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治未病理论谈糖尿病的三级预防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37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与保健ppt课件•糖尿病概述•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防治策略目•糖尿病患者日常保健指导•总结与展望录01糖尿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肥胖、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
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1型糖尿病),疲乏无力、肥胖(2型糖尿病)等。
分型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有糖尿病症状。
鉴别诊断需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进行区分。
02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脏腑经络学说解释人体内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探讨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功能表现。
病因病机分析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娇嫩,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滞,化火伤阴。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或劳心过度,心阴暗耗。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治则治法探讨01020304针对阴虚热盛的病机,采用滋阴清热之法,如麦冬、生地、玄参等药物。
针对气阴两虚的病机,采用益气养阴之法,如黄芪、人参、山药等药物。
针对瘀血阻滞的病机,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如丹参、赤芍、桃仁等药物。
针对肝郁气滞的病机,采用疏肝解郁之法,如柴胡、香附、郁金等药物。
03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等证型,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3卷第24期(89、91页)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三级预防王坤锋1张定华2“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
未病状态包括“无病状态、病而未发、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的内容有四方面: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就萌,防微杜渐、己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1]。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总患病人数达9240万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48亿以上。
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总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
因此,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糖尿病的预防分为三级:预防健康人群发病、预防已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
“治未病”理论所提倡的预防、治疗思想与现代医学所提出的糖尿病三级预防不谋而合,可以用来指导糖尿病的防治。
1 “治未病理论与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治未病”中的“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就萌,防微杜渐”相当于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即预防健康人群发生糖尿病前期一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进而进展为糖尿病。
这一阶段属于“无病状态”和“病而未发”。
针对健康人群,现代医学提出的预防策略是: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遗传因素)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