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半月前左小腿外后疼痛-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73 MB
- 文档页数:11
第六百三十二篇:左小腿剧痛25天(2013-05-03 18:30:41)转载▼分类:中医方剂治验推介标签:中医推介健康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余国俊男患,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 余载,极少生病。
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
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
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
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扑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
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
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
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
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
不得已延一老中医诊治。
老中医细查精详,熟思良久曰,“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
治疗方案为:1,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九、牛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
2,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薰洗,1日3次。
3,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
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
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
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挛痛;上午疼痛减轻,且能弯腰曲背,扶仗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
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综合分析病史与治疗经过,认为老中医诊断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是颇有见地的。
然则挛痛如此剧烈,显然已经转化为痹证——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处方:1,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100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3剂。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集1.成药自疗法(1)芬必得,每次服0.3克,每日3次。
(2)追风透骨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3)小活络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4)大活络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1)虎杖、老鹤草、牛膝各15克,用水煎服,每日2次。
(2)大通筋、南天竹各60克,用水煎服,每日2次。
(3)当时15克、牛膝15克、白芍30克、威灵仙30克、鸡血藤30克、桂枝10克、制川、草乌各3克、细辛3克、甘草10克,用水煎服,每日2次。
3.饮食自疗法(1)马铃薯300克、胡萝卜300克、芹菜200克、苹果300克、蜂蜜30克,前四样榨汁加入蜂蜜饮之。
(2)粳米60克、羊肉50克、生姜10克,煮粥食之。
4.外治自疗法毛茛全草60克,捣烂,敷贴于环跳穴(小腿后曲,足跟正对臀部处)风市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正对大腿外侧处)、委中穴(两膝国窝正中处)、昆仑穴(外踝关节尖至跟腱中间凹陷处),每次1-3个穴位交替使用,敷药至局部烧灼感时即揭下,用药后1-2日,局部会红肿热痛,两天后发生水泡,疼痛加剧,此时应将水泡挑破,外搽龙胆紫。
慎勿感染。
14、坐骨神经痛中医如何辨治施治?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现据多年临床体会,归纳辨治4法于下,供同道参考。
1 虚寒型本型多因年高体弱,阳气不足,外受寒湿侵袭,痹阻经络引起。
症见腰、臀、腿放射性疼痛,伸展不利,局部喜温,平素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以温肾培元驱寒通痹治之。
例1 患者,男,78岁。
2年前曾患左侧坐骨神经痛,近因疲劳过度,受凉发病10天。
证见左侧臀部NFDD2痛放射至下肢,活动受阻,卧床不起,患肢冷,窝、腓肠肌有明显压痛点,舌淡白,脉弦细。
此乃年事已高,下焦阳虚,元气亦微,不能输布阳气以达四肢,故易受寒邪所侵袭。
治当温肾培元,驱寒通痹。
方药:熟附子、桂枝、木瓜各10g,川牛膝、白芍各15g,生黄芪、鸡血藤各30g,淡干姜、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脑梗死主诉现病史模板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困难1天。
现病史:患者昨晨起时发现右侧肢体稍活动不利,当时尚能行走穿衣,未在意。
下午出现右肢体活动不利加重,行走不稳,且出现言语不清,与人交流困难。
不伴有明显头痛、头晕、恶心、流涎,无吞咽困难,无抽搐,无二便失禁。
神志一直清晰。
来本院急诊,查头颅未发现明显异常,考虑急性脑梗死,予***等治疗后,今以“脑梗死”收入住院。
病来患者精神可,纳如常,睡眠安,大小便尚调,体重无明显下降。
高血压(眩晕)主诉现病史模板主诉:反复头晕10年,再发5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10年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持续约半小时在休息后可缓解,不伴有恶心、呕吐,亦无视物旋转及耳鸣,无头痛、眼花,无视物模糊及复视,无胸痛、心悸无气促、发绀,无晕厥,无四肢无力等。
曾多次就诊当地医院,测血压均高于140/90,血压最高达180/105,诊断为“高血压病”,不规则服用“尼群地平10 ”等治疗,血压控制尚可,波动于正常范围。
入院前5小时,感持续头晕,头重脚轻,休息后不能缓解,无视物模糊、视物旋转及耳鸣,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无力,无意识障碍,无二便失禁,无心悸、气促,来我院门诊,查血压达190/100,拟“高血压病”收住入院。
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欠佳,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主诉现病史模板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2年,心悸、气急、浮肿2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患者自22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经治而愈(当时具体情况不详)。
其后每于冬春天气转冷时易作咳嗽咯痰,晨起时咳嗽较明显,痰量较多,呈白色泡沫样。
早年不伴有气急、喉间哮鸣、咯血及盗汗等。
每次发作持续约7~10天,经服“消炎药”(具体不详)即可好转。
每年发作2~3次,在秋末冬初或春季易发,但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
1981年以来咳嗽、咯痰加重,早晚尤剧,发作常伴有气急、喉间哮鸣,经治(不详)症状多可在一月内缓解。
如不及时治疗,每次发作往往持续约3个月左右,直到天气转暖时上述症状才可基本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