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弯曲与剪切强度分析及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826.48 KB
- 文档页数:17
土力学课程设计浅基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土的基本性质,掌握土的压缩性、剪切强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2. 掌握浅基础的定义、类型及其工作原理;3. 学会分析不同土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方案,并能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程案例中浅基础的受力状态进行合理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学习,设计基础的简单模型;3. 能够利用土力学公式和图表进行数据计算,对浅基础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力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工程问题的热情;2. 通过对土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学习土力学基本原理,深化学生对浅基础设计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具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 土的基本性质:包括土的组成、分类,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土的压缩性和剪切强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进度安排:2课时。
2. 浅基础概述:介绍浅基础的定义、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浅基础的类型与设计”;- 进度安排:2课时。
3. 浅基础设计原理:- 教材章节:第五章“基础设计原理”;- 内容包括:基础荷载传递机理、基础尺寸设计、基础埋深选择等;- 进度安排:4课时。
4. 土力学在浅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土力学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包括:土压力计算、基础稳定性分析、沉降计算等;- 进度安排:4课时。
5. 实际案例分析:- 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不同土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方案;- 进度安排:2课时。
课程设计强度计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强度计算,并能够分析计算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和公式的讲解,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
具体包括:1. 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见材料的强度特性及其计算公式;3. 结构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4. 实际案例分析,如桥梁、建筑物的强度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验法用于验证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用于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用于进行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
这些教学资源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布置相关的计算题目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
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课堂时间和课后作业。
教学时间将合理安排在学生的作息时间内,避免与其他课程冲突。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进行课程讲解和实验操作的教室和实验室。
剪切计算及常用材料强度剪切计算是在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用于确定材料在受受力时可能发生的剪切破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剪切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材料强度。
剪切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达西定律,即切线剪切应力与切线剪切应变成正比的关系。
剪切应力是指作用在材料上的力在剪切面上的分布情况,剪切应变是指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发生的形变。
剪切计算可以通过计算剪切应力和材料强度的比较来确定材料的剪切破坏情况。
常用的材料强度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
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一定应力作用时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值。
抗拉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拉伸力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抗剪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剪切计算中常用的材料强度包括剪切屈服强度和剪切抗拉强度。
剪切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值,在剪切计算中经常使用。
剪切抗拉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在剪切计算中也经常使用。
剪切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受力区域:首先需要确定材料中受力的区域,即产生剪切力的区域。
2.计算剪切应力:根据受力区域的几何形状和受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得到剪切应力的值。
3.比较剪切应力和材料强度:将计算得到的剪切应力与材料的剪切屈服强度或剪切抗拉强度进行比较,以确定材料是否会发生剪切破坏。
剪切计算是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材料的使用范围和优化结构设计。
在进行剪切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材料特性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强度指标,并结合实际工程要求进行分析和评估。
常用的材料强度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和制造工艺,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特性。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而非金属材料一般具有较低的强度。
