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公司并购哈萨克斯坦石公司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27
中石化跨国并购addax案例五篇第一篇:中石化跨国并购addax案例跨国并购——中石化收购瑞士油公司案例分析Addax石2009年8月18日,中国石化集团宣布已通过旗下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SIPC)与瑞士石油公司Addax公司达成购买决定性协议。
中国石化表示,已同意以每股52.8加元,总价82.7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Petroleum Corp.全部股份。
该交易是中石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中石化不仅可以藉此控制在伊拉克大型油田的业务,还可以涉足勘探前景较好的尼日利亚和加蓬海上油田。
一,并购背景。
世纪4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已成为主要的能源,并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
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基本都是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
因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大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回报水平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石油公司要加速全球化脚步和跨国并购行动。
对于中国而言,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10 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仅占6%,现在已经提高到1/3,到2020 年预期将有60% 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因此,石油的供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999 年起开始上涨的石油价格也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出现新的局面。
世界石油工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包括国家石油公司的重组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兼并收购浪潮;同时,随着WTO 的加入,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尤其是2006 年12 月12日的入世5 周年纪念日后,中国石油企业将面临外国石油企业的更多挑战和竞争。
2009年是中国石油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
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各个国家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而在资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双雄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风潮,也给世界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并购。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案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是大型综合性一体化石油公司,其主营业务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炼油、石油化工和销售等;同时拥有强大的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力量,可以提供与油田开发生产、工程建设相关的全部技术服务,包括钻井、油田建设、管道建设、炼厂建设等。
2002年生产原油11761万吨,生产天然气23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919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792亿元,上交税费644亿元,实现利润536亿元。
在2003年上半年公布的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02年世界最新500强公司排名之中,名列第69位,居中国公司之首。
CNPC“走出去”起步于1993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世界石油市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三大项目取得成功,为CNPC海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CNPC的国际化经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为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占有更多的海外资源以及实现CNPC建设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双重任务,都迫切需要CNPC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实现海外事业更大规模的发展。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国家石油公司,对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中国的石油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在中国建成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石油工业发展经验。
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源安全潜伏着重大的危机。
1.中国油气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家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估结果:中国石油资源量940亿吨,可采资源量140亿吨,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2.8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2.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4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8240亿立方米。
中国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10吨,居世界第37位;人均天然气可采资源量6000立方米,居世界第43位。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作者:田国双刘奕彤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26期【摘要】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企业集团壮大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购的开展和实施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2012年12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收到加拿大工业部部长的通知,加拿大政府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申请。
