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16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格式:pdf
- 大小:464.22 KB
- 文档页数:4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名词解释: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 =m/v。
它准确地表现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5、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吞小,二是建立股份公司。
6、资本周转:资本价值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
当资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7、预付资本:也称“垫付资本”。
资本家为获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预付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先决条件,通过资本家的经营活动,不仅能全部如数收回,而且还能因带来剩余价值而使自身增殖。
8、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9、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把原有的价值不变地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10、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差不多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存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存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存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状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存》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卷1说明1-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Ⅰ]62一、费尔巴哈64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Ⅰ]74[Ⅰ]98[Ⅰ]103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第一节方法136第一个说明137第二个说明141第三个说明142第四个说明143第五个说明145第六个说明147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马克思的演说308恩格斯的演说309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雇佣劳动与资本3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二1849年6月13日401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二普鲁士邦]491[三德国其他各邦]500[四奥地利]504[五维也纳起义]510[六柏林起义]514[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九泛斯拉夫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第一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卷1 说明1-1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 [Ⅰ]62一、费尔巴哈64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 [Ⅱ]74 [Ⅲ]98 [Ⅳ]103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 第一节方法136 第一个说明137 第二个说明141 第三个说明142 第四个说明143 第五个说明145 第六个说明147 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 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 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 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 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 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 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 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 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 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 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 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 马克思的演说308 恩格斯的演说309 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 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 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 雇佣劳动与资本33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 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 二1849年6月13日401 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 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 [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 [二普鲁士邦]491 [三德国其他各邦]500 [四奥地利]504 [五维也纳起义]510 [六柏林起义]514 [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 [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 [九泛斯拉夫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数学观对当前大学生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这门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在认识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一般仅仅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应用工具的科学,而忽视了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数学思维方法,它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形式,尤其是建立某种新思想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事实上,学生中的模糊认识或者说错误认识,也与教师在教学中仅只强调数学是基础科学,而没有指出“基础科学”究竟能起什么作用有很大关系。
其只提出数学有广泛的应用,而没有强调数学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
数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有高度抽象的空间思维,有唯物辩证法的大量案例,它令人们思想活跃、精神升华。
如何把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人类认识的发展基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思维,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思维,才能产生新的飞跃。
所谓“创新”,我们认为就是将经验通过各种不同的理性思维,达到不同以往的旧的理论、旧的方法,产生出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新的成果、新的理论、新的方法。
而充分地、综合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高度评价数学的地位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有什么像十七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
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和唯一的功绩,那就正在这里。
”恩格斯还说:“黑格尔的数学知识颇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
对数学和哲学了解到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唯一的人,就是马克思。
”在这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他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马克思尤其认为,数学是丰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源泉,他指出,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了最符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