在选择材料和进行剪切计算时,需要对具体材料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分析。
总之,剪切计算是一种常用的工程计算方法,用于确定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可能发生的破坏情况。
《土力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土力学2. 适用年级:大学本科一年级3. 课时安排:本学期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土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土的性质与分类土的组成与结构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工程分类2. 第二章土的渗透性渗透定律土的渗透系数土的渗透性影响因素渗透问题在工程中的应用3. 第三章土的压力与支撑力土的自重压力静止侧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支撑力的计算与应用4. 第四章土的剪切强度与变形特性剪切强度定律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土的变形特性土的变形模量土的泊松比5. 第五章土的稳定性分析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滑动面与安全系数土的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土体稳定性计算实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阐述土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力学的应用。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力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土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土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力学》(第四版),作者:李广信。
2. 辅助教材:推荐《土力学教程》,作者:李俊。
3.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土力学的学术论文、工程案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4. 实验室设备:进行土力学实验,验证土力学原理。
5. 投影仪、PPT等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六、第四章土的剪切强度与变形特性(续)土的剪切带发展土的应变软化现象土的残余强度三轴剪切试验土的剪切模量土的剪切强度公式的应用七、第五章土的稳定性分析(续)边坡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分析土体稳定性设计方法土体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方法稳定性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八、第六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动三轴试验土的动力模量土的阻尼比地震作用下的土动力学问题土的动力特性在工程中的应用九、第七章土的工程应用土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土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土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十、第八章土力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土的物理性质试验土的力学性质试验土的渗透性试验土的剪切强度试验土的动力特性试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十一、第九章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土力学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有限元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有限差分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离散元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土力学数值分析软件介绍数值分析在土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实例十二、第十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地基的概念与分类地基承载力理论地基变形控制原则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十三、第十一章边坡工程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边坡稳定控制技术边坡加固与维护边坡工程实例分析十四、第十二章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概述地下工程设计原则地下工程支护技术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地下工程实例分析十五、第十三章土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土壤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土力学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应用土力学在环境工程实例分析中的应用十一、第十四章土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岩土工程概述岩土工程设计原则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岩土工程支护与加固技术岩土工程实例分析十二、第十五章土力学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结构工程概述结构工程设计原则结构工程与土力学的关系结构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结构工程实例分析十三、第十六章土力学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交通运输工程概述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原则交通运输工程的土力学问题交通运输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实例分析十四、第十七章土力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利工程概述水利工程设计原则水利工程的土力学问题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水利工程实例分析十五、第十八章土力学发展趋势与展望土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土力学在新技术中的应用土力