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1《创新改变生活》知识点
- 格式:ppt
- 大小:803.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2.1《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创新改变生活》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话题。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发挥创新精神。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创新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挥创新精神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意义和价值2.如何在生活中发挥创新精神3.创新实践的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和效果。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和挑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创新案例和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创新实践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
3.准备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创新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思考。
短片可以展示一些创新的场景和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创新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效果。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创新案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创新点、创新的过程和效果,以及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让其他学生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1《创新改变生活》教案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课时创新改变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认同创新的价值;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结合具体的创新行为、创新现象分析创新的价值;能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了解创新的内涵,知道生活处处有创新;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改革联系密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创新。
教学难点:创新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腊梅花开枝头,画眉回眸而栖2018年12月,成都某小区内,53岁的XXX与搭档花了近4个小时在小区中庭的大草地上“画”出一幅银杏新作——腊梅花开枝头,画眉回眸而栖。
XXX是该小区的绿化养护工。
去年他们创作的多幅“银杏画”曾在网络热传,获赞无数。
“先打点,用扫把比尺寸,画线,再铺上叶子。
”完毕,他会到住宅12楼的一套闲置住房内,站在窗台边仔细看上一阵,“发现有些地方不对还要再下去修改。
”今年,老何已创作了七八幅银杏画,比如“运动健身”“低碳出行”“绿色骑游”等健康向上的“银杏画”。
小区里的业主们纷纷称赞老何“心灵手巧有创意”。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一)从小我生活层面认识创新◆创新的施展阐发形式和特征1.活动——探究与分享P14:通过废旧物品重新利用的四个例子,创设创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生活处处有创新,调动自己的创新体验,体会创新的乐趣。
在生活中,你有过哪些利用废旧物品的创意?你对创新有了哪些初步认识?提示:(1)学生自由回答。
(2)生活到处有创新。
创新不仅施展阐发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2.展示图表:创新的方式创新的领域创新的产生进一步认识创新可以是“无中生有”,也可以是“有中生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是灵光一现,也可能是建立在量变上的质变创新的主体可以是小我、也可以是团体、小我从创新的方式、领域、产生和主体等方面进一步认识理解创新,并结合生活实际,分别举例说明。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创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创新的内涵和作用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含义,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创新的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2.创新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现象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以便进行分析讲解。
2.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3.准备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现象,如智能手机、网上购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如高铁、支付宝等,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具体表现。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创新的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2.1《创新改变生活》(教案)一. 教材分析《创新改变生活》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创新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产品,如智能手机、共享单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典型的创新案例,如淘宝、微信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创新之处,以及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初,三九,年级,政治,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课时创新改变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能力目标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
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
想一想:“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总结: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一)创新来源于生活1.材料呈现:2018年2月7日,湖南省益阳市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赫山万源学校举行,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剥莲子的“锤莲籽套环”、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环保扫把、简易乡村山泉来水管疏通器;雨天夜行不方便,在伞上装上LED灯,通过红外感应原理控制灯的照明;人工模拟雌黄脊竹蝗的声音,诱使雄蝗达到指定区域灭杀……让人印象深刻。
2.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3.教师总结: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创新。
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二)创新无处不在1.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3.教师讲述:(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生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根据教学理论,我将从教材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下面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第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为“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的内容标准为“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第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改变生活》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教学内容,本框由“感受创新”和“创新引擎”两目组成。
本框主要论述“如何理解创新”和“为什么要重视创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感知创新到理解创新。
把握创新的内涵,理解创新的引擎作用。
也为下一个框题《创新永无止境》做好铺垫。
二、接下来我将从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
从学情来看,青少年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其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由于对创新的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比较局限和浅层次,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认识。
就知识储备而言,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当下中国发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家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 知道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感受国家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
2.责任意识: 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认同创新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3.健全人格: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部编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九年级道德与法制复习资料:部编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一、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以下实践: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三、改革开放的作用: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2、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的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4、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的表现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1、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园、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课时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课时创新改变生活》教材,主要围绕创新的重要性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创新对生活的改变,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鲜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创新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创新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生活关系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学会从生活中的例子中发现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2.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创新。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创新案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创新案例,深入理解创新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创新案例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产品,如智能手机、扫码支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在哪里?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创新案例,如高铁、支付宝等,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创新现象,并讨论其创新之处。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创新对生活的影响,并回答以下问题:创新为什么会改变生活?创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讨论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2.1 创新改变生活感受创新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内涵、特征、价值)(成就)(1)生活处处有创新。
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个人发展)(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新的思路和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创新本质)创新引擎2.为什么说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历史进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创新与改革的关系)(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2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强国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时代挑战)(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课时创新改变生活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旨在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改变生活的实际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技创新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的意义、创新的表现、创新改变生活的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素养,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技创新的实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创新改变生活的实例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创新的意义,知道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认识创新如何改变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创新改变生活的实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科技创新实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创新的魅力。
2.案例分析法:分析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创新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科技创新实例和相关信息。
2.视频:准备相关科技创新的视频资料。
3.素材:收集关于科技创新的图文资料。
4.小组讨论题目:制定小组讨论的创新对生活影响的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科技创新的实例,如智能手机、高铁、支付宝等,让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改变。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将创新应用于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新的魅力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改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创新的概念,创新对生活的改变。
2.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目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创新产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创新,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对生活的改变,分析案例中的创新点。
3.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讨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4.分享与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让其他学生借鉴和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创新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创新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2课知识点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1坚持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促发展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P4相关连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P4第一句前半句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P4第二句(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P4第三句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P3第四段第一句后半句(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部编版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一节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2.1 创新改变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试采高潜力能源“可燃冰”获得成功,实现了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这增强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改变着国家力量对比。
“可燃冰”试采成功( )①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②表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③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已领先于世界④说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2.近年来,“创客”“互联网+”“创新2.0”等新概念,在国内各种媒体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成了高频词汇。
这表明( )①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唯创新者进②生活的每一领域,生命的每一步都呼唤着创新③传统行业已经不需要存在了④创新是时代的召唤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3.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这话没有大错,但很不全面、很不准确。
这是因为( )①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②创新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不需要特意培养③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点,但不是创新的全部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都需要创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2017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他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楷模”南仁东身上体现许多的可贵品质,集中体现的创新精神为( )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④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5.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2.1《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创新改变生活》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对于生活中的创新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于生活中的实例容易产生共鸣,有利于课堂的互动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知道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
3.案例材料。
4.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如智能手机、共享单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创新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创新改变生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创新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创新。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强化学生对创新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创新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1《创新改变生活》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1《创新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创新的定义、创新的表现、创新的意义等。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通过课堂引导,拓展他们的思维。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对于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定义和表现,理解创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现象,学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概念和表现。
2.创新的意义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创新的魅力。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创新的理解和看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案例和图片:收集与创新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创新设计大赛的题目等。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用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如智能手机、共享单车等,引导学生关注创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PPT,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定义、表现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问题。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创新设计大赛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所学的创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