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 能够解释一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教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原子概念,提问: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2. 学生回答后,总结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二、探究原子的结构(15分钟)1. 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原子核由哪些粒子组成?2. 学生回答后,总结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3. 提问: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4. 引导学生回顾电子排布的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5. 学生回答后,总结电子排布的规律。
三、应用和拓展(15分钟)1. 提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有何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有关。
3. 举例说明: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举例,帮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和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3.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4.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原子的构成(一)原子1.想一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2.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4.点播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5.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6.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7.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8.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9.小组汇报: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这些微粒是什么?……10.呈现情景: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11.引导探究:及时用投影出示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12.交流讨论:学生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6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 量筒里,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课题 2 原子的构造 ( 第二课时 ) 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含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 的学习中,知道很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构造的延长,也为后来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确立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色引出电子层的观点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经过 1-18 号元素的原子构造表示图初步展现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固构造”观点,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色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向。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响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经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归纳描绘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经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剖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当是本节课中教材重申的要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解说做铺垫的。
二、学情剖析关于微观理论,固然学生在物理课中认识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观点学生不简单理解和掌握,只有经过学生熟习的平时现象,提出问题,惹起学生思虑,解说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向深入,达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经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色是分层排布的;(2)经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经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绘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型和性质的亲密关系 ;(2)经过角色饰演 NaCl 的形成,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3)经过模型展现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成立联系。
初中《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构成;2. 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能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4. 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其与电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性质;2. 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组成及其与电子的关系;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3. 教材或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的概念,提问:分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提问:那么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呢?4.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或参考资料,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构成;2.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学生尝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性质;2. 教师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教师演示如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讲解其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其中的规律;3.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性质;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份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名称;2. 让学生结合教材或参考资料,总结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分子的概念,引出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性质。
在课堂讲解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总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质量和原子量之间的关系
3.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原子和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为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分子很小,但是否可以再分呢?答案是肯定的
指导阅读并讲解:氧化汞分解
1.原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2.原子的特点:
讨论:
1.分子和原子有何不同?
2.原子能否再分?
二、原子的质量和原子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
就像用吨来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
在科学上,人们采用原子量来表示其质量,即相对原子量。
原子量= 12
1一个碳原子质量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原子量= 12
1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原子的质量
一个H
一个碳原子的原子量= 12
1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原子的质量
一个C 一个铁原子的原子量= 121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原子的质量
一个Fe 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