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
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
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
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
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
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一直致力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此,成都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主要的做法和特点,以推动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一、统筹规划成都市制定了城乡统筹规划,明确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发展目标。
通过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布局城市与农村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化土地利用成都市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交通互联成都市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交通要道,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缩小城乡间交通不便的差距。
同时,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城乡交通组织结构。
四、强化公共服务成都市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
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五、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成都市积极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农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
六、加强环境保护成都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
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实现城乡劳动力有效对接。
同时,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看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包括统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建设交通互联、强化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题研究之五成都市统筹城乡规划的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前言新型工业化与健康城镇化是中国实施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到2l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两大主题。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成都市自2003年以来,坚持不懈地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统揽成都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7年创新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城市与乡村共繁荣、经济与社会同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路径,初步形成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淡化、消除乃至避免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共性矛盾,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沿海先发地区的健康城镇化道路。
成都正在以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基础,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更高目标奋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处于各类风险的高发期,是我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总结、推广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经验,对于探索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揽全局,有效破解我国规划工作中长期以来由于重技术规划轻公共政策、重城市轻农村、条块分割所产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初步形成了新型城乡形态,并有效承载和统领成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成都统筹城乡规划经验的核心内容是:始终坚持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作为依法行政、科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明确规划的统领地位,突出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持续提升统筹城乡规划理念,创新“强化两头、简化中间”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坚持以“三个集中”为纲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法,探索形成有效促进健康城镇化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规划模式。
一、明确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是依法行政、科学发展的基础2003年以来,成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统筹城乡规划作为依法行政、科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明确规划的统领地位,突出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确保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推进成都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关于成都市、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考察报告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学习两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共同进步的成功经验,我们于12月2日-5日赴成都、重庆学习考察。
期间,先后和成都、重庆市发改委进行座谈,并实地考察了成都市锦江区、新津县工业园等,每到一处,都能明显感受到两地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
一、两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一)成都市的做法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始于2003年,在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基本路径可以概况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为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以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
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将原来零星分散、规模小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目前20个工业发展集中区已初具规模,工业集中度达59.9%。
——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该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到2006年底,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53.8万亩。
——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为重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结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水平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逐步使农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接轨。
全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到2006年底,有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二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多渠道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大力开展林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市场投资领域。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探析,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为成都市现阶段城乡统筹良性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对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
2003年以来,成都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始了以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难题的创新实践,在深化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探索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个集中”需要城乡一体的市场基础,对市场化配置
资源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市场化、资本化、一体化。
市场化是指农民房屋、集体土地经营权、林权等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资本化就是上述产权都可以象资本一样用来抵押贷款;一体化就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转(交易)没有障碍。
这些都是对现行《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突破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2007年7月,在《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面世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第一个文件便是《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
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
这也是成都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
成都最早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是锦江区。
该区从2008年初开始,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按照确权是基础、流转是关键的原则,将改革分为确权颁证、土地整理、流转交易三个环节。
该区提出了“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理念,即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将全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推进,把除三圣乡“五朵金花”以外的所有农户,全都就近集中引导到两个新建的新型社区去居住,把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经过土地综合整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农民新居用地
剩余部分,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对外流转交易。
2008年10月成都成立了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后,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交易范围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经济组织股权等农村产权流转,还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投融资专业服务。
成都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
这一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给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夯实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二)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土地可以确权了,也可以流转了。
但是农民不是每个都愿意拿土地来卖,在三圣花乡开始搞农家乐以来,大浪淘沙,也淘掉不少没有经营能力的的农户。
那么,农民手里有地,不会拿来赚钱,怎么办?成都的做法是: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等形式的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发展。
(三)用抓城市、干工业的方式发展农村和农业
成都市的“三个集中”理念,实质就是促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
农民向城镇集中,则实现了农民
市民化。
在成都,城乡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了城市和农村在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机融合,这样又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大量地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转移到城镇来。
用工业的集中生产方式来发展农业,可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科技发展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用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做到“思必循规划、行必遵规划、效必合规划”。
成都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规划的地位非常突出,真正做到了事事以规划为龙头,严格以规划“办事”,“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城区到乡镇村落,从工商业、农业到旅游业、文化产业,都有规划作为其“发展宪法”,并且形成了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成都统筹城乡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农村和城市放在一起来做全域规划,避免了以往的城乡二元化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五)“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期探索中,更多的是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比如完善规划体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等,这些措施在改革初期可以起到很好的撬动作用。
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改革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这一统筹城乡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建立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城乡发展。
在省党校教授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听到,成都市政府的工作态度与省政府的截然不同,这也是成都市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服务职能的一个体现。
二、存在问题
城乡统筹过程中创新力度不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但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拉大的趋势,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
三、对策分析
(一)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首先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解决
城乡发展的盲目无序问题。
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
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二)建立以成都城乡产业集群为中心的特色区域创新体系
该体系以城乡一、二、三次产业的集约集群协同发展、城市与农村交互促进与共生演化为中心来网络和连接各个相关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
该区域创新体系由若干个围绕成都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而形成的特色产业创新体系组成,每个产业创新体系可由以下板块组成: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创新激励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
(三)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乡村发展的“瓶颈”。
为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更多地优先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基础和公共事业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尤其要注重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成都市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
改善。
(四)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
走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之路,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考虑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将发展产业与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充实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进一步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医疗机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
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