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土力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土力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土力学作为一门研究土壤性质及其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7-9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0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1-14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5-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5-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1-14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5-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建筑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7
对于平衡方程意义的理解能够达到预期
计算组合形体几何中心能够掌握
课后
正确画出受力图建立平衡方程还需加强,特别是桁架类。
体会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弯曲变形的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当梁受到一组垂直于其轴线的力即横向力或位于轴线平面内的外力偶作用时,梁的轴线由一条直线变为曲线,称为弯曲变形。
如果梁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能和外力都对称于梁的纵向对称面则称为对称弯曲。
如果梁变形后的轴为形心主惯性平面内的平面曲线则称为平面弯曲。
本课程中主要研究以对称弯曲为主的平面弯曲,如图1所示。
图1 平面弯曲一、梁弯曲时的内力——剪力和弯矩梁的横截面上有两个分量——剪力和弯矩,它们都随着截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可表示为F S=F S(x)和M=M (x),称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对剪力和弯矩都有正负规定:使微段梁发生顺时针转动的剪力为正,反之为负,如图2所示;使微段梁上侧受拉下侧受压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如图3所示。
图2 剪力的正负图3 弯矩的正负例1:试写出下图所示梁的内力方程,并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1)求支反力=∑C M:0310126=⨯--⋅AyF,kN7=AyF=∑Y:010=-+ByAyFF,kN3=ByF(2)列内力方程剪力:⎩⎨⎧<<-<<=63kN33kN7)(S xxxF弯矩:⎩⎨⎧≤≤≤≤⋅-⋅-=633mkN)6(3mkN127)(xxxxxM(3)作剪力图和弯矩图二、梁弯曲时的正应力在一般情况下,梁的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
若梁上只有弯矩没有剪力,称为纯弯曲。
本讲主要讨论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正应力。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大小与该点至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即正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沿高度呈线性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图即有yIxMz)(=σ(1)中性轴把截面分成受拉区和受压区两部分,且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发生在上下边缘处,其值为max max y I Mz=σ。
令max y I W z z=,即有:zW M =max σ (2)式中,W z 称为抗弯截面系数,它与横截面的几何尺寸和形状有关,量纲为[长度]3,常用单位为mm 3或m 3。
结构设计原理简支梁课程设计一、简支梁的概念与特点简支梁是指两端支承,中间自由伸展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最基本的梁结构。
其特点在于只有一个自由端,另一个端点被支承,因此只能承受单向弯曲力和剪力。
简支梁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二、简支梁的受力分析1. 弯矩分析在简支梁中,弯矩是一种重要的受力形式。
当外力作用于简支梁时,会产生弯曲变形和弯矩。
根据欧拉-伯努利假设,在弹性阶段内,简支梁上任意一点处的曲率半径R与该点处的弯矩M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M = EI/R其中E为杨氏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
2. 剪力分析除了弯矩外,在简支梁中还会产生剪力。
剪力是指垂直于截面方向的作用力,在简支梁中主要由跨距和荷载大小决定。
在计算剪力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剪切模量和截面形状。
三、简支梁的结构设计原理1. 材料选择在简支梁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钢材比混凝土更适合作为简支梁的材料,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在选择材料时还需要考虑其耐久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
2. 截面设计截面设计是指确定简支梁的宽度和高度等参数。
在进行截面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荷载大小、跨距长度、所选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截面应尽可能大,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 支承方式简支梁的支承方式直接影响其受力性能。
一般来说,支承应均匀分布在两端,并且应该保证支点之间没有间隙。
此外,在进行支承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地基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因素。
4.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是指确定简支梁所需承受的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
荷载计算需要考虑到使用环境、使用目的、使用频率等因素。
一般来说,荷载应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计算,并且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5. 桥梁设计在桥梁设计中,简支梁是最常见的桥梁形式之一。
在进行桥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跨度、车流量、地形等因素。