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战略意义,探讨并购实施的过程,希望从中得到更多企业并购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并购;资本运营;产权关系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演变,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为企业并购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以此来实现企业扩张的策略也越发得到重视和运用。
关于企业并购,各国学者由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同而所持观点各异。
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成为达成企业并购的最终内源动力,如果A企业管理效率较高,并存在管理资源剩余,那么它将会寻找效率较低的B企业,通过并购B企业,让B企业达到A企业的水平,并释放剩余的管理效率(威廉姆斯,英国)。
詹姆斯·托宾则以Q值来反映并购实施的可能性,这里的Q值是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实物资产的重置价格的比值,当Q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的实施,依赖于国家法律和政治框架的不断完善,石油能源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也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扶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此外,我国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与《公司法》、《证券法》相结合的上市公司并购法律的总体框架,为我国上市公司从事企业并购(包括海外并购)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法律风险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XX公司并购YY公司为例,分析并购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
二、并购背景XX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拥有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和稳定的客户群体。
YY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物业管理业务,拥有广泛的物业管理和运营经验。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XX公司希望通过并购YY公司,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
三、并购过程1. 签订并购协议XX公司与YY公司于2018年6月达成并购意向,并于同年7月正式签订并购协议。
并购协议约定,XX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YY公司100%的股权,收购价格为3亿元。
2. 法律尽职调查在并购协议签订后,XX公司聘请了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对YY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法律尽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股权结构、资产状况、负债情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仲裁情况等。
3. 法律意见书根据法律尽职调查的结果,律师事务所出具了法律意见书,确认YY公司不存在重大法律风险,并购协议合法有效。
4. 交割手续在法律意见书确认并购协议合法有效后,XX公司向YY公司支付了收购价款,并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
YY公司成为XX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四、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1. 股权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股权权属问题:XX公司在收购YY公司股权前,应确保YY公司股权权属清晰,不存在争议。
解决方案:在签订并购协议前,XX公司应对YY公司股权进行充分调查,确保股权权属清晰。
(2)股权转让手续问题:XX公司在收购YY公司股权后,应依法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确保股权转让合法有效。
解决方案:XX公司聘请专业律师协助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确保手续合法、完整。
2. 法律尽职调查中的法律问题(1)尽职调查范围问题:XX公司在进行法律尽职调查时,应全面、深入地了解YY 公司的法律状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1.1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1.1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第1篇一、背景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决定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下简称“哈萨克石油”)。
哈萨克石油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石油公司,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此次收购旨在加强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地位,实现国际化战略布局。
二、博弈过程1. 哈萨克斯坦政府介入在收购过程中,哈萨克斯坦政府表示了对此次收购的担忧,认为中石油收购哈萨克石油可能对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为此,哈萨克斯坦政府要求中石油提供详细的收购方案,并要求中石油在收购后,将哈萨克石油的部分股权出售给哈萨克斯坦政府。
2. 法律法规挑战中石油在收购过程中,面临了哈萨克斯坦相关法律法规的挑战。
哈萨克斯坦的《外国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在哈萨克斯坦投资需符合国家安全、环保、税收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反垄断法》也限制了中石油对哈萨克石油的收购。
3. 国际竞争在收购过程中,中石油还面临来自国际石油公司的竞争。
如俄罗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都曾表示对哈萨克石油感兴趣。
这些国际石油公司拥有丰富的收购经验和资金实力,对中石油构成了较大威胁。
