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最新语文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1.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2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主题。
1.2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圈出生字词,自主查阅字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1.1“永生的眼睛”指的是什么?3.1.2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3.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主题。
4.课堂小结4.2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5.课后作业5.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
5.2向家人或朋友分享课文内容,传递关爱生命的理念。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学生能否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对生命的认识?五、教学详案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主题。
(展示图片:生命之源、生命之美等)1.2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圈出生字词,自主查阅字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3篇】【教学内容】《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
课文叙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预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和善和美妙,“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消灭。
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表达的就是一种喜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忙他人并为此感到快乐和傲慢的高尚情操。
培育学生喜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理解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忙他人而感到快乐和傲慢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朗读)“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苦痛,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犹如水底的珍宝,闪耀着刺眼的光芒。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苦痛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运的,由于我承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
是她给了我其次次光明,其次次生命。
我要去查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师:这是一位承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召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日,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永生的眼睛》,看看温迪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评析:课初,赵教师以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诗导入新课,再配之教师深情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和阅读期盼。
】(二)品尝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2、体会的感情变化:(1)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想想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生汇报:由开头的剧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教案编辑专员: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提炼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小组讨论(1)设置讨论话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捐献眼睛?”(2)学生分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强调关爱亲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
六、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2)简要地复述课文(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达()命()肿()肺()访()组()勇()敢()骄()拥()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3.按拼音填空yì 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jiāo 阳、()傲、()花、()气、上()、香()zǔ 挡、()织、()力、()国、()成(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
北师大版《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2)如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永生的眼睛”具有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中的伦理问题。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情感升华:(1)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2)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四、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永生的眼睛”的特殊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中的伦理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价。
3. 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深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4. 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树立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__内容(__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资料出示: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面对角膜捐献:1、思考: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点:⑴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不明白为什么捐)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北师大版语文《永生的眼睛》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命的可贵和器官捐献的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的赏析。
3.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培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器官捐献的意义。
2.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和关爱生命的做法。
2.引导学生关注器官捐献,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可贵和器官捐献的意义。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做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二、课文赏析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赏析。
2.教师选取部分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关爱生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生命的作文。
2.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了解器官捐献的流程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赏析、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器官捐献的意义。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做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得到了培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得到了激发。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生字词的学习。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让学生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大意。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造句。
3.2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加强语音语调的培养。
家长签名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回家作业和课堂练习。
5.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评价标准:积极参与、态度认真、合作能力强。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标准:字迹清晰、回答准确、思维活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与理解: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七章:课文解析7.1 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和无私。
让学生思考眼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捐赠眼睛的意义。
7.2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进行自我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永生的眼睛》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故事,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捐献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宝贵和亲情的深厚。
课文内容涉及家庭、亲情、生命、勇气、善良等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2.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话题“眼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关于眼睛的知识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永生的眼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和解释。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的主题和意义。
3.3 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描述自己的家人和亲情经历。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4.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表达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作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价。
《永生的眼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3. 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
同时让大家自由发言,失去眼睛后会怎样?
二、新课学习
(一)1.《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
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
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
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话的纪念,并有幸分
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三)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四)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三、结论总结
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
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
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像这样感人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生命因短暂而显得极
为的宝贵,然而器官捐赠志愿者们战胜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我们将从更多的人身上看到这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四、课堂练习
1.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2.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母亲
关心他人
父亲永生的眼睛
无私奉献
女儿
延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