此外,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还需要保证其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四、课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简支梁的结构原理和受力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工程力学是将力学原理应用于有实际意义的工程系统的科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对于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掌握力学的最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技术原理,了解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
为高等学校工科学生提供必备的现代力学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工程中认识、提出力学问题,并利用力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加强工程观念,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如何将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主线,有目的的选择与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建模等过程。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实际工程构件及其运动状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基本思路是: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以及强度校核为训练载体,依据机械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四、课程衔接1前导课程高等数学2 平行课程机械原理与零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五、课程培养目标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具体描述如下:1.专业能力目标(1)通过理论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机械运动中零件的受力进行分析(2)通过对材料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选择机械零件使用的材料(3)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查找手册、各类学习资料的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梁的强度计算是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弯强度计算:梁在弯曲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弯曲变形。
为了确保梁的安全使用,需要计算其抗弯强度。
抗弯强度通常通过材料力学中的弯曲应力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中考虑了载荷大小、梁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属性等因素。
剪切强度计算:梁在剪切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剪切变形。
剪切强度同样需要考虑载荷大小、梁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属性等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剪切强度可能成为梁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进行精确计算。
局部强度计算:在梁的某些部位,如支座、集中载荷作用点等,可能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
这些部位的局部强度需要单独进行计算,以确保梁在这些部位不会发生破坏。
稳定性计算:在某些情况下,梁可能会受到稳定性问题的影响。
例如,当梁的长度过长或者截面尺寸过小,或者受到侧向载荷的作用时,都可能导致梁的失稳。
因此,在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稳定性计算,以确保梁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
疲劳强度计算:对于承受循环载荷的梁,如车辆、飞机等结构中的梁,需要考虑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与材料的疲劳性能、载荷的大小和循环次数等因素有关。
在疲劳强度计算中,通常采用疲劳极限公式或者疲劳曲线进行计算。
综上所述,梁的强度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抗弯强度、剪切强度、局部强度、稳定性和疲劳强度等。
在进行梁的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控制标准,以确保梁的安全使用。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专业名称: 工程力学适用专业: 焊接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总学时: 80学时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院校焊接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基础与技能主干专业,其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在教材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目标(一)职业知识培养目标1、能够掌握对物体进行受理分析的方法,能正确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2、能够熟练掌握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力矩计算方法及力矩平衡条件和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的应用。
3、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求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4、能够运用剪切强度条件和挤压强度条件进行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5、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圆轴扭转时的内力——扭矩,并能正确地绘制扭矩图。
6、能够了解提高直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7、掌握纯弯曲时,直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二)职业道德与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5、具有诚信、善于协调的职业道德品质,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3 / 74 / 75 / 76 / 7工程力学课程设计五、课程考核与评价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建议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像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对学生的考勤要作出评定,每次完成的任务要依据新的项目评价细则作出相应的评定,结合最后的考核进行总的评定综合成绩作为毕业、就业的重要依据。
