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9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章预期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
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
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
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序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探讨着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规律。
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两种重要的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供求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波动。
本文将就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差异和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古典经济学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歇尔经济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理性个体、完全信息、充分竞争等。
其核心原理在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在市场自由的条件下,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将会最终导致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通过分析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规律来指导经济政策。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非总能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经济活动,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来解决失业和经济波动问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总需求的决定作用,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提高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一些基本假设和观点上存在差异。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个体行为具有理性性质,追求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强调人的经济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理性。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自发达到均衡的机制,强调供求关系决定资源分配;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存在自发不足和波动,主张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来干预市场。
再次,新古典经济学倾向于将经济问题研究归结为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需求方面的问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认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古典经济学家指的是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萨伊、穆勒等并不被包括在内。
凯恩斯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这一术语,但是他抹杀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界限,又将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混同一谈。
新古典经济学指的就是边际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克拉克、费雪、马歇尔、庇古等。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经过系统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认为通过工资、价格与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资本、货币与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趋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所诠释与发展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这一派的经济学家最著名的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要为经济危机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
凯恩斯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价格刚性,认为它使市场力量受到阻碍,只有政府实施稳定性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
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产出,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
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
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
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
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
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0.1 难点重点归纳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 y =MV 和MV=PT ,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 Y=k P 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
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21r L y L r y L PM +== 式中L 为对货币的总需求;1L 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 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 为利息率;P 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
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现代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现代经济学派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两大学派。
两者在经济理论与政策上存在一些差别,但共同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以及提供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政策观点,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时的应用。
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在上世纪中叶至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其核心理论是供求理论和边际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的,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做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概念,如效用边际递减、供给曲线、需求弹性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竞争、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微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也被用于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
同时,新古典经济学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学派。
梅纳德·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这一核心观点,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处于不完全就业状态,因此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来刺激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因此经济政策的干预是必要的。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新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并通过适当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对于解释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应对方案,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恢复就业。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对比与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一些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如市场的有效性、经济政策的作用等。
然而,在实践中,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和补充。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MV=PT,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
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式中,L为对货币的总需求;L1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
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Y(或者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简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在基本假设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当市场在遭到冲击后,可以迅速调整,从而能够使得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即供需平衡,此时市场便处于均衡状态或者说是处于出清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工资和价格调整并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二者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来解释经济波动,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试图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扰动方面来解释经济波动。
(3)二者在政策主张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为此,他们还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例如,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曾论证过货币政策的无效性,而且得出的结论是: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会影响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经济在遭受到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的情况的持续出现,刺激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0.1 简答题1.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答: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1)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黏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2)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
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试说明: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呈黏性的原因,以及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
答:价格黏性指经济变动中价格调整缓慢的倾向,价格黏性分为名义价格黏性和实际价格黏性。
名义价格黏性指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调整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实际价格黏性是与“名义价格黏性”相对而言,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的黏性,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
(1)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是主要有: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求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作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
②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
造成价格黏性。
③协调失灵。
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了协调失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在相互的碰撞与交融中推动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建立在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的基础之上。
它认为,个体是具有完全理性的,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状况,并据此做出最优的决策。
在这样的假设下,市场能够迅速地自我调节,实现供需的平衡,即市场出清。
从理论框架来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了经济中的微观基础。
它将个体的决策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对个体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进行研究,来推导宏观经济的总体表现。
比如,在劳动市场上,工人会根据对未来工资和就业机会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劳动供给;企业会根据对未来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劳动需求。
在政策主张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政府的宏观经济干预持怀疑态度。
它认为,由于人们具有理性预期,政府的政策往往会被公众提前预见到,从而无法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甚至,政府的一些不稳定的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
然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承认个体的理性,但同时也指出,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完全性,这些不完全性会阻碍市场的自我调节,导致市场无法及时出清。
就拿劳动市场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和价格并非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具有完全的弹性。
存在着诸如工资粘性、价格粘性等现象。
比如,由于劳动合同的存在,工资调整可能会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可能不会频繁地调整价格。
在经济波动的解释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外部冲击,如技术进步、货币政策变动等,会通过市场的不完全性放大和传播,从而导致经济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它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市场的不完全性,稳定经济。
《(西方经济学下篇)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在第九章介绍了观察和衡量宏观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度量指标之后,我们从本章开始说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及其整体产出水平如何决定和变动。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衡量,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则是对国民收入决定原理和决定因素的理论阐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是对一定时期宏观经济活动结果的表达,而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公式则是为达到事后均衡结果所要求的实现条件。
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凯恩斯认为,只要解决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就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本章介绍的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是以产品市场为代表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在第十一章将其扩展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结合,从更为贴近实际的角度说明总需求的不足,并在分析需求影响因素的同时,寻求解决需求不足的出路。
在第十二章从总供求的角度阐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进而在更全面的角度上说明总需求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是个泛指的总量概念,前一章所提到的 GDP、GNP、NNP、NI、PI等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将其总量看作国民收入,但通常更多情况下是将GDP等同于国民收入。
在了解均衡国民收人(也就是实际GDP)的决定过程之前,我们必定会提出一些问题:一国的总收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企业生产了多少?谁会从生产中获得收人?工人的报酬是多少?资本所有者的报酬是多少?家庭购买了多少消费品和服务?家庭和企业购买了多少投资品?政府购买了多少公共物品?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等? 又是什么因素保证了生产的水平与意愿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支出水平相等?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了解一下经济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