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3
18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
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
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俄国( )A.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D.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答案:A 解析:“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是在二月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对沙皇统治不满;“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表明二月革命期间工人阶级对沙皇统治的不满,这些说明当时的沙皇统治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形成的,故B项错误;临时政府是在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是在十月革命前夕,故D项错误。
2.“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的不满答案:B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二月革命后人民的愿望是要求和平与面包,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不满,故选B项。
结合史实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人民要求反对专制的愿望,A项错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C项错误;D项没有全面阐述人民反抗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原因,D项错误。
3.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2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主干知识回扣】1.基本矛盾华尔街法西斯国际市场自由放任2.社会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考点二1.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理解:国家干预(或国家宏观调控)。
【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的变化表格为切入点,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时空观、历史阐释素养,考查学生对表格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与综合运用的能力。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29—1931年美国三个行业工人周工资都出现下降,工资是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表现,工资大幅度下降说明企业经营很不景气,这是经济危机扩大的表现,故答案为C 项。
A项错误,最低工资标准提出于罗斯福新政期间;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产业结构变化;政府财政支出多少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考题2C[解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影视为切入点,考查1929年的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时间,美国全国未摆脱危机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民众身陷危机无法克服时的回避态度,故排除B项,答案为C项;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突出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这一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项。
考题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国际市场。
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措施,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潍坊模拟)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解析: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说明周朝的分封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2.(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合肥质检)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本身即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作业时间:月日1.阅读下图,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该文( )A.推动“一国两制”构想的落实B.促使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开始C.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方针D.标志着两岸“三通”的实现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A项错误;这是祖国大陆单方面对台释放善意,故B项错误;它的发表,表明祖国大陆单方面宣布和平统一祖国,故C项正确;1987年两岸的祖国隔绝状态才被打破,故D项错误。
2.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前提是(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C.统一为社会主义制度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答案:A 解析:“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
3.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答案:D 解析:1984年,港澳尚未回归,故A项错误;1984年,“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提出,故B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的角度不符,故C 项错误;由材料中“对港澳观礼团说”“都要大团结”可知,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故D项正确。
4.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
“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主张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可见美国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单元测试【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9届模拟)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2.(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模拟)宋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瓦解了社会中的自然经济B.说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C.推动了乡村市场开始兴起D.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3.(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9年模拟)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A.自然经济日益瓦解B.政府调整赋税政策C.经济中心南移完成D.海上丝路逐步兴起4.(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如图为《明代玉米、甘薯传播路线图》。
据此可知A.京师是农作物新品种的集散地B.农作物新品种首先在南方试种获得成功C.传教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者D.清政府有计划地从南洋引进了新作物5.(湖南省益阳市2019届高三模拟)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
这说明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6.(陕西省汉中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顾炎武指出,汉唐土地多为“豪民”所有,宋以后占有土地的多称“田主”,这一变化A.导致自耕小农衰退B.促使政府土地政策调整C.利于土地兼并缓和D.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7.(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太平广记》记载:“汉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B.西汉的尚书令C.北宋的枢密使D.明朝的首辅答案 A解析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察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
2.(2018·曲靖一中高考适应月考四,24)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加强专制主义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 C解析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故D项错误。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4.(2019·桂林模拟,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精要综述考情分析第16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理一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2)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内容(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4.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
2.成立:1871年3月18日,起义爆发;3月28日,巴黎公社建立。
3.措施(1)政权建设方面①权力机构: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②军事措施: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司法措施: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
④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薪金不得超过一般熟练工人的工资。
(2)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三、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课时规范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8四川资阳一模,24)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
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
此材料可说明( )
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
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军功爵制是指论功行赏,题目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体现出秦国重视招揽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贵族势力大小变化,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3)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无法得出是高级教育官员,故A项错误;内史掌管秦朝国都即咸阳,位同九卿,地位比较特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对官员的任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史管辖咸阳,并不是对所有地方的管辖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广西桂林期末,25)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太尉虚设是巩固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基本稳定,故D 项错误。
4.(2018河北邢台第二次月考,4)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这反映出秦朝( )
A.实行依法治国
B.百官胆小怕事
C.皇帝独裁专断
D.行政机构缺失
,并不是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皇帝独裁专断的特征,并不是反映百官胆小怕事,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秦朝大臣绝对服从君主,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专断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秦朝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
5.(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具体郡名均在北方,不涉及南方地区,故D项错误。
6.(2018山东、安徽名校大联考,4)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故A项错误;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马克思这番话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的统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因此秦的统一掩盖不了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8河北邯郸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
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
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
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
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
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
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
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
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