六、课程实施条件或建议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的方法以任务驱动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53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授课对象:粉体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和一般机器装置的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了解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并分析机械系统的实际工作能力。
绪论教学内容:1 .机器的组成2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原则4 .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性及标准化5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要求: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第1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教学内容:(-)掌握力的概念(二)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会使用力的平移定理。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弯曲计算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弯曲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弯曲是常见的冲压形式之一,它不仅在金属加工行业中广泛应用,也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本文将介绍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中弯曲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弯曲计算的基本步骤在进行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时,弯曲计算可以按照以下基本步骤进行:1. 确定材料的弯曲性能参数:材料的弯曲性能参数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或参考相关资料获得。
2. 计算弯曲力:根据所设计的工件的尺寸和要求,利用弯曲计算公式进行弯曲力的计算。
弯曲力的计算涉及到材料的弯曲性能参数,以及工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等因素。
3. 选择适当的冲压机:根据计算得到的弯曲力,选择适当的冲压机进行加工。
选择冲压机时要考虑其最大弯曲力以及工作台的尺寸等因素。
4. 进行弯曲模具设计:根据工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要求,设计合适的弯曲模具。
弯曲模具通常由拍板、上模、下模和导向装置等组成,设计时要考虑到模具的刚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5. 进行弯曲试验:在实际加工之前,进行弯曲试验来验证所设计的弯曲模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通过试验可以判断模具设计是否满足要求,如有必要可以对模具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二、弯曲计算的注意事项在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中进行弯曲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弯曲性能对弯曲计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应选择与工件要求相匹配的材料。
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参数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弯曲力计算:在进行弯曲力计算时,需要准确的工件尺寸和几何形状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测量和输入应尽量精确,以避免计算结果的误差。
3. 冲压机选择:冲压机的选择应根据加工要求和计算得到的弯曲力进行。
如果弯曲力过大,选择不当的冲压机可能导致工件加工不合格或损坏。
4. 弯曲模具设计:弯曲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模具刚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模具设计应合理,以保证工件能够被正确加工和成形。
结构力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结构静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2. 学会运用力学原理分析简单结构体系的受力情况,能够正确绘制结构受力图;3. 掌握梁、板、壳等常见结构元件的受力性能和计算方法;4. 了解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基本原理,能够对简单结构进行安全评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结构受力分析;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和实验,加深对结构力学原理的理解;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结构力学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力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结构力学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3.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对结构力学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需要从基本概念和原理入手,逐步提高。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分析、模型制作和实验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 结构力学基本概念:结构、荷载、支座、应力、应变等;2. 结构静力学分析:力的平衡、受力图的绘制、受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3. 材料力学基础:弹性、塑性、剪切、扭转、弯曲等;4. 梁的受力性能分析:剪力图、弯矩图、梁的弯曲、剪切、扭转计算;5. 板壳结构分析:板的受力性能、壳体的稳定性计算;6. 结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概念、稳定性计算、稳定性影响因素;7. 结构强度分析:强度概念、强度计算、强度校核;8. 结构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必修课计划学时:72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二○一七年六月工程力学一、基本情况二、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
