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十章
- 格式:doc
- 大小:97.51 KB
- 文档页数:8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74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4龄(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授课语言:中文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分析,个量与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
同时,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与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学手段,因此,本课程与各门数学课程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还为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持。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掌握乘数的计算过程和乘数计算公式;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 模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稳态分析内容;掌握BP曲线的推导;掌握IS—LM—BP模型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支撑毕业能力2.2)2.能力目标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 能够构建起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十章 新增长理论概述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家庭的跨期选择 1.家庭的效用函数通过人数标准化过程,每个家庭具有一个标准化人,该标准化人具有无限寿命。
假设经济中所有家庭的效用函数都具有如下形式:()()()111c t u c t θθ--=-其中,()c t 为人均消费,在劳动力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它看成消费()C t 。
0θ>是边际效用对消费的弹性。
根据效用函数,可以得到边际效用:()()()MU c t c t θ-=随着消费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家庭的最优选择分析家庭在时刻t 和时刻t t +∆的选择行为,如图10-1所示。
假定储蓄率的实际收益率为0r ≥,家庭的主观贴现率为0ρ>。
图10-1 家庭的跨期选择家庭的理性行为最终将使得任意时点上一单位的产品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现值都相同。
因此,家庭的最优选择将使得下式成立:()()()()()t t t r t MU c t e MU c t t e e ρρ-+∆-∆=+∆假设()c t 的增长率为γ,则()()t c t t c t e γ∆+∆=,可以得到家庭的消费行为最优时的规则:()1r γρθ=- θ越小的家庭,消费的变化对边际效用的影响就越小,家庭转移消费的倾向就会越大,即不同时点上消费的替代性越大。
上式表示,在跨期消费完全不可替代的情况下,家庭消费的增长率对差r ρ-完全无反应。
上式可以改写为:r ρθγ=+家庭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是由家庭的最优化选择决定的,储蓄率s 是内生的,而非外生的。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1)公式:0010
()
t t t
I I D Y Y D
ν
-
=+=-+
K
Q
ν
∆
==
∆
所需增加的投资
其中,加速系数
每增加单位产量
I t为总投资,I0为净投资,D0为折旧。
0010
2(2D10%
()
t t t
I I D Y Y D
ν
ν
-
=-=
=+=-+
假设资本产出率也为),
(2)根据上表,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投资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而不是产量变动绝对量的函数。
第二,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
第三,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产量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长率。
(3)局限性:
第一,加速原理说明了产量(即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变动的重要变量,但没有考虑到资本家的预期、风险、投资
成本、利息率、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加速原理只适用于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如果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加速原理无法发挥作用。
2.乘数-加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