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格式:ppt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21
资本论名词解释: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 =m/v。
它准确地表现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5、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吞小,二是建立股份公司。
6、资本周转:资本价值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
当资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7、预付资本:也称“垫付资本”。
资本家为获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预付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先决条件,通过资本家的经营活动,不仅能全部如数收回,而且还能因带来剩余价值而使自身增殖。
8、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9、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把原有的价值不变地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10、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1.简单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劳动概念指:在直接生产物资资料的同时生产价值的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1)从劳动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因为总体工人和结合劳动产品的出现,使生产劳动从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扩展到了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
(2)从价值增殖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因为对资本家来说,只生产物质资料和价值而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叫生产劳动。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指:在直接和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两者的技术基础不同。
3.两者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同。
4.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互为前提,又有根本区别。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1.一定程度的(自然)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3.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首先要受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
(1)自然条件的分类:人本身的自然(人种)自然条件{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人周围的自然{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这两类自然富源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3)自然条件越好,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劳动量越多;(4)自然条件不能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4.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价值生产的可能性,其现实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错误1.李嘉图出来没有考虑这个爆炸性的问题;2.李嘉图学派则回避这个问题;3.约翰.穆勒曲解剩余价值的起源。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2)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同样以劳动从属于资本为前提,但从属程度又有区别。
“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就够了”。
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大机器工业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延长劳动日和加强劳动强度,从而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4)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货币经历了那些阶段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对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
按照价值转移、流通形式、周转方式的不同,产业资本循环中的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两类。
资本周转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持续时间。
从它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具体包括:第一,劳动期间,是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时数。
劳动期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第二,非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的另一部分。
非劳动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正常中断的时间即正常停工时间、自然作用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第三,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5、是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什么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无论从劳动对象、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和劳动结果来看都是不同的,这种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摘要】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资本论的重要一部分,本文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
【关键词】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对于了解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有重要的意义.一、剩余价值学说史根据考茨基以《剩余价值学说史》所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起源至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和一切值得提到的经济学者一样,曾从重农主义手里接受平均工资的概念。
”1亚当斯密明白的证明了,劳动的发展,对于劳动者自己毫无利益,斯密认识到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
然后,阐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剩余价值来自于:利润,地租,资本利润,课税,同时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和重农主义派比较起来有很大进步,“在亚当斯密,则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的社会劳动,(不问它是表现在任何使用价值上),是单纯的必要量。
”2在亚当斯密看来,地租,利润和利息,只是剩余价值的不同诸形态。
但是亚当斯密对于剩余价值与进一步发展的利润形态混为一谈,《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二卷论述里嘉图,里嘉图在著作中阐述劳动量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或交换价值,并由此出发,探讨了剩余价值,“对于那些真正生产过程为基础的有机构成上的区别,他没有任何处讲到,甚至不知道这种区别。
由此,他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有了错误的地租理论,而关于利润率涨落的原因,也定下了错误的法则等等。
”3第三卷论述由里嘉图至庸俗经济学。
《资本论》考察的根本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诸特殊形态。
《剩余价值学说史》考察的根本问题,因此只有了解剩余价值的起源史,以及在各个时间段中所表现的形式,才能把它的思想内容最深刻地采取出来。
《资本论》第一、二卷名词解释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1卷第52页,以下同卷的只注页码)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243)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66)4、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之为超额剩余价值。
(370)5、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有机构成: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把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量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707)6、资本积累和集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668)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积聚,资本个体性的消灭,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被马克思称之为资本集中。
(721—722)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在流通中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的,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保持着自己的独立,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其他资本,包括预付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其价值流通与此相反,是一次性进行的,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马克思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第2卷第177页,)8、社会资本及其运动:社会资本即总资本,各个单个资本只是它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单个的运动,是总资本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435)它们的运动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马克思为什么先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后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两者的联系: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两者的区别: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
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
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
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
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总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
最初,资本家都在追求着绝对剩余价值,把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的延长,从而获得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然而,工作日的延长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的延长工作日必然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
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接下来资本家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占有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减少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