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
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1、指导思想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1、框架设计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
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欢迎下载本概念和力系。
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
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
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3、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课时共72学时,4.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6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安排在第3学期。
4、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要确保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机械设计基础B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1)了解和分析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2)熟悉和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
1.3 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实施(1)学生根据课程设计要求,自主选择设计题目;(2)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题目进行审核,给予指导和建议;(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方案的制定、计算、图纸绘制等工作;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机械设计的定义;(2)机械设计的要求;(3)机械设计的分类。
2.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1)功能原理;(2)结构原理;(3)材料原理;(4)力学原理;(5)制造原理;(6)使用与维护原理。
2.3 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1)经验设计法;(2)理论设计法;(3)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第三章: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3.1 需求分析了解和分析机械产品的使用环境、功能要求、性能指标等。
3.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制定机械产品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形式、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等。
3.3 详细设计(1)确定机械零件的结构、尺寸、形状等;(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3)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4)绘制机械零件的图纸。
3.4 设计评价与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四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4.1 实例一:减速器设计(1)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设计评价与优化。
4.2 实例二:齿轮设计(1)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设计评价与优化。
4.3 实例三:连杆机构设计(1)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设计评价与优化。
第五章: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5.1 学生设计成果展示学生对完成的设计项目进行展示,包括设计方案、图纸、计算书等。
弹底弯曲强度分析1.弹底应力的计算平底弹底的应力分析是将其简化为一周边夹持的圆板,受轴向有效载荷_z p 的作用后,发生弯曲,板内各点的应力计算,可利用受均布载荷的圆板弯曲公式计算.单独考虑弹底算板的应力状态,将弹底圆板与弹体壁分开,其相互作用可用一个力偶M 0和一个剪力F 来代替(图3-4),算板的应力状态可通过这些载荷来分析确定。
由弹性理论可知,受均布载荷的圆板其任一点N 的应力与变形的关系(图3-5)为:⎥⎦⎤⎢⎣⎡+-=r drd Ez r ϕμϕμσ21⎥⎦⎤⎢⎣⎡+-=dr d r Ezt ϕμϕμσ21 ( 3-2-48 )式中 σr ,σt 一为N 点的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 φ— N 点的角变形; Z —N 点的Z 坐标位置; r —N 点的r 坐标位置。
图3-4 弹底圆板的载荷 图3-5 圆板的弯曲变形由图3-5可看出,圆板下表面受压缩变形,其上的应力为负;上表面受拉伸变形,它的应力为正。
故弹底圆板的角变形可由下述公式得出()μμμϕ+-⎪⎪⎭⎫ ⎝⎛-++=11316022_D rM r r D r p d z d ( 3-2-49 )式中 D —圆板的抗弯刚度,由下式表示()2112μ-=dEt D ( 3-2-50 )r d 一弹底圆板外半径; t d 一弹底圆板厚度。
从式中可见,圆板中心处r=0,角变形φ=0,所以仍为对称变形。
将(3-2-49 )式代入(3-2-50)式中.即可求出σr 与σt 。
但在代入求解以前,应先求出弹底与弹体的相互作用力偶Mo 。
为了求出Mo ,需要分析弹体的变形,将弹尾部看成端部受Mo 力偶作用的空圆筒(图3-6),并分析其角变形。
图3-6 弹尾部的角变形然后再将弹体壁简化为弹性基础梁,受力偶M 。
的作用, 按弹性理论,离底面距离为之的任一点的角变形为:z e D M zb b ββϕβcos 0-=( 3-2-51 )式中D 一圆筒的抗弯刚度,()23112μ-=bb Et D ( 3-2-52 )t b ——圆筒壁厚;β一系数,其值为()422213r t b μβ-= ( 3-2-53 ) 图3-7弹尾部的角变形r 0—圆筒中性面初始半径。
由于弹体与弹底变形的连续性,在交接处必须满足角变形相等的原则(图3-7),即()()0===z b rd r d ϕϕ上式为弹底周边处的角变形。
可将r=r b 代入(3-2-49)式得()()μμμϕ+-⎪⎪⎭⎫ ⎝⎛--+==11131603_D r M D r p dd z rdr d圆筒底端面的角变形,可将z=0代入(3-2-51)式得()βϕD M z b 00==联立两式即可解出M 。
()⎪⎪⎪⎪⎭⎫ ⎝⎛++=d b d z r D D r p M βμ11182_令()db r D D K βμ++=111 考虑到()23112μ-=dEt D()23112μ-=bb Et D代入,则得⎪⎪⎭⎫ ⎝⎛+⎪⎪⎭⎫ ⎝⎛+=d bd r t t K βμ1113( 3-2-54 )和82_0d z r p K M = ( 3-2-55 )式中K 称为弹底与弹体的联系系数。