4. 中石油应对策略(1)积极沟通: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解释收购目的,承诺在收购后,将哈萨克石油的部分股权出售给哈萨克斯坦政府,以消除政府担忧。
(2)寻求合作伙伴:中石油寻求与哈萨克斯坦当地企业合作,通过合资企业的方式参与哈萨克石油的运营,以降低收购风险。
(3)法律顾问支持:中石油聘请了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为收购提供法律支持,确保收购符合哈萨克斯坦相关法律法规。
(4)谈判技巧:中石油在谈判过程中,运用谈判技巧,争取到有利条件,如降低收购价格、获得更多股权等。
三、博弈结果经过长达一年的博弈,中石油最终成功收购了哈萨克石油。
此次收购实现了以下成果:1. 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地位得到巩固,实现了国际化战略布局。
2. 哈萨克斯坦政府通过出售部分股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保障了国家安全。
中国石油典型先进事迹报告我们所忘不了的人中国石油典型先进事迹报告我们所忘不了的人徐志强:矢志海外找油气油气勘探是寻找地下资源,是一项艰苦的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特别是在远离故土的海外,支撑这种奉献精神的力量就是忠诚。
徐志强是哈萨克斯坦(PK)公司副总经理,有10年的海外工作经历。
中国石油海外三个千万吨油气发现,他全部参与。
苏丹3/7区是中国石油第一个以完整盆地为目标的大规模风险勘探区块,曾被西方油公司放弃。
中国石油向资源国承诺:合同签署后,一个月开始地震施工,两个月后第一口探井开钻,力争探井油气发现。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
在政局动荡的苏丹地区,需要将大量设备从东、西两个方向动迁。
任何安全、道路、车辆事故导致的一件设备不能按时到位,都将影响正常开钻。
徐志强用召集各方每晚开协调会的方式,强行拿下现场指挥权。
他独自驾车,在现场组织协调,确保钻、固、测、录、试设备及材料动迁。
在数千公里的线路上,他日夜兼程协调安全,修补桥梁道路,寻找并协调修理抛锚、掉队的运输车辆,与当地人一道露宿丛林。
2001年的大年初一,3/7区地震勘探第一炮响起;35天后,A1井第一只钻头打入地下。
不久,A1井钻遇商业油气层。
至此,中国石油的承诺圆满兑现。
织梦好,好织梦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需要科学的精神。
他和伙伴改变3/7区以往沿盆地主体构造走向部署的思路,在主体构造走向的剪切轴方向,部署地震,寻找圈闭。
2002年底在法鲁吉地区发现了亿吨级油田。
2003年底累计发现石油储量32亿桶,探井成功率达到80%,奠定了建成千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的基础。
哈萨克斯坦PK项目是中国石油第一个油公司并购项目,如果第一年无发现,将面临失去勘探区域的风险。
中方人员只有2名,面对浩瀚的资料,他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整理、阅读、吸收资料,及时完成勘探技术部署。
当年完钻探井23口,发现新增可采储量5554万桶。
在许可证即将到期的区域,钻探评价发现并落实完整的KOLZHAN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创造了原公司资产区域历史最好的勘探成绩。
个人与企业合作国际油田开发案例分析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力贯彻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战略,积极对外投资,寻求国际合作。
十多年来,中石油人开拓的足迹遍布非洲、中亚、中东、东南亚和南北美洲,追求互利共赢,谱写出与当地政府和人民携手发展的动人篇章。
这是6月21日,苏丹黑格里当地居民在中石油出资修建的水井取水。
当地居民介绍说,在中石油到来之前,他们只能在泥塘中取水,水质很差,而且到了旱季,还经常出现水荒。
中石油在开展工程项目建设时,专门抽调设备和人力为当地居民打水井,解除当地人的烦忧。
新华社记者明金维摄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明金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力贯彻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战略,积极对外投资,寻求国际合作。
十多年来,中石油人开拓的足迹遍布非洲、中亚、中东、东南亚和南北美洲,追求互利共赢,谱写出与当地政府和人民携手发展的动人篇章。
尼罗河畔传佳讯1995年,中国和苏丹开始石油合作。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中石油人远涉重洋,与苏丹人民和合作伙伴一道,艰苦创业。
十多年来,中石油苏丹项目不断发展,不仅成了中石油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典范,而且通过这个项目,培养了掌握科学技术、熟悉项目管理、熟悉法律商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苏丹能源和矿产部部长贾兹高度评价中石油为苏丹石油工业和整体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中石油的大力协助下,苏丹从一个原油进口国转变为一个原油出口国,并建起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在石油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苏丹整体经济蓬勃发展,苏丹迎来了一个经济繁荣期。
十多年里,中石油及其下属各公司在苏丹的影响广泛。
中石油与苏丹政府和人民一道合作,在苏丹建起了比较完备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苏丹国内一度紧缺的航空煤油、柴油和化工产品等,已经得到充足的供应,而且销往周边国家。
中石油在苏丹的项目还大力实施员工本地化战略,累计为当地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其中不仅有大批普通的技术工人岗位,也有一批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岗位。
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的动因
张敏豪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8(000)029
【摘要】@@ 一、宏观动因rn1.稳定石油供给.rn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6941万吨,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超过9112万吨,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总页数】1页(P1)
【作者】张敏豪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22
【相关文献】
1.中石油成功收购PK石油中国企业最大海外并购 [J],
2.资源型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分析——以中石油多宗并购案为例进行分析 [J], 马如韬;郝正阳;聂嵘
3.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67%股权 [J], 无
4.中国企业最大跨境收购案分析与启示——分析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J], 王崇赫
5.中国企业最大跨境收购案分析与启示——分析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J], 王崇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