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讲义俄国农奴制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68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4.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勇于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探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导入】俄国历史发展简史: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
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
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
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权制。
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
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新课探讨】第一节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一.经济方面: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俄国农奴制的由来?P80知识链接了解2.农奴制下农奴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什么?想一想广大农奴甘心自己永远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吗?P80第一段内:地主?农奴?P81倒数第三四段内。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考纲]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水平远低于西欧。
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1)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
(2)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3)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3.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近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1)性质:非正义战争。
(2)结果:俄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
(3)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4.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二、改革的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国威。
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
三、农民的“解放”1.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
2.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但需交纳高额的赎金。
3.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即“村社”,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
四、改革的评价与影响1.改革具有两面性(1)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改革,具有进步性。
①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②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地主经济也向资本主义方式演变。
(2)改革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2.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分别设立地方自治会议及城市杜马。
(2)贯彻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对司法机关进行改革,建立统一各级法院,实行公开诉讼程序。
二 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材整理1 农民的“解放” 1.签署文件 (1)文件签署: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
(2)主要文件:《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
2.主要内容(1)政治上①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
②农民享有村社中的一般权利,并享有财产权和财产继承权。
(2)经济上①农民可以用高额赎金赎买一块份地和宅边园地。
②规定了赎取份地的限额,使农民仍然受制于地主。
(3)组织上:建立村社,农民受地方政权控制。
3.改革结果(1)不仅使农民失去大量土地,而且由于缴纳巨额赎金而陷于破产的境地。
(2)农民在极度失望中掀起了抵制改革、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新一轮斗争。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87“学习思考”,请你指出这些农奴制改革条款中不利于农民的内容有哪些?【提示】 ①在农民与地主缔结契约之前,农民对地主仍然有义务,不能真正享受权利。
②赎金高于土地实际价格,而且农民受到的剥削的时限很长。
③政府限定份地面积,地主趁机割占农民的好地,农民实际得到的土地反而更少。
④“村社”将农民由受个别地主支配转为受整个地方地主政权的控制。
教材整理2 改革的两面性1.性质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1)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①改革破坏了农奴制度的根基之一——劳动者依附于地主的状况,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②改革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
(2)促进了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
①地主对土地不再有农奴时代的特权,丧失了对无偿农奴劳动的垄断权。
②新的经济条件促使他们改变经营方式,这使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3)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3.局限性(1)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如沙皇专制制度、地主土地占有制,农民地位低下。
(2)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俄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
复习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前诊断】1.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C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2.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B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4.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5.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6、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B.付出高额赎金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7、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观上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B、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C、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D、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8、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9、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0、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1)造成资本的集中(2)扩大了国内市场(3)提供了自由劳动力(4)强化了中央集权A、(1)(2)(3)B、(2)(3)(4)C、(1)(3)(4)D、(1)(2)(3)(4)【巩固练习】1、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C、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D、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2、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3、18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主要阶级有①封建地主阶级②农奴③自由农民④工业资产阶级A.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④4、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B.工业发展步履维艰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D.十二月党人起义5、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 封建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B.俄国禁止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C.俄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极端缺乏D. 俄国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6、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A. 国家B. 地主C.农民D. 资产阶级7、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8、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D. 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9、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10、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D. 分布不平衡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