 继续探索古代诗词的美,扩展到其他经典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