K 值越大,表示夹紧影响也越大。
当K=1表明弹底被完全夹紧,当K=0,表示弹底周边为自由支撑。
现将M 0代入(3-2-49)式,然后将φ对r 取导,再代入(3-2-48)式,最后可得弹底圆板内任一点(E ,r 〕的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 ⎝⎛-+=K r r r p t z d d z d r 21343222_3μσ ( 3-2-56 ) ()()⎥⎦⎤⎢⎣⎡-+-+=K r r r p t z d d z d t 231343222_3μμσ ( 3-2-57 )实际上在弹底强度计算中,并不需要将弹底内所有位置的应力都计算出来,只需考虑其中某些较危险的位置即可。
根据弹底变形的性质,可以分析 如(图3-8)所示四个危险点的位置。
需将此四个位置的坐标代入(3-2-56)和(3-2-57)式中,即可求出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另外还需考虑其轴向应。
图3-8 弹底内四个危险点位置若取µ =0.3,则四个危险点的应力分别为 第一点:r=0,z =2d t⎥⎦⎤⎢⎣⎡-=823.3322_1K t r p d d z r σ ⎥⎦⎤⎢⎣⎡-=823.3322_1K t r p dd z t σ c z p -=1σ第二点:r=0,z =2d t -⎥⎦⎤⎢⎣⎡--=823.3322_2K t r p d d z r σ⎥⎦⎤⎢⎣⎡--=823.3322_2K t r p dd z t σp z -=2σ第三点:r=r d ,z =2d t4322_3Kt r p d d z r -=σ⎥⎦⎤⎢⎣⎡--=47.0322_3K t r p dd z t σ c z p -=3σ第四点:r=r d ,z =-2d t4322_4K t r p d d z r =σ⎥⎦⎤⎢⎣⎡-=47.0322_4K t r p d d z t σ p z -=4σ弹底的强度可用第四强度理论校核,计算上述四个危险点的相当应力:()()222_)(22z t t r r z i σσσσσσσ-+-+-=相关计算例题,参照《弹丸设计理论》第136页2.弹底应力的修正在上述例题的应力分析中出现的矛盾是由于仅仅考虑轴向载荷z p _的作用,而忽略了径向载荷P 的作用造成的、如果将径向载荷P 所产生的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叠加上去,即可对弹底应力进行修正。
弹底圆板的径向载荷即为圆板周边上承受的径向均布压力p 。
这是一个均匀载荷问题,但板内任一点的应力为p r -=σp t -=σ将此关系叠加到弹底四个危险点的应力计算上去,则可得修正后的弹底应力公式第一点:p K t r p dd z r -⎥⎦⎤⎢⎣⎡-=823.3322_1σp K t r p dd z t -⎥⎦⎤⎢⎣⎡-=823.3322_1σc z p -=1σ第二点:p K t r p d d z r -⎥⎦⎤⎢⎣⎡--=823.3322_2σp K t r p d d z t -⎥⎦⎤⎢⎣⎡--=823.3322_2σp z -=2σ第三点:p Kt r p d d z r --=4322_3σp K t r p dd z t -⎥⎦⎤⎢⎣⎡--=47.0322_3σc z p -=3σ第四点:p K t r p d d z r -=4322_4σ p K t r p dd z t -⎥⎦⎤⎢⎣⎡-=47.0322_4σ p z -=4σ相关计算例题,参照《弹丸设计理论》第139页弹底厚度设计计算·计算130mm 底部排气弹弹底厚度已知各计算参数为:弹丸重量 m = 32kg 装填物有效药柱质量 m ω= 1.9kg 弹底半径 r d = 0.029m 弹体尾部壁厚 t b = 0.03m 计算压力 p = 343MPa 弹底金属屈服限 σ0.2 = 362.8MPa弹底内四个危险点位置(A )先假定弹底厚度为 m t d03.0'=a)装填物压力MPa m m r r p p d c 3.102329.1029.0065.010343226'22=⨯⨯==ωb)计算联系系数m t r r b d 044.003.021029.0210=⨯+=+=()()()())1(4.35044.003.03.01313422242022m r t b =⨯-=-=μβ44.0029.04.353.0103.003.01111133=⎪⎭⎫⎝⎛⨯+⎪⎭⎫ ⎝⎛+=⎪⎪⎭⎫ ⎝⎛+⎪⎪⎭⎫ ⎝⎛+=d bdr t t K βμc)计算轴向有效载荷z p _kg t r m m d d d619.0781003.0029.022=⨯⨯⨯==πρπMPam m m r r p p dd z 36.20732619.09.1029.0065.01103431226'22_=⎪⎪⎭⎫ ⎝⎛+⨯-⨯⨯=⎪⎪⎭⎫ ⎝⎛+⋅-=ωd)计算各危险点的应力和相当应力第一点:r = 0,z = 2d tMPaK t r p d d z r 84.175844.023.303.0029.01036.2073823.3322622_1=⎥⎦⎤⎢⎣⎡⨯-⨯⨯⨯=⎥⎦⎤⎢⎣⎡-=σMPaK t r p d d z r t 84.175844.023.303.0029.01036.2073823.3322622_11=⎥⎦⎤⎢⎣⎡⨯-⨯⨯⨯=⎥⎦⎤⎢⎣⎡-==σσMPa p c z 3.1021-=-=σ()()()MPaz t t r r z 14.278)3.10284.175(3.10284.17522)(2222211211211_1=++--=-+-+-=σσσσσσσ第二点:r =0,z = 2d t -MPaK t r p d d z r 84.175844.023.303.0029.01036.2073823.3322622_2-=⎥⎦⎤⎢⎣⎡⨯-⨯⨯⨯-=⎥⎦⎤⎢⎣⎡--=σMPaK t r p dd z r t 84.175844.023.303.0029.01036.2073823.3322622_22-=⎥⎦⎤⎢⎣⎡⨯-⨯⨯⨯-=⎥⎦⎤⎢⎣⎡--==σσMPa p z 3431-=-=σ()()MPa z t t r r z 16.167)(21222222222_2=-+-+-=σσσσσσσ第三点:r = r d ,z = 2d tMPar 94.633-=σMPa t 8.373=σMPa p c z 3.1023-=-=σMPa 4.125_3=σ第四点:r = r d ,z = -2d tMPa r 94.634=σMPa t 8.374-=σMPa p z 3434-=-=σMPa 6.400_4=σ由于第四点综合应力大于 σ0.2=362.8MPa ,故应加厚弹底厚度。
(B )先假定弹底厚度为 m t d035.0'= a)装填物压力MPa mm r r p p d c 3.102'22==ωb)计算联系系数 332.0029.04.353.0103.0035.01111133=⎪⎭⎫ ⎝⎛⨯+⎪⎭⎫ ⎝⎛+=⎪⎪⎭⎫ ⎝⎛+⎪⎪⎭⎫ ⎝⎛+=d bd r t t K βμc)计算轴向有效载荷z p _kg t r m m d d d 722.07810035.0029.022=⨯⨯⨯==πρπMPam m m r r p p d d z 8.2018.20722.09.1029.0065.01103431226'22_=⎪⎪⎭⎫ ⎝⎛+⨯-⨯⨯=⎪⎪⎭⎫ ⎝⎛+⋅-=ωd)计算各危险点的应力和相当应力第一点:r = 0,z = 2d t MPa r 95.1361=σMPa t 95.1361=σMPa p c z 3.1021-=-=σMPa 25.239_1=σ第二点:r = 0,z = 2d t -MPa r 95.1362-=σ MPa t 95.1362-=σMPa p z 3431-=-=σMPa 05.206_2=σ第三点:r = r d ,z = 2d t MPa r 5.343-=σMPa t 24.383=σMPa p c z 3.1023-=-=σMPa 52.113_3=σ第四点:r = r d ,z = -2d t MPa r 5.344=σMPa t 24.384-=σMPa p z 3434-=-=σMPa 9.346_4=σ由于各点的应力均满足强度要求,所以弹底厚度为m t d035.0'=满足强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